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1年第7卷第3期,57-62Applied Psychology
2001.Vol.7.No.3,57-62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
张积家1 张厚粲2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5)
摘 要 文章回顾了整体与部分在认知中的作用争论的历史,讨论了部分与
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部分与部分、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是影响汉字认知过程和策略的重要变量,人们加工汉字的过程
和方式视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定。
关键词 汉字 整体 部分 关系 认知
中图分类号: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1)-03-0057-06
1 整体与部分在认知过程中
作用的历史回顾
整体与部分在知觉和认知中的作用,是心理学的传统问题。
心理学产生之前,联想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就为此展开过争论。
联想主义认为,认识从部分开始,部分通过联想结成整体。
而德国古典哲学则反对意识是由感觉片断加工而成的观点,强调知觉和认知的整体性。
如Reid认为,人直接经验事物,知觉总有意义,把复杂经验分解为原子感觉,会剥夺其意义[1]。
实验心理学建立后,争论仍在继续。
Wund认为,心理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组成复杂观念。
Wund的整体部分观是辩证的,他重视元素分析但没有忽视意识的整体性[1]。
但是,他的学生Titchener却只重视元素而忽视整体。
Watson认为,行为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即刺激和反应,因此被称为“原子行为主义”[2]。
与此同时,另一心理学家则强调知觉和认知的整体性。
Ehrenfels认为,知觉以某种质为基础,这种质不能用感觉集合解释。
Holt认为,行为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
Tolman 认为,行为如被分析成单元,就失去了目的性[2]。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特性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产生或突现出来的。
整体不可分析为部分,它大于部分之和,决定部分。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是人为的、无意义的[1]。
认知心理学对此问题的探讨有了新成绩,但仍有争论。
认知心理学提出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的概念。
整体加工有两重含义:一是加工过程是先整体后局部;二是整体在知觉中是主要单位,部分在知觉中不具有心理现实性。
Navon提出“整体优先性假设”。
他说:“知觉过程是从整体开始的越来越精细的分析。
换言之,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是被分解而非建构出来的”[3]。
整体与部分的争论在模式识别研究中也有反映,如特征分析说主张部分加工,拓
扑说则主张识别先要提取事物的总体特征。
20世纪80年代,Biederman提出“经成分识别的理论”,认为世上所有物体都可用35种体积来定义。
这种理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重视整体性。
它认为,刺激模式特征之间的关系在知觉中至关重要,关系不同,知觉也不同。
因此,在心理学史上,人们对整体与部分在认知中作用的看法有对立的两极:原子主义和整体主义。
有三种观点:(1)强调部分的作用,认为认识事物是先部分后整体。
联想主义、元素主义、原子行为主义和当代强调自下而上加工的模型属这一派;(2)强调整体的优先性,认为认识事物是先整体后局部。
格式塔心理学和整体优先性假设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3)强调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认为认知是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冯特的“创造性的综合”,到认知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的模型,都属于这一看法。
2 关于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
与部分作用的争论
在汉字的认知中,笔画、部件以及形、音、义这些部分的作用如何?汉字整体对部分识别有何影响?这也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学家还存在着较大分歧。
2.1 心理学家对汉字认知的理论取向不同
2.1.1 格式塔心理学取向
一些心理学家强调字形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汉字认知本质上是整体加工,整字是汉字识别的基本单元。
喻柏林等提出:汉字是作为整体的视觉模式被表征的,人识别汉字原则上采用整体加工方式[4]。
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主要有:①字频效应。
频率是汉字的整体特性。
郭德俊等的研究表明,汉字命名反应时随频率上升而下降[5]。
②部件识别的“字劣效应”。
喻柏林等发现,命名合体字中的部件反应时比命名独体字长[4]。
③语境和整体结构影响汉字知觉解体。
黄荣村发现,汉字单独呈现时知觉解体的次数多,在词中呈现时解体次数少[6]。
郑昭明发现,字形结构对知觉解体有影响[7]。
④结构对称效应。
陈传峰等发现,结构对称的汉字比不对称汉字识别得快。
作者认为,结构对称汉字中的部件是一种“格式塔部件”,它强化了字形的整体性,使之易于认知[8]。
2.1.2 特征分析理论取向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重视特征分析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汉字认知存在着自下而上、由部分到整体的加工,部分在汉字识别中有重要作用。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笔画和部件是汉字识别的基本单元,是汉字加工的基本特征[7]。
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主要有:①空间部位信息对汉字认知的影响。
