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石河子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
这一举措是指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建立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混合经济体制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故A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体制是列宁逝世后由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故B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苏俄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因而不是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故C不符合题意;混合经济是各种不同因素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混合的经济运行体制,它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运作机制,故D不符合题意。
2.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该记载反映了
A. 冶炼技术的发展
B. 水利工程的兴修
C. 灌溉工具的改进
D. 铁制农具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这种工具是利用水力冶铁,说明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水利工程,B 错误;材料论述的也不是灌溉工具,C错误;铁制农具的出现是春秋时期,D错误。
3.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全片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应该在
A. 千年巨变
B. 中国新生
C. 伟大转折
D. 世纪跨越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复兴之路》六集分别对应的时期如下:第一集:千年局变,辛亥革命时期;第二集:峥嵘岁月,民国时期;第三集:中国新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第四集:伟大转折,建国五十年;第五集:世纪跨越,二十世纪末;第六集:继往开来,二十一世纪初。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故答案为C 项。
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千年巨变对应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生对应新中国成立之初,世纪跨越对应的是二十一世纪初,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排除。
4.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一个工业体系完备的大国。
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使农民真正从
经济上翻身作了主人,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共领导的城市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
5.某班同学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下列提出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C. 其目的是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目的是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殖民扩张扩大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殖民扩张的掠夺性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6.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 始于纺织业
B. 从英国开始扩展到各国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D. 以电力作为能源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C项。
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并拓展到其他行业部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行业部门同时出现,排除;B项,从英国扩展到各国只适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以电力作为能源只适合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7.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
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海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先后受到中国上海和日本等地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兴汉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反清思想,说明近代风俗变化受社会影响,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女性社会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兴汉头”反映的是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流行文化未必是进步文化,不一定代表社会主流方向,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8.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 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答案】B
【解析】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剩余18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因此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嘉奖,故B项正确;迪亚士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故A项错误;郑和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故C项错误;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故D项错误。
9.《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1978年,邓小平……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构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故A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也没有反映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故D排除。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
”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解析】
材料“1953—1956年……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反映了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故A 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BC排除;“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故D排除。
11.纪录片《复兴之路》在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时讲道:“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
其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中“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都是重工业,与之相符,而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符。
故答案为A项。
B项,三大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中“工业化
建设”不符,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D项,国有企业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
12.我国近代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金龙”香烟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
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
”由此可以看出
①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
②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③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④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
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反映出近代民族企业提倡国货、实业救国的精神,这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故②④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欺骗国人,材料显然无法说明争尝异味的普遍心理,故
①③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3.观察下图,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沿海经济开发带形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为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这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B。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建立于1988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排除C;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座谈会,提出把上述三个“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D。
14.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包括
A.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C.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出现“知识经济”
D. 出现滞胀状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知识经济”,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符合题干要求。
“滞胀状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不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项。
ABC 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5.观察以下图片,促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A.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 思想观念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发现“马拉车”是工业革命前的交通方式,“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早期三轮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据此得出:促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故答案为A项。
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而且与交通工具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强调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与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交通工具无关,排除。
16.“信息能将电气传,霎时万里寄华笺。
行名推累葛蓝姆,铁线曾从海底穿。
”这首近代中国的竹枝词赞叹的是
A. 轮船
B. 电车
C. 电话
D. 有线电报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主要是强调用有线电报这种“电气传”的新的通讯手段实现了“霎时万里寄华笺”,D项符合题意;A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工具,排除;B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工具,排除;C项是传递语音,不是华笺,排除。
故选D。
17.1939—1955年,英国以燃料、食品等为代表的被管制商品的黑市交易非常活跃,“汽油劵”更一度成为“硬通货”在市场流行,这对英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战争造成英国物资短缺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英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以燃料、食品等为代表的被管制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
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故C项正确。
题目中提及的黑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无关,故A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且无法体现英国物资短缺,故排除B 项。
材料主要提及国家对经济千预的影响,英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符合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18.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自强求富的探索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经济基础上,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图二顺丰砖茶厂体现外国经济侵略,其余未体现,排除B;图四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其余未体现,排除C;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探索,只有图三体现,排除D。
19.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使中国失去了贸易主动权
②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
③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④有效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国失去了贸易主动权,扼杀了对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同时它也阻碍了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使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与西方,故①②③正确;1840年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有效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B。
ACD均含有④,排除。
20.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
这些社论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 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 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改造城市小商店”“改组公私合营企业”可以看出,社论讨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慎重地”可以看出,社论认为工商业改造应当稳步推进。
故答案为B项。
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D项。
21.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道:“(当时苏联)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
”当时苏联的这项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故答案为B项。
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
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与材料中“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CD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且与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
22.据如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民生问题成为国家财政支出关注的重点
B. 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民营企业成为社会投资主体的趋势加强
D. 经济建设支出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可知,1950--1978经济建设支出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比如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投入较多,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D正确;图示为1950-1978年经济建设支出,无法体现出是民生问题,排除A。
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实际上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B与时间不符,B错误。
材料只涉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无法得出民营企业是主体。
再者,三大改造完成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民营企业在中国几乎不存在,C错误。
23.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一个国强民富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确定的奋斗目标,早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善一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可知这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后要改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材料没有体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内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
24.有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有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 “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B. “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 “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 “普遍福利”指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罗斯福实际上强调了自由运行的经济,即市场经济模式有时候会出现问题,政府主导私营经济进行改进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应该保留这种私营性质,即资本主义制度。
福利国家是在战后建立的,因此D项错误,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材料中的“应当保留”、“经济的运营”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和原来市场经济而言的,“改进和补充”则是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增进社会福利,故AB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发下表篇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
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提出“温州模式”的概念。
“温州模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是
A.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B. 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 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温州地区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自主性增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温州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国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信息,故A错误;由材料“乡镇企业看苏南”可知,材料只是反映的是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城市工业化的信息,故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此时早已结束,故D错误。
26.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材料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 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C.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 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可知,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故答案为B项。
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各阶层接受”说法太过绝对,材料仅反映了部分官员“劝诫缠足”,没有反映其他社会阶层的态度,排除;D项,戊戌变法于1898年已经失败,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27.下列民谣能反映辛亥革命引起社会风貌变化的有
①剪发兴,辫子灭
②天足兴,纤足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