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8期石 油学报V ol.38 N a8 2017 年8 月ACTA PETROLEI SINICA Aug. 2017
文章编号:0253-2697(2017)08-0888-14 DOI:10. 7623/syxb201708004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
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
刘欣1刘震1卢朝进1任梦怡1李亮2王时林2汪雄1高钦秋1
(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2.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4)
摘要: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

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 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 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 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 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高频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有色反演等技术,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物源分布、充填演化及砂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①柳赞地区沙 河街组三段除扇三角洲沉积以外,存在第二种有利储集体—近岸水下扇;②根据前积地震相反射特征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一晚期陡坡带物源方向变化剧烈,受构造沉降控制明显,呈现“顺时针旋转”演化:即SQ III沉积期,湖盆整体北高南低,发育来自 N W向物源的扇三角洲相;SQ IV沉积期,N E向剧烈抬升,形成N E向的扇三角洲相;S Q V沉积期,湖盆东部开始抬升,发育来自东 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相;③建立了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级控砂”模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发育特征;坡折带和湖平 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沉积相类型控制砂体类型和分布。

研究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强烈构造变动控制物源迁移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南堡凹陷老区的进一步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柳赞地区;物源演化;前积地震相;近岸水下扇;控砂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八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sourc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andstone body distribution in the middle-upper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Liu Xin1Liu Zhen1Lu Chaojin1Ren Mengyi1Li Liang2Wang Shilin2Wang Xiong1Gao Qinqiu1
(1. C o lle g e o f G eosciences China U n iv ersity o f Petroleum.;K e y L a b ora tory f o r H y d r o ca r b o n A ccu m u la tion M ech a n ism o f
M in istr y o f E d u c a tio n,B e i j i n g102249,China ;2. R esea rch In stitute o f E x p lora tio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troC hin a
]i d o n g Oil f i e l d C o m p a n y y H ebei T a n g s han063004, China)
Abstract:Sedimentary source analysis is a key task in research of sedimentary facies, prediction of sandstone body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thologic reservoir.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at the reservoir facies is of a single type in Liuzan area, Nanpu depression, and the provenance only comes from the boundary fault. However, the facies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d by drilling cannot fully conform to the viewpoint that there is only a single provenance from the NE-trending boundary fault.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rec­ognize the distribution law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and bodies >which restricts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udy area.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cor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distribution, filling evolution and migration patterns of sand bodies were in­vestigated deeply by analyses of high 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ismic facies and seismic attributes, in combination with colored inver­sion. New understandings are achieved as below:(1) In addition to fan delta deposition, th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is recognized as the second kind of favorable reserving bodi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Liuzan area. (2) Based on the progradation seismic faci­es characteristics^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steep slope belt of sediments had drastically changed prove­nance direc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as dramatical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subsidence, it shows a <4clockwise rotation?? evolution, i. e. , in the SQIII sedimentary period, the lacustrine basin was generally high in the north while low in the south, where fan delta facies with NW-trending provenance was developed;in the SQIV sedimentary period, NE-trending provenance uplifted to form NE-trending fan delta facies;in the SQV sedimentary period, the eastern lacustrine basin started to uplift, where the fan delta facies was developed from the eastern provenance. (3) The <4three-grade sand control??model is established in Shahejie Formation, Liuzan area,Nanpu
第一作者:刘欣,女,1991年11月生,2014年获长江大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基础及应用研究。

Email:liuxinl2_1991@163. com
通信作者:刘震,男,1963年2月生,1984年获西北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基础及应用研究。

Email: liuzhenjr@ 163. com
第8期刘欣等: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889
depressi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nance are controlled by fault differential actives;the reserving body types are controlled by the variations in slope break zone and lake-level fluctuation;the sandstone body types and distribution we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trong tectonic variations able to control provenance migration in the steep slope belt of continental fault-depressed basin, but also provides guidance to further exploration in old areas of Nanpu depression.
Key words:Liuzan area;evolution of source;progradation seismic facies;nearshore subaqueous fan;controlling model of sandstone body
引用:刘欣,刘震,卢朝进,任梦怡,李亮,王时林,汪雄,高钦秋.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17,38(8) :888-901.
Cite :LIU X in,LIU Zhen,LU Chaojin,REN M engyi,LI Liang,W ANG Shilin,W ANG Xiong,GAO Qinqiu.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sourc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andstone body distribution in the middle-upper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 Nanpu depression[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7,38(8) : 888-901.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运动频繁,不整合与沉积间断 多,砂体类型多、规模较小、相变快,具有形成各种类型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条件[>5];物源体系的研究为 确定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划分以及储集砂体和油气藏 分布等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因此,确定物源对于 研究砂体形成和分布,尤其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 重要意义#12]。

