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hn B. Taylor “Lessons from the Great Deviation” (/publications/hoover-digest/article/49151)
2003年10月,英国央行行长称,过去十年是“nice” 十年:non-inflationary consistently expansionary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难以提升是国民收入多次分配后的结 果:资本(包含权力资本寻租在内)要素回报率远远高 于劳动力要素的回报率,两极分化拉大,有效需求不足。 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 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 降。经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去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 10.37万亿元,增长近25%,增幅分别是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业收入增长 幅度为20%左右,也远高于居民收入 。
(2)年度财政赤字 据IMF测算,2010年全球总体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 从6.8%降至6%,同期,G20国家总体的赤字水平将从 7.5%降至6.8%。后者中,发达国家将从9.4%下降到 8.9%,而新兴经济体将从4.8%下降到3.7%。全球财政 赤字水平趋于改善。预期2011年发达和新兴经济体进 行周期调整后的财政赤字水平会再降低1%。如果G20 以恢复至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财政负债和赤字水 平为目标的话,那么大多数国家需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财 政整顿(Fiscal Consolidations),否则主权债务危机 就将是长期困扰全球经济的阴影。
外部不平衡指标:
(1)以经常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
美国财长盖特纳在致G20财长建议将经常账户盈余或赤 字连续数年超过GDP达4%,作为判定经济不平衡的一 个标准。虽然这一建议未获得G20的支持,但该指标仍 然是衡量不平衡性的依据之一。据IMF的估算,2010 年G20国家中,盈余超过4%的国家有沙特(6.7%), 德国(6.1%),中国(4.7%)和俄罗斯(4.7%),赤 字超过4%的国家只有土耳其(5.2%)和南非(4.3%)。 2010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比为3.2%。2011年中国 经常项目盈余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回落
Most of China‘s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are invested in dollars, whereas Switzerland(CH , Confoederatio Helvetica) has invested mainly in euros. Most of the euro-denominated investments of the Swiss National Bank have presumably been in bank deposits and securities of the core countries. This means that its interventions have led to an even larger liquidity surplus within the German banking system and thus contributed materially to the huge claims accumulated by the Bundesbank within the TARGET 2 system.
中美日经济不平衡(chicken game)典 型案例:
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失衡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生产法,即计算各产业 的增加值;一种是收入法,即分别计算居民、企业和政 府的收入;一种是支出法,即分别计算消费、投资和净 出口。根据这三种核算方法,可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 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和经济增长动 力失衡(内外需)。失衡的根源于增长政府主导的赶超 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和经济增长模式(“投 资---出口”导向型)。
Great Moderation →Great Deviation → Great Recession
“I define Great Deviation as the recent period during which macroeconomic policy became more interventionist, less rules-based, and less predictable. ”
第一讲 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
(Unbalanced and global rebalancing)
第一节 经济繁荣与失衡
1、经济繁荣(经济快速增长)
上个世纪大危机后全球摆脱金本位制约束:积极的财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交相辉映,使发达国家政府目标得 以侧重于内部平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良好地国际环境促成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the Great Stability---高增长低通胀): 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化加速,生产要素 和产品市场大幅度扩张使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优化。
按照IMF数据测算,2002-2011年间,中国出口占全球 出口的比重由5%升至11%,期间全球的出口总额由8 万亿美元升至2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 同期中国年出口额则由4千亿美元升至2.5万亿美元,年 均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9%。 2012年中国出口年同比 增速仅为7.9%,其中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速分别由 上年的14.5%、14.4%回落至8.4%和-6.2%,而欧洲和 美国在中国出口额中的比重合计约占4成左右 。
到3%左右,较2007年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 。IMF认为
直到2015年,上述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仍可能维持这 一趋势。
(2)以贸易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
经常性项目作为衡量不平衡的程度含有投资收益和经常 转移项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2003年至2009年,中国的收益和经常转移 两项之和是盈余,而服务项目一直是赤字。因此,用货 物和服务项目替代经常项目表征经济不平衡,有可能大 幅降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水平。而美国用贸易余额来替 代经常项目余额时差别不大。
以私人储蓄和负债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
