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谈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故事细节作用

浅谈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故事细节作用作者:王晓荣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0期【摘要】在当下人人都可以当拍客的时代,许多影视片、特别是电视作品,只是浮光一现,风过无痕。
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这是一部成功运用故事细节提升电视纪实片影响力的典范。
通过故事细节,反映了中国人当下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多元,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故事细节迈入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播,无处不在,即使远在边陲小镇,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依然能通过网络、手机及时掌握各类资讯,知晓天下事,甚至是人人都可以当拍客,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影视作品更是极其丰富,层出不穷。
然而,许多影视片、特别是电视作品,只是浮光一现,风过无痕。
但却有这样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纪录片,像是在躁动的心灵中注入了一缕清泉,一句话语、一个镜头、一个表情都沁人心脾,震颤心灵,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魅力,这也是一部成功运用故事细节提升电视纪实片影响力的典范。
一、故事细节,反映了中国人当下的真实生活电视纪录片与影视片、艺术片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纪实,即真实性,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未知领域的“真实可信的世界”。
传统的美食节目过于注重交待美食制作环节的叙述,《舌尖上的中国》另辟蹊径,而是筛选了美食从种植采摘到烹饪制作全过程中最真实,也最细腻的故事细节作为展示地域风貌、家庭情境和人物性格的有效手段,从而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平凡的家庭,平凡的中国人,通过捕捉一系列原生态的细节镜头和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现代而又传统的生活状态。
在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安徽毛坦厂中学,一个陪读母亲的日常三餐,一道用心烹制的色香味美的家常饭菜,一个温暖的挟菜动作,让我们仿佛透过了个体家庭看到了当下所有高考学生肩负的压力,更能感受到中国家庭为梦想相守、执着前行的努力与幸福。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与赞誉,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界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凭借其精美的画面、真实的故事和真实感的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并就这些因素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文化独特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在于它呈现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全面地展示中国各地的名菜、特色小吃以及制作过程,使观众通过味觉和视觉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让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并引发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视觉表现力《舌尖上的中国》在视觉上非常出彩,画面精美绝伦。
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大片。
通过高清的镜头捕捉,以及精心搭配的色彩和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和饭桌的温暖。
在摄影技术上,《舌尖上的中国》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之作。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注重提升视觉表现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物故事塑造《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运用了人物故事塑造的手法。
在纪录片中,通过展现各地的厨师、农民和吃货的生活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背后的付出,增加了观众对人物的共鸣与情感连接。
同时,人物故事的塑造也使得观众在享受食物盛宴之余,更加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命脉。
这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纪录片中注重人物故事的挖掘与呈现,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来展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
四、情感共鸣和沉浸感《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了食物背后的传统与现实、生活与情感的交融。
观众通过看到那些美丽的食物和听到那些和食物相关的人物故事,会自然而然地被情感所牵引,产生共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11期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
本文拟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
“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
纪录片最直达人心的东西是内容,要分析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就需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因此,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也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
