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大德故事:七岁就想出家
大德故事:七岁就想出家2013年12月16日 09:26来源:中国故事网与佛门有缘(图片来源:资料图)“现在不能出家,这一辈子就完了。
”七岁的灵裕叹息说。
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
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
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
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
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的确,灵裕太聪明了。
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
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
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
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
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
刚入佛门,灵裕就手拿经卷对天发誓:“我要真心诚意学法,穷尽三藏的微言大义!”灵裕先后从明宝、道凭等五位禅师学法,学习了《地论》、《四分戒》、《僧祇戒》等经典。
北齐文宣帝弘扬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讲法,众高僧大师前来投奔。
灵裕借此时机前去学法。
他跟从安、游、荣三法师听《杂心论》,向嵩、林二法师学习《成实论》。
灵裕自己则专门研究《华严》、《涅槃》、《地论》等。
他每学一经,都要搜寻多种版本,探讨其间的异同,从善而学。
经过这一番学习,灵裕透彻地理解佛经的义理。
接着,他又开始向众僧传讲佛法。
灵裕宣讲佛法,其意并在佛经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让人领悟佛理的根本。
有时他为讲一字,要用几天的时间,有时一次讲几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一)昙摩迦罗尊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从此时开始一直到三国曹魏的时间,所有的僧伽都没有制度,只是剃除须发,以别于世俗外道而已。
昙摩迦罗,又作昙摩柯罗、昙柯加罗、昙柯罗,意译法时,中印度人,他的家里极其富有,而其祖先因扶贫接济乐于办慈善事业而闻名中天竺。
因为他的祖先乐善好施广积阴德的缘故,所以后来才诞生了这位昙摩迦罗尊者,尊者自幼聪敏,智勇双全。
据高僧传谓:“幼而才悟,质像过人。
”通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也就是说,在他少年时期,已学尽印度的古代文学及五明学,可以说是当时中印度的大文豪。
在二十五岁时,有一天,他偶然的走进一所梵刹,无意中翻阅了一部《阿毗昙心论》,茫然不解,遂请一比丘敷讲,始悟因果之理妙达三世,自从这个时候开始,摒弃世俗之乐,始觉过去错用心机,而出家后,二六时中精进修学,精通了三藏圣教。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9年)至许昌(一说洛阳),我国人称他为法时尊者。
法时尊者来到河南洛阳后,看到我国僧人没有能受大戒,深以为怀,遂发起弘扬戒律的大誓愿。
但因种种因缘,未能成熟,徒劳二十一年,至魏少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一卷,并请梵僧制订羯磨法传授戒律,成为我国授戒度僧之始。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律宗的始祖。
尊者性好游方宣化,而不注重于静守潜修,所以有机缘来到我国的首都——洛阳。
与尊者同时而来的还有康僧铠、昙帝、帛延等高僧,他们虽然都精通律部,俱有律书的译述,但其贡献最大的仍要推法时尊者最为第一。
《高僧传》记载说,时有诸僧共请昙摩迦罗译出戒律,昙摩迦罗以律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可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昙谛)立羯磨法,中夏戒律,从此开始。
尊者在我国洛阳住锡二十六年之后,又回到中天竺,或是游方教化,或是入山静修,其后不知所终。
(二)求那跋摩尊者求那跋摩(公元367——431年),意译作功德铠。
大德故事:无情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
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
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有一个叫做杨岐山的人,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大儒和政治家。
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私塾,教育了很多学生。
有一次,杨岐山听说当地有个年轻人家境贫寒,但非常聪明好学,想要接受教育却没有钱读书,于是他就将这个年轻人收为自己的徒弟,不收分文。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杨岐山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成功考中了进士。
这个年轻人感激杨岐山的恩情,决定回乡把自己的功名还给老师,结果杨岐山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杨岐山说:“我收你为徒并不是为了让你去考中进士,而是希望
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功名,这本身就是对我的感谢。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杨岐山是一个真正以教育为己任的人,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学生是否有多少功名成就,而是关心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
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
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这个故事从唐代开始流传至今,数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这个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认为它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智慧课。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高僧大德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降服了恶劣的豹子和蛟龙,用自己的智慧助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传在唐代,有个叫智湛的高僧大德,他住在一座名为丛林寺的寺庙里。
一天,一头猛兽——豹子,出现在寺庙附近,该豹子喜欢吃人,害怕寺庙里的僧人。
于是,智湛大德决定出击,用自己的智慧降服豹子,保护附近的居民免受豹子的猎杀。
第一次,智湛大德带着一只鹰和几只鸽子,走到了豹子的窝里。
他将鹰和鸽子分别松开,让它们跑走和飞走,豹子便追着它们跑了。
当智湛大德遇到豹子时,身边已没有了伴儿,只有他一个人。
