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 烙印在常德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德河街烙印在常德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常德河街,在某种意义上,是烙印在常德这方水土上的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
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
”这句流传于常德民间的谚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从前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市井生活气息。
寻味当年的常德河街,每一位老常德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浓浓河街情挥之不去。
追溯常德河街的历史
自公元前278年张若筑常德城起,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常德河街源起何时,很难说清。
倒不如从若干历史碎片中去寻觅,或许别有一番韵味。
沧海桑田,历史嬗变。
有一种说法,常德河街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珠履坊”街。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多个史料记载他是“楚黔中郡人”,就是常德人。
他当时在常德的府坪街建有春申君府第和春申君故宅,食客三千,在下南门西侧有“珠履坊”街,这些历史建筑位于河街附近。
春申君死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常德为他修建衣冠冢春申君墓。
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在常德住了10年,其所居处: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即在城东门靠沅江边的城墙脚下,与招屈亭相邻。
这不也是河街的前身吗?
刘禹锡在常德写下的200多首诗作,不少展现当地民俗风情,反映当时常德河街的景象。
如《竞渡曲》中: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如《采菱行》中: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
明崇祯帝宰相杨嗣昌是常德人,曾撰写我国研究龙舟竞渡的第一部专著《武陵竞渡略》。
文中对当时常德河街沅水河上龙舟赛的描述生动有趣:
“凡船赛则以梢为头,倒转划之,人皆竖桡舞柳,鸣金鼓吹船中……”
若想更深入地了解常德河街,大可翻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书籍,从中品味
一二。
"《常德》、《常德的船》、《桃源与沅州》、《在桃源》等文章,出自沈从文笔下,见证了这位作家心中深深的常德情愫。
在《常德》一文中,他说:
“我本预备到北京去的,但去不成……一到常德后,便有个亲戚把我留下了。
”
抗日战争前,河街的繁荣、喧哗、拥挤、脏乱,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沈从文笔端。
“这是一条长约三里的河街,有客栈、花纱行、油行,有卖船上铁锤铁链的大铺子,有税局、各种会馆和行庄。
这河街既那么长,又那么复杂,长年因为被城中人担水把地面弄得透湿的。
”“那街上许多茶馆,一面临街,一面临河……船上到夜来各处全是灯,河中心有许多小船各处摇去,弄船人拖出长长的声音,卖烧酒同猪蹄子粉条”。
沈从文的《一个传奇的本事》一文记载,1922年前后,沈从文和一个常德师范毕业音乐美术的表兄黄玉书,一同住在常德中南门里每天各需三毛六分钱的小客栈中,长达半年。
当时,黄玉书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凤凰、在常德女子艺术学校任美术课老师的漂亮姑娘杨光蕙。
为了追求杨光蕙,这位表兄求沈从文代写情书30多封,杨光蕙因仰慕其文采,嫁给了这位表兄,两人在常德生下了长子黄永玉。
无怪乎,成名成家后的黄永玉多次表达对常德的那份特殊情感:
“我出生于常德。
”“常德是我的母土。
”今年1月20日,这位91岁的老人再次欣然提笔写下“常德河街”4个潇洒飘逸的大字,寄托乡愁。
记忆中的常德河街
在83岁的本土考古专家杨启乾记忆中,常德河街并未走远,“常德是个水城,它就像个木排,水涨船高,始终没有沉下去。
”
“过去常德物产丰富,水路交通便利,商贸集市云聚,誉为‘湘西一个大码头’。
它上通湘西五溪,可往云贵川,下通鄂赣,可到南京、上海,因此有‘九省通衢’之名,各地客商纷至沓来经商创业。
”杨启乾说:
“大河街内容丰富,这里是湘西北对外口岸,竹木、山货、药材、桐油等湘西土特产从这里出口,花纱布、洋火柴、煤油等从下面工业发达地区运
来。
”“我家有个亲戚,当时在大河街做桐油生意,我常被邀去那里吃饭、住宿。
”杨启乾回忆,“大河街很繁华,码头主要运送大宗货物,街面多做大生意,如布料、纸张、瓷器、油行、山货、竹木加工等。
这里大房子多,靠河边是吊脚楼,每年涨水时街上可走船。
小河街的小木板屋多,也是吊脚楼。
麻阳街多住湘西来的船工、排工,他们打赤脚,黑布包头,背背篓。
”
“大河街、小河街因地势低洼,每次洪水‘光临’,总会被淹没,积水成河,故名河街。
