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初三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尚纪珍审核人:尚纪珍、任红梅分值:12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襁.褓(qiǎng)教诲.(huì)强聒.不舍(guō)陨.落(yǔn)
B. 嗤.笑(chī)掺.杂(chān)舐.犊之情(shì)遗骸.(hài)
C. 戳.破(chuō)恁.地(rèn)鲜.为人知(xiǎn)勾.当(gòu)
D. 崩殂.(cú)戏谑.(nüè)恃才放旷.(kuàng)醴.泉(l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全部正确;B.遗骸.(hái);C.恁.地(nèn)勾.当(gòu);D.戏谑.(xuè)醴.泉(lǐ)。
故选A。
2. 下列字形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涕泗横流枘凿断章取异扶掖
B. 孜孜不倦潮汛吹毛求疵揣磨
C. 陟罚臧否社稷歇斯底里忿恚
D. 鸦鹊无声窈窕佁然不动恣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断章取义.;B.揣摩.;C.全部正确;D.鸦雀.无声。
故选C。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政府的帮助下,小洋楼、大马路都冒了出来,短短几年的时间家乡已是今非昔比
....。
B. 只要一说起周末去爬山,他就马上闲情逸致
....地唱起歌来,好像立马就要去爬山一样。
C. 在大山深处有一个孤陋寡闻
....的小村庄,那里虽然偏僻荒凉,但清新的空气却是大城市从来没有过的。
D. 只要好高骛远
....,总结经验,永不放弃,全力以赴,梦想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今非昔比: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符合语境;B项,闲情逸致:是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不符合语境;C项,孤陋寡闻是:是指简单的知识,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
不符合语境;D项,好高骛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不符合语境。
故选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几个学校的领导严肃地研究了学生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B. 努力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包头市的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包头市的经济发展。
C.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为世界最高的山峰之一,不少登山爱好者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征服它。
D. 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有较高的信誉是决定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改为“学校的几个领导”;B项正确;C项,把“之一”去掉。
D成分残缺,改为: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东汉
B. 《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战国
C. 《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
D. 《故乡》——《呐喊》——鲁迅——现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
BCD三项都正确,故选A。
6. 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滴滴汗水勇赴学海(2). 逐鹿中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不唯一。
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7. 默写。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_________________。
(6)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__。
(7)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
(8)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
(9)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
(10)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 (4)曾益其所不能(5). (5)平沙莽莽黄入天(6). (6)相期邈云汉(7). (7)寤寐思服(8). (8)雪拥蓝关马不前(9). (9)以咨诹善道(10). (10)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解析】试题分析: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
所有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小题2注意“溪”的写法。
小题3注意“竞”的写法。
小题4注意“曾”的写法。
小题5注意“莽莽”的写法。
小题6注意“邈”的写法。
小题7注意“寤寐”的写法。
小题8注意“蓝”的写法。
小题9注意“咨诹”的写法。
小题10注意“蓬勃”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无行:没有善行,品行不端。
②中情:内心的实际情况。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又不能治生商贾.贾:________
(2)若.虽长大若:_________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2)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10. 读完选文,你认为韩信是个怎样的人?
11.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法刻画韩信?请简要分析。
【答案】8. (1). (1)经商(2). (2)你
9. (1)于是韩信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子,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2)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掉他吗?
