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学期4.3、体积教案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 沪教版 (1)

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体积》执教:教学目标:1.初步积累体积的经验。
2.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3.自主探究,掌握体积的意义。
4.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验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橡皮泥等。
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体积》是本单元的第一教时。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后续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容积的重要准备。
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物体占空间的感受和比较的经验,深化、感知体积概念,在具体情景中感知物体体积的守恒性,为为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教学感知准备。
容积教学作铺垫。
体积的守恒性经验的活的,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中分割为1立方的小正方体来计算得的教学做好有力的感性准备。
2.学生实际: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较全面地了解,但是对物体的体积往往是由感知但是不会表达,缺乏较科学的概念。
能对体积相差大的物品进行直接的判断比较,但是一些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况缺乏经验。
物体的守恒性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没有从守恒性的角度去思考过,通过实验探究应该能自主获得这一感知。
教学过程:2分钟预备铃: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乌鸦真聪明,他利用数学知识喝到了水。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知识。
一.探究体积的概念具体情景感知1.网球和气球装进盒子⑴小巧要将这个气球和这个网球放入这个盒子,她能成功吗?为什么?⑵气球为什么放不进?板书:体积⑶什么是气球的体积呢?气球虽然很轻,但是它占的空间很大,盒子里的空间不够放它。
网球虽然重,但是它占的空间小,盒子的空间足够放下它。
我们可以说气球所占的空间就是气球的体积。
网球的体积呢?⑷小巧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吗?气球放掉一些空气,我们可以说它占的空间小了,或者说它的体积小了,就能放到盒子里了。
通过帮小巧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是由它占空间的大小确定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体积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第1节。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 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 体积的计算: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a^3(a为立方体的边长)。
4. 实际问题:运用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比较物体的大小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模型、立方体教具。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桌、椅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体积的定义: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 体积的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体积的计算:讲解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 = a^3,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5.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比较物体的大小等。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体积的定义、体积的单位、体积的计算公式、实际问题解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分别表示____、____、____的体积。
体积1(教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体积1(教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题是体积1。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用这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我会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比如让学生想想他们平时是怎么量水果的,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
接着,我会详细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试着解答。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体积的概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所以我会尽量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则是这一课的重点,我会花时间让学生通过例题来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物水果,比如苹果、橙子,让学生亲自量一量,感受一下体积的概念。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张板书,上面写清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点。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并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如果发现有学生掌握得不好,我会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做一些调整,比如再给出一些例子,或者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我还会考虑让学生做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者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应用他们所学的体积计算方法。
这就是我今天要上的体积1这一课题的教案,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际情景引入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我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作为实际情景的载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体积1

体积授课目的:小学资源网.xj5u1.经过详尽的实验活动,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质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看法。
2.在操作、交流中,感觉物体体积的大小,睁开空间看法。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感情。
授课重点: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授课难点:理解在不计算耗费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经验。
课前准备:授课课件、橡皮泥、水杯等。
授课过程:小学资源网.xj5u一、引入阶段1.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答:原来水所占的空间被小石子占了,水就上升了。
问:若是把这个土豆放入一满杯水中,会怎么样呢?为什么?答:水会溢出来,因为土豆占去了水原来据有的空间。
师:土豆占去的这局部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
揭穿课题:体积〔板书〕[ 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创立了授课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新知有机地交融。
]二、中心阶段1 / 31.认识体积的看法。
问:那么,什么叫做体积呢?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齐读看法。
2.体积的直接比较。
1〕大象的身体真大,所占的空间也大;老鼠的身体真小,所占的空间也小;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媒体演示〕2〕利用各种教具,比较有明显大小分其余物体体积的大小。
〔如:篮球和乒乓球、土豆和黄豆等等〕[ 结合学生生活实质,让学生深刻体验体积的大小。
]3〕两根木棍相同长,不一样样粗,体积相同大吗?诚然两根木棍相同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媒体演示〕4〕两本书的封面面积相同大,体积也相同吗?诚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相同大,但是乙书比较厚,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媒体演示〕5〕利用各种教具,进行物体体积大小的比较。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四、练习。
五、拓展延伸。
2 / 3比较大小比较凑近的一个土豆和一个不规那么的石头的体积,怎么比?小组谈论。
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
实验演示学生的方法。
[ 浸透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变间接求证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下册 体积问题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问题教案沪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体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计算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体积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知
1.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 提问:体积是什么?如何计算体积?为什么需要计算体积?