如汉字上半部比下半部携带了更多信息,轮廓框架传递了更多信息,前半边比后半边传递了更多信息[9]。
②字形相似性的研究。
沈模卫等发现了独体汉字的5个共同特征维度[10]。
③笔画数效应。
艾伟很早就发现,笔画少的汉字容易辨认[7]。
郑昭明发现,笔画简单的字识别率高[7]。
张武田和冯玲、彭聃龄和王春茂近年来都证明了笔画数效应[11~12]。
④部件数效应。
张武田等发现,在保持笔画数平衡的条件下,高频时对独体字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双部件字的反应时[11]。
彭聃龄等的研究表明,在严格匹配笔画数的条件下,部件数的主效应在被试分析时显著[12]。
⑤部件频率和部件位置频率效应。
朱晓平、韩布新等发现,部件频率和部件位置频率对汉字识别有影响,而且与字频有交互作用[7,13]。
⑥部件启动效应。
沈模卫等发现,部件启动对合体汉字识别有影响[14]。
⑦汉字错觉结合研究。
Lai&Huang的研究表明,同一刺激群中汉字各部件出现了互相结合[7]。
⑧读音的规则效应。
Seidenberg、舒华和张厚粲、杨珲和彭聃龄等的研究表明,汉字读音存在规则效应,声旁提供的语音线索有助于汉字读音[15]。
⑨语音的自动激活。
张厚粲和舒华发现,汉字读音存在显著的音似启动效
85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7卷第3期
应[16]。
彭聃龄和谭力海在词汇判断作业中也
发现语音自动激活效应[7]。
Perfetti和Zhang 发现,在语音干扰作业中语音自动激活也很明显[17]。
上述结果表明,汉字特征或部分对汉字识别有重要影响。
2.1.3 相互作用观点的取向
认为汉字认知中存在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的相互作用。
Seidenberg认为,人们提取汉字语音有两种加工方式:高频时整字识别,低频时局部识别。
喻柏林认为,汉字认知中存在整体-部件混合认知的方式,不仅部件影响整字加工,整字也影响部件加工[18]。
韩布新认为,汉字识别中什么时候采用整体加工,什么时候采用局部加工,取决于整体频率和局部频率之间的关系。
沈模卫等认为人脑中存在着对应于合体字的特征、部件和字三个结构层次的觉察器网络。
相邻两水平间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联系,同一水平的觉察器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
[14]目前,三种观点孰是孰非还很难定论。
2.2 心理学家对汉字词汇通达过程的理解不同
对于汉字的词汇通达过程,已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1)语音转录模型。
认为字形只有和语音联系才能表达意义。
语音激活是通达词汇的必要条件。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形声字已占绝大多数,在识别中不可避免地要激活语音。
(2)直通假设。
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表意作用大。
汉字识别是由形达义。
(3)双通道模型。
认为人可经由两种方式得知汉字词的意义:一是由形达义,二是经过语音转录。
两条通道平行地发挥作用,并且具有竞争性。
这种观点有两个变式:一是认为以语音为中介的加工是词汇通达的最主要通路,人称“强语音观点”[19];二是认为词汇意义通常由字形直接激活,即所谓“强字形观点”[20]。
3 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影响汉字认知的重要变量
关于汉字认知中整体与部分的作用和汉字通达过程的争论是有益的,它加深了人们对于汉字认知的认识。
但是,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认知的影响,因而难免具有片面性。
我们认为,要解决汉字认知中整体与部分作用以及汉字通达过程的争论,必须正确认识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在认知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在汉字认知中整体与部分作用方面的发现支持我们的这一观点。
3.1 汉字的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影响汉字词的认知
我们发现:(1)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对汉字认知有重要影响。
义符在汉字范畴语义提取中有重要作用。
如义符标明词的上属,会加速词的语义提取;如义符和上属无关或相反,会对语义提取起阻碍作用。
义符也有利于汉字形声字定义特征语义的提取,但对特有特征语义提取无影响[21]。
(2)字形与字音的关系对汉字识别也有重要影响。
正字法深度反映了字形与字音的关系。
我们发现,正字法深度浅的规则形声字命名时间比正字法深度深的其他类型汉字短,单音字命名时间比双音字短[22]。
3.2 汉字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影响汉字认知
我们发现:(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影响汉字知觉分离。
在由相同部件组成的汉字中,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度与部件数有关,少部件字的部件比多部件字的部件更难同整体分离。
在由不同质的部件组成的整体中,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度视整体对部件的依赖程度而定。
(2)汉字整体对笔画认知起抑制作用。
在汉字中觉察笔画比觉察单独呈现的笔画所用时间更长。
在少笔画的汉字中觉察笔画比在多笔画的汉字中容易。
(3)汉字认知存在笔画重复性效应。
识别笔画重复的汉字比识别笔画不
95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张积家等
重复的汉字快,反应时短。
(4)声旁与整字的音段、声调关系对汉字形声字命名时间有重要影响。
当声旁与整字音段、声调相同时,命名反应时短;当声旁与整字音段和声调相异时,反应时长[22]。
这些研究表明,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关系是影响汉字整体和部分认知的重要变量。
4 对汉字认知中部分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初步看法
根据现有研究证据,我们对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出如下看法。
4.1 汉字整体与部分有不同的统一方式
从现象角度看,汉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统一的,统一有三种不同方式:(1)部分在整体中保持相对独立,它既可以是独立物,又在整体中以独立身份互相结合。
