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华文复习题
1、请自选角度,谈谈你对王祯和小说《嫁妆一牛车》的主人公万发形象的理解。

万发是一个人生角斗场中的失败者,他先是与命运角斗,是一个失败者。

他与妻子阿好角斗,也是以失败告终。

他与闯入者——姓简的成衣商角斗,仍然是一败涂地。

万发原以种田为生,因为种不出庄家,种了肺炎草,却被洪水淹没;洗澡时水灌进耳朵成了“三分聋”,只好靠给人拉车谋生,收入甚微;妻子阿好又有洁癖,使得本来就贫困的生活更加贫困。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牛车。

为此,他竟默许、容忍妻子和别人通奸甚至公开同居,这是屈辱、认命、无声以对的大悲哀。

虽然万发在一系列角斗中都是失败者,不得不接受种种“安排”,但他其实是抗争了的,或者说面对艰难的生存本身,他还是作过一番挣扎,希冀摆脱“命定”的角色。

父亲留下的三四分薄地,他努力种植过;耳聋以后,他努力寻找过工作;流落到当前村庄后,他拉牛车、看墓地、抬棺材等,希望拥有自己的牛车,挣实实在在的钱。

可以说他是一个努力挣扎于半无声世界里的小人物,卑微到极致,却不曾放弃希望,拥有强韧的生命力。

万发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六十年代台湾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忍辱偷生麻木不仁的心态。

2、请分析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形象。

小说勾勒出一个像云像雾又像风一般的尹雪艳,她永远那么年轻,踩着轻盈的步子去靠近一个个财阀老板、官场显贵。

在本文里,作者用素白的色调来描绘尹雪艳的形象:“她有一身雪白的肌肤”,“在台北仍旧穿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

”、“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得了不得。

”……人们认为这种白不是纯洁的白,这种白,白得冰冷妖异,带着邪气。

她把一个腐朽的社会阶层更快地引向死亡。

对待男人,她像一个高超的猎人般无情地展开捕杀。

王贵生为了“用钻石玛瑙串成一根链子”“把她牵回家去”,“拼命地投资,不择手段地赚钱”,最后“犯上官商勾结的重罪,下狱枪毙的那一天”换来了“尹雪艳在百乐门停了一宵”。

洪处长为了她“休掉了前妻,抛弃了三个儿女”,在他“一年丢官,两年破产”的情况下,尹雪艳决然地离开了他。

然而,尹雪艳既不是“死神”也不是“精灵”,而是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中的不幸女性中的一个。

文本中尹雪艳的身份是经常变化的,有时是上海百乐门的红舞女,有时是尹公馆的女主人,有时是洪夫人,有时是吴经理的干女儿……静心回味就会发现:“舞女”、“小妾”、“交际花”这些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在的特点,那就是——身份的悲惨、命运的苍凉。

在黑暗的残酷的社会的夹缝中,尹雪艳努力地生活着。

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过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实现自己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彰显出自己作为女性个体生命意义的行为,被称之为女性的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看,尹雪艳也是努力进行着对自己的救赎。

尹雪艳,是一个聪慧的女人,对于社会上的丑恶污浊看得透彻,想得清楚。

她明白那些殷勤背后的虚伪目的与险恶用心,所以她对所有的事情都淡然,表现出来可能就是冷漠了。

但是她的聪慧也不能让她在这个社会上独立、自由的生活,她只能依附于那些虚伪的权贵、那些纨绔子弟们,必须像物品一样被他们争来抢去。

在这样一个道德败坏、人性沦丧的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挚的爱,男人们只是把她视为玩物。

社会无情,她也无情;社会不存在爱,她的心中也无爱。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尹雪艳离开那些或家败或人亡的“靠山们”时,还会再一味地气愤尹雪艳的无情、狠毒吗?如把视角聚焦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再与那些权贵们的丑恶动机相比较,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尹雪艳已经做了她应该做的了。

3、请自选角度,谈谈你对李昂《杀夫》这篇小说的理解。

女作家李昂的《杀夫》对封建势力摧残女性的罪恶给予了无情揭露与痛击,更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在这个男性权力统治的世界里,叔叔为了换取长期吃肉不要钱的“肉票”,可以把林市卖给野屠户陈江水为妻;陈江水因为掌握家庭经济权力和男性役使权力,可以任意对妻子进行原始兽性的性虐待和性掠夺,并屡屡以食物作为充满病态快感的奖惩工具。

而林市这个弱女子,为求免于饥饿,惟有默默地忍受男性施加给自己的性暴力。

情欲、暴力和食欲这些人类原始本能在男权社会中的交织,把女性变成了可以任意买卖的物品,供人泄欲的工具,服侍男性的奴隶。

林市在父权统治下经济不能自立的生存凄凉和自我被物化的悲哀,写尽了旧时代里“生为女人不是人”的女性悲剧。

林市被逐步非人化、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过程,赤裸裸地见证了传统架构下男性权力的狰狞面目。

