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五”服务业行业结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十一五”服务业行业结构研究摘要:“十一五”时期,北京服务业增速强劲,服务经济特征进一步凸显。
本文从生产产值、就业人数、工资水平三个维度研究服务业行业结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或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行业结构;工资水平;金融;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北京“十一五”时期头等国内外大事是奥运会,奥运会是否带来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答案毋庸置疑。
据统计,2008年服务业对北京gdp的贡献率高达97.5%。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为北京带来了年均约77.5%的国内生产总值,吸纳了年均约71.8%的就业人口。
按照国际公认60%的服务经济标准,北京服务业gdp和就业比重分别自1998年和2004年伊始超过这一标准,北京全面进入服务社会。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4-2011年,特别是2011年的统计年鉴。
关于“十一五”时期服务业行业结构分析还是一片空白,对该时期的行业结构研究能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指导性的建议。
笔者主要分析北京“十一五”服务产业各行业的产值、就业、工资水平等三个指标,通过统计这些指标的排列顺序、增长速度、指标间相关度等,研究服务业行业结构情况。
针对统计结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推导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服务业行业结构分析
1.服务业产值总体增长较快,但行业间不平衡
(1)服务业产值年均贡献率增速快,占据gdp的3/4的份额
从产值年均增长率来看,服务业约为17%,比gdp高出5.6%,比第二产业更高些。
图1显示,服务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息息相关,前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后者增长0.4%,而第二产业只能使gdp提高约0.1%。
gdp的3/4来自于服务业,北京服务经济地位进一步强化。
图1 服务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2)各行业产值贡献度不一,金融业贡献最大,房地产业起落最明显
从服务业各行业产业贡献额绝对数来看,2006-2009年,前三甲分别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10年,批发与零售业销售额排名第一。
从服务业各行业产值增长率来看,房地产曾两次增长率排第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率曾经排名首位。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率曾三度为负数,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曾分别在2009年、2010年为负增长。
从行业人均产值贡献率来看,“十一五”时期,金融业遥遥领先,始终排第一,是第二位的2-4倍。
是最后一名行业的10-14倍,不过,这一趋势在缩小。
2.服务业就业增长率高,行业就业增长率前三甲分布范围广,但就业比重前三甲相对集中
(1)服务业一支独秀,不断吸纳新增就业人口
据测算,北京2006-2010年三大产业就业年增长率分别是-0.2%、-2.5%、5.6%,总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3%。
在前两大产业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服务业力挽狂澜,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唯一力量。
(2)各行业就业增长率年度差异大,前三甲分布范围广
十四个行业中,有57%的行业曾进入就业增长率前三甲,行业分布范围广。
五年间,排名第一甲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四个行业。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两次中头标。
进入前第二、三甲的其它行业还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四个行业。
(3)行业内就业比重前三甲集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始终排名第一
五年中有四个年份的前三甲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见表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独占鳌头,始终是吸纳就业人口的最大户。
表1 行业内就业比重前三甲
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虽然很大,但其吸纳的就业人口有限,始终排在第十位以后。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就业人数包揽后两位。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吸纳力比前两个行业稍微强一些。
3.行业内工资收入差距大,金融业稳居第一
(1)工资水平年均增速快,行业差距明显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各行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1.9%,有一半行业的这一指标在平均水平之上,金融业年均增速高居榜首。
2008年行业内人均工资普遍增速快,高达17.3%;2009年跌入谷底,年均增长仅为1.8%。
年均增速曾经位于一甲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两次);金融业;教育。
(2)人均收入差距大,金融业人均收入年均超16万
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均工资分别排名前两位,住宿和餐饮业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人均收入排名最后两位。
金融业人均工资年均16.1万元,是工资最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6.6倍,超出人均工资排名第二的约6.9万元,高于行业人均工资约10万元。
房地产业虽然曾经为北京gdp贡献很多,但五年来,人均工资始终排在第11位。
教育与批发和零售业的人均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表2 部分行业人均工资及其增速
二、结论与建议
1.工资水平与产值贡献率关联度不大,应尽快解决收入与产值倒挂问题
2006-2010年间,服务业工资总额占总产值的33%,且呈现上升的趋势。
除了金融业等个别行业外,多数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为服务业产值做出的贡献不一致。
有四个行业存在负相关关系,它们是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人均收入低于产值贡献率的倒挂行业见表3,“√”表示存在倒挂现象。
年年出现倒挂现象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三个行业。
表3 工资水平与贡献率倒挂的行业
虽然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值贡献率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工资水平的行业排名也前进了两位,年均增幅也是行业内最高的,但两者的不匹配度仍然很大。
该行业的就业人数排名从2006年的第四位上升为2010年的第二位,如何稳固就业地位并提高就业人数?提高工资待遇是重要措施之一。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人均贡献率由倒数第二上升了2-3位,但人均收入均排在末尾,不利于增加就业人数,不利于吸引大专以上的人才,进而不利于提高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的水平。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例如,北京市计划依托社区服务,建立家庭养老体系,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对养老需求的压力。
创新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是提高该行业工资待遇的重要途径。
2.金融业地位显赫,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有深厚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的就业人数虽然一直排名第十至十二位,但增长快速,达13.2%,在行业内排第二。
金融业产值占服务业产值年均为17.6%,有四年排名第一。
该行业的贡献率最大,人
均产值年均超过90万元。
工资水平虽然排在第一位,但工资总额占产值的比重一直排在后三位,说明工资分配率相对较低。
北京“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要巩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个人认为,这一想法具有可行性,因为基础深厚。
3.文化、体育与娱乐业行业地位不高,特别需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产值来看,该行业五年来全部排名第十一位;从就业来看,稳居第十二位。
从工资水平来看,均为第四位。
人均产值虽然排在第六位,但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首都经济的支柱,这意味着该产业应该成为市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成为对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离支柱产业的目标还差距甚远。
不过,北京也从各方面下大力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在多个区县,划分多个片区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工资水平不高,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为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提供人才保障五年来,该行业就业率和产值增长速度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产值以21.9%的速度在递增,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但工资水平一直居于中下水平,说明该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高端人才缺乏。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需要高级专门人才,如会计、律师、
咨询等,这也是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力度培养商务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
5.房地产调控效果显著,保持正常发展还需下大力气
2006-2010年间,房地产业产值在行业内的贡献率年均为10.7%,即服务业年均增长17%中有1.8%是房地产业带来的,约4412万亿。
房地产业就业人数在行业的贡献率年均为6.5%,约124万人。
虽然房地产业就业数在行业内居中,但人均产值一直稳居第四名。
尽管这样,北京市政府还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打击投资性住房需求,因为民生一向是市政府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8年北京gdp增速下降,房地产业急速下滑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经过两年的调整,2010年在房地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批发和零售业等居民消费行业的快速增长,北京gdp增长率仍在10%以上,说明北京经济的发展可以不依赖房地产业。
五年数据显示,北京房地产行业在两级政府的坚决调控下,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个别年份的反复。
进入2012年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消息时不时见诸报刊,因此巩固调控效果,保证刚性需求,保持房地产业正常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编.2011年统计年鉴./nj/main/2011-tjnj/index.htm, 2012-7-7.
[2]王岐山.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报
告./test/2006-02/07/content_180521.htm,2 012-7-10.
作者简介:尹颖汤(1973-),女,研究生,讲师,从事商业经济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