他深吸一口气,战胜了害怕的心理,开始猛烈的念佛。
豹子感到了智湛大德的坚定和上帝的力量,它跑开了。
第二次,智湛大德再次去豹子的窝里,这次他带了两种东西:一种是无风灯,一种是干饭菜。
他打算先蜷缩在无风灯的光芒里,再把干饭菜放在一旁松手。
当他蜷缩在无风灯的光芒里时,豹子不敢靠近,但智湛大德松手后,豹子发现干饭菜是有味道的,跑过去吃了。
这样,智湛大德又一次降服了豹子。
第三次,智湛大德又一次去豹子的窝里,这一次他将一只胆大的猫带了过去,让它到豹子前面跑来跑去。
豹子看到猫在跑,以为这是猫不能吃掉,便留了下来。
第四次,智湛大德拿出了它最后的一条杀手锏——真正的佛法智慧!他在豹子前念佛,渐渐地豹子被感化,被智湛大德降服了。
从此以后,豹子成为智湛大德的护法。
这个传奇故事中,智湛大德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慈悲,降服了恶劣的豹子,将良善的力量传承下去。
从这个传奇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生活智慧。
首先,智湛大德用的是佛法智慧,而佛法中的慈悲是最伟大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去用慈悲心对待别人。
其次,智湛大德勇敢面对危险,并且用真正的佛法智慧克服恶劣的因素,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和行动上都是极大的引导和鼓舞。
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
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祖师大德的高僧。
他拥有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修行,被尊为众多人们的精神导师。
然而,祖师大德并不仅仅以修行为荣耀,他还以断欲的故事而闻名。
据说,有一天,一个年轻的修行者来到祖师大德面前,向他请教如何断欲。
年轻修行者身心疲惫,深受贪欲和纷扰之苦,渴望解脱,寻求祖师大德的指引。
祖师大德微笑着听完他的烦恼,并且邀请他留下来一段时间,观察他的修行。
年轻修行者欣然答应,并开始在祖师大德的庙宇中生活和学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祖师大德给予年轻修行者许多任务和指导。
他要求他每天清洁庙宇,整理自己的思绪,并逐渐放下世俗的欲望。
年轻修行者积极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但内心仍然难以摆脱欲望的纠缠。
他常常为自己内心的纠结而困扰,总是想着如何战胜欲望。
然而,祖师大德并没有对他过多地斥责或否定。
相反,他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年轻修行者明白,断欲并非是简单地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要理解欲望的本质。
祖师大德带领年轻修行者探索欲望的起源和运作方式。
他告诉他,欲望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自然驱动力,但我们需要学会选择和控制它。
祖师大德用生活中的种种例子,教导年轻修行者如何通过觉察和观察自己的欲望,加以调整和平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修行,年轻修行者逐渐领悟到了祖师大德的教导。
他开始明白,欲望并非应该被抑制或消除,而是应该被认识和驾驭。
他学会了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来辨别和选择欲望,而非被欲望所驱使。
最终,年轻修行者在祖师大德的教导下,成功地实现了断欲。
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摆脱了贪欲和纷扰的束缚。
年轻修行者以祖师大德为榜样,将这一智慧和教诲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心灵的自在和平衡。
这个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告诉我们,断欲并非是要否定或摧毁欲望,而是要通过加强自我觉察和自我控制,以及寻找内心的平衡来实现。
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重觉察自己的欲望,以真实的需求为导向,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和幸福。
关于感恩报德的故事
关于感恩报德的故事那我给你讲个感恩报德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伙子叫小明,他呀,是个穷书生。
有一年冬天,他去京城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小村庄,又冷又饿,差点就晕过去了。
这时候呢,村里有个善良的老伯伯看到他,就把他带回了家。
老伯伯给他煮了热汤,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把家里仅有的一床厚被子也给了小明盖。
小明心里特别感激,他就对老伯伯说:“老伯伯,您的大恩大德我一定会报答的。
”老伯伯就笑着说:“小伙子,你好好去赶考,不用想太多。
”后来小明到了京城,考试的时候发挥得特别好,中了状元。
他没有忘记老伯伯的恩情,就回到那个小村庄。
他给老伯伯带了好多好多东西,什么金银财宝啦,绫罗绸缎啦。
还在村子里盖了一所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村子里的人都对小明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老伯伯也特别欣慰,他说:“我当时就看这小伙子心地善良,肯定错不了。
”从那以后,小明经常回村子看望老伯伯,一直照顾着老伯伯直到他去世。
再给你讲个国外的感恩故事。
有个叫杰克的年轻人,他喜欢航海冒险。
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超级大的风暴,船被打得破破烂烂的,他自己也掉进了海里。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完蛋的时候,一只海豚游了过来。
这海豚可聪明啦,它用自己的背驮着杰克,把他带到了一个小岛上。
杰克在小岛上慢慢恢复了体力,他每天就对着大海喊:“小海豚啊,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是能再见到你,一定好好报答你。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艘船经过这个小岛,杰克就被救走了。
回到家后的杰克一直惦记着那只海豚。
他就开始学习关于海豚的知识,还参与了保护海豚的活动。
他经常去海豚可能出现的海域,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小鱼干之类的海豚爱吃的东西。
有一天,他真的又遇到了那只海豚。
他高兴得不得了,把带来的食物都给了海豚,还和海豚一起在海里玩了好久。
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对待海豚,周围的人看到了都说杰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呢。
新时代明大德的人物事例
新时代明大德的人物事例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提到“明大德”,大家可能会想起很多榜样,像是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
他们就像那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的邻居李叔。
他可真是个好人,简直就是我们小区的“活雷锋”。
李叔今年六十多,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书。
