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
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
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
’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
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
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
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
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
”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
”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齐欲伐魏。
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
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了(它们)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解释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这里指“使……困倦”。
弊:困乏、疲惫这里指“使……疲劳”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天下之疾犬也(疾)快疾犬:跑的极快的狗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1]
4.顿:使......困倦
5.谢:遣散
7.擅:得到
8.弊:疲劳。
这里是使……疲劳
9.逐:追逐。
10.恐:担心
11.疾:跑快
12.顿:困倦,这里指“使……困倦”的意思。
13.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14.伐:讨伐、出兵
齐欲伐魏与哪个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犬兔相争农夫得利
3、《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
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
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
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
攻打蜀
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
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
’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
”
司马错说:“不对。
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现。
’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
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
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
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
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
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
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
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
秦惠王说:“很对。
我采纳你的意见。
”最终出兵攻打蜀国。
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
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
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4、《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1】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3】,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跻【5】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
”
注释
1.之:助词,无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愚:自谦之词。
3.患:担忧
4.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5.睫:眼毛
6.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7.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
5、《齐桓公下拜受胙》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下拜受胙》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
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
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
鲁僖公同王室及诸侯在葵丘相会,重申旧盟,并且加强友好,这是礼节。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对文王、武王有祭祀之事,派孔赐给伯舅祭肉。
”桓公要下阶拜受,宰孔说:“还有后面的命令。
天子命令孔说:‘由于伯舅年老,加上有功劳,赐予进一等,不用下阶拜受。
’”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我面前不到咫尺,小臣小白,我怎敢贪受天子的命令,不用下拜呢?恐怕会跌下来,给天子带来羞辱,怎敢不下拜?”于是下阶跪拜,登堂再拜,接受祭肉。
6、《吴王欲伐荆》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王欲伐荆》原文及翻译说苑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翻译: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
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
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注释:
吴王:指吴王阖闾。
荆:指楚国。
谏:规劝。
以下劝上为谏。
如是:像这样。
是,这样。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国王的侍从官员。
少孺子:年轻人。
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拿着。
再三:三在这里是多的意思,就这样过了几天。
其:树上。
居:停留。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
附,同“跗(fū)”,脚背。
傍:侧,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顾:考虑。
患:灾祸。
伐:攻打。
7、《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
勍敌:强敌。
宋公:宋襄公。
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尽。
及:趁着。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
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chong):重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赞:帮助。
胡耇: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
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
意使令,无以和民。
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
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
译文:
齐景公将要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
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
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机安全的人一定困窘。
现在您喜好喝酒地治理国家,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税收苛刻,下令频繁,不能安稳民心。
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和就会出大乱子。
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在政治上修明,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
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
”齐景公听后,说道:“说得好。
”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9、《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与译文)
(西汉)刘向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
楚王使陈轸之秦。
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诤人而
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齐、楚今战,战必败。
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
——选自《战国策》
[译文]
楚国与齐绝一交一后,齐发兵攻打楚国。
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一交一。
”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
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
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
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
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
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管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杀这两只虎,可是管与赶忙来制止说:‘老虎是贪狠的大虫,人肉是它们的最香甜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吃人肉而打斗,小虎必然因斗败而死,大虎也必然因苦斗而伤,你就等着去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妙计,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辛苦,实际上却能兼得刺杀两只虎的英名。
’如今齐、楚两国既然正在苦战,战则双方必有伤亡,那时大王再度救援,既能获得救齐的好处,而又没有伐楚的危险与害处。
是否听从我的计谋,预知事情的反复逆顺,那就全看大王自己定夺了。
计谋是做事的根本,听从良计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计谋错了,或听从错计,而能保住国家的君王很少。
所以说:‘计谋要再三反复思虑才不会错误,听从必然事物,
本末兼顾才不会迷惑’。
”
10、《楚子围宋》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子围宋》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
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
”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于是乎蒐(sōu,举行蒐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
谋元帅。
赵衰曰:“郤縠(xìhú)可。
臣亟(qì,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君其试之。
”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í):楚地,今地不详。
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
③贯:用箭贯穿。
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
⑤先轸:晋国名将。
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
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
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