1 叙事语言的分析1.1 特写镜头: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既是该片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传达出了导演的美学思考和感情倾向。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镜头,首先是对于各种关食和食材的特写,这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相关,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必然要通过刻意地放大食物来展现其特色,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另外是对于片中人物的特写,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些勤劳的劳动者的敬意,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汗水,我们才一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1.2 空镜头:书写艺术的情感空镜头(scenery shot)义称“景物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打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不、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一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泣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荧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便大量运用了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部表现美食类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展示我们祖国辽阔大地卜丰富多彩的白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因此在片中创作者往往会用到一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镜头用以转场或者介绍环境交代空间。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受述者

浅析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的受述者
姜 洋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摘 要 :叙 事 学 中分为 叙述 者和 受述 者 ,受述 者是 必不 可少 的存 在之 一 ,本文 立足 于叙 事学 的相 关理论 浅析 《 舌 尖上 的 中国》 的受述 者。 主要从 真伪 问题 ,受述者 群体 以及 受述者 的层 次 出发 进行探 讨 。 关键 词 :受述者 ;真 伪 问题 ;受 述者 层次 电视 纪录 片 《 舌 尖上 的 中国》 ,在央视 播 出 ,一 时 间 好评 如潮 ,网上 又刮 起 了 “ 舌尖 热 ”。整 部纪录 片从 人们 最为 喜爱 的 “ 吃”入 手 ,但 却没 有仅 仅停 留表 象上面 ,如 烹饪 手法和 色泽 上 ,而是在 挖掘 饮食 文化 的 同时 ,品读 中 国 民间的人 生 百味 ,让观众 从饮 食文 化的 角度认 识和 理解 中 国传 统和 现代 文化 。同时 , 有 关“ 舌尖 ” 的话题 层 出不穷 , 而 对 于纪录 片 的研究 我们将 从受 述者入 手来 解读 《 舌 尖上 的 中国》 。
四 、受述者层 次
细心 的观众 不难 发现 , 从第 一集 开始直 到第七 集结 束 , 整部 纪录 片 中的绝大 部分场 景 ,都是在 最基 层 的乡村 小镇 拍摄 。没 有 了大城 市 的车水 马龙 , 熙 熙攘 攘 ,少 了几分 烟 雾弥 漫 ,油 烟环绕 ,多了更 多的真 实和天 然 。 在叙事 中有 一个 受述者 或者 更 多,受述 者也 许会 了解 叙述者 所 阐述 的事情 ,也可 能完 全不 了解 内容 。受 述者 可 能 了解 叙事 中描 绘 的几个人 物 ,或者全 然不 知 。的确 ,在 段特 定 的叙事 中可 能有不 确定 多数 的受述 者 。当多个 受 述者 时 ,全 部事 件 的内容接 受 的那 一个 是 主要受述 者 。只 接受 一部分 内容 阐述 的 ,是 第二 受述者 ,以此类推 。同时 受述 者 内在 的道 德 、智力 、感情 、或是 社会 的立场 ,受述 者们 之 间会 有不 同 的差别 。在 《 舌尖上 的 中国 》中 ,受述 者知道 这是 有关 饮食方 面 的节 目,可能 对饮食 很感 兴趣 , 也可 能不是 很 了解 ,但 这并 不耽 误他成 为受 述者 的角色 。 有 的只接 受一部 分 的内容讲 述和 理解 ,这对 接受全 部 内容 的受述 者来 说就 是第二 受述 者 。而对饮 食 的了解或 者不 了 解 ,接 受 的信息 全面还 是片 面方面 ,都 会有层 次 的差异 。 当然 ,在一 个特 定叙事 的展 开过程 中,受述 者与叙 述者 之 间,与 人物 、与 别的叙 述者 或真 实读者 之 间的相 同点和 不 同点 , 以及 他与他 们之 间的距 离 ,都会有 所变化 。
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 ;2100

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摘要:纪录片一直是我国较为难以突破的一个领域,不受观众的青睐,而《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纪录片领域中一颗闪亮的新星,打破我国常规的纪录片形式,突破刻板、述说式的纪录片印象,为我国的纪录片走向指出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技术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居高不下,拥有撩动心神的魅惑能力,究其根本就是其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特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改传统纪录片形式,加入强烈的空间感叙述方式,将镜头转换灵活应用,以故事的形式体现出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整体的播放有层次感,表达清晰分明,具有相应的感情色彩,这些特点都致使《舌尖上的中国》更具魅力,内容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有趣,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
1.魅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的魅力在于所记录的每一种美食都具有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并且其背后都参杂着或美好、或悲伤、或平淡的故事,致使各种美食的意义更为饱满生动,并且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了解中国的各地方美食,能够了解各地方习俗口味,能够实际的增长知识,《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较为深刻,因此,具有探讨意义,需要对其的艺术特点形式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获知其成功的秘诀以及其的精髓所在,能够为我国的纪录片发展提供良好的价值基础[1]。
1.1镜头艺术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处理过程中较为讲求镜头的远近变化以及镜头的含义,这是传统纪录片所忽略的部分,《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借鉴电影拍摄方式,将镜头的变化设计进行构造,具体构造方式就是镜头由整体到局部,用变化的镜头将美食的拍摄地、美食的内容进行整体展示,在由美食的放大以及食客的表情将美食的美味以及美食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与味觉体验完美结合,凸显美食之美,味美、形美,在运用一些穿插式的渲染镜头将整体的艺术提升到新的层次,让观众能够享受到视觉盛宴,同时运用不同角度镜头,不同环境镜头的切换将当地的特色风俗美食的来源故事逐一展现,体现纪录片的整体感以及逻辑感,给人一种故事形式的开展方式,引人入胜[2]。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热播的影视剧,成为中外业界和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