听说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入神,考试成绩也水涨船高。
他退休后,没闲着,依然在小区里给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
那画面,想想就让人忍俊不禁,几个人围在他身边,像是小鸟依偎在妈妈身边,李叔耐心地讲解,时不时还给孩子们讲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听说他甚至为了孩子们特意买了一堆教辅书,真是慷慨得让人想哭。
每天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活像个“人间活宝”。
再说说李叔的热心肠,他可是出了名的乐于助人。
小区里哪家有困难,大家都第一个想到他。
有一次,小张阿姨的孩子生病了,李叔二话不说,开车送他们去医院,连车费都不要。
小张阿姨感激得像是捡到了金元宝,真是暖心又感人。
李叔总是说,能帮到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的这种精神,简直就像是春风化雨,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跟着受益匪浅。
李叔还有个独特的“技能”,就是做饭。
他的拿手好戏是红烧肉,那味道可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有一次,他在小区组织了一次聚餐,邀请了邻里乡亲,结果大家吃得那叫一个开心,直夸他是“厨神”。
聚餐上,李叔把做好的菜端上桌,脸上挂着那种“我就是你们的幸福源泉”的笑容,仿佛那一刻,整个小区都充满了温暖。
吃完饭,大家一起收拾,李叔还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真是心疼这位“好人”啊!李叔还特别热爱公益,隔三差五就带着我们小区的小伙伴去养老院、福利院探望老人和小孩。
大家每次都带些生活用品和零食,那一刻,仿佛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老人们在他身边,笑得像花儿一样,孩子们更是对他崇拜得不得了。
李叔总说,给别人带来快乐,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制造快乐。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节和大德800字作文
小节和大德800字作文作文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呀,小节和大德就像两个小伙伴,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呢。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小明,他呀特别爱干净,每次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这就是小节。
他的书包永远整整齐齐的,书本都摆放得规规矩矩。
可是呢,有一次学校组织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小明却舍不得,只捐了很少的一点。
这时候,他在小节上做得很好,可是在大德上就有点不足啦。
大德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干,小节就像是树上的小树枝。
树干要是不粗壮,树就长不大,可是要是只有树干,没有那些小树枝,树也不好看呀。
就像我们做人,如果只注重小节,只关心自己周围的小事情,而忘记了帮助别人,关心集体,那可不行。
比如说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努力研究,想要为全人类做出贡献,这就是大德。
像袁隆平爷爷,他一生都在研究杂交水稻,就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饱饭。
他在研究的时候肯定也会注意很多小细节,这就是小节和大德都做得很好。
我们在生活里也要这样,要在做好小节的同时,更注重大德。
平时爱护环境、遵守纪律这些小节要做好,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为班级、为社会做贡献这些大德也不能忘。
作文二。
小节和大德,听起来有点难懂,其实呀,就像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车上人很多。
有个叔叔在座位上吃着东西,吃完后就把垃圾随手扔在了地上,这就是不注意小节。
而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老奶奶,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看到有个小朋友没有座位站着摇摇晃晃的,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小朋友,这就是大德。
我们在学校里也是这样的。
有些同学在自己的课桌上乱涂乱画,这就是不注意小节的表现。
可是有很多同学在同学生病的时候,主动去照顾他,给他讲老师讲的课,这就是大德。
我家邻居有个大姐姐,她特别有礼貌,见到人都会主动打招呼,这是小节。
而且她还经常去社区当志愿者,帮助那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这就是大德。
大姐姐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她的这些行为让她整个人都很温暖。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讨论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讨论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聊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件事。
先说明大德。
大德是什么呢?就像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盏灯。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英雄董存瑞,在战争的时候,他为了胜利,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炸碉堡。
他心里装着的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大家的责任,这就是大德。
他没有想自己会不会疼,会不会死,只想着要完成任务。
我们在学校升国旗的时候,要庄严地敬礼,认真地唱国歌,这也是明大德的一种表现。
国旗和国歌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我们尊重它们,就是在心里种下对国家热爱的种子。
再说说守公德。
公德呀,就像我们身边的规则。
在马路上,红灯停绿灯行,这就是公德。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车上人很多。
有个大哥哥,他看到一位老奶奶上车了,马上站起来让座。
老奶奶笑着说谢谢,大哥哥也笑着说这是应该的。
这就是守公德,在公共场合照顾别人,遵守秩序。
还有在公园里,不能随便乱丢垃圾。
我就看到过有的小朋友把吃完的零食袋随手一扔,这是不对的。
公园是大家一起玩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是垃圾,就不漂亮了,而且还会让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很辛苦。
最后讲讲严私德。
私德就像我们自己的小镜子,能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我们要诚实,不能撒谎。
我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桌的铅笔弄断了,我一开始很害怕,不敢告诉他。