步骤二:讲解研究重点
1. 讲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乘
以高。
2. 讲解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正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步骤三:练与讨论
1. 给出一些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其体积。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讨论如何应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一个小盒子能装多少个小球?)
步骤四:拓展实践
1. 设计一道综合性的体积问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解答问题。
2.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绘制图形等方法验证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配合学生讨论。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练和拓展实践。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完成的练和拓展实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练题和拓展实践题。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相关练题。
2. 思考并总结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并在下节课前准备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体积▏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章节——体积。
该章节主要介绍体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体积的单位。
具体内容包括:1. 体积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 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计算物体的体积。
3. 体积的单位: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体积,以及熟练运用体积单位进行换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体积,以及熟练运用体积单位进行换算。
难点:理解并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模型、体积计算器等。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一些立方体模型、体积单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桌、椅子、讲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大小是否一样,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3. 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计算物体的体积,然后介绍体积的计算公式。
4. 学习体积单位: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体积单位的理解。
5. 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些实际物体的体积,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体积的概念、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三个部分。
具体设计如下:1. 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体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能够计算简单的体积问题。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体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学习如何应用计算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素材1.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计算器;3.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步骤导入新知识1.导入新学概念,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2.引入实例,比如提问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巴车上的行李箱都是矩形形状?为什么大家总是要把体积最大的物品塞进行李箱?”3.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讨论。
学习体积的基本概念1.请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2.请学生说出模型的特点: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3.解析模型特点,说明它们都是由空间中的三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段所限定的;4.引导学生总结,对于一个空间中被三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段所限定的图形,我们称其为一个空间图形,或立体图形,其中一个空间图形的大小,我们称其体积。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体积1.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切割,带领学生寻找计算体积的公式;2.导入公式,通过实例讲解样例题目。
3.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尝试,让学生自己计算。
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更多的例子,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2.在下节课对错题进行点评。
教学效果的评估1.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容易出现的错误;2.针对性地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班级环境下的课堂讨论。
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体积的基本概念,通过讨论实例以及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体积并且了解了空间图形如何计算体积。
在下一节课将以实际物体的体积计算为主题,深入探究计算体积公式的应用。
《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案:《体积》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体积》章节。
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体积的计算以及体积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体积演示仪,体积模型。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比较这两个物体的空间大小呢?2. 体积的概念介绍体积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尺子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它们的体积。
引导学生理解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 体积的计算讲解体积的计算方法,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计算体积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根据体积求解长、宽、高或棱长。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cm,宽是5cm,高是3cm,求它的体积。
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体积的计算方法求解。
6. 体积的应用讲解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判断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等。
给出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体积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在旁边标注示例题目和答案。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长方体:长=12cm,宽=4cm,高=6cmb) 正方体:棱长=5cm答案:1. a) 体积=12cm×4cm×6cm=288cm³b) 体积=5cm×5cm×5cm=125cm³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体积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1)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活动,了解体积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建立量的守恒,即体积守恒性的经验。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记损耗的情况下获取体积守恒性的经验。
【课前准备】课件、烧杯、气球、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小圆棒【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中体积一课的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对生活中体积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在观察与探索质量守恒性时可以提供一定的生活体验。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理解体积的意义1.谈话导入: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们往往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那就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视频,看你有怎样发现?生汇报:水,烧杯,放入鸡蛋后的变化等.2.借助学生的表述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空间。