前人对于陆相断陷盆地内部砂体的形 成与分布做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可分为:①断陷与断 裂带形成的构造格局是沉积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向和砂 体展布的主控因素[8’13];②砂体的形成与沉积分布特 征受多因素控制,盆地边缘斜坡、内部坡折带及同生断 裂带、层序构成样式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湖盆内不 同体系域砂体的发育[1417]。

目前,对于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沙三 段)的储集相类型认识单一,穆立华等[1M9]研究认为柳 赞油田沙三段仅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是否存在其他沉积 相类型尚不明确;同时钻探揭示的相序与NE向扇三角 洲唯一物源的观点不完全相符,对物源可能的变化特点 缺乏认识;另外对柳赞地区砂岩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研究不够深人,影响了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的精细部署 和调整工作。

笔者综合应用研究区的地震、钻井和测井 资料,以井、震共同控制下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以及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和波阻抗反演技术为指 导,对柳赞地区沙三段沉积物源演化及砂体时空分布进 行了深人探讨,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砂体分布及控制因 素的认识,为实现柳赞油田老区挖潜,尤其是岩性油气 藏勘探的新突破提供了一定地质理论和参考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箕状凹 陷,具有“北断南超”的特征#21]。

柳赞地区位于南堡 凹陷东北部,构造位置处于燕山褶皱带前缘,构造演化 具有多幕性特点,发育不同级别幕式构造所控制的沉 积旋回。

沙三段沉积期,在柏各庄同沉积断裂及其反向调节断层控制下形成了柳赞背斜构造带[7],面积约 为40 km2(图1)。

前人研究指出[22],其凹陷断裂系统 表现为两期斜向伸展叠加模式,纵向上可划分为上部 S N向断裂系统和下部NW—S E向断裂系统,沙三段 沉积期,西南庄、柏各庄及高柳三大控凹边界断层存在 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断层走向、性质和活动性均存在较 大差异。

高柳断层西段在沙三段沉积期具活动性,东 段至沙河街组一段开始活动;而柏各庄断层为走滑边 界变换断层,沙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总体表现为南 强北弱,断层活动速率表现为强弱交替的“翘翘板”变 化特征[23]。

在边界断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今柳 赞地区断陷湖盆内不同的构造格局和沉积充填样式。

2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研究物源体系发育、沉积 相展布和砂体分布规律等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11〜’24-3°]。

以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地震剖面典型特征、地震合成记录、测井曲线特 征和钻井岩性组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岩性的突 变、砂泥岩厚度旋回变化及地层叠置样式的变化确定 出层序边界,将研究区沙三段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三 级层序,依次为:SQI、SQII、SQIII、SQIV和 SQV。

各层序界面具有以下特征:SQ I底界面(SB1)对 应于古近纪沉积充填的底界面,与下伏白垩系呈明显 的削截反射终止关系;SQII顶、底界面(SB2、SB3)为强振幅、高连续的整一界面,全区可连续追踪;SQIII 底界面(SB4)之上和SQIV顶界面(SB5)之上分别可 见典型的上超和顶超现象;SQ V底界面(SB5)之上具 典型的下超现象,与下伏地层呈不整一接触。

通过地震剖面所建立的连井基干测网全区追踪闭 合,系统建立了柳赞地区沙河街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图2),为进一步开展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建立了等 时地层框架约束条件,并为砂体分布预测和沉积体系 时空演化的精细恢复奠定了基础[2°>34]。

890石
2017年第38卷
F 鍾
丨-^ I
I —1 I—I I — I I—I I I I—I I °°°1 I* • *1
砾岩 砂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 断层 SQI 底界SQI 顶界SQII 顶界SQIII 顶界SQIV 顶界SQV 顶界下超点上超点
注:RST—水退体系域;EST —水进体系域。

图2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综合层序地层格架(剖面位置见图1)
Fig. 2 Comprehensiv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 Nanpu depression
3沉积物源演化
3.1储集体类型一近岸水下扇
结合单井、岩心的岩相和沉积相综合分析发现,研
究区除了发育以砂砾普、粗砂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 之外,还发育近源粗粒的近岸水下扇独积砂体。