而《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绝非偶然,它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正是对中国电视纪录片传统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本文分析了这步纪录片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是美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次是平民化理念与生活化场景的衔接;最后是故事化模式与温情元素结合。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7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自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热播的影视剧,成为中外业界和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
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完成自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首秀,该片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虽然没有超过《故宫》播出时的0.6%,考虑到国内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收视群体的不断分流,由“舌尖”引起的市场连锁效应已足以令人侧目。
在“2012年第49届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期间,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的片花后表示: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该片有望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海外单集销价也很可能打破《故宫》保持的单集5到6万美元中国纪录片交易纪录。
有网友在一篇博客中这样讲到自己的观后感受:“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通过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
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纪录片,探讨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丰富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首先,成功因素之一是独特的主题和视角。
《舌尖上的中国》将焦点放在中国传统美食上,通过揭示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这一独特的主题和视角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思考,打破了纪录片常规的叙事方式。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导演和制作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和大量精力,深入各地进行拍摄和调研,以展现真实的中国美食文化。
片中的食物摄影和精心编排的镜头使观众口水直流,同时,纪录片还注重通过场景和现场音效来创造沉浸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食的诱人魅力。
此外,节奏把控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用细腻的叙事和不慌不忙的节奏展现美食,避免了过度的解说和赘述,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方哲学中的“宁静致远”。
这种淡定而又有节奏感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放松和享受的感觉,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此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在描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时,经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
通过讲述摆地摊的小贩,做饭的母亲,或者传统餐馆中的大厨,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纪录片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美食及其背后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是:首先,选择独特的主题和视角是吸引观众关注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国家,纪录片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主题,如传统手工艺、自然景观、民俗习惯等,发掘其中独特的价值和故事,实现内容创新。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是制作优质纪录片的必备条件。
制作纪录片需要背后团队的耐心、毅力和热情,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央视十套制作的纪录片,以食物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文景观。
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并传递出深层次的信息的呢?首先,在叙事结构上,《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
整个纪录片被分为多个集数,每集都聚焦在某个地区或某种食材上。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每一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既有助于观众的理解和记忆,又使得观看过程中的信息量不至于过大。
同时,每集中还会穿插一些细小的故事,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渲染来增加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其次,在叙事节奏上,《舌尖上的中国》运用了慢节奏的方式。
纪录片中的镜头切换较为缓慢,多数情况下会给观众更多的时间去细致感受食物的外观和材质。
与此同时,配乐也是相对柔和和舒缓的,能有效地烘托出每一道美食的独特魅力。
这种慢节奏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美食本身,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
第三,强调食物的视觉呈现是《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
纪录片中的许多镜头都在强调食物的美观性,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精细的制作来展示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这种视觉上的呈现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极大地增加了观众对食物的好奇心和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摄影技巧,如慢动作、偏光镜头等,以突出食物的细节和质感。
另外,纪录片中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一些平凡的人物和场景,观众可以体会到背后的感动和共鸣。
纪录片中涉及的人物不仅仅是厨师,还有许多普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了非凡的美食。
