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功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功能主义
《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二讲功能主义
第一节何谓功能主义
一、系统(system)
●对一种研究对象的构成性质和存在状态的本体论假设。
●一种具有普遍渗透性的实体,高于所有的个体,并与其对立,系
统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不为后者所改变;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每个部分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会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决定了系统不能化约为其
部分。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形式,必须从它们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说明。
●帕森斯认为“系统”有两个基本的特性:(1)系统与环境相对而
存在,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既是相互区分的标志,又是信息
交换的通道。
●(2)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self-regulating)的
能力,以适应环境之变化,在环境面前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二、从系统到功能
●系统的上述特征引出一个问题:系统是如何维持的?莫顿认为,
系统肯定有某种或某些机能来调整系统状态,使其适应环境之变化。
这个“机能”就是“功能”。
●功能的概念牵涉到观察者的观点,而不必然涉及参与者(当事者)
的观点。
社会功能系指可见及之客观后果(observable objective consequences)而不是主观的意向(subjective dispositions)。
(Merton,R.)
●对于帕森斯而言,“功能”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
一种想象宇宙的视角,一个分析的工具。
“功能系指对于决定生命体系运作的诸般条件加以理论上的构作。
这些条件是有关此系统稳定或不稳定,存在或者灭亡。
及其寿命等等。
”“‘功能’概念因此牵涉到某一类生命系统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一种或多种环境间的关系等较大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
功能概念最为关切的是:在生命体系中,某种在经验上可资辨认的结构与过程,其存在与特性有些什么后果。
当然,还包括所指涉之结构与过程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或持续的可能性等等的考虑。
”
三、系统、功能与结构
●系统:是“实体”(entity)意义上的。
●结构: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任何一组关系。
一般而言,一
个系统在成熟之后,其结构在相当使其内会稳定不变。
●但是,一个系统或其相关部分在一段时期内还是会发生变化,只
是这种变化是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进行的。
●在后来的后现代转向或者诠释学转向中,“结构”被日益松散化,
如吉登斯把结构仅仅当做一系列的资源和规则。
四、系统性(systemness)
●系统性建立在“系统”这一本体论假设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从“系
统”的视角来认识某一对象,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五、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是一个独立于其成员,按照自身独特逻辑运行的整体。
●社会系统是一个实在,是先在的,而非社会成员建构的。
●社会把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单位或者子系
统之上,偏离这种逻辑的将受到系统的强制纠偏或者改造,当系统逻辑失效时,也是系统土崩瓦解之时。
●系统各组成单位所执行的活动不同程度地专门化,彼此相互依赖
和制约。
●这种专门化决定了对系统的理解必须从功能主义角度进入。
●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故不能被还原成其组
成部分。
●社会系统与其环境相对而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再生产
和自我调控能力。
●不可还原的社会系统理论关注的是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如整个人
类社会、国家、政治系统等的,而非日常的人际互动,也不需要依靠日常的人际互动来解释系统的运行和结构。
第二节功能主义的起源
●哲学传统中的功能论、目的论和整体论假设:
柏拉图:宇宙合目的地构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一个正义的人就是能充分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哲学家是功能完善的人。
斯宾诺莎:实在是一个由许多个体构成的个体,是一个包含着系统的系统。
实在或者上帝是一个包含着所有不同等级序列的个体的个体,在这个实在中,每一事物在相互迭交又相互一致
的秩序中具有自己的地位,这种地位规定着其本质。
●社会学的生物学类比:社会学诞生之时,正是生物学在法国如日
中天之时,有机体类比成为社会学诞生时的预设榜样。
孔德的学科金字塔中,生物学处在最接近社会学的位置。
●斯宾塞对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对比,形成所谓的
“分析功能主义”,有机体或者社会的发展即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带来功能的分化和复杂化。
有机体和社会要存续,必须适应环境,必须满足某些“必要条件”。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社会的“失范”
与功能的缺损;社会分工与社会有机体类比。
●拉德克列夫-布朗的松散的功能主义:接受涂尔干的社会学功能主
义传统,但又试图超越生物体类比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目的论倾向
的功能主义传统,从斯宾塞处引入相对论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概念,从一个系统存在的最低必要条件出发推到功能出现的理由,并由此来探讨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组成部分之间最低程度的整合;
“功能”指维持这一必要的“团结”和“整合”的过程;
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社会同有机体不同,有机体的功能需求与承担者是缺一不可的,确定的,但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松散的,是可以
替代的。
●马林诺夫斯基的心理学功能主义:个人需求引发社会反应。
把所有的社会安排和文化模式还原为个体心理需要,个体心理需要产生集体反应,即产生满足需要的社会组织。
把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符号层次,
从底层到上层顺序排列。
每一个层次上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不一样的,但一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就会引发其他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第二节帕森斯
一、其人其事
●1902年出生于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中产阶级家庭,1979年去