如词既可独立存在,又可互相结合成句子。
(2)部分在整体中改变形态,失去了独立性,但在某种条件下,又可离开整体成为独立物。
汉字部件属于这种情况。
在多数情况下,部件在汉字中出现并不引起人的意识。
然而,一旦任务需要,如提取汉字词的范畴语义、命名汉字、命名汉字中的部件和知觉解体时,它又可成为独立物。
(3)部分在整体中没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离开整体而转化为独立物。
汉字笔画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可以意识到字或部件,但却较少意识到笔画。
从加工角度看,汉字认知也是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的统一。
汉字的部分,如笔画、部件、义符、声旁等,对汉字词识别有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预示着由部分到整体的加工。
另一方面,字形结构、词频、语境、语言学知识等对汉字认知也有重要影响,在汉字中识别部件或笔画明显受整字抑制,这些又显示了整体加工的作用。
4.2 汉字的不同部分与整体有不同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尽管多样,但性质只有两种:加和性和非加和性。
加和性指整体的某些性质等于部分之和,反映了整体与部分间量的守恒性和连续性。
非加和性指整体的某些性质不是部分性质的简单叠加,而是新的性质和新的规律,反映了整体质的变化和量的不守恒性、非连续性。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了知觉的非加和性,而人的心理十分复杂,它还有加和性。
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部分与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既可以大于部分之和,也可以等于或小于部分之和。
这种综合效应取决于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具体到汉字认知,不同部分相对于汉字整体其关系不同,相同部分处于不同汉字整体中与整体的关系也不同。
汉字认知受笔画数影响,受笔画重复性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笔画作用具有更多的加和性特点。
部件的情况就复杂些。
汉字认知中存在部件数效应,部件重复的汉字易于认知,显示出加和性特点。
但是,在由两个简单汉字组成的复杂汉字中知觉分离容易,在由一个汉字和一个部首组成的汉字中知觉分离困难,体现出非加和性特点。
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
如在良好视觉条件下,汉字知觉解体困难,而在汉字被降级的情况下,解体就较容易。
4.3 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影响汉字整体与部分认知的重要变量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会影响汉字的加工过程和方式。
如字形中有字义信息,则加工完全可以由形至义;如字形中不含有字义信息,则加工就更可能经过语音转录。
同样,命名形声字时人们易采用注重声旁的策略,而加工其他类型字时,则更易采用整字提取方式。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会影响对汉字整体和部分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效果。
如在少笔画汉字中觉察笔画要比在多笔画汉字中觉察笔画容易,但在由少量相同部件组成的整体中命名部件却比在由较多相同部件组成的整体中困难。
当形声字的声旁和整字音段相同、声调一致时,对整字命名时间就短[22]。
整体与部分关系会影响
06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7卷第3期
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的相对优势。
杨珲等指出,整字和声旁的语音激活受整字和声旁的相对频率影响,语音激活遵循“整字优先”和“高频优先”的原则[15]。
4.4 在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整体中存在着整体结合力
整体结合力是整体与部分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它决定在知觉中部分与整体分离的难易程度。
我们发现,在由相同部件组成的整体中,整体结合力的大小与部件数有关,部件越多,结合力就越小,部件就越容易同整体分离;部件越少,结合力就越大,部件就越难同整体分离。
而在由不同质的部件组成的整体中,结合力的大小视整体对部件的依赖程度而定。
整体对部件越依赖,部件就越难同整体分离。
但是,在笔画识别层次上,在少笔画字中觉察笔画反而比在多笔画字中容易。
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多笔画字的背景相比,处于少笔画字中时笔画与整体有不同的关系。
在少笔画字中,笔画是汉字直接的部分或加工单元,而在多笔画字中,笔画和整字间还有一个部件层次。
因此,被试对少笔画字的知觉是字和笔画,而对多笔画字的知觉则是字和部件。
笔画在少笔画字中具有心理现实性,而在多笔画字中则被降级到“组织”或“纹理”的地位,所以整体对笔画的约束力就更强。
4.5 人的认知系统对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关系很敏感,认知加工具有灵活性
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系统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敏感性。
我们假定,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觉察器,它是人的种族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的与语言有关的生物学天资。
有了这种关系觉察器,儿童就能在所接触的有限的文字材料基础上,发现文字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以元语言知识的形式保持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对语言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熟练的读者能根据任务要求,针对不同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采用适当的灵活的加工过程或方式:或由形达义,或语音转录,或采用双通道同时加工的方式;或整体加工,或部分加工,或采用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混合的方式;或启动自下而上的加工,或启动自上而下的加工,或启动两个方向的加工,使之相互作用。