(板书:空间)3.那看一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也占有空间?生汇报师:我们周围物体都占有空间,继续观察,看你还有哪些发现呢?(播放视频继续观察)生:汇报,发现水的变化同时,思考两个物体放进去之后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4.谁来说举例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哪些物体所占空间小(板书:大小)师:发现了固体的空间有大有小。
还有什么发现呢?师:气体有没有空间呢?老师准备了一些学具,你能借助前面的学具给同学演示感受一下吗?生汇报:探索气体也占空间。
师:看来无论是液体气体还是固体都占有空间,所占空间也有大有小,实际就是这些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
生试着概括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5.举例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吗?二、做一做,猜一猜,,感受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体积有大有小,那体积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观察(一)1.盒子里有两个长度一样的小棒,猜一猜他们的体积一样吗?(提出问题-- 猜测--验证---发现)生:你有什么想法,发现了什么?师: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2.粗细一样的两根木棒,体积一样吗?生汇报。
体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体积 -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2.能够根据规定的边长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盒子的容量。
二、教学重点1.理解体积的概念;2.根据规定的边长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加深学生对体积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体积;2.用什么单位来测量体积;3.计算立方体的体积;4.计算长方体的体积;5.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举例子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体积的概念,比如:“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有多高呢?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来测量峰顶的高度。
那么如果我们想知道珠穆朗玛的体积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呢?”并让学生思考一下。
2、讲授新知识教师讲解体积的概念,并介绍用什么单位来测量体积,以及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3、练习巩固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4、实践探究教师把几个盒子放在课桌上,然后让每个学生测量盒子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体积。
5、课堂分享教师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计算盒子体积的方法和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分享。
六、教学评估通过练习册和实践探究的情况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七、教学反思体积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不是很难,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游戏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五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
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 沪教版 (1)

《体积》一、教学背景1、内容分析:“体积”是沪教版数学第十册教材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中理解“体积”概念。
生活中的体积经验很多,例如人体的胖与瘦,种子或水果的大与小等,所以对体积的认识,是建立在生活中的经验之上的,本课的学习,是通过体积的直接比较,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行比较,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为后面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体积计算做好概念知识的铺垫。
2、学情分析:首先对于“体积”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只是浅显地停留在对“体积”的书面定义上。
对于物体体积,尤其是“所占的空间”这一表述,学生没有充分地感知、经历,是无法在头脑中建立与之匹配的表象,而这对今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来说,是一大缺失。
所以这节课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用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物体的“体积”,在理解“体积”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同时,借学生的“直观感知”逐步培养其“空间想象”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三、学习评价四、教学过程《体积(1)》预学单1、你听说过“体积”吗?对它你有什么了解?2、下面的描述哪一个说的物体的体积? 在( )中打“√”(1)占地面积()(2) 重量()(3)所有面的总和()(4)里面的部分()(5)占空间的大小()3、关于“体积”的认识我的收获:我的问题:我的收获:我的问题:活动四: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练习1、填空:(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2)一个桔子所占的空间比一颗葡萄所占的空间(),(填大或小)也就是桔子的()比葡萄的()()(3) 请比较生活中两个物体的体积:2、体积直接比较:(1)以上两个铅笔盒的宽度一样,它们的体积一样吗?(2)把石头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水的体积变化了吗?(3)6个小正方体组合在一起,然后将它们分散放,总体积变化吗?五、板书设计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第4.1节,主题为“体积”。
主要学习体积的概念、体积的单位、体积的计算以及体积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单位,学会体积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体积的概念及其与表面积的区别。
2. 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 体积计算的复杂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体积教学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直尺、量筒、计算器、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体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体积的定义、单位、测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解决体积相关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 体积的测量:使用直尺、量筒等工具进行测量。
4. 体积的计算:体积=长×宽×高。
5. 体积的应用:计算物体容积、土石方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容积、土石方等。
3. 拓展题:研究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物展示和丰富的练习题,使学生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单位、测量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 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 体积一、教学目标1.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2.能够用已知边长、面积或体积求另一边长、面积或体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第一节的“体积”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立方体的体积2. 重点•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掌握用已知边长、面积或体积求另一边长、面积或体积的方法。
3.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的模型•黑板、彩笔、粉笔、橡皮、直尺、计算器、试题四、教学过程1. 预习(5分钟)请同学们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带着疑问和问题,做好听讲、做笔记的准备。
2. 自主探究(35分钟)2.1 思考题导入老师将一张图片投影到课件上,让同学们思考:这是什么?它有多少个面?如果把它削去一小块,那么它的形状会变成什么样?2.2 观察实物让同学们观察实物: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的模型,并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用手指测出模型的长、宽、高?2.每个模型有几个面?3.每个模型的相邻面是否相等?2.3 讲解概念让同学们对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进行讲解,包括:•正方体:每个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每个面都是矩形,可以有不同的长和宽。
•立方体:每个面是正方形,长、宽、高相等。
2.4 求解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实际问题的形式来运用所学知识,求解体积、边长、面积。
例如:长方体的长是3cm,宽是2cm,高是4cm,求它的体积是多少?步骤:•根据定义知道长方体的公式是V=a×b×c 。
•将给出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V=3×2×4=24cm³ 。
•因此答案是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3. 小结(10分钟)•让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自主总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 沪教版

1两块积木的粗细相同,长短不同,体积一样吗?
