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于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苑杂谈
185
2019年第34期试论对于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韩秀莲/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镇人民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本文对实验动物标准化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既: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化、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保证实验动物学科能够长久、稳定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实验动物;标准化;思考
一、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指对实验动物从微生物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控制,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即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及携带的寄生虫状况,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和远交系。
由于实验动物在不同种类、不同品系之间遗传特性存在差异,其实验反应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还要对实验动物的环境、营养进行控制。
达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研究者就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等级的动物,在相应等级的实验条件下完成的实验研究,才能证明实验结果是可信的、科学的。
要达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就要根据“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来控制实验动物的生产,也要执行实验动物的生产许可证制度。
根据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制造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要求。
如:温度、湿度、换气次数、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等。
不同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要求要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又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三种类型。
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我们一般的实验动物管理场所设置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场所,适合饲养普通等级的实验动物,其饮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屏障环境的设置就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适合饲养清洁等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的设置就是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保存无菌动物,适合饲养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
这三种环境的级别是生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基本条件。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实验动物的饮水必须经过灭菌处理。
对待不同环境中饲养的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应按照相应的实验动物管理标准及微生物控制标准进行饲养、管理。
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化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标准化,一般可分为:人员管理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生产材料标准化。
(1)人员管理的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动物实验人员等所有的从事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必须经国家或省级制定部门参与学习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并且定期参加实验动物继续教育、考核等。
(2)饲养管理标准化一般是指:按照不同等级、不同物种的实验动物分门别类饲养在不同环境中,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饲养流程、饲养密度及特定的饲料和饮水等。
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实验动物在舒
适的环境中生长、繁育。
(3)生产材料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所使用的笼具、器具、垫料的标准化。
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使用不同的生产材料,这些生产材料必须是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
三、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要达到动物实验的标准化,概括来说一般是指在医学研究中怎样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1)动物实验人员的技术因素:在动物实验中,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动物实验的实施,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起到很到的作用。
能够正确的将实验动物固定、麻醉、给药、手术及术后护理,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得以保证的重要流程,也是“动物福利”得以体现。
(2)环境控制因素:动物实验的环境与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一样,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在同一个实验室内不能同时开展不同动物、不同等级的动物实验。
四、科学研究中使用实验动物的法律性
随着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实验研究、鉴定或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实验结果具有均一性、可重复性及可比性。
各国把科学研究中使用标准化实验动物作为法律颁布和实施,使得实验动物标准化,不仅是一个专业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政策问题。
我国1985年卫生部规定:用医学实验动物进行的研究,其实验动物未达到标准化,科研成果不能作为部级成果;1988年国务院颁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指出:申报科研课题或鉴定成果,应当把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作为基本条件,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鉴定或安全评价结果无效;1998年卫生部颁发55号令:自2000年起,所有科研必须使用二级以上实验动物,否则,申请的课题不予受理,结果不予鉴定。
我国从1988年开始就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标志着我国的实验动物工作向标准化、法制化迈进。
至今已经过二十多年,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事业从无至有、至如今被人们重视起来,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实验动物如今已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实验动物学科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并保证在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准确的使用。
实验动物标准化是实验动物学科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只有实验动物标准化能够全面的执行,且规范操作,规范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及管理中,才是能够提高实验动物总体水平,是实验动物学科能够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
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验动物标准化对如何做好实验动物工作,如何利用实验动物学科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实验动物能够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