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余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青岛大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余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青岛大学为例
作者:葛吉生
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6年第10期
葛吉生
(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余暇体育也称为闲暇体育,是指人们利用工作或学习之外自由可支配的空余时间,以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多种类型的身体锻炼活动。
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全民健身计划》贯彻与实施,人民群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意识增强,高校大学生参与余暇体育日渐风行。
本文立足高校余暇体育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青岛大学学生的余暇体育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管理者制订素质教育的相关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青岛大学为例,分析大学生余暇体育的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利用青岛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等检索有关余暇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课题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青岛大学2012 级、2013 级国际商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等786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在18~22 岁。
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监督员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发放调查表780 份,回收772 份,回收率占98.9%,有效问卷732 份(男生373 份,女生359 份),有效率占93%。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行为特点
高校余暇体育是指学生在空余时间里自由进行的以强健体魄促进身体健康、健全心理、实现完善自我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余暇体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跨越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范围和时间界限,建立起了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扩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对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1.1 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目的选择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目的是多层次的一种复合动机,其运动行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健美形体、运动娱乐、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增进人际关系和情感。
可见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健康。
调查说明,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目的性比较强,但是男生与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
女生较注重于健美的需要,而男生则更注重运动娱乐。
(表1)
2.1.2 大学生参与余暇体育的运动项目选择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余暇体育活
动的项目呈多元化,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跑步、登山、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
美操、体育舞蹈、传统民族项目(含武术)、游泳(季节项目)、棒垒球、滑轮班。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余暇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差异,男生多为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如“三大球”、武术等。
女生则选择对抗性较小并符合女性身心特点的项目,如跑步、健美操、游泳等。
2.1.3 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时间与次数无或偶尔/ 周人数比率男生为26%,女生为41%;1~2 次/周男生为41%,女生为36%;3~4次/ 周男生为22%,女生为15%;4~6 次/ 周男
生为9%,女生为7%;6 次以上/ 周男生为2%,女生为1%。
调查表明,活动时间大部分安排在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在30~90min 不等。
(表3)2.1.4 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
地点及活动形式运动活动地点以运动场馆为主的,占87%;以社区运动场所为主的,占7%;
以大自然环境为主的,占25%;以青岛市兄弟院校场地为主的,占7%;以健身俱乐部为主的,
占5%。
调查表明,除了青岛大学的体育场馆外,免费大自然环境、公共场所、兄弟院校的场地、健身俱乐部为活动的第二场所。
男女生在运动场地选择上没有显著性差别。
活动形式上主要以自练自娱为主的,人数占60%,这种现象反映出余暇体育具有自由性、
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以同学结伴为主的,人数占33%;小群体组合为主的,人数占6%。
2.1.5 双休日、节假日参与次数不参加或偶尔参加的人数占71%;有时参加,占2%;经常参加,占6%。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选择整理内务、购物等活动,很
少参加余暇体育活动,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也有的学生是因为懒惰。
2.1.6 年体育消费50 元以下的人数比率为8%;51~100 元为29%;101~150 元为34%;151~200 元为20%;200 元以上为7%。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2.2 影响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因素
由表4 可见,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因素是由主体因素和条件因素组成。
“体育兴趣
与运动爱好”在位次上排第1 位,“体育场地与条件影响”排第2 位,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是余暇体育的物质条件,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和终生体育的培养,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是
开展好高校余暇体育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指导与组织形式”因素排第3 位,学生对
这一因素认知趋向具有较高一致性,从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的功能讲,高校余暇体育应
该纳入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管理的体系,应当遵照余暇体育的客观规律,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
管理,使高校余暇体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而不应当放任自流。
研究大学生参加余暇体
育的影响因素,培养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和完善高校余暇体育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利用余暇体育问卷表调查所获得的相关资料,客观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趋向的特点和当前高校余暇体育开展的现状。
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余暇体育的目的”“运动项目的选择”“时间与
次数”“活动地点与形式等。
活动时间大部分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在
30~90min 不等。
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目的是多层次的一种复合动机,以增强体质、运动娱乐的目的较趋一致。
3.1.2 调查发现,大学生没有形成自觉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习惯,“无或偶尔/ 周”占有较大比率,大部分集中在1~2 次/ 周,3~4 次/ 周占有较小比率,学生的大部分闲暇时间用在
了上网、购物等,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3.1.3 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组成,主要影响因素是“体育兴趣与运动爱好”“体育场地与条件影响”“运动指导与组织形式”等。
3.2 建议
3.2.1 以我国第二个《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实施为契机,切实落实全民健身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把余暇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推动力。
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闲暇体育活动中。
把高校余暇体育纳入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管
理体系中,遵照余暇体育的客观规律,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使高校余暇体育沿着正确
的轨道向前发展,而不能放任自流。
3.2.2 从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体育场馆与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开展余暇体育的需要,丰富与拓展余暇体育的内容和空间,使余暇体育与课内、课外、社会形成一体化,为大学生参与余暇体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3.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对参加余暇体育的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社团的作用,建立起余暇体育活动俱乐部,指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
余暇体育。
参考文献:
[ 1 ] 张俊英. 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J ]. 山东体育科技,
20O2(1):47-48.
[ 2 ] 卢峰. 休闲体育学[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 3 ] 韩鹏伟. 西安高校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l4-215.
[ 4 ] 陈小蓉. 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J ]. 中国学校体育,2000(1):53-54.
[ 5 ] 张永明,翁家银. 广东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J ]. 体育学刊,2001(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