他们的故事无不展现出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添了观看的乐趣,也加深了观众对食物和文化的认识。
最后,纪录片还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呼应,来突出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浅析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摘要纪录片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且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而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滑坡、美学观念的动摇,纪录片也难免步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却凭借他的真诚引发了观众的情感热潮,掀起了纪录片热,同时网络新媒体的播出平台也为该片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凭借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它既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又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同时他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
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
纪录片的主要播出形式为电视播出:既有专门的频道形式播出,如2011年1月1日开播的央视纪录频道,也有栏目播出的如央视的《探索·发现》、佛山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经历》等。
尤其是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更是引发纪录片热潮,创造了国产纪录片收视奇迹,并引爆全民舌尖行动。
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一、《舌尖》影响力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推出,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该片自播出以来,引发全民对继《故宫》之后的另一部纪录片的追捧。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同时该片也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点击率一度超过众多热播的影视大片。
自播出后获得“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奖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思考

1 、 《 舌尖》 的特色与成功因素的分析 片 中“ 镜头切换 和入 画方 式普遍采用 了中国水 墨画创作 的 《 舌尖 》 以其 至纯 至朴的精神 , 通过人人都有切 实感 触体会 典型 手法—— ‘ 泼墨 ’ , 节 目中涉及 的人 物 、 食材 、 食物 、 自然景 的美食 为切人 点 , 来探 析 中国普通百 姓 的劳作 方式 、 生活方 式 观等等都按 照一定的创作意 图依次展开 , 运用 ‘ 重叠 ’ 和‘ 变色’ 以及处 事态度 等。通过 《 舌 尖》 观众不仅 能够 “ 品尝 ” 到 天然美 的方 式将看 似无章可循 的 画面紧密拼 接起 来 。 ” 片 中为 了展 现 食, 还能 通过美食 透析博 大精深 的中 国文化 , 更 能够看 到了一 出采 集食材 、 烹 饪等 的全 过程 , 把最真 实 自然 的 中华 美食面 貌 个 富有生机活力 的美丽 中国。 呈现 给观 众 , 可谓从食 材采集开始到美食 的最终 呈现上下足 了 1 . 1 美 食中 的人文情 怀 : 哲 学思维渗透其 中。 《 舌尖》 呈现给 番 功夫 , 这无 疑给观众一 种“ 饱满 ” 之感 。此外 , 纪 录片 中另 观众 的是不 同地 域的美食 , 然一道道美食 中却蕴含 着美丽 中国 外一 大特点是 关照现 实但却别 具一格 的文案写作 。如 “ ‘ 今 天
是为生计而采集食材 或是为家人有个好 胃口而用心制作 “ 天然 传播 ” 的适 当补充 , 把“ 镜 像” 与“ 介入 ” 融于一体 , 进 而所呈现 的 美 食” 的一幕 幕作为叙事 的首要 载体 。画 面中的叙 事形式如同 画面 中充满 了艺术感 以及呈现 出饱满 的视觉上 的张力 。 在讲动听故事般娓娓 道来 , 如此亲切感人 、 真实 自然 的表述 , 与 《 舌尖 》 无 疑为我 国纪录片 的发展树 立 了典 范 以及 指明 了 “ 悄 无声息 ” 中诠 释 了我 国劳 动者在五 千多年 的劳动 中所 引发 发展方 向。而且 随着新媒体 日新月 异的发展 ,华的画面深深 的感动着屏幕前的 了 电视节 目传播 的新 的媒介平 台 , 充分借 助新媒 体这个媒介 平 每一位观众 。 台加 以传播 , 我们坚信 : 我 国将会有更 多优 秀的纪 录片代表 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和受欢迎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记录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文化,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文化多样性。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探索了中国的烹饪技巧、食材特点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美食画卷。
首先,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且富有情感。
片中的每一集都以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为背景,通过讲述当地的独特食材、烹饪方法和为人津津乐道的美食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个真实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摄影师将美食的制作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观众仿佛能够嗅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制作中的热情。
同时,纪录片深入挖掘了食物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内涵,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访谈,展现了美食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真实而温情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更能够在情感上与片中的人物和场景产生共鸣。
其次,纪录片通过细节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突显了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样性的国家,不同地区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各具特色。
片中的每一集将焦点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提供了观众多元和全面的美食体验。
