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
※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社会环境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人口、社会变迁等因素。

后者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致罪的政治因素
在现代国家,政治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成了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犯罪多是普通刑事犯罪。

(一)政局动荡
政局动荡——国家控制力量减弱——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政变、凶杀、暴力犯罪。

(二)政策失当
政策失误——执法粗暴——群体性事件;执法犯法
(三)体制弊端
1. 权力监督机制弊端——权力失控
权力失控——权力成一己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奢侈腐化
(1)监督体制漏洞
(2)监督机关虚设
(3)监督人员素质堪忧
(4)舆论监督受到压制
2. 官吏任用制度弊端——昏官当权
昏官当权——实施犯罪
昏官当权——纵容犯罪
昏官当权——诱发犯罪
(1)任人唯亲
民主权力受到限制,易产生对立情绪,走上犯罪道路。

(2)带病提拔
(3)官多为患
能上不能下——机构臃肿,官多为患——增加纳税人负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能上不能下——待提拔队列越拉越长,可升迁职位越来越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4)买官成风
3. 权商关系机制弊端——官商勾结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徇私舞弊
(四)官员腐败
1.腐败构成犯罪
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

※当前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率高、范围广、数额大、“前腐后继”等特征。

2.腐败导致犯罪
(1)国家职能削弱——社会控制力减弱——助长犯罪发生
(2)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心理失衡——滋生违法犯罪
(五)官僚主义
1. 具体表现
(1)不干正事
(2)不干实事
(3)脱离原则
(4)脱离群众
2. 官僚主义与犯罪
(1)构成渎职犯罪
(2)间接导致犯罪
犯罪分子利用领导干部在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官僚主义作掩护而作案。

●二、致罪的经济因素
(一)收入分配状况与犯罪
分配不公——不合理的贫富分化——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犯罪。

“收入差距”与“社会治安”存在高度关联性。

国家在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各方利益分配的合理调节,导致人口众多的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就会使社会不断孕育危机。

(二)物质生活状况与犯罪
1.由贫致罪
(1)贫穷——本能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得已采用非法手段——犯罪
(2)贫穷——价值观——不珍视自己的生命,更不珍惜别人的生命——犯罪
(3)贫穷——情绪——易痛苦、愤怒、不平衡(否定情绪)——犯罪
(4)贫穷——教育——认识、辨认能力欠缺——犯罪
2.由富致暴
人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层次系统,需要是无止境的。

当贫穷时,人们为解决温饱而犯罪;而富裕时又为争夺权利而犯罪,而且这种犯罪往往在程度和性质上都更为严重。

(三)就业状况与犯罪
就业——工资收入——生活状况——犯罪
就业——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犯罪
就业——归属——社会控制——犯罪
(四)市场经济负效应与犯罪
1.滋生拜金思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置法不顾。

2.刺激消费心理——不顾条件,大肆挥霍——采取非法手段谋取不义之财。

3.竞争残酷——不正当竞争——“假、冒、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4.人财物流动频繁——增加犯罪机会——犯罪剧增。

●三、致罪的思想道德因素
道德与个体犯罪行为的产生关系十分密切。

(一)道德规范转型
原有道德规范部分解体,新的道德信仰尚未完全建立——道德真空——道德对行为的控制力减弱——行为失范——犯罪。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种“道德转型期”。

有些人不能正确看待目前暂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体制改革问题、收支问题、惩治腐败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在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出现偏颇。

(二)道德观念冲突
传统与现代道德观念出现根本不同;中外道德观念发生碰撞与冲突。

心理上产生严重失衡和信仰、是非危机,甚至会出现一些反道德的心态。

(三)道德水准下滑
1.党风政风不正,腐败现象突出
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奢侈挥霍,败坏了党和政府部门声誉,影响了群众信任感。

2.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水准下滑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缺乏同情心、责任心、正义感。

3.青年一代道德状况堪忧
社会不良思潮影响——道德水准下滑——道德失范——违法犯罪。

●四、致罪的文化因素
犯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塞林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的出版,曾在犯罪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一)传统文化与犯罪
传统文化对犯罪具有两面性。

既有预防犯罪的一面,也有诱发犯罪一面,
1.文化精华——预防犯罪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协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讲守常;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依存。

2.文化糟粕——导致犯罪
强调人治、忽视法治;强调特权,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封建迷信,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等,都是引发违法犯罪的重要文化因素。

3.精华向糟粕转化——不良人格
传统文化——过分强调某些价值或信念——人格病态——行为失范——犯罪。

(二)现代文化与犯罪
过分追求金钱物质,追求超前生活方式,急于实现自我价值。

1.进步文化——遏制犯罪
追求民主、强调人权;重视法制,倡导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荣辱观。

这对预防侵权犯罪,特别是公权侵犯私权起到很大抑制作用。

2.不良文化——诱发犯罪
(1)极端个人主义;金钱欲、物质欲强烈——经济犯罪增多、法人犯罪突出。

(2)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破坏社会风气——诱发性犯罪、性罪错。

(3)渲染、推崇暴力——恶性暴力犯罪上升。

①影视片
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

家长、学校也放任甚至鼓励未成年人观看所谓正义的战争影片,而未成年人并不见得能从作品中理解什么是正义,学到的只是其中“以暴制暴”行为和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观”。

②网络
当前流行的绝大多数电子游戏都充斥着暴力成份。

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中。

一些青少年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的悲剧发生。

(三)文化管理与犯罪
文化市场管理松弛——不良文化泛滥——不良文化与社会丑恶现象相伴而生——成为严重犯罪的重要诱因。

1.影视作品
2.网络
3. 传媒
●五、致罪的法制因素
(一)立法问题
1. 立法不公——恶法肆虐——侵犯人权——违法犯罪
2. 立法滞后——法律真空——无法可依——违法犯罪
(二)司法腐败
司法腐败——群众不满,矛盾激化——助长违法犯罪气焰,导致犯罪大量增加
(三)执法犯法
法律实施是法制环节中最薄弱的一项,执法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最多也最突出: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钱代法。

(四)民不知法、不畏法、不信法
不知法——犯法
不畏法——无法无天
不信法——迷信私力救济
◆本章思考题
1.贫穷、富裕与犯罪的关系。

2.中国传统文化与犯罪的关系。

3. 立法与犯罪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