2粗细不同,长短不确定的两块积木,能比较吗?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小组讨论)
小结:比较物体体积时,不能只比较某一方面,要全面比较才行。
能利用生活经验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
三、实验操作
在间接比较的过程中感受体积的守恒
1、把水杯里的水倒进量筒中,体积变了吗?怎么验证?
2、能利用生活经验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
3、能通过实验验证物体形状改变时,体积是不变的。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体验活动
初步理解体积的含义
按老师指令完成动作
1、把数学数放进桌肚里。
2、自己钻进桌肚里
为什么你不能钻进桌肚?
3、你是怎么理解“空间”这个词的?可举例说明。
数学书占的空间小,学生占的空间大。
四、巩固与拓展
1、保鲜膜有体积吗?把它团起来体积会变化吗?
2、水结冰后,瓶子为什么变形?
3、温度计的原理。
4、小结: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体积有时会变化。
培养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形状改变,体积不变(忽略损耗)
活动一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计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体会体积的含义
活动目标
课题
《体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活动,理解体积的含义。
2.通过直接比较,感受体积的三维性。
3.通过间接比较,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感受体积的守恒性。
4.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1)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实物积累体积的经验。
2、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3、掌握对物体体积进行直接比较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究,掌握体积的意义。
[情感目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橡皮泥、水杯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说?为什么乌鸦喝到了水?揭示课题:体积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这就是课桌的体积。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学大楼占有一定的空间,就是它的体积,还有领操台等。
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它所占的的大小就是地球的体积。
任何物体都有体积。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1、通过课件演示小老鼠和大象见面时的场景。
大象的身体真大,所占的空间也大。
老鼠的身体真小,所占的空间也小。
所以大象的体积比老鼠的体积大。
2、教材的练一练(1):哪一个体积大?哪一个体积小?为什么?3、小结:有些物体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就能看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三、体积的守恒性1、一杯水倒进不同的杯子中猜一猜会有什么情况出现?(演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倒回第一杯验证。
2、学生捏橡皮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3、教材的练一练(2)—(4)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4、小结:同一个物体,长短、形状、位置等变了,体积不变。
四、两个物体比较1、两根木棍一样长,体积一样大吗?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2、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通过课件演示,对两本书封面进行比较,长度和宽度都相等,但是厚度不同,所以得出结论是,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是乙书比较厚,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3、指名两个同学(一高一胖)上来,你能说出谁的体积大吗?为什么?4、小结:两个不同物体比较体积,不能只看一部分,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 沪教版 (1)

教学内容:体积(沪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38-40)教学目标:1、理解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也不相同。
2、正确理解认识体积的概念,并能依据图形比较物体之间体积的大小。
3、通过实验和图形直观地感受认识在没有增加减少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并不随其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4、通过实验等手段的使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提高他们严谨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认识体积的概念。
2、感受并理解在没有增加减少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并不随其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在没有增加减少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并不随其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石头、橡皮泥、绳子、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先来看一个动画片2、播放《乌鸦喝水》二、学习概念1、师:看完了,你们觉得有趣吗?那谁来说说看那只小乌鸦最后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瓶里的水的呢?(学生口答)2、师:你的观察真细致。
我们知道故事往往都是虚构的,是假的,那故事里向瓶子里投石水涨的现象在是否也是假的呢,这样吧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好不好?3、实验:(1)器具:装着半杯水(浅红色)的烧杯、拴着绳子的石头、橡皮筋。
(2)用橡皮筋表示水面原始高度,将石头慢慢放入烧杯的水中。
4、师:你们观察到了刚才我们在故事里所看到的那种现象了吗?5、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看似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常常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
就拿刚才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说,你们说说为什么把石头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呢?(小组讨论)6、师:我大概听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石头在水里是要占据着一块地方的,把石头扔进水里,石头进去一看下面的地方都被水占据着,于是它就左一下、右一下……,挤出了一块与它大小相同的一块地方,而那块地方的水就被它挤到上面去了,是这个意思吧?7、师:同学们,老师很欣赏你们事物变化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体积》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体积的含义,能判断出物体体积的大小。
2.在操作、对比活动中,学生理解并获得“不计损耗情况下,物体体积的守恒性”经验。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学情分析:《体积》是沪教版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低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对以后学习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欣赏动画:《乌鸦喝水》。
2.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石头扔进水中水面会升高?(预设1:因为石头有重量,它沉到水里,水被挤上来了。
)(预设2:因为石头有体积。
)(如果有学生提到体积,师:哦,我听到你说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体积,追问什么是体积?并板书:体积)3、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
