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学案 人民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
1.原因
(1)外因: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内因: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
(1)组织: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联合成立同盟会。
(2)军事: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3)时机: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
3.基本经过
(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2)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主要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措施: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
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拨]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误区警示](1)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仅仅是结束了绵延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不仅没有结束封建制度的历史,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处境。
(2)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主题一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
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
党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哪些原则?
答案①主权在民;②民族平等;③三权分立;④责任内阁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答案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图示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三个“否定”
主题二客观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1.辛亥革命失败说
理由:①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②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
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2.辛亥革命胜利说
理由:①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3.既成功又失败说(综合1、2说明)
材料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答案推翻了君主专制;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可归纳为“一、二、一”
一个最伟大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两个没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一个重要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学习思考】
(教材P50)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史学争鸣】
(教材P5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种看法?
提示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
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
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
因此,按照推翻清朝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自我测评】
(教材P53)1.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
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
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教材P53)上面是孙中山的两句名言,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
提示两句名言蕴含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合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