一句话,在汉字认知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
我们认为,具有这种灵活性的前提是人能敏锐地觉察到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种对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敏感性也是人长期使用汉字的结果,开始时是有意识的策略,后来则成为自动化的倾向。
我们认为,形成这种对关系的敏感性应成为汉字和汉语教学所刻意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黎黑.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2
[3]张积家.整体优先性的假设及其进展.应用
心理学,1997,3(1):52~57
[4]喻柏林,冯玲,曹河圻等.汉字整体知觉对
部件知觉的影响———研究汉字属性的内部表征的一种间接的途径.见:匡培梓等编.
中国语文-认知科学第五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21 [5]郭德俊,彭聃龄,张素兰.汉字字形特征及
单词使用频率对汉字识别的影响.见:王
主编.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学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0~100
[6]黄荣村.中文的知觉可分离性.见:高尚仁,
郑昭明编.中国语文的心理学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2,173~182
[7]彭聃龄,舒华,陈煊之.汉语认知研究.济
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陈传峰,黄希庭.结构对称性汉字视觉识别
特点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9,31(2):
16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张积家等
154~161
[9]
王,林仲贤,荆其诚.中国心理科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10]沈模卫,朱祖祥.独体汉字的字形相似性
研究.心理科学,1997,20(5):401~405 [11]张武田,冯玲.关于汉字识别加工单位的
研究.心理学报,1992,24(4):379~385 [12]彭聃龄,王春茂.汉字加工单元———来自
笔画数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心理学报, 1997,29(1):8~16
[13]韩布新.汉字识别中部件的频率效应.心
理科学,1998,21(3):193~195
[14]沈模卫,李忠平,朱祖祥.部件启动对合体
字字形识别的影响.心理科学,1997,20
(3):206~210
[15]杨珲,彭聃龄,Perfetti C A等.汉字阅读中
语音的通达与表征(Ⅰ)———字水平与亚字水平的语音及其交互作用.心理学报, 2000,32(2):144~151
[16]张厚粲,舒华.汉字读音中的音似和形似
的启动效应.心理学报,1989,21(3):284
~289
[17]Perfetti C A,Zhang S L.Very early phonolog2
ical activation in Chinese read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 ory and C ognition,1995,21(1):24~33
[18]喻柏林.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对部件认
知的影响.心理科学,1998,21(4):306~
309
[19]Tan L H,Hoosain R,Peng D L.Role of
early presemantic phonological code in Chi2 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Ex2 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5,21(1):34~42
[20]周晓林,武宁宁,舒华.语音与语义激活的
相对时间进程:来自儿童发展的证据.心理科学,1998,21(6):498~501
[21]张积家,彭聃龄.汉字词特征语义提取的
研究.心理学报,1993,25(2):140~147 [22]张积家,王惠萍.声旁与整字的音段、声调
关系对形声字命名的影响.心理学报,
2001,33(3):193~197
The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the Wholes and Their Parts in R 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ZHANG Ji2jia1,ZHANG H ou2can2
(1.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y con2 cerns the whole2part relationship.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bate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wholes and their parts in perception and in the recogni2 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It is proposed that both part2to2part relationship and part2to2whole rela2tionship are main determinants of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se relations determined the pro2 cessing style of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K ey w ords:chinese characters,whole,part,rela2 tionship,cognition
26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7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