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生物试题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研究种群数量及其变化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年份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受气候变化影响
B.珲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提高东北虎的环境容纳量
C.种群的S型增长是由于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所致
D.草地中某杂草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会受到其密度制约
2.月季花不仅是我国原产品种,更是北京市市花,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在世界上被誉为花中皇后,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这体现了()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D.群落多样性
3.下列关于蓝藻和玉米两种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都是DNA
B.细胞分裂方式相同
C.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产物不同
D.变异类型相同
4.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不考虑染色体畸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时期的细胞可以作为制作染色体组型的材料
B.该图表示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
C.若④⑤染色体上不含相同基因座位,则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D.若②③染色体含有相同基因座位,且①⑤染色体某基因座位上分别含有A和a基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重组
5.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A和KT都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
C.丙、丁组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
D.甲、乙、丁组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6.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的调节,比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中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

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只有胰岛素。

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合理的是()
A.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均可升高血糖
B.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较少
C.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不会超出2.8~2.2 mg/dL
D.人类患糖尿病的概率要比患低血糖的概率低
7.猴面包树根系发达、树干粗壮高大,木质松如海绵。

旱季时树叶完全脱落,雨季大量吸水,迅速长叶开花结果,花在夜间开放,吸引果蝠等动物传粉。

猴面包树的果实是猴子等动物喜爱的食物,树干中的水分也可以被动物取用,使其获得“热带草原生命之树”的美誉。

由此无法推断出()
A.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猴面包树产生有利变异
B.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
C.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D.猴子等动物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
8.(10分)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很难生存
C.染色体发生易位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但不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9.(10分)如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动物细胞融合是依据____________原理将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融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2)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在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培养液中除了要加入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糖、氨基酸等必需的营养成分外,往往还需要特别加入____________等一些天然成分,同时在含____________混合气体的无菌、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图中①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②过程常在化学诱导剂____________的诱导下完成,假设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则可形成____________种类型的融合细胞。

③过程中至少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____________进行初步筛选,第二次是利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最终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0.(14分)一个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通过大肠杆菌制造丙烷的新技术。

科研人员要对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和利用,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与计数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配制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的三种消毒方法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接种前通常需要检测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检测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对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可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___进行形态学鉴定。

在5个平板上分别接入1.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5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是19、61、64,65和66,则1g土壤中的活菌数约为___________个。

(3)图2是某同学利用不同于图1方法分离菌株的示意图。

下列对其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

a.操作前用无水乙醇对双手进行消毒处理
b.不能将第⑤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
c.整个过程需要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
d.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11.(14分)为更加详细了解生态系统功能,某科研小组对小麦农田的不同阶段甲、乙进行了碳元素相关测定:甲阶段,碳元素吸收量等于释放量;乙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以________(二氧化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________(单向、循环往复)流动的。

(2)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叶和茎杆汁液为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

若对蚜虫进什生物防治你的建议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乙阶段最可能的原因是小麦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小于_________(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增加,降低)。

12.香樟精油是从樟树体内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精油,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香樟精油对耐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制备了若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并给每个培养皿涂布1.2 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防止杂菌的污染,实验室一般用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为了筛选出耐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香樟精油对耐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将直径为6 mm的无菌纸片置于香樟精油(溶剂为丙酮)中浸泡2 h后,沥干,平铺在培养皿上,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应为________。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并测定________,以判断香樟精油的抑菌作用。

(3)为了探究香樟精油抑菌的原因是破坏了细菌的细胞膜还是细胞壁,向菌液中加入香樟精油,发现培养液的电导率上升(细胞中的小分子,如钾离子、钠离子等电解质释放到外界培养液会导致培养液电导率上升),则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D
【解题分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题目详解】
A、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东北虎的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
C、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曲线符合S型增长,C正确;
D、草地中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故某杂草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其密度制约,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S型曲线的增长模式和K值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A
【解题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题目详解】
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因此,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月季园艺品种(并没有体现形成不同物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综上分析,A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解题分析】
蓝藻和玉米都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殖,而玉米是真核生物,主要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B错误;蓝藻和玉米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同,但是产物是相同的,C错误;蓝藻的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而玉米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4、D
【解题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二倍体细胞图像为后期,有以下可能性:若④⑤和②③(X与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后期,若不是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题目详解】
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为制作染色体组型较为理想的材料,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若④⑤染色体上不含相同基因座位,则其为非同源染色体,此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但该生物性别未知,故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
D、若②③染色体含有相同基因座位,则其为同源染色体(X、Y),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①⑤染色体某基因座位上分别含有A和a基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只能是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的辨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分裂过程是解题关键。