世。
●早年接受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变革价值观,让他幼小的心灵得到
道德的浸染。
●1920年进入阿姆克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主修生物学
准备从医,系统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同时喜欢上了该校老师Walter Hamilton的制度经济学学说。
●1924年转学,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学习一年社会学,师从L.T. Hobhouse、Morris Ginsburg、R.H. Tawney、Harold Laski、Bronislaw Malinowski,
其中马林诺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最大,开始对功能主义感兴趣
●1925年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与韦伯和
马克思神交,跟曼海姆读韦伯,跟雅斯贝尔斯学习康德,听韦伯弟弟阿尔弗雷德的文化社会学课。
对韦伯的兴趣剧增,特别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受到康德主义和德国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深刻影响。
1927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近期德国文献中的资本主义概念》,笔触集中在Lujo Brentano、Werner Sombart、Max Weber三人的学术作品中,多处提到马克思的思想。
用帕森斯自己的话说,“始于马克思,终于韦伯”。
●1927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经济系讲师;1931年转入新建
的社会学系,与索罗金(Pitirim Sorokin)共事,但索罗金似乎并不器重他。
在此期间,主要研究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关注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以及涂尔干的《劳动分工论》。
●先后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1947),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中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价值观的混合产物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即使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r)也承认帕森斯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的乡土观念、孤立主义,攻击实证主义倾向和拒绝理论的倾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思想发展阶段
●单位行动理论阶段: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提出行动系统的单位(unit of action system)即单位行动(unit act)理论,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展开分析,创造唯意志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用以重建社会学的思想传统,为整个社会科学提供
统一的理路框架;并努力阐明一个涂尔干式的问题,经济理性
行动的理论不能回答社会秩序的问题。
●结构功能理论(structure-functional theory)阶段:
代表作:《通往一般行动理论》(1951)。
为社会科学建议一个统一的指涉架构(frame of reference),即一般行动理论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该理论从具体的个体的行动开
始,包括集体行动,但主要是静态的结构性行动理论,而非动
力学分析。
并将一般行动理论分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的型构(configuration),即个性、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并
初步提出了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在一般行动理论中的位置。
《社会系统》(1951)。
理论标志:
◆完成了系统理论中经济学和物理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向首先
是生物学其次是人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转变,涂尔干作
为主要的影响者。
◆致力于与人格理论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这两门学科
的整合。
◆超越了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的二元论困境,并为模式变量图
式的出台创造了条件。
●模式-变量图式阶段(pattern-variable scheme)
代表作:《经济与社会》(1956),《行动理论工作论文集》
理论标志:
◆提出并修正模式-变量图式(pattern-variable scheme)。
◆提出并应用四功能范式(four-function paradigm)。
◆把经济系统当作一个社会子系统,并开创了对政治子系统
的研究,并推动了对其他功能子系统即整合和模式-维持
(pattern-maintenance)的分析研究。
●后结构(post-structure)理论阶段
代表作:《社会:进化的与比较的视角》(1966)、《现代社会的
系统》。
理论标志:
◆受韦伯影响增强,提出一般化的演化图式即后线性社会演
化论(post-linear social evolutionism),用以解释具体的模
式化的变迁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探讨人类状况,1978年发表《人类状况:
一个范式》
二、认识论
●康德化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
受韦伯的影响,用由抽象概念
构成的分析框架来理解社会的诸重要特征,防止这些特征被芜杂的经验事实所遮蔽。
用理论框架事先对社会现象进行区分和范畴化。
?一个事实本身根本就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关于某种或多种现象的命题。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由这种意义上的诸事实以及关于诸事实之间关系的陈述所构成的。
??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通常是抽象的,这显然是因为它所体现的那些事实并不构成对于它所涉及的具体现象的一种完整的描述,而是借助于某种概念图式的陈述;也就是说,它们仅仅体现的是那些对于当时人们所应用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现象的事实。
?
事实(fact):依据一个概念体系对现象做出的在经验上可以
验证的表述,事实并非现象,而是关于一个或几个现象的命题。
●否弃经验主义的可能性。
经验主义强调?可以体验到的具体的实
在与科学命题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且只是有了这种对应关系才会有有效的知识。
换句话说,它们否认理论抽象的合理性。
??他们仅仅说明事实,让‘事实为自己辩护’。
但是,不能由于一个人否认自己的在建立理论就相信他的话,而不去考察他的言论中所隐然地包含的理论。
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在各门学科里,这种意义的‘经验主义’一直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方法论立场。
?
