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
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服用降血脂药患者为例,以甲
组和乙组为对比对象,每组50例。

甲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乙组实行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

结果:乙组不合理用药率8.00%,甲组不合理用药
68.00%,说明乙组实行药学干预效果良好,有助于药物效果充分发挥,有统计学
意义(P<0.05);乙组用药不良反应几率8.00%,远远低于甲组用药不良反应几
率3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的患者,实
行药学干预指导,可以改善常规护理干预不足,提升治疗依从性的同时,改善不
合理用药情况,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降血脂药物;药学干预;护理干预;临床价值
降血脂药物是用于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很多疾病均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辅
助治疗。

但是,由于此种药物自身特性,如果患者对自身疾病进展和药物特性了
解不充分,未能合理定时定量服用,可能起到反作用,影响到药物原有效应发挥,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所以,为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药学干预,有助于安全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几率,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基于此,本
文就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服用降血脂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药学干预方式临床应用效果,对于后续临床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服用降血脂药患者,随机划分甲、乙两组,各50例。

甲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最小41岁,年龄最大
77岁,平均年龄(58.22±3.50)岁;乙组2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最小40岁,年龄最大74岁,平均年龄(54.12±4.20)岁。

1.2 方法
根据治疗要求,为服用降血脂药物的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
定时定量用药,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为服用降血脂药物的乙组患者进行药学干预,临床药师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
药物特性和疾病特性,积极组织健康教育宣讲,结合不同个体患者实际情况,进
行用药教育,如嘱患者遵循医嘱服用药物,明确每日服药时间、次数和用量[1],
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需定期监测的指标,漏服或多服后的应
对措施。

1.3 观察指标
综合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方式下的服药情况,对比不合理用药情况和
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计算分析借助SPSS19.0软件实现,(%)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证明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甲、乙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
分析甲、乙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乙组不合理用药率8.00%,甲组不合理用
药68.00%,说明乙组实行药学干预效果良好,有助于药物效果充分发挥,有统计
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甲、乙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
组别
剂量
不合理
途径
不合理
方法
不合理
重复
使用
不合
理用药几

甲组(n=50)
12
(24.00)
9
(18.00)
7
(14.00)
5
(10.00)
34
(68.00)
乙组(n=50)
2
(4.00)
1
(2.00)
1
(2.00)
(0.00)
4
(8.00)

19.10 02
P值0.000 0
2.2甲、乙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甲、乙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乙组用药不良反应几率8.00%,远远低于甲组用药不良反应几率3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甲、乙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组别呕吐腹泻
心律
失常
其他
不良
反应几率
甲组(n=50)
4
(8.00)
3
(6.00)
2
(4.00)
6
(12.00)
15
(30.00)
乙组(n=50)
2
(4.00)
1
(2.00)
(0.00)
1
(2.00)
4
(8.00)
X²3.931 1
P值0.047 4
3讨论
当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会加重身体负担,出现血脂异常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
临床上通常是采用服用降血脂药物来治疗,调节机体血脂代谢水平,将血脂水平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

临床采用的降血脂药物类型多样,如他汀类、烟酸类、烯
脂肪酸类和胆酸整合剂类药物等[3]。

在临床用药中,由于认知水平不高,不可避
免出现不合理用药,或是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影响到治疗效果[4]。

实行
药学干预方式,较之常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改善
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升药物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中,乙组不合理用药率8.00%,甲组不合理用药68.00%,说明乙组
实行药学干预效果良好,有助于药物效果充分发挥,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用药不良反应几率8.00%,远远低于甲组用药不良反应几率30.00%,有统计
学意义(P<0.05)。

说明药学干预方式在指导降血脂药物方面效果显著,有助
于药物原有效应发挥。

综上所述,服用降血脂药物来控制血脂异常问题,需要联合药学干预方式,实际应用效果较为可观,在起到预期效应同时,大大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服药的认知程度,在改善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升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方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柴昊,关瑞枫.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J].临床医
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1):167.
[2]何建洲.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7,43(22):1633-1635.
[3]熊明珠.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02):112.
[4]段霞,马丽翠.研究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01):23.
[5]邹勇,周丹.药学干预对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
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0):3917-3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