可是后来我想,撒谎是不对的。
于是我就跟他说对不起,还把我的铅笔送给他。
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说我很勇敢呢。
我们也要懂得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
像我们在学校里,有的同学带来了小零食,会分给周围的小伙伴,大家都很开心。
同学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那些英雄学习,像遵守交通规则、在公交车上让座、不撒谎、懂得分享这些小事做起,我们就能成为有道德的好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充满爱和温暖。
有关国家大德的故事
有关国家大德的故事
以下是一个关于国家大德的故事:
明朝时期,有个叫周玺的读书人,他的祖辈曾立下一条规矩:不论贫贱富贵,全家都不得接受别人的财物,违者家法重惩。
有一年春节前夕,周玺的表叔来到他家,带来了一袋米和一坛酒,想送给周玺的父亲。
周玺的父亲看见米和酒,就想起家规,坚决不接受。
周玺的表叔没办法,只好把东西带走了。
周玺的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春节过后,他把周玺叫到跟前,对他说:“你表叔送来的礼物,我没接受。
这是因为我不能破了祖辈立下的规矩。
其实,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我想接受礼物照顾你表叔的情意;另一方面,我不想破家规。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遵守家规。
”
周玺听后说:“我明白了,今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宁可舍弃财物,也不舍弃家规。
”
这个故事表现了周玺全家对于坚守家规的决心和崇高品德。
他们不惜舍弃财物,也要维护家规,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行为体现了国家大德的精神。
古人明大德的事例
古人“明大德“的事例1、【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2、【蔺相如、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董笃行】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4、【刘备】三顾茅庐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
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
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佛教传奇故事讲述的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弟子,高僧大德等等的一些传奇故事,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篇一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
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
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
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
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
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
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
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
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
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
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
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
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
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
大德对佛字恭敬的故事
大德对佛字恭敬的故事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母亲是杜太后,据《宋史》记载,起初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随后便有孕怀了宋太宗,在他出生的那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
关于他的即位有“斧影竹声”的故事,史学家大多认为是篡位。
其实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在迷中说不定就干了什么大坏事,一失足成千古恨,给自己、给后人带来灾难。
关于宋太宗篡位,由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在这里不讨论,只介绍他敬道兴佛的事迹。
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应该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功过分明。
宋太宗即位后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敬道兴佛的做法,有的方面还超过了太祖。
对道教,他不仅注重扶植道教,还礼遇隐逸的道士,例如他给华山道士陈抟赐号为“希夷先生”大加尊崇,搜寻遗失的道教经书,并大力建设宫观,使遭受唐末五代战火破坏的道教有所恢复,为其进一步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佛教,宋太宗更是大力宣扬。
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十七万余人,整个在位期间,大建佛寺。
从他即位当年就经常遣内侍至五台山焚香敬佛,同时勘察情况,太平兴国五年(西元980年)起,内廷使臣张廷训奉旨开始与僧人筹划重修五台山十寺,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这十所佛寺就是当时奉旨修建的,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同年,还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铜像通高7.85米,重达62吨,头戴双层金冠,雕饰精巧,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现在的万年寺。
宋太宗关注最多的佛寺,应该是启圣禅院。
启圣禅院始建于太平兴国五年,座落于太宗出生原址,雍熙二年(西元985年)建造完成。
根据《太宗实录》,此寺庙所费钜数千万,计殿宇凡九百余间,皆以琉璃瓦覆之。
先是平定江南得旃檀瑞像并宝志和尚真身,迁入该寺,此寺成为太宗及后来北宋皇帝敬佛之处,自然屡经扩充。
据日本《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神宗熙宁五年(西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来宋求法,入寺巡礼,已见大佛殿,丈六弥勒为中尊,左右弥陀,千百亿释迦,庄严甚妙,卢舍那大殿、东大殿、西大殿,藏金字一切经,庄严不可思议,泗州大师堂,内十一间殿,佛牙堂内有七宝塔,高八尺许,塔内有纯金楼阁。