5、D
【解题分析】
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题目详解】
A、激动素是一种内源的细胞分裂素,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
B、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
C、丙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而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NAA和KT共同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
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D。

【解题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题目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只有胰岛素”,说明只有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其余激素都是升高血糖,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B错误;
C、正常人的血糖在2.8~2.2 mg/dL,但如果在特别饥饿或者吃了过多的糖,血糖浓度可能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C 错误;
D、题干和教材中没有信息可以比较人类患糖尿病和患低血糖的概率,D错误。

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的有关内容,重点抓住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7、A
【解题分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①基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题目详解】
A、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对猴面包树具有一个选择作用,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A错误;
B、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B正确;
C、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猴子等消费者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D正确。

故选A。

8、D
【解题分析】
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题目详解】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刮到海里,更容易生存,B错误;
C、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性状的改变,C错误;
D、由分析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可知,两者都能导致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9、细胞膜的流动性(动物)血清、血浆95%空气和5%CO2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B淋巴细胞聚乙二醇(或PEG) 3 选择性培养基专一性抗体检测
【解题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题目详解】
(1)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2)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培养液除包含无机盐、促生长因子、糖、氨基酸等必需的营养成分,还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CO的无菌、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血浆等天然成分;同时在含95%空气和5%2
(3)图中①操作是注射特定的抗原,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B淋巴细胞。

促进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聚乙二醇,仅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则可形成B细胞+B细胞、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B细胞+骨髓瘤细胞3种类型的融合细胞。

第一次筛选利用的是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利用专一性抗体检测的方法,做专一性抗体阳性检测实验,最终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题目点拨】
本题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图解为载体,考查了多项生物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考生要识记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步骤;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特点。

10、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稀释涂
布平板法 形状、颜色、大小、隆起、边缘、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86.410⨯ bcd
【解题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菌落数计算公式:每克
样品中的菌株数=(c÷
V )×M ,其中c 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代表稀释倍数。

【题目详解】
(1)培养基配制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实验室常用的三种消毒方法的名称是: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

在接种前通常需要检测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检测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形成。

(2)由图1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出,图1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可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隆起、边缘、透明度、光泽等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细菌数时,筛选平板上的菌落数为31~311,所以1g 土壤中的活菌数为
48616465660.110100 6.4104
+++÷⨯⨯=⨯个。

(3)图2是通过平板划线接种操作。

a 、操作前用71%的酒精溶液对接种人员的双手进行消毒处理,a 错误;
b 、在划线操作时不能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因此不能将第⑤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正确;
c 、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整个过程需要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c 正确;
d 、由于正放培养平板盖子上的冷凝水会顺着流到培养基上和外面,引起杂菌污染,因此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并且倒置有利于菌体呼吸,d 正确。

故选bcd 。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掌握鉴定微生物分解菌的原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1、有机物 单向 寄生 投放天敌(如:食蚜蝇、蜂、螵虫等) 投放寄生菌 生物 降低
【解题分析】
1、碳循环:①大气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②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靠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2、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②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题目详解】
(1)由分析可知,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单向流动的。

(2)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叶和茎杆汁液为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若对蚜虫进什生物防治你的建议是①投放天敌(如:食蚜蝇、蜂、螵虫等,投放寄生菌③利用激素调节原理使蚜虫快速哀老死亡。

(3)由于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靠二氧化碳的形式,乙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最可能的原因是小麦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小于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下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题目点拨】
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分析题干。

12、高压蒸汽灭菌较高浓度的食盐选择将直径为6 mm的无菌纸片置于丙酮中浸泡2 h后,沥干,平铺在培养皿上抑菌圈的大小香樟精油破坏了细菌的细胞膜电导率上升说明离子外流
【解题分析】
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①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②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

【题目详解】
(1)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为筛选出耐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用于筛选;这样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该实验探究香樟精油对耐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组设定用丙酮溶解的香樟精油浸泡无菌纸片,故对照组应用丙酮浸泡同样大小的直径为6 mm的无菌纸片2 h,沥干后平铺在培养皿上,以排除丙酮对实验的干扰;实验通过判断纸片周围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香樟精油的抑菌作用;
(3)培养液中的电导率上升,说明细菌细胞中的小分子电解质离子外流进入到了培养液中,则可以说明细菌的细胞膜被破坏。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的相关知识。

同时结合题干,设计实验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设置的严谨性,通常在设置对照组时,可以优先从实验组使用的试剂的溶剂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