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8课广国富民 进取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8课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善:与……交好
B.当.屯留之道当:阻断
C.顾.争于戎狄顾:回头看
D.卒.起兵伐蜀卒:最终
【答案】C[顾:反而。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齐,韩、周之与.国也
B.挟天子以.令天下以.鼎与楚,以地与魏
C.而求解乎.楚、魏归耕乎.周之上埊
D.争名者于.朝伤臣于.王者
【答案】D[D项“于”:介词,“在”。

A项“与”:连词,“和”;动词,“结交”。

B项“以”:连词,表承接,“来”;介词,“把”。

C项“乎”:介词,“向”;介词,“在”。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使陈庄相.蜀
A.秦益强富厚,轻.诸侯B.故臣愿从事于易.
C.则臣不事.足下矣D.显.臣于廷
【答案】C[例句和C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A项为意动用法。

B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D项为使动用法。

]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孝若曾参、孝己。

B.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C.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埊。

【答案】C[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臣闻之然:这样
B.故臣愿从事于易.易:容易
C.缮.兵不伤众缮:修治
D.不如伐蜀之完.也完:完整
【答案】C[A.对,正确。

B.容易的事情。

D.妥当,完善。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司马错正面阐述了伐蜀的理由的一项是()
①今王之地小民贫②劫天子,恶名也③取其地,足以广国也④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⑤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A.①③⑥B.②④⑥
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D[②⑥是陈述舍蜀伐韩的危害,不属正面阐述。

]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答案】A[原文的“争名”“争利”是张仪的比喻,希望说服秦惠王伐韩,而不是其观点。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秦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汙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奉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皆自彳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仆者进取之臣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鄙:边远的地方
B.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安:安心
C.廉如伯夷,不取素.餐素:素的饭食,跟“荤”相对
D.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期:期待
【答案】A[B.怎么。

C.不做事而白吃饭。

D.约定。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夫孝如曾参臣且.处无为之事
B.而.足下迎臣于郊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
C.身无咫尺之.功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D.而足下迎臣于.郊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
【答案】D[D项“于”:介词,“在”。

A项“且”:连词,“况且”;副词,“将”。

B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项“之”:助词,“的”;动词,“到”。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奉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我为大王您驱使,取得了十座城池的利益,建立了挽救燕国危亡的功劳,您不听信臣的原因,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可信任,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2)况且奉守信行的人,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的,不是为了别人的。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秀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选自《元丰类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其相率.而为之者率:遵循,相率
D.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著:记载
【答案】A[“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答案】D[A项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

B项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C项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的害处,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

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

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所定《战国策》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答案】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

这就可以说是不被流行习俗迷惑并且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对它还没有觉悟。

(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现在)缺失了第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阐明政教风化,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被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这可以说是被世俗的见解迷惑并且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周朝用过的旧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明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难道是将要用后世所不能做到的事去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他们)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

这就可以说是不被流行习俗迷惑并且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战国时期那些四处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

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对它还没有觉悟。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

这样的书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要毁灭这些书呢?废弃并禁绝邪说(的方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

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春秋,下到楚、汉的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废弃。


这本书高秀注释有21篇,有人说32篇,《崇文总目》只留有8篇,现在保存有10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①与?恒思(地名)有悍少年,请与神博.,曰:‘吾胜丛,丛藉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

’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

丛藉其神。

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

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

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

藉人如此,得无危乎?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

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百人诚.舆瓢,瓢必裂。

今秦国,华阳用之,穣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

不称瓢为器则已,称瓢为器,国必裂矣。

臣闻之也:‘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

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

’且今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乃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无事则已,国有事,臣必见王独立于庭也。

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王子
孙也。

“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而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

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即穣侯);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境内之利,分移华阳。

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

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我王果处三分之一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神丛,叫“丛”的神,实际上就是托身于草木茂盛的地方的神灵。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思有悍少年,请与神博.博:打赌
B.百人诚.舆瓢诚:果真
C.木实繁者枝必披.披:裂开
D.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危:危险
【答案】D[应为危害、威胁。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左手为丛投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B.今国者.,王之丛今者.殊不欲食
C.百人舆瓢而.趋抱明月而.长终
D.三贵竭国以.自安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B[B项第一句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第二句用在时间词语后面,“……的时候”。