不輝 沉积期,由于不同体系域发會时坡折带1下沉积环境
变化较快,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的内坡折带是储集砂体的有利富彙区9
3. 1.. 1 单井沉积相分析及岩心_现察描迷
研究区20 口典型取心井的测井及岩心资料观察 分析表明,该区沙三段中上部沉积序列中,具有典型的 扇三角洲沉积序列组合,以L 90井和L 160X 1井为典 型代表s L 13井以大套砾岩、砂砾岩及粗砂岩为主,自
油 学报
时代
厚度/
m



亚段
新生界

平原组
300
新近系
明化
镇组1
400-1900组350-550古近系
东麴
0-2000沙河街组
沙一段 +»二段
300-950沙段i 亚段30-5002亚段180-3003亚段
160-600
4亚段
140-3205
亚段
110-310中生界
函系100-1000罗系
200-300
太古界
岩性園

黄棕色砂岩及黏土块状砂岩与灰绿、灰黄、棕
红色泥岩互层段砾岩、砂砾岩、基性火成岩 夹薄层灰绿、灰色泥岩含砾砂岩、砂岩、暗色泥岩互层砂碎岩为主,夹红色、杂色泥岩
砂岩和暗色泥岩互层
^砂岩、含砾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
砂岩、砂砾岩与灰色、灰绿色、 紫红色泥岩互层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夹
薄层砂、油页岩、页岩,底为
砂砾岩砂岩、砂砾岩与红色、灰色泥
岩互层灰色砂岩与红色泥岩互层
紫红色砂砾岩夹黑色煤层
及灰黑色玄武岩
花岗岩、花岗片麻岩
含油性
主要
含油层系次要含油层系
主要
含油层系
盆地构造演化
沉积速率
100 200300
400
拗陷期
S 陷IV 幕裂陷III #
n
裂陷H 幕
裂陷I 幕
\总沉降速率
构造沉降速率
等深线/
(a )
断层井位| O 〇 I I Q 0 01
砾岩I • 0 *~1I 〇 〇 I I Q • 01
砂砾岩
I •魯
I •• — «71
I — — I
« » I
| •• ••
I — —
-^1I • » » I I — »«1
I — — I
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
(b)
煤层
砂岩
E 3
花岗岩
图1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区域位置及地层划分[7]
Fig. 1 Regional location and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EE 3
剖面
层位
GR /A P I 深度/
I
RLLD /
(f l .m )m i

系域
1
l
35
115
20
1
i

m .

k



j
2500
­2600. 2700­2
800­2900­3
000­3100­3 200 j 3300 j 3400 j 3500 \ 3
600 j 3 70〇J
3
800
j m 暴'
X I
i s T m
A RST
E S T
IV
*! \K S 1
E S T 1
A R S I E
S I SQ

I
RST
E S 'l
SQ
第8期刘欣等: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891
L 13井:钟型或箱型垂向叠加
I I IV .*.* I |二|
二二丨 I - - =| |
I I 〇 ■ 〇 I 〇 « » I —
~
I
— -n I — — -n
I
I
砾砂岩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断层
图3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测井相-岩心-地震相对比
Fig. 3 Comparison among well logging facies,core and seismic 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下而上具正韵律d 则井曲线呈钟型或箱型垂向叠加,代 表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L 90井主 要发育含砾砂岩、中一粗砂岩.分选和磨圓度良好,自 下而上具反韵律•代表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U 60X 1井发,會灰色一深灰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电 姐率曲线呈指状或微齿状,可见水平层理,反映水动力 较弱的沉积特征,为探湖相稳定水体中的前扇f 角洲 泥岩。

通过钻井的相序特征分析发现,该沉积序列还
出现大量以砂砾岩相为主a 且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和相
标志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序列,尤以C 3X 1井和L 2〇2X 3 井为典型代表9垂向為发育大套的杂色块状砂砾岩, 砂体粒:度呈现_上变细的正韵律,电阻率曲线呈箱型, 岩性整体胶结松散,磘石无定向排列且磨圆较差,可见 植物炭屑.测井曲线表现为参差不齐、高幅块状或中一 高幅指状,明显区别于扇豸角洲岩相,代表了典型的近 岸水下扇砂砾岩体(_图3),

