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有答案解析)(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
A.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B.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C.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D.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先用10km/h的速度匀速骑行了前一半路程,接着用15km/h的速度匀速骑行了剩下的一半路程。

小明骑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2km/h B.12.5km/h C.13km/h D.13.5km/h
3.对以下物体运动的描述,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
D.静靠在运行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
4.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A.2:5B.5:2C.9:10D.5:8
5.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5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5m/s B.6m/s C.6.25m/s D.7m/s
6.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与时间关系的是()
A.B.C.D.
7.在《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诗句“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乘坐着船随江水飘荡,任凭船随水漂去。

从物理学角度,若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诗人自己B.空中飞鸟C.岸边青山D.天上云朵
8.如图甲是a,b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关于该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a车的图线表示的是a车比b车晚出发5s
B.图甲中的10s时刻表示a,b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图甲中的b车的图线表示的是b车出发时间在a车前15m处
D.图乙中的图线是b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9.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D.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10.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

则()
A.小张的速度最大B.小王的速度最大
C.小李的速度最大D.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11.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 .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 .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 .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12.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v ,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2v ,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221
v v v - B .钢轨的长度为1221
v v t v v - C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121
v v v - D .钢轨的长度为(v 2-v 1)t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 -t 图像。

由图像信息可知,v 甲:v 乙=_____;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则s 甲:s 乙=_______。

14.给下面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4.6_____;
(2)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1_____。

15.观察如图的烟和小旗,可判断现在吹的是_____风,乙小车不可能_____,也不可能向_____方向运动。

16.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6min,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驶4min。

则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6min的路程为___________;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17.如下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 cm。

18.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张三的身高172______;
(2)课桌的高7.0______;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_.
19.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_____cm,其分度值是_____c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20.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1,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当两物体运动路程之比为3: 4,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的一部分,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上车到下车,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min?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该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5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22.2020年11月10日北京时间清晨4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机库推出,检测调试后放入水中开始下潜。

早上8时12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地球海洋最深处,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m,如图所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求:
(1)潜水器从机库推出开始到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共历时多少h?
(2)据总设计师介绍,海水中下带,随着深度增加,下潜速度越来越慢,“奋斗者”在下潜的最后50m,用了大约100s,则潜水器在这50m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m/s?
23.厦门高速公路实现“区间测速”全覆盖。

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

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若监测点A、B相距15km,全程限速,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求:
(1)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AB路段区间测速不会被判超速,则通过AB路段时间最短用时多少s?
24.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35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5.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求:
(1)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多少米?
(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多少米?
(3)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少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26.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鸣笛2.5s后,司机听到了由正前方的高墙反射回来的鸣笛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多少米?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A.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不符合题意;
C.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
确。

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 不符合题意;
D .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

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 符合题意。

故选D 。

2.A
解析:A
【详解】
总路程为2s ,前半程和后半程都为s ,则前半程的时间为
11
s t v =
后半程的时间为 22s t v =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1212
22210km/h 15km/h =12km/h 10km/h 15km/h s v v s v s s t v v v v ⨯⨯====+++总总 故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C
解析:C
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A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月亮和白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故A 不符合题意;
B .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故B 不符合题意;
C .坐在奔驰的火车里,以地面的某一点为参照物,车和人与地面的某一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故C 符合题意;
D .静靠在行驶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以列车为参照物,人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4.C
解析:C
【详解】
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由s t v
=可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9:10,故选C 。

5.C
解析:C
【详解】
通过100m 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6s ,则平均速度
100m 6.25m/s 16s
s v t =
==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6.D
解析:D
【详解】
甲乙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从甲图中,可以看出乙的速度比甲快。

A .图中所示是匀加速的图像,故A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所示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比乙的快,故B 不符合题意;
CD .图中是s-t 图像,且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速度大的斜率大,故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7.A
解析:A
【详解】
A .诗人乘坐着船随江水漂去,诗人与船是相对静止,故船相对于诗人是静止的,故A 选项正确;
B .若以空中的飞鸟为参照物,则船与鸟的距离在变化,故船是运动的,B 选项错误;
C .若以岸边的青山,则船与鸟青山的距离在变化,故船是运动的,C 选项错误;
D .若以天上云朵,则船与鸟青山的距离在变化,故船是运动的,D 选项错误。

