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概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具有创新的思维,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现实
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强调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来获得;二是强调数学的实践性,从实际活动中去创造学习,打破数学的神秘感,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丰富上课的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它们面对许多事物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
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应该加以利用和保护,并努力调动和培养。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奇引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个三角形,其中有两个内角的度数我们已经知道了,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三个内角是多少度吗?”学生不知道,接着又说:“老师已经猜到了第三个内角是多少度了,同学们相信吗?”然后告诉学生是几度,这时同学们就很疑惑,接着让同学们上来测量老师猜的对不对,当一名同学测量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时,同学们感到非常的惊讶。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了以后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一、数学教学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的意识,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问题情境是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尝试和实践的力度。

放手让学生去做,大胆尝试,是新
课改的一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主探索活动成为可能。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独立求知的氛围,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包括两个形
状完全相同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以及其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请学生两两相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经过拼、量、凑等实践活动,发现其中的
规律:只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才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增强尝试、探究的力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亲历获取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促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掌握数学思想,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在揭示学习目标后,我设计了如下
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1、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不是确定的?2、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度?3猜一猜,你想研究的问题可以怎样
回答?4、写出你经过实践证明所得出的结论。

5、现在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

用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主探究后,让学生合作学习、
分组交流。

这样,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思考着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验证。

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进行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

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维得到了扩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课堂中多采用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讨论、交流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以辨明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认知矛盾的不断深化、发展,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争辩是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那么在争辩的过程中自己不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但纠正错误意见,还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另外,在交流中,别人的意见可能对自己原有的认知是一种启发,两个人或几个人思想碰撞以后,就有可能产生更新,更先进的观点或结论,从而达到在学习数学中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图中是一名同学去
书店买书的过程,这名同学要买《知识小百科》和《科学家的故事》两本书,其中《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这名同学付给售货员100元钱,
请你帮他算算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钱。

这时我就让学生分组来讨论,并要求它们尽
量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我们比一比那个组的同学解答的方法最多。

然后同学们便激励的讨论起来。

讨论中一个学生说可以这样解答:“先算出买书一共用去了多少钱,在用100元减去买书用去的钱,列式为100-(48+47)=5(元),”这时又有学生
说我还可以这样做:“可以一本一本的买,列式为100-48-46=5(元)”还有学生说:“我可以把100元分成两个50元,用一个50元去买《知识小百科》,用另一个50元去买《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再把剩下的钱加起来,列式为50-48=2(元),50-47=3(元),2+3=5(元)。

”接下来我便启发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说说三种方法对吗?然后再说说其中的算理。

经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这道题的解法就水落石出了,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具有创新的思维,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
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强调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来获得;二是强调数学的实践性,从实际活动中去创造学习,打破数学的神秘感,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丰富上课的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