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二分析环境描写练习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点突破二分析环境描写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到:“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节选) 【注】《会真记》: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元代王实甫据其改编为杂剧《西厢记》。

1.节选文字是如何表现宝黛之间的微妙情感的?请结合文段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简要分析。

(6分)
答:环境描写:节选文字通过描绘落花流水等春景,烘托了宝黛共读画面的美好,暗示出两个人志趣相投的情感基础。

人物描写:节选文字借刻画宝黛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宝黛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显示出宝黛从两小无猜到爱情萌发的情感变化。

【解析】节选文字借“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的环境描写,营造了温馨淡雅的氛围;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此时宝玉的想法和黛玉一致,烘托出宝黛二人情感的和谐,“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也体现了他们兴趣相投,爱好相似。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慌的藏之不迭”“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等动作语言的描写透露出宝玉对黛玉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4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

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

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就再没有别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

”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

”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

有的把人当狗使,呼来喝去没个正性。

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

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

”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

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

”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

他爸是个硬熊。

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

”他说。

“弓硬断弦。

人硬了……没好下场。

”她说。

“这话倒对。

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

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元在哪面墙缝里藏着。

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

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

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

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

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①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

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

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

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②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

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

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随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

”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

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

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2.试归纳小说所描写的农村环境的特点。

(6分)
答:滋水河边空旷少人;挖沙石体力劳动量大、辛苦,肩挑石子的活儿繁重;春天中午的阳光已热烈。

3.小说中①处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①表明时间的推移,照应前文关于“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

②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衬托主人公与“我”相见后的兴奋心情。

③交代季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我”再来感受小麦吐穗扬花埋下伏笔。

【解析】画线句子是太阳即将落山时河边的景色。

“太阳即将落山”与前文关于“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相照应;“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等描写既衬托主人公与“我”相见后的兴奋心情,又交代了季节,为写“我”再来感受小麦吐穗扬花埋下伏笔。

4.小说中②处画波浪线的一段文字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描写环境的?(6分)
答:①直接描写。

直接通过描写谷物的生长情形来体现偏远乡村老家的环境。

②反复。

对小麦“吐穗”的反复描写既表达出作者的急迫,又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环境的由衷喜爱。

③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有视觉,“小麦已经吐穗了”;有感受,“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二、综合练习
(2020·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

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

你好好活着。

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

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骑上车走。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
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

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

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

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

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

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

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

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

“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

”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

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

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

然后换身衣服出去。

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

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

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

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

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

挂,就是赌。

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

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

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

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

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

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

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

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

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
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

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

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

脑子坏了。

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

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

大伙儿笑了。

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

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

大伙儿又笑了。

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

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

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

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

我们下棋是下棋。

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

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

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解析】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
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解析】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7.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6分) 答: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__
8.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答: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