”本土文史学者曹先辉记得,不少中学同学当年住在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现在大家聚在一起,聊起当年河街的景象,仍记忆犹新,“大河街‘流金淌银’,货如轮转,被称为‘银子街’。
就是这样一条显山露水的‘银子街’,在抗日战争期间几度遭受摧残。
许多商贾大户的窨子屋、威严显赫的门面店铺遭受日机的反复轰炸,特别是1943年常德会战时的焚毁、损坏。
但战后的大河街仍不愧为湘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大码头。
”
据悉,当年大河街全长949米,全用青石板铺成。
由东往西有沙湾、打铁街、姜码头、仁智桥、驿码头、木码头、小码头、下南门等。
“大河街曾是条光怪陆离、鱼目混珠的街。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首义的智嚢刘复基曾居住这里;冯玉祥将军也曾在这里驻扎过;大革命时期,青年学生、码头工人、店员们轰轰烈烈地在这里查抄日货,抵制洋货;抗战时期,中共常德中心县委秘密设在三官殿;抗战胜利后时任警察局的局长却在这里开三江商号;常德解放前夕,白崇禧曾在这里呆过。
”曹先辉说。
本土文化专家雷元淦说:
“常德河街与沅澧流域文化相关,湘西北物资、人流在这里往来,渐渐形成了渡口、商埠,停船放排的人在这里运输、休息、娱乐、生活,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从刘禹锡、杨嗣昌、沈从文、黄永玉等对常德河街繁荣景象的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出,这里就是一幅丰富生动的沿河民俗画卷。
”
“常德过去最大的事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
当年,常德会战57师师长余程万的秘书带了几麻袋书籍资料找到作家张恨水,请其写下‘虎贲’师的感人故事,还介绍说常德是个水中城市,这个常德就是沈从文写《常德的船》里的常德。
”雷元淦说起了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
“小时候,我们在河里玩水,沿河木排边扎猛子。
”雷元淦回忆:
“河街是城市的重要部分,临河的房屋下面用木竹、石头撑起横梁,上面搭铺,可作茶楼眺望江景,或作仓库存放物资。
直到建防洪大堤前,这样的仓库都有很多。
”
恢复河街的现实意义
1月20日,穿紫河特色商业街“德国小镇·常德河街”项目在穿紫河畔举行开工仪式,常德河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该工程位于紫缘桥至姻缘桥之间,姻缘河北岸(河岸线长约1492米),总占地面积
196."9亩,旨在恢复常德史上有名的麻阳街及大、小河街。
据悉,新打造的常德河街由三段组成:
第一段,麻阳街,建筑采用全木结构,一边靠城墙搭建,一边临河边形成吊脚楼,主要经营干货和全国各地风味小吃。
第二段,注重小河街特点,建筑略比麻阳街大一些,采用砖木结构,以小吃和特色餐饮相结合的经营形式。
第三段,以大户人家为主,尽量还原1943年前原大河街洋行、店铺和住宅,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建筑单体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
经营以特色餐饮、茶楼和古玩字画为主,以地方手工业和小作坊(如铁器、竹器、木器和酿酒等)为辅。
三段街组成丰富、灵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方式,再用历史故事、雕塑和建筑的记忆将整条街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有商业氛围、有故事、能休闲观景的街区。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陈致远说:
“河街于常德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常德的社会经济几乎都是围绕码头经济运转的,城市面貌、居民生活皆与其密切相关。
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也是经过常德,河街的变化影响着整个湘西北甚至云贵川的发展变化。
”陈致远认为,恢复常德河街,是传承历史文化,有着重要历史意义。
“在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当下,凸显城市特色尤为重要。
繁华的常德河街是常德人的深刻记忆,是丰厚的城市文化积演。
在恢复上,要抓住重要的历史节点,打出旅游文化品牌,起到宣传常德的作用。
”市政协委员戴奇林提出,常德河街重现穿紫河畔,要利用好历史文化元素,建议重建“春申君府邸”、“刘禹锡故居”、“沈从文客栈”、“刘海庙”4个历史建筑,让建成后的常德河街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曹先辉提议,重建常德河街时,还可重建水府庙、柳毅井、甘露寺、下南门古城楼和小河街上的鸳鸯走马楼,以及德山酒厂和武陵酒厂的前身“马万隆糟坊”,将其设为酿酒博物馆。
寻回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新版“常德河街”无疑令人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