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专题十三 现代诗歌阅读(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现代诗歌阅读
,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近5年贵阳中考命题统计2016年贵阳中考命题预测
年份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2015表述题 1 5 怀念花溪2014表述题 1 5 五月怀屈原2013表述题 1 5 青春寄语
2012表述题 1 5 祖国啊,我要燃
烧
2011表述题 1 5 爽爽的贵阳
①从近5年考题来看,贵阳的现代诗歌阅读题比较稳定,题量、题型、分值一直未变,考查要求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赏析也未变,只是考查篇目有所变
化。
②预计2016年会继续保持这一特
色。
,贵阳中考考点突破【例】(2014贵阳中考第22题5分)
五月怀屈原
一条沉重的河流和一些叶的小舟
在孤独的歌里漂过白色的五月
这时候两岸美丽的艾叶
总在痛苦地抖动
在五月我们就想起一个
做过三闾大夫的先人
沿瘦瘦的汨罗江愤怒地走过去
那些香甜的粽子并没有感动
麻木而饥饿的鱼儿
在大夫汀兰般高尚的须髯里游动
几千年了它们为什么活着
而他始终只留给我们一个
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
每一年的五月都有一个悲壮的节日
结满眼泪和沉甸甸的粽子
不管小草会不会以同一种姿势绿着
不管五月的河水是否依然
浑浊而激动地涨着
不管走到什么地方
在五月的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泪流满面的我们总是想起许多事情
无法沉默
(诗歌有删改)
注: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楚国贵族。
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遭谗被逐。
楚被秦攻破后,因无力救国,遂投汨罗江。
所作《离骚》《九章》等突出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阅读上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类主观题的解答:(1)体会诗歌的遣词。
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三方面来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鉴赏诗歌的一般流程是:诵读(或默读)全诗——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悟和共鸣——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创造自己心中的新形象。
【答案】示例:(1)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缅怀和追思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渐行渐远的忧思。
诗歌开篇,以“沉重的河流”“飘零的小舟”“痛苦地抖动”的“艾叶”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苍凉的意境,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勾起了对屈原的怀想。
落寞的屈原,“愤怒”地“沿瘦瘦的汨罗江”“走过去”,留给我们一个“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壮哉!悲哉!而那些“麻木”“饥饿”的“鱼儿”却无动于衷,它们感受不到屈原“汀兰”般高洁的情怀,感受不到屈原心系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伟大抱负,感受不到屈原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英勇无畏。
于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疾呼,在五月里重温屈原坚贞的秉性,不再沉默,以挽住那行走在消逝中的脚步。
(2)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运用拟人手法,把“汨罗江”以“瘦瘦”的形象呈现,原本辽阔、汹涌的江水,在屈原“从容”“致诚”的气度面前“瘦身”,以衬托他高大的形象。
诗歌第三节赋予“橘树”“芙蓉”“河水”以人的品性和情态,再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和崇高的抱负。
同时,这三组句子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为篇末的“无法沉默”蓄势。
此外,诗歌还运用典故,如“汀兰”语出“搴汀洲兮杜若”(《湘夫人》),“芙蓉”语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橘树”语出《橘颂》;“浑浊”语出“举世浑浊我独清”,写出了屈原“高洁”“无私”“坚贞”“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3)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诗歌开头以“白色的五月”里“痛苦地抖动”的“艾叶”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氛围,而五月里“愤怒”走向“汨罗江”伟大的灵魂却没能感动“麻木而饥饿的鱼儿”,于是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情绪跌落谷底,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那“站立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始终还在。
于是,作者看到了希望,在重温屈原的品性和抱负之余,发出了呼吁,在五月我们无法沉默了,只为那“秉性坚贞”,只为那无悔的求索。
(只要抓住一至两个方面,能做出正确的赏析评价,合乎情理,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即可)
【方法指导】对诗歌的文学赏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内容、赏析情感,赏析技法(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诗歌的内容要通过诗歌形象的内涵、象征意义来把握。
要把握形象的内涵,必须结合语境来体会。
(2)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贵阳五年中考真题及模拟
(一)怀念花溪(2015贵阳中考第23题5分)
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
蓝色如同宝石
如同矢车菊的花瓣
在云贵高原上摇曳
鸟儿的歌声从山那边飘来
飘来四月
花溪的水从东流到西
又悄悄地流回他们的巢穴
四月金黄的花海
就在溪畔生长
直长到贴近蓝色的天空
爱梦的女孩
就在花蕊的中央做梦
请随我在没有栅栏的春天远行
驾驶童年的那只蜻蜓
你看溪底的水草疯狂地舞蹈
像自由的女妖倾泻她们的激情
我想知道
还有没有另外的人
和我一样
在这美丽的水边成长
如果是五月
绵绵细雨就会涨满它的心房
涨满它多情的愿望
我在十月南方的人群之中
抬头看见天边的花溪
那风和阳光的声音将诗歌吟唱
心灵在清澈之中开始激荡
我知道
即使寒冬降临、大雪纷飞
花溪也依然碧绿
运载着朵朵雪花
流向远方……
1.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祖国啊,我要燃烧(2012贵阳中考第24题5分)
叶文福
当我还是一株青松的幼苗,
大地就赋予我高尚的情操!
我立志作栋梁,献身于人类,
一枝一叶,全不畏雪剑冰刀!
不幸,我是植根在深深的峡谷,
长啊,长啊,却怎么也高不过峰头的小草。
我拼命吸吮母亲干瘪的乳房,
一心要把理想举上万重碧霄!
我实在太不自量力了:幼稚!可笑!
蒙昧使我看不见自己卑贱的细胞。
于是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迎面扑来旷世的风暴!
啊,天翻地覆……
啊,山呼海啸……
伟大的造山运动,
把我埋进深深的地层,
——我死了,那时我正青春年少。
我死了!年轻的躯干在地底痉挛,
我死了!不死的精灵却还在拼搏呼号:
“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啊——我的理想不是蹲这黑暗的囚牢!”
漫长的岁月,
我吞忍了多少难忍的煎熬,
但理想之光,依然在心中灼灼闪耀。
我变成了一块煤,还悲愤地捶打地狱的门环: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地壳是多么的厚啊,希望是何等的缥缈!
我渴望:渴望面前闪出一千条向阳坑道!
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2.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