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一个内涵非常混杂的概念,既同经验主义有着千丝万缕又难以区分的关联,又是建立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以反形而
上学为基本旨趣,代表着理性主义的科学研究方向,强调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逻辑上重合的可能性。
◆孔德对于实证主义的界定:
真实vs.虚幻:撇开神秘,研究智慧之能及,放弃感官不能及的领域。
有用vs.无用:科学的使命是不断改善现实,而非满足好奇心。
肯定vs.犹疑: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而非无休止的疑惑和争论,否弃绝对怀疑主义。
精确vs.模糊:所有现象,凡不能严格缩简为某个事实简单陈述的任何命题,都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清晰含义;与现象精确地协调。
实证vs.否定,组织vs.破坏:从历史角度衡量不同影响,而不简单地否定。
相对vs.绝对:感官作为一种有限的考察现象的唯一工具,决定了知识的必然的相对性质;放弃终极性现象的探讨;重视与自己对抗的理论自身
的价值,但不做无谓的让步;摒弃任何追求绝对的奢望,但反对随意性。
感官是唯一研究工具,观察是基本手段。
以自然永恒规律的把握和基于此的理性预测为目标: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测未来。
要将各类现象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共同规律之中。
只求实证方法的一致,对科学上的统一不祈求,因为科学难以达到全面的系统化。
◆Kolakowski,L.对实证主义的界定:对于人类如何获致知识的问题,不预先判
断,而对人的认知提出一套准则和要求,告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知”和“见闻”等字眼。
现象论(phenomenalism):否定essence同phenomenon之间的区别。
唯名论(nominalism):我们不可以假定,以一般词语陈述的任
何识见在个别的具体物象之外,还会有任何实在的指涉项。
概念只是一种理想化
的工具,并不具有严格的现实的对应物,人们只有从经验出发才能认识
某一事物。
“依据唯名论,每一种抽象科学是一种秩序化的方法,一种
对经验所做的计量记录法,并且没有独立的认知功能,也就是说,透过
抽象功能,它开放通路给经验上不可企及的实在领域。
”
否定价值判断。
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学。
◆Haller,R.对实证主义的界定:
●反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reality),那就是感官可以把
握的个体现象。
●只承认感官经验是人类认识的源泉。
●知识的统一性和科学的统一性:一种方法,即实证主义方法,一种科学,即
物理学。
三、理论构建方法
●剩余性范畴(residual category):科学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理论系
统的形成。
每一个理论系统关注的经验事实范围都是有限的;对于这个系统关注点以外的经验事实部分,需要构建新的理论系统来研究。
一个理论系统关注范围之外的部分,被叫做“剩余性范畴”。
“剩余性范畴”对于理论构成很大的挑战,并成为其变动的重要力量来源,推动着理论创新和完善,以期消除所有的剩余范畴,以利于那些十分明确的、被经验证实的概念的发展,确定范畴。
●综合研究方法:把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实证主义和唯心主
义统一起来,形成行动的唯意志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
批判功利主义的纯粹经济人假设,但承认其对人的理性能力的
信任。
批判实证主义的简单因果论和还原论,虚化了现实的复杂性和
人的能动性。
批判唯心主义的文化
四、单位行动理论
●探讨的是行动理论的基本单位,即单位行动(Unit Act)。
●《社会行动的结构》为代表作。
探讨唯意志主义的行动理论的构
成。
●唯意志行动理论:强调规范性成分的作用,其他成分同这一成分
相互依存。
●三种理论源泉:
实证主义行动理论:如果某个理论把正确的科学经验知识作为行动者对于所处环境进行主观取向的唯一有理论意义的方式,那么这个行动理论就是实证主义的。
斯宾塞、马歇尔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工具-目的图式
(instrumental-end maps)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的唯意志理论(moral)
韦伯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理论:意义-表达图式(meaning-expressive)
●一个行动在逻辑上包含:
行动者(agent/actor),即当事人
目的(end):该行动指向的未来事态
行动在一定处境(situation)
手段(means):行动者能控制的
条件(conditions):行动者不能控制的
规范性取向(normative orienation):这个单位在用于分析时,它的概念内在地包含这这种成分之间某种形式的关系。
●单位行动系统理论的特点:
一个行动总是一个时间过程,指向未来。
当行动目的同手段同规范勾连时,可能出现不能达到目的或者出现手段选择错误的情况。
虽然外部世界在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该方案的指涉架构是主观的,它所研究的各种现象、事物和事件是从其行动正被分析和思考的行动者的观点看才出现的。
这个
方案同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高度关注研究对象的心
智活动,换言之,其研究的现象具有在科学上相关的主观维度。
其中,“客观”与“主观”的区分是相对的,从研究者角度看,这些现象是客观的,但从主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则是主观的。
行动者自我本身构成处境的一部分,构成参照系统的一部分。
构成行动处境的还有其他行动者的行动。
