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 项不符合史实。
2.[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
B 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3.[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4.[2015·浙江高考]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历史发展与传承。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属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属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属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属于宋朝。
综上所述,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②④③①,故选B项。
5.[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解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
正是由于君权至上,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才容易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符,排除A、D两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意。
师说高考
1.[2015·孝感模拟]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
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
由此可见内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D.协助皇帝决策,能够削弱相权
答案 D
解析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
虽然其能参与政事,但仅仅是参照皇帝的意见,协助决策,不是行使行政权。
因此A、B、C排除。
2.[2015·孝感一模]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中“州、县”的改革,体现了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管辖,实质上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2016·湖南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行省制度,认为该制度不利于维持地方稳定。
4.[2016·张家界模拟]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推
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正确;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实现了相权分权制衡,加强了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②错误;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正确;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
5.[2015·茂名模拟]“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答案 A
解析“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从文字上分析,应是数量较多,如果是为了保密,不会那么频繁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办事效率比以前快了,故C项错误;也没有指出用于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