块及 磨,岩岩
选差砾砾 分较状砂
!
岩砂粗成而律
砾及、组下韵 套主岩岩自正 大为砾砂的上
灰褐色—杂色

扇小下扇
褐色杂色
灰色—灰绿色
灰色—深灰色

缘—水下分流河道

缘—河口坝前扇三角洲
扇三角

892石2017年第38卷
图Fig.3. 2.地震相(图5),前积斜坡上可见明显下超,反射结构以 中一强振幅、中一高连续前积结构为主,代表了主物源 方向发育NE — S W 向的扇三角洲沉积。

1^1
10°°1 I—I I I
断层
下超点SQIII 顶界SQIV 顶界
图5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SQIV N E 向物源地震前积相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见图1)
Fig. 5 The pr(^radation seismic facies of Sequence IV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from the northeast provenance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3. 1.2地震相发育特征
通过对柳赞地区抄三段地震相分析,SQIII —
SQ IV 发育时期,靠近柏各庄断层处可清晰识别出明
显的楔形杂乱相。

在地震剖面上》由边界断层向凹陷 中部逐渐增厚,内部表现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地震反 射,缺少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同相轴产状紊乱,反射结 构难以识别,振幅强弱不稳定…该反射结构代表T 动 荡水体环填直水体能量相对较窩环境下形成的产物. 血为来自N W 向物源的粗粒碎M 近岸水下扇沉积。

在楔形杂乱相前方•地层表现为强振幅、中连续、亚平 行地震反射结构,反映了半深湖稳定环境下泥岩相沉 积,整体由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I 水平纹理粉砂质泥岩 和块状层理晴色泥岩组成,与近岸水下扇外扇的最外 端相接C 圈汾,
综合以上怔据表明,除东北部扇三角洲物源外,在 柏各庄控盆边界断层之下的西北区域,仍存在以粗碎 屑为主的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体堆积的物源区*该发现 突破了长久以来前人所持的柳赞构造N E 向仅存在唯 一物源的观点 3.2物源方向
前积地震相具有宏观性和方向性,常指示前积单 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可作为'指示物源方向的重 要标志[3* 5甫堡凹陷的断陷活跃期,由于断陷活动的 加剧,以及柏各注断层和高柳断层活动强度的不均衡 性,盆地内部构造单元被分割成规模不等的低凸起,伴 随着晚期沉积物的持续充填,该分割格局又逐渐消 失在此过程中,物源的供给与分配虽现出一种动 态变化特征5在等时地层袼架建立的基础上,运用地 震相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识别出沙三段 沉积中一晚期发育3个不_方向的大型前积相。

3.. 2. 1 N W 向物源前积相特_征
沙三段发育时斯,随着西南庄和柏各庄控凹断裂 在整个渐新世的持续大强度活动,湖盆持续沉降,水体 逐渐加深,大董陆源碎屑物质倾人深湖一半深湖,北部 物—方向衆:貧灰盡廟三貴洲。

在顺物源方向i t 的地震剖面上,可识别SQIII 茇 育大规^模上超地震反射(图4)。

由于研究区在沙河街 组沉积后发生强烈的构造反转[37],因此,现今地震剖 面上的地震反射结构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沙^段SQIII 的沉积特征|运用层拉平技术,选取SQIII 的顶界面
SB 4作为基准面,对其顶拉平进行古构造恢复后发现,
该地g 仍处于書地貌较低洼区,但历史时期大规模的 上超变为下超,形成大型斜交型前积地震相,由此表萌
SQIII 沉积期发育来自北部物源方向的大规模廚感角 洲'沉积。

〇>) SQ in 地震相层拉平后剖面
1少 I 卜-I 1°°°1 I - I I —I
断层
上超点下超点SQIII 底界SQIII 顶界
:4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S Q in 地震相剖面特征
(劊面位寰
4 Seismic facies of Sequence III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2 N E 向物源前积相特征
顺物源方向上的SQIV 地震剖面上呈现S 型前积油学 报»
»
第8期刘欣等: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893
□ □□□□!0□
泣积相充填相杂乱相楔形 叠瓦中振幅高连续中振幅中连续相
魏相前棚 平行相



