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袁隆平从事杂交⽔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于奉献,呕⼼沥⾎,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贡献。

先⽣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是中国杂交⽔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线⾟勤耕耘、不懈探索,为⼈类运⽤科技⼿段战胜饥饿带来绿⾊的希望和⾦⾊的收获。

本篇⽂章是为⼤家整理的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五篇】,欢迎您阅读参考!
【篇⼀】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
⼤家好!
我国杂交⽔稻之⽗袁隆平出⽣于1930年。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和坚持的⾊彩,不畏艰难,知难⽽进是袁隆平院⼠做科研⼀贯的原则。

“⼀颗种⼦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批⼤学⽣。

那时国家实⾏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中最难忘的18年岁⽉——这些⽇⼦⾥,他⼀边教书育⼈,⼀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饥荒像蝗⾍般掠过中华⼤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定要研究出⼀种⾼产的⽔稻,让⾃⼰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的判断没有错,⽆数次实验、⽆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的灵感和百分之九⼗九的汗⽔,有⼀天,袁隆平像往常⼀样⾛在实验⽥⾥,突然发现⼀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谢谢⼤家!
【篇⼆】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
⼤家好!
他被称为“杂交⽔稻之⽗”。

国际⽔稻研究所所长斯⽡⽶纳斯博⼠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试验⽥。

他忘记⾃⼰是知识分⼦,烈⽇炎炎的夏⽇,袁隆平在似⽕的骄阳下,哈着腰、⼀株株、⼀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在稻⽥⾥的雄性不育系。

七⽉的阳光炙烤着⼤地,到⽥地⾥就像⼀个闷热的⽕炉,汗⽔流了⼀层⼜⼀层,在背上结了⼀层盐霜,⽪肤晒得⿊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躯回到⼯作所,助⼿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的到稻⽥⼯作,就连常年在⽔⽥⾥不怕苦的农民都⾃叹不如。

他的⾏动让⼈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有⼯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中藏着⼀个造福全⼈类的梦想,让⼈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拿烟袋笑⼀笑,随即⼜钻进那⼀望⽆际的稻⽥⾥。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稻事业的每⼀个微⼩的进展中得到⿎励,得到灵感,⽽从不计较个⼈得失。

谢谢⼤家!
【篇三】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
⼤家好!
袁隆平有两个⼼愿:⼀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是让杂交稻⾛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声,⼀种博⼤的爱。

为了实现这个⼼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

他希望杂交⽔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同时也为解决⼈类仍然⾯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的贡献。

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类谋幸福的崇⾼事业。

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烟。

”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7⽇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袁隆平已经把记者送⾄路⼝,说:“我做过⼀个梦,梦见杂交⽔稻的茎秆像⾼粱⼀样⾼,穗⼦像扫帚⼀样⼤,稻⾕像葡萄⼀样结得⼀串串,我和我的助⼿们⼀块在稻⽥⾥散步,在⽔稻下⾯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部名著,叫《⾛向丰⾐⾜⾷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他正引导我们⾛向⼀个丰⾐⾜⾷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杂交稻技术作为⼀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项⽀持在世界⼀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稻。

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1998年,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稻培训班,培训了来⾃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

杂交⽔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益显⽰出强⼤的⽣命⼒。

谢谢⼤家!
【篇四】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
⼤家好!
⾃古以来,⼈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为天”、“⾷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稻之⽗”——袁隆平。

在我的脑海⾥,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位⾝穿⽩⾊衬衫,站在⼀望⽆际的稻⽥⾥⾟苦劳作的⽼者。

常年的躬⾝在⽥间地头,他⽪肤黝⿊,与其说是⼀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个普通农民。

“⽲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的设想,杂交⽔稻⼤⾯积亩产900公⽄⼜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登临的⼀个⾼峰,也是“杂交⽔稻之⽗”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问题的⼀个新跨越。

袁隆平曾直⾔,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点,出了产量更⾼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兴,吃点苦没关系。

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稻,讲中⽂后会⾃动翻译,⼈们称这是“袁⽒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敬佩!
阳光炽热,⼟地温暖。

90岁⾼龄的袁隆平依旧在埋头苦⼲,他希望⾃⼰再奋⽃⼗年,让全世界⼀半的稻⽥种上我们的杂交⽔稻。

这是每⼀位有良知的科学家⾝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致⼒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家,却⽢愿把技术⽆偿的贡献给全⼈类,造福全⼈类。

他们夜以继⽇的⼯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命的意义,谁有私⼼去计较⽣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上捡拾细⼩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付出的科学家。

因为,我坚信⾃⼰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
谢谢⼤家!
【篇五】以袁隆平为主题的演讲稿
⼤家好!
袁隆平,1930年9⽉7⽇⽣于北京,江西德安县⼈,⽆党派⼈⼠,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
的“杂交⽔稻之⽗”,中国⼯程院院⼠。

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曾有不少⼈问过袁隆平:此刻⼤家称您为“杂交⽔稻之⽗”,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上研究杂交⽔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次偶然:⼩学⼀年级时⼀次郊游,⽼师带我们到⼀个私⼈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红红的,葡萄⼀串⼀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有⼀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后学农,如果那时⽼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苦⼜穷⼜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时的这个愿望,⾼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

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今,袁隆平已在⽥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谢谢⼤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