从北方大盘鸡到东方小龙虾,从西南的火锅到云南的过桥米线,纪录片将视线聚焦于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的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环境的描绘和声音的处理,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摄影师以优美的画面展现出美食的容貌和色彩,同时还捕捉到了食材的纹理和烹饪过程中的瞬间变化。
背景音乐则在为画面增添情感的同时,凸显了美食的诱人之处。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观众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美食的美妙和丰富。
最后,纪录片通过分享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片中的人物不是大厨明星,而是那些默默耕耘在厨房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将一道道美食呈现到观众面前。
纪录片通过详细的介绍他们的生活和烹饪经验,让观众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动。
舌尖上的人生艺术——解读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会一直 留在我们身体里 。为了更 细腻地表现这种情感 物制作流程 ,极 大的激发 了观众 的情感共 鸣和精神 回
归。
电视是视觉文化最为重要 的载体 ,已经成为今天 人们 日常生活 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因为 , “ 大城市 的生活 和它限定的刺 激及社 交方式 ,为人们看与想看 ( 而不是读 或听)事物 提供 了优 先机会 。其次 ,当代
《 舌尖上 的中国》 不仅仅是一 档美食纪 的独创 ,而使 其 大放异 彩尤 为独特 的
R E A T I O N A N D
篙 /纪 录片 《 舌 尖上的 中国 》 研究 小辑
地方则在 于 ,它不像其他美食类节 目,出于广告利益
他们 内心对农村和农业文 明的情感 和记忆从来没 有忘
没有 出神人化 的手段 ,都是 日常生活的家常菜 ,但是 风 尚的本质是 渴 求行 动 ( 和冥想 相 反) ,寻求 新 奇 , 欲求感 官刺激 。而恰是艺术 中的视觉元素最好地安抚 了这些 冲动。 ”② 《 舌尖上的中国》 秉持了电视的这一 制 作原 则 ,为我 们 提供 了精 彩绝伦 的 视觉盛 宴 。但 ( ( 舌尖上 的中国》 在介绍各种美食 的同时 ,无不 追溯食物 的来 源和制作 过程 ,极为重视对各类美食 的
片 ,每个人 的舌尖都是一个故 乡。是 的 ,美 食承载着 每个人对故 乡的情感和记忆 ,背井离 乡的人 对家 乡菜 较为便捷 的现代机械 的磨 面机 ,而用石碾 子将糜 子磨
成面 ,用毛竹碾压面 团 ,这些本身 就是一种记忆 ,是
一
都有着浓浓 的深情 和记忆 ,这 种对食 物的情 感和记忆 和记忆 , 《 舌尖上 的中国》 在叙述 视角上刻 意凸显与
明中的食物加工镜头很少 ,偶尔将镜头推 向工 厂 ,而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产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舌尖上的中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的启示。
首先,成功的核心在于独特的主题,即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作为切入点。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菜肴,引发了观众对食物背后文化的深入思考。
这一主题的选择为纪录片注入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挖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纪录片成功地打开了观众的视野,引发了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其次,精良的制作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重要保障。
该片在摄影、剪辑、音效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无论是美轮美奂的食物景观,还是细致入微的烹饪细节,都呈现出了高水准的制作水平。
同时,片中的音效设计也很出色,通过生动的音效,将食物的香味、咀嚼声等感官体验传递给观众。
这种完美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食物的背后故事,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其中。
另外,《舌尖上的中国》还具备一定的情感价值,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纪录片通过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传递出一种真实的情感。
观众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与片中的食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
同时,人物的拍摄也赋予了纪录片更多的人文关怀。
观众可以通过片中的人物了解到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价值观,使得观看纪录片成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舌尖上的中国》在传播渠道和宣传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该片在电视台播出后,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口碑效应,很快走红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和传播,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和了解这部纪录片。
同时,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也为该片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措施使得《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更大的曝光度,并引发了观众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带动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该摆正 的是制作者 自身的心态 。 2 严谨安排 纪录片结构, 、 注重故事性 希拉 ・ 柯伦 ・ 伯纳德 曾在 《 录片也 纪
过对 《 舌尖上 的中国 》 的成功 因素进行分 析, 并探讨纪 录片向亲民路线发展 的可行 性。 纪录片的内容或是制作 手段 如果向更 贴近受众心理的方向转变 , 用更能迎合受 众 口味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加工 , 录片的 纪
了中国纪录 片 目前发展 的瓶颈 。 回归本
源 , 国 纪 录 片 想 要 扩 展 受 众 群 , 先 应 中 首
会上引起 了一定 的关 注 , 却并 没有 像 《 舌 尖 1 中 》 一 样在各类媒介 上引起 高 . 的
度 讨论
数, 由此可见 , 饮食 文化类纪 录 片在 纪录
片的未来 市场 中 ,还有很深 的挖 掘空 间。 《 舌尖 上的中国》 的导演 陈晓卿也表示 , 《 舌尖上 的中国》 将会在年底开始拍摄第
内掀 起 了一 阵广泛 的 “ 美食潮 ”, 甚至被 网友诙谐 地打趣 为 “ 吃货必 看”, 的落 它 幕并没有使这一热潮衰退 , 随之涌现出来
的是 更 多 以 “ 尖 上的 … … ” 为标 题 的 舌 “ 尖 上 ”现 象 。 舌
一
事实上 ,作 为美食类 的纪 录片 , 舌 《 尖上 的中国 》并非先 例 , 在此 之前 , 同 不 国家 、 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纪录片不在少
功 了一 半 。
