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第 22 卷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2 No. 8 Aug. 2009
・医学社会学研究・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殷 欣 李文涛 * 安力彬 李月霞 孙秋菊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 130021 摘要 关键词 综述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 并与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在找出差距所在及产生的原 公众; 急救知识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09.08.017 MAS) 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通急救技术、 18 心肺复 苏、 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以及氧疗。1995-2005 年间, 该组织救助的人数逐年增加, 在各类事件中的平均反应时间 为 2-3 分钟, 对专业救护部门是很好的补充[6]。 1.1.4 自动体外除颤器仪 (Ao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使用的培训。 随着第一部 AED 的问世, 因其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在公共场所、 司务、 火警中广泛使用, 大大缩短了病 人发病到开始除颤的时间, 提高了猝死病人的存活率。2000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 为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 应在社 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开展使用 AED 的培训。欧美许 多国家在公众场合安装了 AED, 并且主张除急救专业人员外 的非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使用[7]。 随着公众启动除颤项目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 的开展, 美国、 加拿大已培训了 2 万 名志愿者使用 AED, 提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能安全有效地使 用 AED, 提高公共场所猝死病人的存活率[8]。
2.2 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的普及工作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西南和东南地 区发展较快, 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滞后, 并且无固定模式可 循。 借鉴国外经验, 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应由经过专门训练、 并 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 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 际上急救知识、 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 经过一定时间必 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 经资质再认证后再重新上岗。培 训课程应有统一的课时要求和规范的教材, 定期复训, 对考核 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的急救员证书。 根据学校、 单位、 社区的 不同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 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部门应 定期深入学校、 单位、 社区, 将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落实在 实处。 循证机构对公众急救知识培训提出的一些证据, 心 如: 肺复苏的最理想的培训对象应该是高危病人的家属, 培训时 间以8小时为宜等 [14], 对院前急救培训的规范化、 科学化提供 了借鉴。因此, 专业培训人员也应借助循征医学的发展来规 范培训体系。
单位可在招工时制定针对急救员的优先政策。 杭州市旅游委 员会已把急救中心对导游的培训考试成绩作为导游年审的必 备条件, 这一举措值得推广。 其次, 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的投 入, 卫生部应拨发公众急救培训的专门款项, 并分发到各省市 的卫生厅, 逐级向下分发, 并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 专款专用, 切实解决师资培训, 教材、 教具的购置, 培训场所的 使用, 宣传活动的组织策划资金不足等问题。
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现状 1.1 国外现状
1.1.1 急救知识普及率。在许多发达国家, 急救知识普及率 高达 10%。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产生了急救医学和专 业急救培训, 并向民众推广, 到目前已逐步完善。 美国每 4 个 人中便有 1 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 新加坡每 8 人中有 1 人接 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 悉尼每 20 个人中有 1 人接受过急救知 识的培训。据有关文献报道[1], 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 几乎 一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 为鼓励接受过急救培 训的人更为积极地参与院外施救, 相关认证部门还对达到一 定知识技能水平者颁发急救员证书。 澳大利亚每百人就有 1 至 2 名急救员, 新加坡每 5 人就有 1 名急救员, 美国的西雅图 每 3 人就有 1 名急救员[2]。 1.1.2 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培 训是法规明确要求的: 德国要求消防员每年必须参加 30 学时 的急救培训; 意大利的外勤警察必须经过初级急救技能培训 并学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3]。 对普通民众也有明确规定: 德 联邦政府法律规定每个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 7 年的急 救义务工作, 两者必选其一; 公民在考取一般驾照前, 必须接 受 8 学时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培训; 公民在考取卡车驾照、 参 加运动协会和获取猎人证前, 必须接受 16 学时的急救知识技 [4] 能培训 。 瑞士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培训[5]。 1.1.3 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是全民急救意 识的体现, 国外很多急救工作都是由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志愿 者来承担的。澳大利亚名为 Hatzolah 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第 一目击者” 小组在急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组成员需接 受 城 市 地 区 救 护 车 服 务 (Metropolitan Ambulance Service
李文涛. *通讯作者:
1.2 国内现状