A项都是连词,“于是,就”;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的”;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
17.下列有关应侯论述的秦国主要危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民风狡猾,尤其是青年,不遵守承诺,导致信用缺失。

B.一个工作往往许多人去做,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权臣当政,任用亲信控制经济、外交,国君权力被削弱。

D.国君师心自用,有大事时不善于听取谋臣的意见。

【答案】C[注意原文少年与神打赌是为了证明权力不能借给别人,“百人舆瓢而趋”是为了说明权力被瓜分的危害,“臣必见王独立于庭也”并非“师心自用”,而是“孤立无援”。

] 18.文中未标点的一段话,下面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
归于陶
B.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
C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
D.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
【答案】B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丛藉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今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乃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______________
(3)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而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丛把神灵借给他三天,之后,丛去索还它,少年最终也没有还给他。

(2)况且现在朝中俸禄在一斗以上的小官到尉、内史,乃至大王的侍卫,有不是相国亲信的人吗?
(3)我听说古代善于治理国政的人,在内树立他的威风,在外安置他的亲信,从而使治理国家不混乱不倒错,使者遵从正直的道路办事,不敢做坏事。

参考译文:应侯(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听说恒思这个地方有个神丛吗?恒思这个地方有一个凶狠的青年,要求与神丛赌博,说:‘假如我胜了你,你要把神灵借给我三天;假如我没有胜,你就囚禁我。

’于是青年用左手为神骰子,右手为自己骰子,战胜了丛。

丛把神灵借给他三天,之后,丛去索还它,少年最终也没有还给他。

五天后丛枯萎了,七天后丛死亡了。

现在的秦国,就是大王的神从;权力,就是大王的神灵。

像这样地借给别人,能没有危险吗?臣从未听说手指大于胳膊或者胳膊粗于腿的,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么病就一定很厉害了。

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走,还不如一个人拿着它走得快。

如果真的出现一百个人抬着瓢走的情况,瓢一定会碎裂。

现在的秦国,华阳君、穣侯、太后都占用,大王也占用。

秦国不是那瓢就罢了,假如说秦国就是那瓢,秦国定然会四分五裂。

臣又听说过这样的话:‘结果太多的树木枝条就会裂开,枝条裂开就会损伤树干。

臣子封地过大就会危害他所在的国家,大臣太强大就会危及他的君主。

’况且现在朝中俸禄在一斗以上的小官到尉、内史,乃至大
王的侍卫,有不是相国亲信的人吗?国家没事就罢了,国家如有事,我一定会看到大王孤独地站立在朝廷上。

我私下为大王担忧,担忧大王百年之后,主宰国家的不是大王的子孙。

“我听说古代善于治理国政的人,在内树立他的威风,在外安置他的亲信,从而使治理国家不混乱不倒错,使者遵从正直的道路办事,不敢做坏事。

现在太后派出的使者,随意与诸国断绝关系,在天下随意使用调兵的符节,依仗大国的势力,强力征调兵将,攻打诸侯,战胜敌国攻取土地财物,好处都归于穣侯;国家的财货,都归于太后和华阳君的私产。

古人所说的‘危害国君灭亡国家的道路’一定会从这里开始。

三个贵族穷尽国家来满足私欲,这样,那么政令怎么能够由大王发布,权力怎能不分散?这就是大王真的只处在他们三分之一的权力上了。


三、语言运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察欲求深细精确,必须要看到各样的事情,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写。

“多看看”,①________________,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②________________。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那些有较强刺激性的部分,③________________,比如在描写人物时,着意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而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却挖掘得不够。

【答案】①不是只作局部的了解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③而忽视了那些精微的内在之处
21.下图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对O2O模式下定义。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O2O模式是一种实体门店将服务、打折等信息提供到网络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并下单,之后凭借平台给出的订单凭证,到实体门店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的商业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