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表现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环境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5)如果植被大量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提示](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5)D[如果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1(综合思维)该诗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问题2(综合思维)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过程吗?
[提示]生物循环.
问题3(综合思维)该诗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归纳提升]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要素相互关系实例
气候与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
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
气候特点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
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
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
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
土壤与生物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
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
适宜茶树的生长
1.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
C.区域性D.单一性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推断下列环境特征与其相符的是()
A.光照弱B.风力大
C.冰川冻土广布D.河流多,流量丰富
(1)B(2)B[第(1)题,该图反映的是环境各要素间的相
互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区域环境各要素间存在相互联系,西北干旱地区多风沙。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

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问题1(综合思维)“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特性?
[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问题2(区域认知)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归纳提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的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
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
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然地
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的能力
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
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
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
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
的交换,将生物、大气、
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
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
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
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
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光合
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
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2.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1)D(2)A[第(1)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亡。

第(2)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自然景观等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A(2)B[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
人地协调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上的塞罕坝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围场垦殖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

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塞罕坝的三代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7年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
奖”。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

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曾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围场废弃。

50多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有效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4题。

1.林场建立前,塞罕坝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酸雨污染D.气候变暖
2.加剧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发展旅游B.过度放牧
C.乱砍滥伐D.气候干旱
3.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减轻风沙危害
B.减轻汽车尾气污染
C.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减少生物多样性
4.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B 2. C 3. A 4. A[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说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第2题,由材料中可知,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曾被称为“千里松林”,说明该地历史上森林茂密,但是由于过度砍伐和破坏,从而导致荒漠化问题的产生。

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减轻风沙危害,A正确;减轻汽车尾气污染主要是城市绿地的作用,塞罕坝林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不大,B错误;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但是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C 错误;不能使京津地区增加或者减少生物多样性,D错误。

第4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A正确;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B错误;光照、昼夜温差不是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C错误;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小,受低温冻害影响小,D错误。

][素养立意]本题组以塞罕坝环境变化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题组1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下题.
1.能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是()
A.⑤B.⑥
C.⑦D.⑧
B[华北平原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2.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
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
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
B[在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运动.]
题组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该漫画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
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
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
4.此漫画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下列说法相符的是() A.十里不同天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秋分种麦正当时D.一山有四季
3.B4。

B[第3题,该漫画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功能减弱,反映了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B对;该漫画不能反映土壤盐碱化问题,A错;该漫画体现的只是一种想象,不是技术手段,C错;漫画反映的现象不会改变大气成分,D错.第4题,此漫画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相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P116探索
原因:大同市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与大同所处的黄土高原
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地面支离破碎、沟谷众多的地貌特点相符合。

地形特点:大同西北部有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东南部太行山脉。

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教材P118思考
略。

教材P119活动
略。

教材P119思考
略.
教材P121思考
略。

教材P122作业题
1.(1)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2)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这些古文明发祥地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

2.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回答。

3.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
减少;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变率增大;水土流失加剧,地形崎岖;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多。

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形成沙漠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