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粉”急性中毒后心肌酶水平变化及药学监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粉”急性中毒后心肌酶水平变化及药学监护
摘要】目的对“K粉”急性中毒患者的心肌酶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开展
药学服务。

方法采用Rosalki速率法、免疫抑制法分别检测“K粉”急性中毒患者
血浆中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K 粉”急性中毒患者的心肌酶、心肌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有
差异性(p<0.01)。

结论“K粉”急性中毒可致心肌损害,因此在治疗急性中毒患者时,要重点注意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供血。

【关键词】 K粉氯胺酮心肌酶心电图心肌损害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099-03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心肌酶主要组分,主要存
在于心肌,其水平的增高可反映心肌损害。

心电图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ST 段、T波改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观察指标。

检索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K粉”急性中毒后患者血浆中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含量测定及心电图改变的系统报道,为更深入了解“K粉”急性中毒后人体内水平变化情况,我们以“K粉”急性中毒患者
为研究对象(42例),并与健康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患者救治
中的临床意义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药物使用建议,同时对患者进行教育。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K粉” 急性中毒组(观察组):随机选择2002年4月—2007年2月我
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急性氯胺酮中毒患者42例,男31例,女
11例,平均年龄23±4岁。

平素身体健康,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患者。

一月内未服
用药物。

1.1.2 正常对照组: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排除心、肝、脑、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42名(采集血浆),男29名,女13名,平均年
龄22±4岁。

一月内未服用药物。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入院后立即采集、送检血浆,采用Rosalki
速率法、免疫抑制法分别检测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并行多导心电图检查。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结果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2 观察组血浆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其心电图心肌缺血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见表1
表1 血浆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X±S)、
2.3 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麻木、恶心、腹痛,呼吸、心率增快;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心律失常或正常;血象多无变化。

中度中毒者症状、体
征同轻度组,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或瞳孔散大,均有心电图改变,可出现各种心
律失常,且互相转化;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血糖增高。

重度中毒者症状体征表
现有发热,昏迷,抽搐,休克,尿血,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改变;心肌酶
谱异常,血糖、白细胞升高。

若不积极救治则危及生命。

3 主要治疗方法和药学服务
3.1 主要治疗方法
对于氯胺酮滥用者的急诊治疗,目前尚无解毒药。

一般针对胸痛、心悸、心
率增快等给予对症治疗[1],大多数患者在几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首先应尽快清除毒物,经鼻吸者,需用棉签蘸生理盐水伸入鼻腔内彻底清洗干净;经口服者须洗胃。

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促进排泄,氯化钾注射液等电解质可补充流失
的K+。

地西泮可解除交感神经中枢兴奋而间接兴奋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利多
卡因能有效阻止氯胺酮所致的心率增快,从而降低心肌和全身耗氧量;果糖或注
射用复合辅酶保护心肌。

[2]
3.2 药学服务
氯胺酮血浆半衰期是2-3h,一般经7个半衰期就可排泄99%以上,最多48h
就几乎全部排出[3]。

因为中毒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健康人,所以须有针对性地及
时做好救治。

3.2.1 苯二氮卓类药物药学监护
地西泮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的GABA受体,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层和边
缘性觉醒反应的抑制和阻断。

对焦虑和烦躁不安的轻度到中度“K”粉中毒患者有效。

治疗剂量为10mg肌注,每5-10分钟按需要重复共2-4次。

地西泮与易成瘾药合用时,致成瘾的危险性增加;与酒及全麻药等合用时,
可彼此增效,应调整用量;与抗高血压药合用,可使降压作用增强。

因此地西泮
在以下情况须慎用:严重的急性乙醇中毒,可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有药
物滥用和成瘾史者。

因为在娱乐场所使用“K”粉往往伴有与乙醇共同使用,此情况下须减少使用剂量,以防出现加重患者醉酒现象,呼吸抑制。

3.2.2 利多卡因注射液药学监护
利多卡因注射液在低剂量时,降低心肌的自律性,发挥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在
治疗剂量时,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房室传导和心肌的收缩无明显影响;血药浓度
进一步升高,可引起心脏传导速度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和全身耗氧量。