明大德故事300字
明大德故事300字
席先生虽是旧式文人,但视野开阔,始终关注国家命运。
维新变法失败后,席先生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杀身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立志救国救民。
大家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与国家联系得这么紧密。
有一次,大家正在私塾里读书,突然屋外人声嘈杂,几个手拿木棍的人闯进私塾,原来是贫困灾民在“吃大户”,他们以为席先生是富贵人家,到家一看,原来是一户穷先生。
席先生对灾民深表同情,把家里仅有的一担米给了灾民。
不久气势汹汹地来了一百多个清兵,他们一阵砍杀,灾民四散奔逃。
哭声盈野,血流满地。
这次事件给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是在那时候,大家才开始认为:“皇帝十分要不得。
”“要救国救民就富国强兵,但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
”。
一代高僧大德的修行之路
一代高僧大德的修行之路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任何行业都是媒介,核心点是心性的磨炼。
不被相所迷,心游万物而不粘,我们最终的方向都是完成生命的蜕变。
有些人只需要十年,有些人三十年,有些人穷尽一生,还有些人,需要几个轮回、几辈子,甚至几千年,才能完成生命的蜕变之旅。
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前有座寺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不远处的山村有个地主家女儿未婚怀孕了,在那种封建时期,这是奇耻大辱,地主很是生气,就问女孩子,肚里的孩子是谁的。
女孩一直哭,不说话,然后地主罚她跪,不管打还是骂,女孩子就是不说,就这样折腾了女孩一个星期,女孩忍不住的说了,他说是庙里老和尚。
地主气坏了,然后带着乡亲们,去打砸寺庙,原本香火平平的寺庙就彻底败落了,还打了老和尚一顿,老和尚默默的忍受了这一切,休息了几天,然后收拾破庙。
过了几个月,地主家女儿肚子里的孩子出生了,一个月后地主就让人把孩子送到破庙里,说孩子是你的,你自己带吧,老和尚抱着孩子四处化缘,因为周边村子都知道老和尚所做的事,都不给吃的,无奈之下,只能去更远的山村化缘。
转眼五年过去了,地主家女孩子心里一直内疚,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她找到隔壁村的男孩,他们一起跪在地主面前,承认了他们之间的事,原来是他们一对小情侣偷吃了禁果,他们担心承认之后,小男孩会被打死,但是这几年,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责当中、地主听后带着全村人去寺庙,老和尚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也双手合二念阿弥陀佛,地主问他,你承受如此大的委屈,怎么不说呢。
那老和尚说,你女儿无奈之中把责任推给我,说明她已经走投无路了,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在场所有的人听完都彻底震惊了,说着全体下跪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真是大德高僧。
于是地主发动所有人一起捐款,重修寺庙。
因为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方圆数百里都受到影响,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上香。
这个故事,内容虽短,但意味深长,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用嘴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去红尘中历炼,时刻怀着慈悲的心,为众生担当,能换位思考,替别人背因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德故事:求人不如求已
2013年03月05日 09:26
来源:《禅宗公案大全》
分享到:更多
14人参与03条评论0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
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
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
”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
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大德故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年12月24日 09:07
来源:佛教故事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更多
69人参与010条评论0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
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萝,心中还在翻腾。
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
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大德故事:困了就睡也是用功
2013年03月07日 08:57
来源:观音禅寺
分享到:更多
13人参与01条评论0
大珠慧海禅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你从那里来?”大珠说:“从越州来。
”
马祖又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
”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
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有一次,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吗?”大珠说:“当然用功啦。
”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大珠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源律师说:“所有的人不都是这样,这跟您用功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不同。
”
“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别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思虑;睡觉的时候又不肯好好睡觉,要千方百计地计较,所以就不同啦。
”
智渡法师:解读命运什么样的品质可以让我们好运
2013年03月28日 09:01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作者:智渡法师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
什么样的品质可以让我们好运(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古道西丰)
一、什么是命运
有人说:“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色相,相决定貌叫相貌。
”于是,就有了“相由心生”之说。
在这中间,也就是从心性到相貌,人们最在意的是什么?