引起 受众 的共 鸣 , 但对于一部需要够得 上 精 良标 准的纪 录片来说 。是 远远不够 的。 如《 面条之路 》 这部纪 录片 , 它是 由著名 的华裔美 食家覃 荣辉引领 观众进 行的 一
场 对 于 面食 历 史 发 展 的追 溯 之 旅 , 在 社 也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习惯的描绘,展示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之美。
这部纪录片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各地传统的特色美食,还探索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观众们通过电视屏幕看见了一幅幅美食的画面,感受到了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并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手法独特,制作精良。
纪录片运用大量的美食特写镜头和精美的画面,将各地美食呈现得鲜活而细致。
同时,片中还加入了一些生活细节和故事情节,让观众们更容易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形式的处理,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人情味道。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注重内容的传承和传播。
它选择了丰富多样的美食题材,从北方到南方,从海洋到高山,涵盖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且,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纪录片的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探访和调研,与当地的居民、厨师和农民进行交流,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素材。
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保留了饮食文化的原汁原味,并把它传递给了观众。
其次,要注重制作质量的提升。
纪录片的观赏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还在于其拍摄手法和制作水平。
制作团队应该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使得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呈现出题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最后,要注重创新和传播的结合。
纪录片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视播放渠道进行传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发布和推广。
通过将创新的传播方式与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并将作品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展示,精良的制作技巧和内容的传承与传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引言:《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2012年推出的中国纪录片,由著名导演陈晓卿执导。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精美的视觉呈现,以及细腻的音效和制作,展现中国各地的丰富美食文化和生活场景。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
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将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餐桌文化作为线索,串联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整个片子由多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围绕着某种食材或菜系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感受。
二、空间叙事的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空间叙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空间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影片中通过对四川、云南等地方的山川河流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独特的风景和气候条件对当地美食的影响;通过对北京传统餐馆、农村小餐馆和家庭厨房的描绘,展现了不同阶层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
三、人物叙事的运用在影片中,人物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世代相传的厨师、农民、渔民等人物的访谈和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于食材和食物的专注和执着。
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给观众带来共鸣,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人物的叙事也使得观众对当地的食材和美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时间叙事的运用时间叙事是《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个重要的手法。
影片通过对制作过程的时间流逝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食物从原材料到最终上桌的完整过程。
观众可以看到厨师的精心制作,感受食物的烹调过程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和体会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劳动。
五、声音和音效的运用《舌尖上的中国》的声音和音效非常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一分神秘和情感。
影片中细腻的音效让观众仿佛能够闻到食材的香气、感受到食物的口感。
同时,音效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具动感和戏剧性,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本文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举例分析了该片在叙事内容、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四个方面。
首先,文章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叙事内容的研究,较深层次又多角度地挖掘了该片所表达、的主题。
其次,在对该片叙事风格的解读中,文章经分析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叙事风格简单明快,内容富有民族特色,塑造人物形象饱满。
文章又通过分析片中的特写镜头、空镜头、蒙太奇、构图等镜头语言,完成了对该片叙事语言的分析。