常用剂量:1-2mg/kg,溶解于果糖注射液或葡萄糖
注射液最终利多卡因浓度为0.1%,静脉滴注,每小时不超过100mg。

静脉注射后15分钟左右生效,2小时达峰效应。

在娱乐场所使用“K”粉往往伴有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同时利多卡因注射液
促进K+、Na+外流,因此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降低心率须同时补充K+、Na+。

3.3 患者教育
减少陪同人员,努力创建一个安静、安全、没有威胁的环境有利于患者康复。

针对社会的“K粉”成瘾小、身心依赖小、毒害小的传言,明确告知“吸食毒品是国
家严厉禁止的,“K粉”对脑组织的破坏”对患者进行精神、心理治疗。

4 讨论
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是一种高亲和、非竞争性N-甲基-D-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最初作为分离麻醉剂应用于临床[4],系非巴
比妥类速效静脉麻醉药。

因其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较轻等优点
而被广泛使用。

其后发现还可以产生愉悦的幻觉、漂浮感和分离感[5]在娱乐场所
开始流行用其作为致幻剂。

因为其物理形状呈白色粉末,故俗称“K”粉。

K粉被广泛滥用所产生的成瘾性问题,更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本世纪初,我国大陆及香港等地的娱乐场所开始流行K粉。

据香港药物滥用
资料中央档案室(CRDA)的资料[6]显示:1999年,新被呈报者中滥用K粉者只占
0.7%,2000年上升为30.8%,2001年为46.5%,2002年上半年为46.9%。

2001
年3月-2002年1月,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在上海、武汉、昆明等城市,对1404例使用兴奋剂及精神活性物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5%的
人使用氯胺酮[7]。

我国于2004年7月,将氯胺酮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相关性的特点,使用剂量越大,毒副作用越显著[8]。

在正常医疗剂量下使用,可出现意识保持清醒的麻醉状态,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突发不自主运动、谵妄、自我感觉纷乱等。

大剂量使用会导致幻觉、偏执性幻想和与世界的完全分离感。

氯胺酮在娱乐场所被滥用通常可以采取
鼻吸或在酒精中添加摄取、口服、静脉注射、肌注等多种方式。

由于滥用者的使
用剂量难以控制,且常与乙醇合用,发生急性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很大,这将显著
降低氯胺酮的安全性。

氯胺酮对循环系统既兴奋交感中枢而间接地增强外周交感
活动显示心血管系统兴奋,也可直接抑制心肌作用呈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临床
表现是两方面作用的综合结果[9]。

轻、中度中毒病人一般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兴奋,包括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精神、神经系统反应则具有PCP和麦角酰二乙胺(LSD)(迷幻药)一样的效用,有做梦感和漂浮感。

而中毒危重病人,尤其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的病人或处
于强应激反应状态下,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的抑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
减弱,外周血管扩张。

出现幻觉和谵妄或伴有异常行为。

查阅文献,未见氯胺酮对心肌损害的研究报道。

我院地处深圳市罗湖区娱乐
场所聚集地,多年来收治数百例氯胺酮中毒患者,资料完整者数十例。

本研究发现,氯胺酮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损害,心肌酶释放,心肌缺血。

临床上表现为兴奋、心慌、胸闷,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明显增高。

因此在救治该类患者时须检测心肌酶,及时使用
药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供血。

参考文献
[1] Weiner AL,Vieira L,Mckay CA,et al.Ketamine abuser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case series[J].J Emergency Med,2000,18(4):447-451.
[2] 王秀兰,蔡立坚.临床药物治疗手册(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7
[4] Domino EF,Chodoff P,Corssen G.Pharmacologic effects of CI-581,a new dissociative anesthetic in man[J].Clinpharmacol Ther,1965,6:279-291.
[5] Wolff K,Winstock AR.ketamine:from medicine to misuse[J].CNS Drugs,2006,20:199-218.
[6] 张大卫.氯胺酮滥用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9(3):46.
[7] 刘彦红,穆悦,连智,等.部分地区药物滥用人群中氯胺酮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
性杂志,2003,12(1):52.
[8] Vollen Weider FX,Vontoble P,Oye I,et al.Effects of(s) ketamine on strial
dopamine:a[11c]raclopride PET study of a model psychosis in humans[J].J psychiatry
Res,2000,34(1):35-43.
[9] 刘学良.K粉在临床中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7,1(14):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