该指标的争议多。因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状况,以及 测量方法的差异性很大。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情况, 和一国的文化教育、人口结构、社会安全网络以及收入 分配有紧密联系。同时,如何测量私人储蓄和私人负债, 使其可以进行国别比较也存在争议。例如,中国过高的 储蓄率和美国过低的储蓄率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个突 出现象。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从私人、企业和政 府三部门的总储蓄率(储蓄/GDP)的横向比较看,中 国2008年为53%,而美国同期只有12%,在主要国家 中处于最低。相关的研究则显示,对统计口径进行调整 之后,中美私人储蓄率的平均差距将缩小8.6个百分点。 和外部平衡相比,内部平衡往往和国民福利问题相纠缠, 调整起来更为艰难。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953年(“一五”) 以来,中国工业化主要靠投资支撑经济增长, 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的回报较劳动力 回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后,新的生产 要素---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加入了国 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现了资本和自然资源所 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的
内部不平衡指标:
公共部门的负债水平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
(1)政府总债务指标(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该指标各国统计标准比较一致,也是马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之后欧 元区的传统做法。一些研究指出,对发达经济体而言, 这一指标应保持在60%以下;新兴经济体应在40%以 下。按照这一标准,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和欧债危机 国家将面临较大的财政调整压力。
产业结构失衡表现在第二产业发展过度和第三产 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发展过度与政府主导的 以投资为主的赶超模式有关,政府控制国内要 素价格(包括利率、汇率)。铁路、金融、电 信和航空等第三产业,国有部门垄断力依然强 大,垄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准入门槛的限制,
这也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收入分配失衡源于收入初次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 斜,以及二次分配中的政府作为不力。政府部 门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垄断性收入增速高,国 企上缴利润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少。
局面,这直接导致内需不足。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导致外部失衡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表现为持续20多年“双顺差”。
政府控制要素价格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直接 结果是产能不断扩张,在固化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 形成国内最终消费不足,必须靠出口消化过剩的产能。 为维持这样的经济循环,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形成了相互牵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官方外汇储备与 国内通胀一并不断累积、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可贸易 品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出口动力下降……
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外部失衡的标志:国际收支状况
美中全球作为两个经济增长极,经济结构互补,通过资本流动,实 现了各自会计学意义上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实质上的全球 失衡---各自保持持续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逆差。In 2011, the US maintained a trade deficit with at least 91 countries, most of which a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全球失衡的度量
2010年,G20提出,为评估全球不平衡,及时辨识风险 并采取预防校正措施,将由IMF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一个包含一系列指标的参考性指南(Indicative Guidelines)。该指南将作为一个参照性的标杆,用以 衡量现实经济不平衡的程度2011年2月的G20会议,与 会国对表征经济不平衡的指标内容勉强取得共识。取得 共识的不平衡指标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指标。其中内部 不平衡指标包括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和私 人债务等;外部不平衡指标包括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和净投资收益流与转移(Net Investment Income Flows and Transfers)等。此次G20公报的 不平衡指标中,没有出现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等变量。
2、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运行中,商品和服务的卖方,比如中国、日本和德国通过将 外汇储备借给买方,从而间接为买方提供融资。买方包括美国以 及目前已经深陷困境的、被称作“地中海俱乐部”的南欧国家。 这直接显示为各国的外部失衡。
内部失衡的标志:储蓄与消费构成、增长动力结构
美国:低储蓄率、高消费率 。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 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经常账户盈余:瑞士对欧洲与中国对全球的影响
Daniel Gros( 11 October 2012) An overlooked currency war in Europe
A current-account surplus is the mirror image of a capital export. A country that is running persistent current-account surpluses is thus persistently exporting capital. An important question to consider is which sector is investing abroad, the private or the public sector? If it is the public sector which invests abroad, in particular if it is done by the central bank via the accumulation of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this is often called ‘currency manipulation’.