二、直接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理解体积概念(一)知道所占空间大小1、同学们,这里有两个土豆,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并装着同样多的水。
如果把土豆分别放入杯子里,猜一猜,哪个杯子里的水会溢出来?生:大土豆。
2、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来?学生会得出,因为土豆的体积大3、这个大土豆放进去后它占了谁的位置?生说出:水的位置4、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边说边板书:这个土豆大,所占的空间也大。
这个土豆小,所占的空间也小。
这里比的是指这两个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
(板书:所占空间的大小)(二)知道体积1、大象和老鼠,能不能模仿黑板上的两句话来说一说大象身体与老鼠身体比的情况。
生模仿说2、所以大象和老鼠还是在比它们的身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这里的大是指大象的什么大呢?这里的小又是指老鼠的什么小呢?(体积大(板书:体积)那谁来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大象的体积?什么是小老鼠的体积?)4、如果我们把土豆、大象、小老鼠等统称为物体,那什么又是物体的体积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第4.1节,主题为“体积”。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并能够运用体积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体积概念的理解,特别是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
2. 体积单位的换算。
3. 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体积模型、体积单位卡片、计算器。
2. 学具:学生自备体积模型、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体积的定义、单位及公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体积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下册数学-4.1 体积2. 板书内容:体积的定义、单位、公式及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题:体积单位换算,体积公式应用。
2. 提高题:实际问题中的体积计算。
3. 拓展题:探讨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讲解、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兼顾基础与提高,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拓展和思考。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体积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1. 体积概念的理解,特别是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
2. 体积单位的换算。
3. 体积公式的运用。
重点细节补充和说明体积概念的理解体积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理解体积是描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属性。
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体积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体积教案模板范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且有大小。
2、初步理解体积的含义,积累物体体积的经验。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验证等活动,理解不计损耗的情况下,同一物体的形状变了,但体积保持不变。
2学情分析“体积”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范畴中较为重要的一节课,它是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表面积的基础。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教材上出示的例题是老鼠和大象比大小,让学生感知物体是占空间的,由于老鼠和大象占的是自然界中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不能明显的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那如何让学生感知体积是三维的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可是,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重教不重学,又没有理想的教学媒体,不能充分展现数学概念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和运用起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堂课中我借助图片、视频等动静结合的媒体素材让学生积累物体体积的经验,感受到物体是占空间的来帮助理解体积的含义。
在概念教学中运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创设实验情境,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测、论证,能使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有意义的。
3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体积的含义,积累物体体积的经验。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理解不计损耗的情况下,同一物体的形状变了,但体积保持不变。
难点:1、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与重量无关。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理解不计损耗的情况下,同一物体的形状变了,但体积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经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橡皮泥、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答:原来水所占的空间被小石子占了,水就上升了。
问:如果把这个土豆放入一满杯水中,会怎么样呢?为什么?
答:水会溢出来,因为土豆占去了水原来占据的空间。
师:土豆占去的这部分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
揭示课题:体积(板书)
[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创设了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新知有机地融合。
]
二、中心阶段
1.了解体积的概念。
问:那么,什么叫做体积呢?
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齐读概念。
2.体积的直接比较。
1)大象的身体真大,所占的空间也大;
老鼠的身体真小,所占的空间也小;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媒体演示)
2)利用各种教具,比较有明显大小分别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如:篮球和乒乓球、土豆和黄豆等等)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验体积的大小。
]
3)两根木棍一样长,不一样粗,体积一样大吗?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媒体演示)
4)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体积也一样吗?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是乙书比较厚,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媒体演示)
5)利用各种教具,进行物体体积大小的比较。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练习。
五、拓展延伸。
比较大小比较接近的一个土豆和一个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怎么比?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
实验演示学生的方法。
[渗透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化间接求证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