[Z]
中振幅高连续弱振幅低连续相弱振幅低^续钻井断层物源方向
亚平行相亚T O

3. 2. 3 东部物源前积相特征_
顺物源方向上的SQV 地震剖面上基现中一强振幅 连续帚状前积地震相(图6)。

邻近柏各庄断层处形成近 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以楔状或悬挂状的变振 幅前积反射或杂乱反射为特征,亀近端至远端连续性逐 渐增强,该时期发育的近岸水下扇砂栎岩体具有良好的 储集性,其下部紧邻沙竺段4亚段内半深湖深灰色泥岩 构成的优质烃源I P ],因此,可作为有利的袖气储集体^
3. 3地震相分析
以不同层序的体系域为地震层序单元,运用3D 测网剖面,将不同剖面上的地震特征反射段置于同一 平面内,根据其反射特征段共性进行组合•得出了抄三 段中上部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7)。

SQIII 发育时期,N W 向发育较大的斜交前积相, 在前积斜坡上可见上超反射.中等振幅且连续性较好: N .E .向表现为丘形•.反映物源来自N W 向;斜交前积相 前方还发育有楔形杂乱相和充填相。

柳中和柳东地区 则生要'为中振幅、中连续相,向高柳断层和柏各庄断层 附近逐渐过渡为弱振幅低连续相。

SQIV 发育时期,大型斜交前积相自N E 向向WS 向推进,楔形杂乱相盡要分布于柳东偏北靠近柏各庄 断屋处。

柳西一柳北地区为中振幅、高连续、亚平行 相;柳中地区以中振幅、中连续相为主;柳东及柳东偏 南靠近柏各庄断层处,主要为弱振幅、低连续相,反映 了柳东地区为较低能的沉积环境。

SQV 发育时期,东部发育的前积相向柳西方向逐
渐延伸扩张,前端发育典型的叠瓦前积相和充填相,柳 中及柳西地区中振幅、中一低连续相整体范围较大,反 映了水动力较弱的低能环境。

图7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s 〇r a — S QV 地震相平面分布
Fig. 7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facies of Sequence III-V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I -^丨
丨…丨 I I 1-----1
断层
下超点SQIV 顶界SQV 底界
图6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SQ V 东部物源地震相剖面特征
(剖面位置见图1)
Fig. 6 The progradation seismic facies of Sequence V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from the eastern provenance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2.5
k m
(a ) SQIII
2.5 km
(b ) SQIV
2.5
k m
(c)SQ V
前积相充填相杂乱相相前
894石2017年第38卷
油学报
3.4地震属性提取
地震数据体常包含大量的地质信息,从地震数据 体提取属性,能够反映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和统计 学等方面的特征,不同属性值与某些地质参数可能具 有较大的相关性[37]。

前人研究表明@,振幅沿层变化 与岩性或储层特性存在一定关联,均方根振幅能够显 示孤立或极值振幅异常,可用来追踪署性变化。

运用 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以及钻、测井资料建立沙河街组 ±儀__牲:与__會性、會相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地震等时 切片上的平面特征和递变趋势,从而预测出岩性、沉积 相平遛展布夏可■能存在的物源方向。

由柳赞地区地震振幅属性分析(图8)可知,整体 上可识别出古近系妙三段存在三大物源区,即西北部、北东部及东部物源。

砂体平面展布符合物源分布特 征,西北部物源表现为强振幅异常连片展布,表明存在 规模较大的砂体沉积,而北东部及东部物源区内砂体 沉积较分散.与盆地构造演化相吻合,柏各庄断层根部 附近为主要砂体聚集区,并向湖盆内部延伸推进。

3.5沉积物源“顺时针迁移”演化特征
SQIII沉积期•柳赞地区进入主裂陷期,发育NW 向大型扇三角洲沉积,沉积相为扇三角洲一近岸水下 扇沉积。

随着西南庄断层北东段和柏各庄断层北西段 活动性増强p9],马头营凸起的物源从柏各庄断M NW 向注入湖盆中心,由f物源供给充足,大型扇三角洲 范围逐渐扩大,并向W S向迁移,北部近岸水下扇规模 也有所扩大。

SQIV沉积期,整体以湖泊相和扇三角洲相为主,N E向发育大型廚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小植近岸水下 扇,水进一水退时期*N E向的大I I扇三角洲逐渐向 W S向迁移扩张至深湖一半深湖区。