2003年10月,英国央行行长称,过去十年是“nice” 十年:non-inflationary consistently expansionary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难以提升是国民收入多次分配后的结 果:资本(包含权力资本寻租在内)要素回报率远远高 于劳动力要素的回报率,两极分化拉大,有效需求不足。 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 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 降。经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去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 10.37万亿元,增长近25%,增幅分别是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业收入增长 幅度为20%左右,也远高于居民收入 。
(2)年度财政赤字 据IMF测算,2010年全球总体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 从6.8%降至6%,同期,G20国家总体的赤字水平将从 7.5%降至6.8%。后者中,发达国家将从9.4%下降到 8.9%,而新兴经济体将从4.8%下降到3.7%。全球财政 赤字水平趋于改善。预期2011年发达和新兴经济体进 行周期调整后的财政赤字水平会再降低1%。如果G20 以恢复至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财政负债和赤字水 平为目标的话,那么大多数国家需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财 政整顿(Fiscal Consolidations),否则主权债务危机 就将是长期困扰全球经济的阴影。
外部不平衡指标:
(1)以经常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
美国财长盖特纳在致G20财长建议将经常账户盈余或赤 字连续数年超过GDP达4%,作为判定经济不平衡的一 个标准。虽然这一建议未获得G20的支持,但该指标仍 然是衡量不平衡性的依据之一。据IMF的估算,2010 年G20国家中,盈余超过4%的国家有沙特(6.7%), 德国(6.1%),中国(4.7%)和俄罗斯(4.7%),赤 字超过4%的国家只有土耳其(5.2%)和南非(4.3%)。 2010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比为3.2%。2011年中国 经常项目盈余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回落
Most of China‘s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are invested in dollars, whereas Switzerland(CH , Confoederatio Helvetica) has invested mainly in euros. Most of the euro-denominated investments of the Swiss National Bank have presumably been in bank deposits and securities of the core countries. This means that its interventions have led to an even larger liquidity surplus within the German banking system and thus contributed materially to the huge claims accumulated by the Bundesbank within the TARGET 2 system.
中美日经济不平衡(chicken game)典 型案例:
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失衡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生产法,即计算各产业 的增加值;一种是收入法,即分别计算居民、企业和政 府的收入;一种是支出法,即分别计算消费、投资和净 出口。根据这三种核算方法,可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 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和经济增长动 力失衡(内外需)。失衡的根源于增长政府主导的赶超 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和经济增长模式(“投 资---出口”导向型)。
Great Moderation →Great Deviation → Great Recession
“I define Great Deviation as the recent period during which macroeconomic policy became more interventionist, less rules-based, and less predictable. ”
第一讲 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
(Unbalanced and global rebalancing)
第一节 经济繁荣与失衡
1、经济繁荣(经济快速增长)
上个世纪大危机后全球摆脱金本位制约束:积极的财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交相辉映,使发达国家政府目标得 以侧重于内部平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良好地国际环境促成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the Great Stability---高增长低通胀): 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化加速,生产要素 和产品市场大幅度扩张使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优化。
按照IMF数据测算,2002-2011年间,中国出口占全球 出口的比重由5%升至11%,期间全球的出口总额由8 万亿美元升至2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 同期中国年出口额则由4千亿美元升至2.5万亿美元,年 均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9%。 2012年中国出口年同比 增速仅为7.9%,其中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速分别由 上年的14.5%、14.4%回落至8.4%和-6.2%,而欧洲和 美国在中国出口额中的比重合计约占4成左右 。
到3%左右,较2007年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 。IMF认为
直到2015年,上述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仍可能维持这 一趋势。
(2)以贸易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
经常性项目作为衡量不平衡的程度含有投资收益和经常 转移项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2003年至2009年,中国的收益和经常转移 两项之和是盈余,而服务项目一直是赤字。因此,用货 物和服务项目替代经常项目表征经济不平衡,有可能大 幅降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水平。而美国用贸易余额来替 代经常项目余额时差别不大。
以私人储蓄和负债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