故选A 。

8.A
解析:A
【详解】
A .由图甲可知,b 车出发5s 后a 车才出发,故A 说法正确;
B .由图甲可知,10s 时b 车的速度为
b v =
20m 15m 10s
-=0.5m/s a 车的速度为 a v =
20m 5s =4m/s
故B 说法错误;
C .由图甲可知,b 车的出发地在a 车前15m 处,b 车比a 车早出发5s ,故C 说法错误;
D .由B 解析可知,图乙中的图线不是b 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故选A 。

9.D
解析:D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成正比,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 与所对应的时间t ,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由图得出经过6s 甲乙通过的路程,而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得出甲在乙前面多少m 。

【详解】
A .读图可知,经过6s ,甲运动了4.2m ,乙运动了1.8m ,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
4.2m ﹣1.8m =2.4m
故A 错误;
BCD .由图象知甲11s 行8m ,乙11s 行3m ,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 正确,B 、C 错误。

故选D 。

10.D
解析:D
【详解】
速度转化为m/s ,小张驾驶电瓶车速度
36000m 36km/h 10m/s 3600s
v ==
=张 小李骑自行车速度 0.6km 600m 10m/s 1min 60s
v ===李 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则由上述可知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故选D 。

11.C
解析:C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详解】
A .乘客在电梯中并不走动,乘客之间无位置的变化,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静止的,故A 不正确;
B .乘客在电梯中不走动,那么相对于电梯就无位置的变化,所有乘客都是静止的,故B 不正确;
C .乘客随电梯向上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远,向下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近,乘客相对于树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 正确;
D .乘客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动与静的描述是相对的,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要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12.B
解析:B
【详解】
因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即
21v v >
设钢轨的长度为s ,则声音在钢轨和空气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22
s t v =,11s t v = 由题意知 2121
s s t t t v v -=-= 解得 1221v v t v v s =
-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22221211
21
s t v v t
v v v v v v v t -=-== 故选B 。

二、填空题
13.8∶316∶9【详解】1由图像可知第6秒时甲的路程为80m 乙的路程为30m 故v 甲:v 乙=8∶32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v 甲:v 乙=8∶3由s=vt 可知s 甲:s 乙=16∶9
解析:8∶3 16∶9
【详解】
[1]由图像可知,第6秒时,甲的路程为80m ,乙的路程为30m ,故v 甲:v 乙=8∶3。

[2]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v 甲:v 乙=8∶3,由s =vt 可知s 甲:s 乙=16∶9。

14.mmm/s 【详解】(1)1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46cm=1846mm(2)2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
解析:mm m/s
【详解】
(1)[1]物理课本的宽度约
18.46cm=184.6mm
(2)[2]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 。

15.西静止西【详解】1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西风23甲车:①当甲车不动时小旗子受西风的影响被刮向东方;②当甲车向西行驶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③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小于风速小旗子还是刮向东 解析:西 静止 西
【详解】
[1]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西风。

[2][3]甲车:①当甲车不动时,小旗子受西风的影响,被刮向东方;②当甲车向西行驶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③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小于风速,小旗子还是刮向东方。

乙车: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乙车向东或向西运动。

假设乙车向西行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

假设乙车向东行驶,当车速使小旗子向西刮,西风使小旗子向东刮,如果车速大于风速时小旗子还是刮向西方。

符合题意,假设正确。

16.7200m16m/s 【详解】1由得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6min 的路程为2由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 的速度行驶4min 行驶的路程是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行驶的路程是总的时间为t
解析:7200m 16m/s
【详解】
[1]由s v t
=得,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6min 的路程为 20m/s 660s 7200m s vt ===⨯⨯
[2]由s v t
=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 的速度行驶4min 行驶的路程是 0000m/s 4601s 2400m s v t ==⨯⨯=
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行驶的路程是
02400m 7200m 9600m s s s =+=+=全
总的时间为
t 全=6min+4min=10min=600s
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9600m 16m/s 600s
s t v ===全全全 17.1mm250【详解】1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厘米里有10个小格一小格为1mm 故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记录刻度尺的读数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
单位而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物体的长度为250
解析:1mm 2.50
【详解】
[1]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厘米里有10个小格,一小格为1mm ,故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