小说最后,林市变得精神恍惚,一气之下将酣睡中的陈江水斩成肉块。

这种忍无可忍的“性反抗”和以弱杀强的原始性突围,蕴含的正是对男权秩序的颠覆精神。

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

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是典型化的劣势者。

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

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

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

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4、七等生的小说《我爱黑眼珠》如何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它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是指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

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首先小说开篇提到“李龙第想着晴子黑色的眼睛,便由内心里的一种感激勾起一阵绞心的哀愁。

隔着一层模糊的玻璃望出窗外的他……”想着这个勇敢地负起维持活命责任的女人,憧憬着他们见面的情形,那黑色的眼睛,总会让他油然而生一种苦闷!但后来李龙第在房顶上奋力救妓女看到另一双熟识的眼睛,这唤起李龙第曾经的感觉,让他顿生一种怜惜之情。

然而,纵观全文,他爱晴子、爱妓女,但他更爱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自己的行动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

而妻子和妓女,只不过是他完成自我价值的一个桥梁。

李龙第甚至希望她死去而排除自己价值实现的障碍,而他和那个妓女之间,可以说没有爱情可言,她只不过给了他一个重新构建自我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而小说题目《我爱黑眼珠》可以说是主人公李龙第内心的独白,是他体现自我的另一隐性表达。

其次我们可以借用李龙第面对晴子的咒骂而呈现的心语来理解:“我必须选择,在现状中选择,我必须负起我做人的条件,我不是挂名来到这个世界上获取利益的,我须负起一件使我感到存在的荣耀之责任。

”对李龙第来说,晴子是他鸿沟彼岸的理想,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才使得李龙第自我价值无法体现。

而面前的妓女,则是他现实中的责任,当鸿沟难以逾越时,他会理所当然的选择妓女来证实自己的存在。

从这个方面来讲,妓女还是给了他一个自身价值实现的桥梁。

而李龙第送走妓女之后打算去寻找晴子,仍然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所以,在这篇小说中,李龙第是以一种自爱的方式,在妓女与晴子之间选择了一个能使他体现自我存在的载体。

5、请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李碧华的爱情观。

李碧华的小说《青蛇》讲述的是《白蛇传》的配角——小青眼中的人世哀怨缠绵。

她借小青的目光来看“人”的爱情,感受让世间男男女女在爱欲中沉溺如斯的爱情。

对于小青这个尚未定性、活泼顽皮的小青蛇而言的“爱”,只有百般好奇,纵使尝试,也是如孩子般纵情任性、不顾后果。

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使她眼见了爱情忠贞的易变,懂得了人性的善变与自私。

法海使她感到人生沧桑的惘然与困惑。

她引诱法海动情,为的是使他放过白蛇和许仙,不想反而自己动了情。

她本不可以爱上这个与自己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世界中人的他,但她还是大胆率性的爱了,而那爱中多少带着少不更事的天真与挑战,只是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比姐姐的爱情更为浓重的无望。

李碧华是个清醒而深刻的女子,她相信爱情,又不相信爱情。

她笔下的痴情男女,无一幸免的遭到了爱情的戏弄,肝肠寸断的情感往往无疾而终。

她描绘出各式各样的爱情模式,作品中充满了一个个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但这些另类女子,历来为传统文化所唾弃。

然而,她却刻意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表现她们,不仅是因为她们身世堪怜、美貌情深,更主要的事她们身上映射出的现代社会所匮乏的真情真爱,映射出的这种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古典爱情观。

她以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艺术创作,在这些女子身上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一代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

6、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从1955年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

时至今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仍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为各个不同阶层的观众所喜爱。

上至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2)金庸武侠小说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a.设定真实的历史背景,并很少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金庸小说大都对历史本质有真实、
深刻把握,以增强其真实感,让读者并不觉得故事的虚幻而是感到读武侠小说好像就是在读中国的历史。

同时它的作品更多地考虑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倾向于推动民族和睦与团结,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矛盾。

b.成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作品主人公大都是丰富性
与多面性相结合的立体人物,正邪不一,如义薄云天的乔峰、阴险毒辣的慕容复、诚朴质实的郭靖、伶牙俐齿的黄蓉、卖国求荣的杨康、深情狂放的杨过、摇摆被动的张无忌、淡薄名利的令狐冲、嬉笑人生的韦小宝等,这些形象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

c.情节结构曲折跌宕,具有创造性。

他的小说基本上就是描写冲突的,像两种力量的冲突,
两种观念的冲突,或是命运与人之间的冲突,所以,“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设计的情节,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

d.不拘泥守旧,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

他常常以传统手法为基点,大胆引用外来表现技
巧,如电影蒙太奇、意识流等,并融于民族风格之中。

他想象力丰富,语言传神优美,兼具传统文学和新文学的长处。

(3)金庸武侠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的文学融合了医、佛、道、儒、乐理、历史、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的思想,不仅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格调,特别是金庸小说中的侠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的伟大的同情,对公平和正义的执着的追求,对恶势力的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以及朴直、直率的气质和谦逊、无私的品德,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并为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扬。