该指标的争议多。因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状况,以及 测量方法的差异性很大。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情况, 和一国的文化教育、人口结构、社会安全网络以及收入 分配有紧密联系。同时,如何测量私人储蓄和私人负债, 使其可以进行国别比较也存在争议。例如,中国过高的 储蓄率和美国过低的储蓄率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个突 出现象。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从私人、企业和政 府三部门的总储蓄率(储蓄/GDP)的横向比较看,中 国2008年为53%,而美国同期只有12%,在主要国家 中处于最低。相关的研究则显示,对统计口径进行调整 之后,中美私人储蓄率的平均差距将缩小8.6个百分点。 和外部平衡相比,内部平衡往往和国民福利问题相纠缠, 调整起来更为艰难。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953年(“一五”) 以来,中国工业化主要靠投资支撑经济增长, 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的回报较劳动力 回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后,新的生产 要素---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加入了国 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现了资本和自然资源所 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的
内部不平衡指标:
公共部门的负债水平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
(1)政府总债务指标(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该指标各国统计标准比较一致,也是马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之后欧 元区的传统做法。一些研究指出,对发达经济体而言, 这一指标应保持在60%以下;新兴经济体应在40%以 下。按照这一标准,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和欧债危机 国家将面临较大的财政调整压力。
产业结构失衡表现在第二产业发展过度和第三产 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发展过度与政府主导的 以投资为主的赶超模式有关,政府控制国内要 素价格(包括利率、汇率)。铁路、金融、电 信和航空等第三产业,国有部门垄断力依然强 大,垄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准入门槛的限制,
这也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收入分配失衡源于收入初次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 斜,以及二次分配中的政府作为不力。政府部 门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垄断性收入增速高,国 企上缴利润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少。
局面,这直接导致内需不足。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导致外部失衡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表现为持续20多年“双顺差”。
政府控制要素价格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直接 结果是产能不断扩张,在固化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 形成国内最终消费不足,必须靠出口消化过剩的产能。 为维持这样的经济循环,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形成了相互牵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官方外汇储备与 国内通胀一并不断累积、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可贸易 品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出口动力下降……
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外部失衡的标志:国际收支状况
美中全球作为两个经济增长极,经济结构互补,通过资本流动,实 现了各自会计学意义上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实质上的全球 失衡---各自保持持续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逆差。In 2011, the US maintained a trade deficit with at least 91 countries, most of which a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全球失衡的度量
2010年,G20提出,为评估全球不平衡,及时辨识风险 并采取预防校正措施,将由IMF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一个包含一系列指标的参考性指南(Indicative Guidelines)。该指南将作为一个参照性的标杆,用以 衡量现实经济不平衡的程度2011年2月的G20会议,与 会国对表征经济不平衡的指标内容勉强取得共识。取得 共识的不平衡指标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指标。其中内部 不平衡指标包括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和私 人债务等;外部不平衡指标包括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和净投资收益流与转移(Net Investment Income Flows and Transfers)等。此次G20公报的 不平衡指标中,没有出现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等变量。
2、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运行中,商品和服务的卖方,比如中国、日本和德国通过将 外汇储备借给买方,从而间接为买方提供融资。买方包括美国以 及目前已经深陷困境的、被称作“地中海俱乐部”的南欧国家。 这直接显示为各国的外部失衡。
内部失衡的标志:储蓄与消费构成、增长动力结构
美国:低储蓄率、高消费率 。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 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经常账户盈余:瑞士对欧洲与中国对全球的影响
Daniel Gros( 11 October 2012) An overlooked currency war in Europe
A current-account surplus is the mirror image of a capital export. A country that is running persistent current-account surpluses is thus persistently exporting capital. An important question to consider is which sector is investing abroad, the private or the public sector? If it is the public sector which invests abroad, in particular if it is done by the central bank via the accumulation of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this is often called ‘currency mani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