学校体育学——第十章课外体育锻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是根据课外体育锻炼的 地位和特点提出来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一)自觉、自愿性原则
自觉、自愿性原则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 手段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感受到参加锻炼 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 自愿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练活动,一般多在校内进行,也 可在校外进行。进行全校性的课外体育锻练活动, 应加强组织管理,尤其是在校外进行时,应特别注 意安全、卫生教育。
(二)校外体育锻练
校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外参加的体育锻练活动。
1.校外自我锻练。校外自我体育锻炼指学生在课余时间 和节、假日里在学校以外自发进行的体育锻练活动。
学校体育学
绪言
《学校体育学》是国家教委于1997年2月25 日正式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 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教体厅[1997)1号) 中,规定的必修课中9门主干课程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就在高等院校体育系(科) 教学计划中,规定了以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 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理论课程。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学校在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时, 应根据所在地域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锻炼的 形式、内容、方法、手段。
2个体进行锻炼时,应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技 术基础、心理状态,做到“保强、补弱”,以避免 伤害事故,并提高锻炼的实际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加强体育锻炼目的意义的宣传教育 2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3.应加强指导,重视计划性
(二)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尽可能地
经常进行,以确保锻炼效果
良性积累的连续性,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 果,井在长期坚持中形成锻炼的
习惯,使之成为口常生活中组成部分。
第二篇 学校体育教学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与地位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 课外体育活动分为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
作为
课外体育活动重要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 学生运用各种
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睬 余文化生活等为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执行的《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 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 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 一。
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正式颁布施行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0门理论学科必修课 程之一。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 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克服困难.坚持每天 有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
2.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负荷及锻炼的间隔, 重视锻炼后的恢复,以不 影响课业学习。
3.持之以恒,注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井培 养顽强的意志,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996年9月年会上进行审议1997年2月正式 颁布试行。于同年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本书是 根据新的“指导纲要”要求,组织编写的我 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第二代教材。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 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 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 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 理论课程。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 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 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次,体育暖炼不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促进学 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课外体育锻炼是学 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 一。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它具有以下儿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 (二)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
第二篇,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阐述体育教学目标、 过程与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发展学生 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 发展个性;体育课堂教学和学校体育教学文件等有 关内容
第三篇,学校课外体育。主要阐述课外体育 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和校内课外运动竞赛等 有关问题
第四篇,学校体育管理。主要阐述学校体育 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体制、内容与方法和学 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特点、职责和条件,以及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与评价等有关内容。
第二,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 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 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 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4篇16章。
第一篇,学校体育概论。主要阐述我国学校体育的 发展概况和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校内体育锻炼 l,早操。 2 课间操。 3.班级体育锻炼。 (1)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巩固体育课的效果。 (2)班级体育锻炼是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级学校(体育合格标
准》达标率的重要途径。
(3)班级体育锻炼是开展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 (4)班级体育锻炼是落实每个学生每天有儿体育活动的重要措施,坚持
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井 于1993年4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金钦昌教 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
1994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o 1996年 国家教委组织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以 课题组形式,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 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讨论稿)
3 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 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 务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它们之间既有不 同之处,也有相似的特征。三者的独立性是 相对的,而联系性是绝对的,作为相对独立 的子系统,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有效 地促进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
(1)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
上述3个原则是针对课外体育锻炼突出特点提 出的,在体育锻炼中还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等,使它们相互配 合,以全面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条件允许,
凡是能有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身心的 方法、手段都可作为锻炼内容。可将锻炼的内容分 为健身类、娱乐类、保健类和达标类4种。 (一)健身类 (二)娱乐类 (三)保健类 (四)达标类
目的的身体活动。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的关系 1三者的相同之处。 2,三者的不同之处。。具体来说,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
于:
(1)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 (2)要求的不同。 (3)内容的不同。 (4)组织形式的不同。 (5)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6)效果的评价不同。
第六,教师要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 和作业指导手册。建立完善的听课、教研、辅导和 座谈会等制度。
第七,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 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第八,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体育教学 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学生 是受教育者、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要确 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双向关系,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班级体育锻炼恬动的开展,是达到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的保证。 ( 5)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丰富课余生活,调节精神,完善个性,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练。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指列 入作息制度以外
的全校性的锻练活动。一般有“体育竹”、”节、 假日体育”两种形式。
体育节常以“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出现。
(2)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缎炼 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 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课外运动 训练与竞赛都是学校体育的子系统,它们既 有共性,也有个性,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 大系统。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泛指学生参加的除体育课教 学以外的体肯锻炼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指学生在学校内从 事的除体育课教学之外的体宵锻炼活动。目前一般所用的课 外体育锻炼概念多指其狭义含义。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可以 从以下两方面认识。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二)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 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 性发展
(四)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第三,要严密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 生的自觉性、自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教学 计划和检查,严格教学常规,改革考试方法, 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
第四,要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手段, 制作与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五,教师不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与相关的学术活动, 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中等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60年代初借鉴苏联的《体育理论》,编写出 版了我国自己的《体育理论》教材。
1983年与199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以参考 书和专著的形式出版了两个版本的《学校体 育学》,被部分体育专业院、系作为规定或 选用教材。
1986年,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24个单 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 研讨会上,多数人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 概论、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
2 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学生在家长的组织、指导或参与 下进行的校外体育活动。
3 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 (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 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 (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
进文化学习
(四)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 设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与原则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的丰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二)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 (三)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四)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广延性 (五)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是:阐明学校体育的 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 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 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 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具体任务:
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周是指在一周时间内,全校都利用课外时间进 行各种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 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练的积极性。
体育日一般指利用天或半天的时间开展广泛的体育 活动。通常,体育日常结合有意义的节日或体育形 势(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活动)进行。
节假日体育是指利用节、假期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 活动。
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 识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 是乡镇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成果与新动向, 以及有关新的学术观点的研究成果,不断充 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确保教学 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第二,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 强实践环节教学,着眼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 力的培养。课堂讲授要与讨论、辅导、见习、 参观、自学和作业相结合;要课内外、校内 外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