10. 忍辱负重,不计前嫌(或宽容大度)。
11. 对比。
把韩信最初贫无行与后来功成名就进行比较,把之前对侮信者的忍让和之后对其的重用进行比较,充分塑造了韩信这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的气度和不凡。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贾”:经商。
“若.”: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
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孰”“俯”“匍匐”“方”“宁”等字词的翻译。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中可知,他忍辱负重;从“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中可知,他不计前嫌。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
从“贫,无行”和“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中可知,把韩信最初贫无行与后来功成名就进行比较;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和“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中可知,把之前对侮信者的忍让和之后对其的重用进行比较,充分塑造了韩信这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的气度和不凡。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丁立梅
①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很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
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
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嘛,买什么衣裳。
”
③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
”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
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
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
不就是个闲生日嘛,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
⑤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
”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⑦我笑看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
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
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
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
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
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
过棉花。
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黄花菜、苜蓿、葛蒲和苦艾。
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躬到地上去了。
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发来——竟是那么的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⑪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
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
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一棵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
”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了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
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⑫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
“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⑬我赧颜,又有些伤感。
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
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
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
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⑭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
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
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⑮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注】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鼋(yuán):鼋鱼,爬行动物,外形像鳖,生活在水中。
12. 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
13. 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
14. 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15.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流露了“她”(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16. 文章题目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 (1)高兴得手足无措;(2)试穿衣服时不好意思,装作不在意的话;(3)满足的笑中泪光闪现;(4)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5)喝多了酒。
13. 我“黯然”,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不知还有几个生日能过;我“惭愧”,是因为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
14. “满村庄溜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动作,写出了村庄的人少。
“不时吠上一两声”运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安静。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
15. 对我的称赞,对我父母的羡慕,对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对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无限伤感。
16. 不好。
“父亲的生日”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还写了作者在家乡田间的见闻感受。
作者一方面表达要孝敬老人,关注留守老人;另一方面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敬意,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家乡。
若改为“父亲的生日”就表达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分析概括,阅读所示文段,从情节的相关性来梳理相关的情节,根据“幸福”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件找到所指代的情节,简要概述。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理解文意,在文中找到“黯然”“惭愧”的位置,找到具体的情节,根据所提的问题,分析有关内容,概括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来分析词语的含义及其原因即可。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关键要找准角度,从句子内容来看,这句话主要写的是村子里的狗,村庄的主人应是“人”,可作者却说“主人似的”,可见是以狗的描写来侧面表现村庄的荒凉,表现年青人的进城打工,让农村变得寂寞与荒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分析。
结合句子的前后文内容来揣摩,梅“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发来”,可见她的发白不仅与年龄有关,最关键的还与两个儿子的远离有关。
结合这样的境遇再来揣摩她的话,不难发现,表现了她对我父母的羡慕,对自己寂寞的生活心生无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
标题一般都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主旨的点明。
本文主要写回家为父亲过生日所见到的村庄的变化,来表现农村生活的现状,引起人们对留守老人与儿童的重视与关爱。
如果改为“父亲的生日”则过于片面。
【点睛】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药品环境污染
①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
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
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
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
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
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一般来说,口服用药剂量中30% ~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
人类用药量的增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使用的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使得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量急剧增大。
④另外,不仅仅是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
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
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
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减少药品向环境中的排放,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包括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经营注册和许可制度,合理适当开处方,改善药品包装设计和减少畜牧业用药等。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也可以有效控制药品环境污染渠道,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的宣传单等都是有效措施。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7. 本文围绕“药品环境污染”,说明了药品环境污染的现状、_______、______和解决方式。
18. 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语段语意连贯完整。
19. 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
20.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
..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2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如何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17. (1). 途径(2). 危害(或影响)
18. 经由体内排出(或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
19. (1). 举例子(2). 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残留药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 “可能”表示推测,不很确定,说明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也存在不进入饮水系统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 (1)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2)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
(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第4自然段“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这一途径”和第⑤、
⑥段的内容分级概括即可。
18. 试题分析:根据上文“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和下文“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归纳概括得出“经由体内排出(或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句中“印度的秃鹰”是举例子说明。
20. 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副词的辨析能力。
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废弃药物的活性成分不排除不进入饮水系统的可能性,“可能”一词的使用更科学,更准确,更严谨。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根据题干答案区域在最后一段,仔细阅读不难梳理出需要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
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
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
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
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
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
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
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2.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23. 选文①段中,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
在这几种读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
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是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25. 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_______,“薄发”指的是______。
26. 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选择哪两项?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