最后,文章结尾分析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散文化线性叙事结构以及故事化的表述手法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多种技巧的悬念设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章研究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2012年红遍大江南北,是在社会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中,纪录片创作者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突破。
文章认为,无论是从选题还是内容制作,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还是在叙事策略与叙事结构等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都能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典范。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分析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导火索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四日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上播出,引爆了观众的热情、网民的热议、收视率的狂潮和媒体的话题。
至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日晚二十三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在优酷网的总播放量达到一万七千余次,土豆网的总播放量达到了四万余次,在腾讯视频上的总播放量更是高达十四万四千余次,并引发了各大媒体的相继报导,《人民日报》《东方早报》《重庆商报》等著名媒体都参与了此次“盛会”。
《舌尖上的中国》从此开始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传奇,或者说,继《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优秀纪录片之后,中国纪录片终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中国纪录片源起于1958年,由于人力的缺乏、资源的不足、政治上的限制等原因,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并不完善,只能称作新闻纪录电影。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赏析

2011级车辆工程莫永才《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很久了,今天又重温了一集,我还是收到了很大的触动。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七集,主要中国各地的美食以及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国的食物的文化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真正的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老百姓千年来对自然的改造以及与生活的抗争。
《舌尖上的中国》有几个镜头是十分让我触动的,一是在有一集结尾的时候,有一家人捧着食物,他们都露出了质朴而羞涩的笑容。
这个镜头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觉得他们几乎代表中国农民的形象。
他们勤劳、善良,与土地相伴一生,为充足的食物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国农民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挖藕工人们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每个人都在奋力工作,我感到了十分的震撼。
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感受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
我深深的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有时想到外国的食物,我就觉得外国的食物实在是太烂了。
《舌尖上的中国》也让我了解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特别是各地的劳动人民为食物所做的各种改变更让我赞叹不已。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真正反映了老百姓的普通的生活,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表现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勤劳善良,不像以前的纪录片,总让我感觉是在歌功颂德,让人觉得中国已经一片繁荣富强了。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书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老百姓,他们会笑、会哭、会有对生活的不满,但他们从不放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特点探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特点探究作者:郁轩孔璇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4期【摘要】美食纪录片愈来愈成为纪录片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自上映后广泛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追捧,其独具匠心的解说词应用亦值得研究。
本文从篇章结构特点、语句表达特点、主旨内容特点三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的魅力。
【关键词】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艺术魅力;文化色彩【作者简介】郁轩: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疆跨文化交流与双语新闻传播实务。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04-03Abstract: Food documentari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in the documentary market. The series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has been widely sought after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industry since its release, and its unique commentary application is also worth studying.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arm of commentary in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from three ang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tence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content.