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写法上对《神女赋》的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写法上对《神女赋》的继承
和发展
《昭明文选》收录的情赋类共四篇,其中宋玉三篇曹植一篇,既可见宋玉的
赋体成就之高,又表明曹植获得认可。
就题材而言,最接近的当属宋玉的《神女赋》和曹植的《洛神赋》。
宋玉是战国末期人而曹植是建安时代人,因生活的时
代相距甚远,即使同一题材、体裁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主题思想。
此文从写法上
来探究《洛神赋》对《神女赋》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神女赋》、《洛神赋》、继承发展
一、《洛神赋》继承
1.奇幻浪漫的想象
《神》受上古神话的影响,先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不甚了解,只能依靠虚幻
的想象来填补空白,于是大量逻辑稚嫩的神话故事便应运产生,《神》便是在这
个背景下产生的,它脱胎于《高唐赋》,与其是时间上前后相继,内容上首尾勾
连的姊妹篇,其中巫山之女朝云形象与《山海经》、《庄子》所描绘的神女形象
相似,《神》借鉴这种故事原型,采用了梦境的手法,“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寐而梦之”使故事的奇幻浪漫色彩更加浓厚。
《洛》受志怪小说影响,进一步继承了《神》奇幻浪漫的想象,但目的迥异。
按作品的小序来看,这篇作品创作于“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的时候,另据“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
到洛阳,任城王薨……有
司以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赠白马王彪》)虽然朝京师的具体时间有
争议,但从结果看,这次朝京师使曹植身心饱受摧残,忧愤深重情绪郁结于胸,
只能借虚笔“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来隐晦地表达自己委曲的情绪,造成了《洛》主题的多义性。
2.汪洋恣肆的铺排
《神》和《洛》都秉持着赋体铺排的写作手法,从多个侧面对神女进行描绘,虽着墨颇多,但神女的具体样貌却模糊不定,原因有以下几点:
2.1修辞的丰富多彩
《神》采用比喻的修辞的有:晈若明月,晔兮如华,温乎如莹,婉若游龙;《洛》采用比喻的修辞的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远而
望之,皎若太阳;迫而察之,灼若芙蕖。
“秋菊、春松”意象还算具体,理解起
来不困难,但到了“惊鸿、蛟龙”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来作喻体,更加造成
了本体的不确定性。
《洛》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有: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如果说比喻只是模糊了神女的形象,而拟人则彻底模糊了“人、神、动物、植物”的界限,营造一种似真似幻的梦境,回扣前文入梦的说法,使文章整体性更突出,但女神形象更飘渺。
《神》《洛》夸张更是比比皆是,散落在文中各个角落,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和感染力。
《洛》与其说主角是神女,不如说是作者喷薄欲出的情感,正如“陈
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2.2时空的纵横交错
对神女描写既遵循外在的时间空顺序,又有自己内在的逻辑顺序,时空交错,使读者应接不暇的同时,又能强烈感受到作者清晰情感变化。
2.2.1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创作原因→梦见神女→无疾而终的悲剧
《神》接续《高唐赋》,由梦遇巫山神女,进入对其“夺人目精”之外貌地刻画,再写神女拒绝楚襄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终使楚王陷于“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的情绪中。
《洛》曹植受《神女赋》的启发,虚构了与洛神的邂逅以致达到思慕追求阶段的情节,洛神美丽动人,人神之恋飘渺恍惚,由于人神道殊,最后发乎情止乎礼,悲伤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两篇文章都通过小序引出正文来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接着都是机缘巧合的遇见神女,然后就是对神女的大段铺排,越是对神女样貌和性格的渲染,越是烘托其后浓烈的悲剧氛围。
2.2.2空间:远→近→徘徊→远
《神》近之既姣,远之有望……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其少进也,皎若明月→意似近既远,若将来复旋……似逝未行,中若相首……意离未绝→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
《洛》远而望之,皎若太阳→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徙倚彷徨……乍阴乍阳→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
随着与神女距离的忽远忽近,神女情绪的乍阴乍阳,神女与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时刻牵引读者的神经,特别是当神女徘徊犹豫时流露出的愁苦情绪,人们更愿意探究造成人神殊途的永恒悲剧的原因,神女的具体样貌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2.2.3逻辑:总括→气质→服饰→步态/体态→五官骨相/性格
《神》序茂矣美矣,诸好备矣→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晈若明月舒其光→罗纨绮繢盛文章,极服秒采照四方→婉若游龙乘云翔→性合适,宜侍旁
《洛》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贯穿于时间、空间结构始终的一条脉络是描写神女的逻辑结构,从多方面对神女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属于总分结构,但是无论是气质还是步态等描摹都偏边缘,不能反映出人物的具体面貌。