行动处境的边界:行动研究者用以工作的指涉架构给行动单位的情境设定了一个边界,即那些以适当的方式——如以手段或者条件的角色——对行动方案构成冲击的现象才能被视为情
境的一部分。
五、现代化模式变量(pattern variables)
●后致性(achievement)vs. 先赋性(ascription):成就来源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vs.特殊主义(specialism):规范适应面●情感中立性vs,情感性:情感的注入量
●专一性vs.扩散性:义务的边界
●个人vs.集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
六、四功能范式
●适应(adaptation):来源于生物进化论,指社会系统同环境的关
系。
核心功能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目的性,高级生物的行为都有自己
较为明确的目标导向,社会系统同环境的关系。
●整合(integration):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各个部分对系
统内环境的适应。
受涂尔干的“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影响而成。
核心功能。
●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受生物学中的分子传播学影响,
强调人类行动领域中的符号(symbol)类似有机体中的基因。
社会行动领域中的文化就是这种基因,形成各种有意义的符号的参考架构,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文化形态是不一样的,即实现社会整合的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
七、系统理论
目的系统(模式维持L)
行动系统(整合I)
物理-化学系统(适应A)人类有机体系统(目标获取G)
图1:人类状况的结构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L)
社会系统(整合I)
行为有机体(适应A)
个性系统(目标获取G)
图2:一般行动系统的结构
个性系统涉及个体的需求倾向,如合群的需要和精神需要
社会系统层次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结构和功能
文化系统指意义和价值的广泛的符号模式,由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阐明
构成的象征体系(constitutive symbolization)
(模式维持L)道德评估的象征体系(moral-evaluative symbolization)
(整合I)
认知的象征体系(cognitive symbolization)
(适应A)表意的象征体系(expressive symbolization)
(目标获取G)
图3:文化系统的结构
信用系统(fiduciary system)(模式维持L)集体的共同体(societal community)
(整合I)
经济(适应A)
政治
(目标获取G)图4:社会系统的结构
构成性系统(公民宗教)(模式维持L)道德共同体(整合I)
理性系统(认知功能)
(适应A)
目的性系统(目标获取G)
图5:信用系统的结构
八、交换的一般化符号媒介(generalized symbolic media of exchange)货币
●政治权力
●影响力
●价值承诺(value commitment)
九、社会变迁
●分化:分化造成社会整合的困难,分化也使个人、群体超越各种
专制和独裁,彼此依赖性增强
●分化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变迁是社
会变迁的首要动力
●社会的控制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局限于能动的和富有社会责任感
的个人的生产活动。
十、帕森斯的命运
●1959年,帕森斯的学生、时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的戴维斯(Davis)
说,今天我们已经在社会学与结构功能主义之间划上了等号。
1975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Stephen Warner套用当时流行的俗语指出,“三十岁以下的人中不再有功能主义者!”不到10年后,AJS 在评论亚历山大的《社会学理论中的逻辑》时惊叹到:“看来批判功能主义的书籍将不得不从书架上取下来。
”
●亚历山大(2003)指出,二战之后的社会理论出现了三次浪潮,
一次是60Y之前帕森斯独领风骚,第二次是60Y到70Y批判帕森斯,第三次是70Y末期以来帕森斯回潮,特别是文化社会学转向把帕森斯带到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上。
十一、评论
●帕森斯的生活年代与第一代社会学人完全不同,没有经历从封建
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向这一社会重大变迁,因此,其没有怀旧情结,有的只是乐观主义,也使其成为唯一一位把现代性描写为进步而稳定的积极形象。
●帕森斯的乐观主义表现为他的保守主义,即经济上的个人主义,
政治上和道德上对自由民主价值的深刻认同。
这是对美国独特性的乐观主义认同,同后现代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均衡、确定性、和谐,是帕森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但社
会是否果真是这种状态?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何以把握?强调一般理论到现实分析要经过特
殊理论阶段,但自己在《美国大学》中直接使用了一般理论来分析美国大学系统。
●亚历山大指出,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模糊和
自相矛盾的,这为不同的人从中寻找不同的资源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默顿(Robert Merton)
一、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