近岸水下扇向南 部迁移V.体范围逐渐扩大。

SQV沉积期,自东向西发育大型扇三角洲前缘亚 相,扇体前缘发育滑塌浊积扇,为扇兰食洲前缘垮塌而 形成的重力流沉积。

扇体逐渐扩张延伸至半深湖亚相 区,伴随的前缘滑塌浊积扇体向西迁移.此时,E S向可 见小型扇三角洲,N E向,发育近岸水下扇(图9)。

4砂体分布规律
波阻抗反演可将署性界面:信息转换为岩性信息,为在剖面上•寻找砂体提供最直观的可靠依据D'通
过有色反演技术,定性明确了沙E段多物源砂体发育 的展布规律.鉴于研究区H的层段在纵、横向上非均 质性较强,为了降低压实作用所引起波阻抗随深度变 化而增大的影响,对整个研究区分区进行反演,通过.频谱分析、低频滤波以及绝对阻抗求取,得到不同层序的波阻抗反演剖面(图1〇)。

由不同岩性波阻抗统计结 果显示(图11 ),砂、泥#f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砂岩波阻 抗值总体高于泥岩,并且通过波阻抗反演单井检验,反
图8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SQin-SQV地震属性平面分布Fig. 8 Seismic RMS amplitude of Sequence m-V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第&期
..刘欣擊痛::鐘凹廢柳赞地区纱:河街姐H 段中J 5鄭物猶演化及#体分布控制因':素W S
(c ) SQV
演的过井阻抗剖面和丼上波阻抗曲线呈现良好的对应 关系(图11)。

4.1
砂体展布特征
综合典獲井钻井春相.、钻井标走.后猶地震:相、地饕 属性及沉积相分析,通过波阻抗反演剖面分析(图
),
总结出沙兰段沉积中一晚期砂岩体纵向上的展布具有 以下特征r 不同磨序发育时期,多期的泉三角洲砂体在 垂何上交叉叠f t ?砂体与砂体之间多为冲刷面接触,泥
质岩夹层少m 厚度较薄=①SQIII 发育时期,W N 向物 源发育嵐三角洲一半深湖沉积体系,由波阻抗反演剖面 可以看出,垂直物源方同呈大型透镜体,具双、向_上超反
射绪构[图l l (a |;顺西北物源方向,砂体主要分布于柳 西地S 的_ Q 22.弁L 6并附近,整体暖_'较大,.柳中及柳 东地区砂体厚度则较薄C ® 11(b )]。

②SQIV % SQIII 相比,柳东地区L 9井附近砂体厚度明显増加•表明砂者 体逐渐向NE 向迁移[图l l (c |。

③SQV 发育'时斯,受 柏各违断层活动審响,柳东及柳中地K 的L 28 =弁、X 29 井附近砂体极为发育,砂体厚度较大,横向上连通性好 且延伸较远,并向柏各注断层逐渐超覆退积,由此表明 砂体主体在SQV 沉积期向东部迁移[酒11(d )]。

4.2砂体分布控制因素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受盆地类型、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类型和储集相类M 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砂体形成和分布的塞控因素 也存在差异性[4°綱《塞:〒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出研究区
具有“H 级控砂”糢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坡 折带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r 沉积相类型控制 砂体業:鍵和分布。

4.2.1 断I 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
断裂活动引起的区域差异性构造升降为一级控砂 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沙河街组沉积初期 处于湖盆主要断陷期•也是湖盆最大扩张期,湖平面快 速上升,湖盆范围急剧扩大e 据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沙 三段沉积初期,柏各逵断层为走滑边界变换断层,由于 断层活魂量较小,m 时期并无大型物源注入湖盆| SQIII 发育时期,南堡凹陷发生NW —S E 向强烈伸展 裂陷作用,柏各庄断层北西段构造活动开始増强,而东 南段活动相对较弱B °]。

由于同'一时期边界断层活动 速率和强度的差择性变化,引起湖盆古地貌改变,基底
发坐N W 向抬升、E S 向下降的翘倾运动[23],导致沉降 中心迁移》此时E S [t ]哥容纳$间增大,西北部沉积物 源供给能力最强,形成向E S 向进积的扇三角洲朵叶 体。

SQ IV 发育'时期,柏各庄断层中段的活动性达到 最强,导致柳赞构造带北部抬升,大量碎屑物质由NE 向物源区注入,在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大型扇三角洲
Fig. 9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III-V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iuzan area,Nanpu depression
(a ) SQIII
(b ) SQIV
2.5
k m
l U j
L __j □ □□ □□ LZJ L S UZJ E J
图9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SQm — S QV 沉积相平面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