2.3国画的皴染写意
国画不同于早期油画讲究具体形象的如实描绘,而是重意境感觉,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即王维诗歌与绘画彼此渗透的印证。
通过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对体态及神情地反复渲染。
可以理解为什么《神》《洛》两篇赋中找不到女神的具象的词汇。
东染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已经达到国画艺术的至境,但是与原赋相比总是差了些味道,《神》如果入画,大体也如是。
2.4侧面的渲染烘托
古人情感表达方式是含蓄内敛的,喷薄欲出的情感往往需借助一些外物来展现出来,比如借景事抒情的咏怀诗,如阮籍的八十二首《咏史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都是有感而发;借历史人物事迹来表明心志的咏史诗,如左思的《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写人也是一样,通常不会采用直接的方式,通过其他人或者人物外在的东西来烘托人物,正如为了突出秦罗敷之美,用其他人的行动来烘托,如:“行者下担捋髭须。
少年脱帽着帩头。
”《神》通过“毛嫱鄣袂、西施掩面”这些绝色美女自惭形秽的样子描写来衬托女神之美。
《洛》通过其他的神仙“屏翳、川后、冯夷、女娲”的一系列行为“收风、静波、鸣鼓、清歌”来突出神女的高贵。
3.错落有致的语言
《神》的序三言七言错落有节奏感,正文四言杂言相错,依兮而咏。
《洛》四言杂言错落,篇幅上具备散文的规模,语言上彰显诗歌语言的张力。
二、《洛神赋》发展
1.大量用典,化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典故、约定俗成的俗语不可胜数,包括直接引用,和化用前人的典故。
《洛》中用典比比皆是,不仅大量用典“交甫弃言/从南湘二妃,携汉滨游女。
匏瓜无匹,牵牛独处,既有事件典故,也有人名典故,甚至还化用《神》中的句子。
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则是化用了“婉若游龙乘云翔”。
2.突出主体意识
2.1由原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交替到以第一人称为主
《神》的叙事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交替的方式,主体部分是宋玉用襄王的口吻来进行赋作(黄侃考证)。
由刚开始的第三人称视角,随着抒情主体感情代入的越来越深,就自然而然转化到了第一人称视角。
但是这种文学表达方式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惑,导致历来“王玉互讹”争论不休。
《洛》通篇是以第一人称角度来叙写的,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主体意识很强,文字上的歧义较少,所以读者更关注他的思想内涵。
2.2由原来主客一唱一和到主多客少
《神》里面楚襄王和宋玉的对话一问一答,王曰玉曰彼此呼应,缺一不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玉曰,其梦若何?/状何如也?王对曰:……,各有特色。
《洛》虽然也设置了主客问答的结构,但是客在这里则主要充当引出下文的作用“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其状若何?臣愿闻之”留给作为抒情主体的曹植无限的发挥空间。
3.文章的整体性
《神》是由序、正赋两部分构成,虽各司其职,但仍不免让读者产生一定的混乱感,分不清主次,时有断续,接受起来有难度。
《洛》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大的部分,虽也有序,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情节逻辑比较顺畅,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4.情节波澜起伏
《神》在开头由忘记梦中所见到“复见所梦”有平地起波澜之嫌,无论宋玉是假借楚襄王之事抒己怀,还是代襄王创作,其情感浓度都不盈溢。
《洛》是陈思王在经历重大精神压抑后的一种释放,朝京师如履薄冰,赋中的无论是主人公自己的退缩还是神女的徘徊,都是作者彷徨犹豫的真实写照,情节随着纷乱的思绪此起彼伏……
三、《洛神赋》的影响
1.丰富题材
受李善注《记》曰的影响,一代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跃然纸上,比起政治上成王败寇,人们更期待看到的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于是产生大量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如:明代的《洛神记》、京剧《洛神》等。
2.精神寄托
洛神寄予作者无限的精神寄托,儿时的恃才傲物,稍长的才能未展,成年的的战战兢兢。
复杂的背景使曹植的承受了太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荷,当所有的心绪一起涌上心头时,曹植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3.文才千古
曹植在《洛》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浓郁,文笔飘逸,才华横溢。
堪担“才高八斗”的美誉(《南史·谢灵运传》)。
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不为虚也。
四、参考文献: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清】染章钜著,穆克宏校.文选旁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4.
李舒婷.浅析曹植的人格观【J】.文学教育(上).2016(04):118-119
5.
黄侃、黄延祖著.文选平点(重辑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
【三国·魏】曹植著,【清】朱绪曾考异,【清】丁晏铨评.曹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8.
(南朝·梁)钟嵘著.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冯修齐(1990.4—),女,汉族,黑龙江省讷河市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