1.2.1 急救知识普及率。与国外国情有所不同, 我国急救培 训起步较晚。2001 年, 红十字总会、 教育部、 公安部等 15 个 部委办联合颁发 《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 的意见》 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 , 扩大培训范围、 提高普及率 的目标。据新华网 2003 年 4 月 7 日的报道, 深圳已在 2003 年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 目前公众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 2%, 广州、 天津等地尚不足 1%。有 研究指出 [9]: “120” 对 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北京为 58%, 上海为 50.85%, 而安阳市只有 19.75%。 我国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急 救员的培训: 珠海作为中南五省急救员培训基地自 2006 年以 来, 共有 2000 多人参加了专业、 系统训练, 其中约 1000 多人 拿到了初级急救员资格证书[10]。 在拥有 1200 万人口的北京, 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 曾加大对急救员的培训力度, 但也只 有不到 1 万人拥有急救员证书[11]。 由于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 晚与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国情, 公共事业从业者 (警察、 司机、 机 务人员等) 尚不能在上岗前完成急救教育和培训, 全民的普及 还需努力。 1.2.2 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部分法规对特殊 人员也有一些相应要求, 《110 接警处工作规则》 “专职 如 规定 处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 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 国内相 。 关法律、 法规对特殊人群的急救要求虽然有所规定,但不够 具体, 如对警察、 机动车教练、 危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急救知识
因的基础上, 为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提出建议。 中图分类号
社会急救, 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 是指意外或急症发 生时, 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 “ 以一般公 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 利用现场的人力、 物力, 在事发现场对 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社会急救的发展重在提高公众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西方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较 高,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也较高。为进一步探讨促进我国社会 急救发展比较, 为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提出 建议。
2.3 加强公民自救互救意识
从我国志愿者培训环节的薄弱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急救意 识的淡薄。 公民急救意识淡薄与以下3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是 对自己急救能力的不自信, 其次是害怕传染病, 最后是害怕引 起法律纠纷。循证机构在系统综述中 [14] 指出: 院外急救能带 来传染病的机率极低, 人们对自己急救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害 怕引起传染病的顾虑是由对急救知识的不了解所造成的。 因 此, 提高公民的自救互救意识还应从加大培训力度上着手, 并 在培训中加入对引发传染病和引起纠纷问题的讨论, 并讲授 预防传染病及避免纠纷的方法。另外, 提高公民急救意识还 需借助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因其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 导向性 强, 通俗直观的优点而深受好评。借助电视, 广播的宣传, 可 促进公众对社会急救理念的认同, 使其参与院前急救知识的 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15]。 杭州市急救中心与当地主流媒体 《都市快报》 合作, 开办了 “120一周警报” 固定栏目, 对强化公 众参与院前急救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16]。 建议相关部门加 大电视, 网络视频的宣传力度, 并大范围面向社会出售有关院 前急救的 VCD 教学录像,以扩大普及面并提高公众学习急 救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2] 严光.考察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的启示 [J].中国临床保健杂 志,2006,9(5):421. [3]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 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9-481. [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 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下转第 45 页)
殷 欣等.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43・
培训要求, 仅在一些行业法规中提及, 却罕见专门的卫生法 律、 法规对此进行规范。彭迎春 [3] 等在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 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中对北京市 7 名院前急救专家 进行访谈后指出: 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急救培训机构的准入标 准,对提供急救培训的机构进行资质认证, 具备资质的培训 机构对接受培训且考核合格的特殊人群颁发急救员证书, 获 得证书者即具备急救资格。 1.2.3 对特殊人群以及社区居民的培训。据调查显示, 我国 “特殊人群” 对急救知识的求知欲望很高, 迫切要求通过正规 的救护训练获取急救知识 [10]。深圳、 成都、 武汉、 杭州、 北京、 新泰等地区对 “特殊人群” 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取得了一 定成效。培训人群包括警务人员、 地铁车站职工、 保安、 驾驶 员、 导游、 矿山职工、 高校大学生等。培训方式多采用集中授 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辅以终期考核的形式, 一定程度上使 他们作为 “第一目击者” 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得到发挥。 本着 “由特殊到一般” 的培训原则, 我国公共培训逐渐由特殊人群 向社区居民扩展。为提高社区猝死抢救成功率, 解放军总医 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从 2003-2006 年间在社区举办了 《白 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 活动, 义务培训大众 3000 余人次, 提高 了大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12]。 1.2.4 志愿者与 AED 使用的培训。与国外相比,志愿者与 AED 使用的培训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香港的圣约翰救 护机构是历史悠久的慈善团体, 始建于 1884 年, 主要承担着 香港地区院前急救、 港区大型活动的急救保障、 急救员培训等 工作, 该机构几乎全部工作均由志愿者承担, 获得相应资格的 志愿者可以参与该组织的工作, 在港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及影响力 [2]。大陆地区何忠杰 [1] 等人曾建议在单元门栋和楼 区安排志愿者, 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急救工作, 但这一建议并未 得到有效实施。 查阅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可知: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 培训内容大都集中在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技术上, 至今无对 AED 使用培训的报道。新华网2007年12月8日报道,从2006 年开始为迎接奥运会,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航站楼陆续安装 了2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但对公众 AED 使用的培训工作还未 能全面展开。 专家们呼吁, 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 尽快在北 京和天津、 上海、 香港、 沈阳、 青岛、 秦皇岛等举办奥运赛事的 城市开始 “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联合实施” 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