7、请比较黄孟文小说《再见惠兰的时候》与鲁迅小说《故乡》之间的异同点。

小说与鲁迅的《故乡》之间便有着诸多值得比较的相似之处:两作中“我”的儿时伙伴都是那么的聪颖灵戆活泼可爱,他(她)们又都是因为生活的贫困而失去了本来可以有的美好前景。

尤其是惠兰的那一声“黄先生”与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一样,不但在“我”与童年伙伴之间划下了一条无法弥补无法逾越的情感鸿沟,而且也同样深深地震颤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两作之间的差异:《故乡》所描写的是一幅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像,闰土这一形象的意义主要在于揭示出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由精神上的摧残导致的麻木。

而《再见惠兰的时候》写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马来亚农村的贫困现实,惠兰的意义则主要的表现为贫困对才华的夭折,而且,我们还可进一步这样认为,在现实中《故乡》之于人们的意义只具备鉴赏和了解的作用。

而《再见惠兰的时候》则直接逼近了当时马来亚农村社会存在的贫困和失学问题,具有着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的价值。

8、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王润华诗歌特色。

一是直接从我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取材。

例如组诗《远国异人说》中《厌火国》、《丈夫国》等诗,皆取材于《山海经》。

诗人将原故事作为诗歌的主干,然后在这主干之上“添枝加叶”,用精彩的意象描写与细节展示,使那些奇异而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圆润,且富有诗歌意味。

二是中国古典意象或词语的频繁运用。

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的“三千佳丽”、“皇帝驾临”、“册封”、“贵妃”等意象和词语也出现在《红毛丹》一诗中,使得那些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自然物也浸染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色彩。

三是因我国古文字而引发想象。

在《象外象》中,王润华以学者的睿智和诗人的灵感,对于“河”、“武”、“女”、“早”、“暮”、“东”、“秋”、“井”这几个象形文字,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诗的“连释”,这些诗不仅具有意境美,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四是中国历史和文学典故的化用。

例如《在王维隐居的惘川别业》,诗人在抒写进入车惘川山谷的情景时,把王维《鸟鸣涧》的意象,连同诗题,一并融入诗中,并进行艺术改造,使我们在诗歌提供的景致中,读出了悠远的历史韵味。

在《访鲁迅故居》一诗中,鲁迅先生的重要著作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恰切而自然地融合在诗人的情感流程之中,历史与现实得以穿插交织,情感与理智得以升华。

诗歌不仅庆祝了自己的景仰之情,也映现了鲁迅的永恒光辉,具有深广隽永的意蕴。

9、请分析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中小渔的形象。

主人公小渔是典型的东方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汇集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

她具有安徒生童话中小人鱼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严歌苓呼吁善良这种美德不该被埋没,不该被鄙视的。

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

她也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

小渔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容纳了人世间的不幸和悲哀。

当她扛起男友江伟的“委屈”,为意大利老人捡回在风中飘散的琴盒里的钞票时,刹那间绽放的人性光辉,涤净了人性的肮脏。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作家对人性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和理想。

在她的认识里,小渔那返璞归真、简单、自然的心灵,是救治这个充满痛苦、磨难,充满了挣扎和堕落的世界的一剂良方。

她歌颂着这样的一种人性和关爱。

严歌苓的作品不仅有着对纷繁芜杂人性的揭示,而且她能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求美好的闪光点,寻找令人感动的地方。

尽管她的叙述笔调尽量保持着冷静和不动声色,但是文章中描述的美好感情却让我们为之动容,常常会使读者感到温暖难忘。

10、谈谈你对郑愁予《如雾起时》的理解。

诗中人表面上是水手,实际上是情人,但是一路写来,海上的景色与陆上女友的面容艳态却互为虚实,相映成趣,其中意象的交射互补,灵活而且生动。

诗歌共分三节,第一节的内容是现实中的场景,而作者却使用了“空白”技巧,在结构中导致虚与实的位置间隔,造成了一种总体上的朦胧意象。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跳荡开去,“仰天笑了……”,环顾左右而言它,这切断了原来曾被预料该有回答的阅读期待。

而未定的答案则在“如雾起时”一句的起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流露的是“我”对“你”的想象与思念。

这一节连用了四个比喻,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使空间对应形式不断地解体、组合、变异,从一个女孩的个人特征跳到航海的历程上来,形象上二者自然形成一定的联系。

在由人及景的情感流露之后更是一种由景及人的情感表达:雾中的海在情人眼中是爱的境界。

“我”在海上每日寻找的经纬标尺无非是以“赤道”、“子午线”为准,而也正是他们在指引“我”回到“你”身边。

第三节“我”从想象中再一次回到现实中来。

“我”归来了,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你”,表现的情感更加深沉,人与景合二为一,实现了意象的重叠。

但“我”面对思念的人却不敢将情感宣泄而出,担心“你”是否像“我”爱“你”那样爱“我”,在小心的试探中,诗歌戛然而止,但意象的感染力还在延续。

《如雾起时》敏锐地捕捉到了海上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雾中一瞬,正因为其朦胧与炫丽激发了诗人无尽的想象与思念之情,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这首爱情诗在表现手法上摆脱了旧有的模式,纯用感情和意象进行表达,读之蕴藉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