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文本解读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文体解读
陈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方观念中,文体被限定在语言学的范畴内,认为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

本文正是致力于从语词到思想对艾青的这首诗歌进行解读。

―、语言与功能
艾青认为“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称为'诗’的那种文学样式,韵脚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

好诗都是由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

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一个“假如”来自比鸟儿,鸟儿这个意象的选择非常独特。

鸟带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是柔弱的。

鸟儿属于深林,属于天空。

鸟儿歌唱带给人的是美好的感觉,而如果选择老虎咆哮则是给人害怕的感觉。

树给人的感觉是安稳的,粗壮的,牢固的。

所以只有选择鸟这种柔弱的生物用“嘶哑”的喉咙,用生命来歌唱才更有一种“杜鹃啼血”的悲壮感,而且鸟相对于树来说是更加独立的个体,它可以飞在高空俯视大地,看到中华大地正在经受的一切。

第二句作者说他“应该”用嘶哑的喉咙去歌唱,为什么这里作者用了“应该”而不是“必须”呢?“应该”词典上解释为“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

那么两者似乎区别不大,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应该”在英语中对应的是“maybe”,而“必须”对应的是“must”,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应该”有一种自我认同的意味在里面,而“必须”则有一种被迫的意味。

这里诗人化身为鸟,用嘶哑的声音歌唱显然是自愿,出于对祖国,对大地深沉的爱。

二、视角与声音
诗人将诗题设置为“我爱这土地”显然是第一人称的直接抒情。

作为读者,我们首先听到的就是作者的声音,是对土地深沉的眷恋。

然而进入诗歌正文,诗人却转换了视角,将自己比作一只鸟,用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为什么诗人要采用这样一个视角呢?鸟的视角和人的视角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鸟是飞禽,它通常是用一种俯视的角度来看世界的。

第二,鸟因为所处的位置更高,相对来说视角要更宽阔些。

第三,鸟比较自由,可以很快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鸟忽而看到山川,忽而看到河流,忽而看到树林是合理的,不会显得突兀。

将这些特点用于分析这首诗歌,就能体会到诗人在运用视角方面的巧妙了。

诗人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并非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象,而是充满着厄运与灾难,是正
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是暴怒着的。

这让作者无法用一种平行的和平静的视角去描述这片土地,而是用一种悲悯的、救世主般的俯视姿态去观察。

诗人想要描绘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河流、风、树林和阳光,所以不能采用一个固定的狭窄的视角,这就必然要选择一个更加自由灵活的视角。

基于这些,鸟的视角就变得合适了。

然后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外部转向内部。

由土地、河流、风,转向羽毛,转向鸟本身。

诗人用鸟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诗人和鸟一样,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诗人与鸟合二为一,当土地遭遇灾难时,诗人和鸟所看到的土地上的一切事物一样,充满了愤怒和热血,甘愿为土地献身,甘愿为土地而死。

这一过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最后两句,诗人又跳出了鸟的视角,回到了自我本身。

因为到了这里,作者已经用鸟的视角告诉了我们关于土地的一切,已经不再需要通过鸟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了,于是诗人用自己的声音喊出了对土地的热爱。

鸟的视角和“我”的视角所建构起的两个世界也就合二为一了。

这里诗人就将真实和虚构结合起来了。

无论是鸟的视角还是诗人的自我视角,诗人都是用一种卑微的姿态去看待这片土地,去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忠诚,并甘愿为其牺牲。

三、语境与文化
《尚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虽然现代诗歌已经摆脱了古体诗的格律朿缚,但在“诗言志”上是古今中外都没有改变的。

也就是说诗歌必然是基于某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不得不抒发的,不得不抒发的感情必然有它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而这种社会文化语境必然也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正处于中日抗战的阶段。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诗人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熟悉艾青诗歌的人都知道艾青从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便一直都是以爱国者的姿态歌咏人民,歌咏土地,歌咏太阳。

很显然,诗中造成土地深重灾难的“暴风雨”指的正是日本侵略者。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诗人也像千千万万起来反抗的人民一样,甘愿为祖国奉献牺牲。

这样一种牺牲精神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这与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文化传统不同。

自古以来,我们就讲究先国后家,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利益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是被推崇的,尤其是当国家处
于外敌入侵的时候,更是强调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

尽管形式上是新体诗,但在表达的主题以及精神内蕴上,这首诗歌与我国传统的诗歌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