[2]记录刻度尺的读数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而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物体的长度为2.50cm 。

18.cmdmμm【详解】1张三的身高为172m=172cm ; 2课桌的高07m=7dm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μm
解析:cm dm μm
【详解】
[1]张三的身高为1.72m=172cm ;
[2]课桌的高0.7m=7dm ;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μm 。

19.0~1001750【详解】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
解析:0~10 0.1 7.50
【详解】
[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1mm ,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度线8.5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8.50cm-1.00cm=7.50cm L 。

20.2:13:8【详解】1已知v 甲:v 乙=2:1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t 甲=t 乙由v=可得通过的路程之比:===2s 甲:s 乙=3:4由v=可得甲乙两物体所用
的运动时间之比:==×=×=
解析:2:1 3:8
【详解】
[1]已知v 甲:v 乙=2:1,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t 甲=t 乙,由v =
s t
可得,通过的路程之比: s s 甲乙=v t v t 甲甲乙乙=v v 甲乙=21
, [2]s 甲:s 乙=3:4,由v =s t
可得,甲乙两物体所用的运动时间之比:
t t 甲乙=s v s v 甲
甲乙乙=s s 甲乙×v v 乙甲=34×12=38。

三、解答题
21.(1)15min ;(2)28.8km/h ;(3)1.5km
【详解】
解:(1)小明从上车到下车,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113561341=15min t =:﹣:
(2)由车票数据可知:s 1=7.2km ,t 1=15min=0.25h ,出租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1117.2km ==28.8km/h 0.25h
s v t = (3)由速度盘可知:v 2=60km/h ,且t 2=1.5min=0.025h ,所以,根据s v t =
可知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22260km/h 0.025h=1.5km s v t ==⨯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15min ;(2)出租车的平均速度为28.8km/h ;(3)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1.5km 。

22.(1)4h ;(2)0.5m/s
【详解】
(1)潜水器运行的时间
t =8∶12-4∶12=4h
(2)潜水器在这50m 的平均速度
50m 100s
s v t ===0.5m/s 答:(1)潜水器从机库推出开始到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共历时4h ;
(2)潜水器在这50m 的平均速度约为0.5m/s 。

23.(1)没有超速,计算见解析;(2)450s
【详解】
解:(1)图中所示轿车在该路段所用的时间
t 1=10∶41-10∶31=10min=
16
h 所以轿车在该路段的速度 1115km 1h 6
s v t =
==90km/h 因为
90km/h <120km/h
所以没有超速。

(2)通过AB 路段时间最短用时
2215km 120km/h
s t v ===0.125h=450s 答:(1)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不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AB 路段区间测速不会被焦耳判超速,则通过AB 路段时间最短用时450s 。

24.10m/s
【详解】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350m+350m ﹣20m =680m
声音传播的时间
680m 2s 340m/s
s t v =
==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1120m =10m/s 2s s v t =
= 答:汽车行驶速度为10m/s 。

25.(1)68m ;(2)51m ;(3)17.9m/s 。

【详解】
(1) 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为:
110.4s 0.2s 2
t =⨯=,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为:
s 1=v 声t 1=340m/s×0.2s=68m ;
(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为:
10.3s 12
0.15s t =⨯=,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为:
s 2=v 声t 2=340m/s×0.15s=51m ;
(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s ′=s 1-s 2=68m-51m=17m ;
这17m 所用的时间为:
t ′=△t +t 2-t 1=1s+0.15s-0.2s=0.95s ;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17m 17.9m/s 0.95s
s v t ''==≈'。

答:(1)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68m ;(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51m ;(3)被测汽车速度是17.9m/s 。

26.(1)30;(2)850m ;(3)440
【详解】
(1)如图所示为汽车与声波的运动过程示意图,鸣笛时在A 点,高墙在B 点,C 点为回声返回点:
根据速度公式,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用时2.5s ,则汽车行驶距离为
1112m/s 2.5s 30m s v t ==⨯=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用时2.5s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22340m/s 2.5s 850m s v t ==⨯=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
1230m 850m 440m 22
s s s ++===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30m ;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声音传播的距离为850m ;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44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