[Keywords] Com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Artistic charm; Cultural color一部優秀纪录片不局限于富有逻辑的镜头语言、深刻新颖的立意、完整的框架结构及流畅的起程转和,更要有与纪录片画面紧密衔接的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摘要纪录片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且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而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滑坡、美学观念的动摇,纪录片也难免步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却凭借他的真诚引发了观众的情感热潮,掀起了纪录片热,同时网络新媒体的播出平台也为该片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发展;《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凭借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它既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又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同时他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
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
纪录片的主要播出形式为电视播出:既有专门的频道形式播出,如2011年1月1日开播的央视纪录频道,也有栏目播出的如央视的《探索·发现》、佛山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经历》等。
尤其是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更是引发纪录片热潮,创造了国产纪录片收视奇迹,并引爆全民舌尖行动。
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一、《舌尖》影响力
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推出,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该片自播出以来,引发全民对继《故宫》之后的另一部纪录片的追捧。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同时该片也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点击率一度超过众多热播的影视大片。
自播出后获得“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奖项。
据统计,目前该片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文字,销售到7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海外销售额达到226万美元,销售单价甚至超过热播电视剧。
在国外的播出使得该片传递出蕴藏在中华美食之中悠久的东方文化传统,让外国人从饮食文化中解读中国人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态度。
没有一点宣传味道,却是最好的中国宣传片。
二、《舌尖》热原因
《舌尖》不同于《故宫》、《大国崛起》等,他把镜头转移到大众身边,告别
了以往富丽堂皇的表达方式,贴近生活,以更平和的方式讲述故事。
让观众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与自然、人与食物、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贯穿传统和现代的界线,把食物和家族、文化、传承弥合在一起。
它不仅仅是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也是中国人味觉审美的辞典、中国人故乡回忆的纪念册。
1、引发共鸣的情感食疗:《舌尖》通过唯美的画面,让观众感到仿佛一味味美食就在嘴边,让人垂涎欲滴。
而美味之后浓浓的人情味,更随着悠远的音乐背景而升华,勾起观众心中对美食的深深的文化记忆。
2、以美食为名传递中国文化:《舌尖》表面上是说美食,实际上体现传统中国文化。
目不暇接的奇幻画面,质朴生动的美食故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的美食方式,依然展现着独特的东方智慧,清晰流露出中国人朴素的生活理想,固守亲情,克勤克俭。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这是一部向中国文化致敬的作品,表面上是在说美食,实际上体现的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父子、夫妻、邻里之间的和谐,即和的文化,已经超过了饮食的边界。
3、真实打动人心:在娱乐至上的当下,电视电影大多以娱乐为主,取悦受众,而娱乐过后,人民需要对当下实际问题思考。
而纪录片刚好做到了这一点,纪录片同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真实性,凡是能够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其成功原因部分在于他的真实性能够打动受众。
正如《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所言:“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也是该片得到无数好评与荣誉的“秘诀”。
4、新媒体市场功不可没:自2011年以来,新媒体对于电视剧、新闻、娱乐等节目的争夺日趋饱和,更多的网站将目光投向了纪录片市场。
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因不受播出时间、地点、播放次数的限制,以及观众的个人性、自主性、互动性、参与创造性而倍受青睐。
搜狐、爱奇艺、CNTV等优质纪录片频道更加大了对纪录片频道的投入力度,开展与传统媒体和各制作公司的合作。
而2012年5月的《舌尖》不仅重新点燃了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热情和期待,也以一个更为贴近人们生活的主题,用一种史无前例的唯美表达方式来唤起人们对中国纪录片的重新定义和认识。
恰好网络新媒体的播出平台给纪录片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温度,也使得《舌尖》在这片土壤上发芽开花。
三、《舌尖》热背后
《舌尖》引发纪录片热潮,创造了国产纪录片收视奇迹,甚至把很多远离电视的人,又拉回到电视机旁。
然而,一部《舌尖》就能带火国产纪录片吗?恰恰相反,《舌尖》热正是反映出纪录片市场的冷清。
国产纪录片从拍摄手段到艺术观点,从制作模式到运营体系,都不如国外纪录片成熟。
首先:国产纪录片运营模式尚不成熟。
纪录片的制作往往耗费巨大,对于技术、策划拍摄的要求远大于一般的电视剧。
对于这样耗费巨大,又因为不成熟的运营模式无法对收益作出一个评估。
大部分的国内投资者都望而却步,这样就陷
入了一个循环:运营模式不成熟导致无法评估收益,无法评估收益导致无人投资,无人投资就导致市场无法发展。
其次,国外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成熟市场,和纪录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度是有关联的。
国外纪录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贴近社会的创作,吸引了一批稳定的受众,长久下来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纪录片市场。
在收益和投资上可以正确的预算,从而刺激纪录片的市场,形成竞争产生更精良的作品。
总结:《舌尖》功不可没,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饮食上的探索、研究、创新和贡献;带动了中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重新彰显了中国烹饪大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