命运?运气?对,命运!命运,人们最注重的命运,你把握了命运了吗?想把握它吗?
那么,既然想把握命运,我们就得要好好地探讨一番,如何把握命运?
二、命运的现象
人们总是看到别人的命怎么怎么好,自己的命怎么怎么苦。
他们好在哪里,自己苦在哪里,谁能说说别人的命好,好在哪里吗?“身体好;不生病;地位高;有权势;有钱;”噢,富有,还有吗?“房子大;儿孙满堂……”
看来这就是大家所崇尚的好命运啦!看来,大家的要求都不高么!无非是健康的身子、漂亮的房子、高档车子、让人羡慕的位子、妻子、儿子,还有多多的票子么!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命运啊,表现在福、禄、寿三大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称之“福禄寿三星”。
我们先讲“寿”,长寿的寿。
什么人会长寿?有人做了很好的总结,说有这么四种人比较长寿:
第一种,没心没肺的人长寿;
第二种,稀里糊涂的人长寿;
第三种,平静的人长寿;
第四种,觉悟者长寿。
损害寿命的元凶是什么呢?疾病!每每在报纸、电台上听到“……因病治疗无效于……逝世”,总是说疾病夺去了人的寿命。
那么,到底疾病是怎么来的呢?
有些人整天担心、牵挂、着急、盼望……种种心情多得很,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
心老往上窜呀,总是放不下,时时刻刻在心上把口舌给“串”着哪。
不是担心孩子,就跟别人着急;不是担心老公,就是害怕小偷;不跟这个人生气,就跟那个人吵架……这能不得了吗?能不准备做患者吗!所以说,心平静才能长寿。
再讲讲“禄”。
一个人的工资待遇和地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当官的,现实社会就不是这个样子,也不是有才干就能当老板的。
在座的很多人就有不服气的,你看他:“什么也不是怎么当老板?”你就没看看人家多平静,人家面对金钱很平静。
有些人当官的时候很平静,当个部长像上厕所一样轻松,你行吗?当个组长、股长就激动得够呛,你的容量这么大,你就只能装下这么点东西!
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你不用老跟人较劲:“你看这个领导没什么才能。
”
他需要才能吗?他是在收获,收获他过去或往世所种下的成果。
他种的才会由他得。
“天生我才必有用”,得用在收获你自己的成果去。
你不能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人家锅里的。
没有成果?那是你以前无知,不知道多种一些能让今天需要的好东西。
不过,过去无知难以追悔了;今天知道了,就不要再犯傻啦!要平静,让心平静,心平静了,你的机会、你的成果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说天喜欢平静,喜欢平静祥和,“静能致远”么。
另外,“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天也喜欢仁德无私,心中无私天地宽。
“福禄寿”三星中,与“无私”最密切的,就是“禄”。
“禄”的根源来之于过去为大众所做的功德,也就是以公益心所做的,乃至被迫所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或行为,包括纳税、从军等等与国家有关的义务。
你的积累越多,你今后的俸禄就会越高,只要你不失人身。
第三谈谈“福”。
“禄”是由义务所积,“福”呢?则是由布施而来,种种布施得种种福。
所以,有百福、万福,就这么个“福”字,居然有三万多种不同的书法表现,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种种福报所成就的种种福业,吃、穿、住、行皆有福,都是福报的体现。
前面提到的健康的身子、漂亮房子、高档车子、位子、妻子、儿子、票子等等,都是福报的种种表现。
总之,“福禄寿”三星拱照,他的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