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範答題思維習慣的養成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意象與情感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兩幅秋景圖讓學生欣賞並談感受,這些秋景圖的特點是蕭瑟淒清的,與本文的秋景圖有相似之處,從而引入新課.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因*臣李林甫當權,他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一流大詩人往還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縣,得知幼子已餓死,而皇室貴族還過著荒*
逸樂的生活,強烈的階級對比,使詩人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絕唱。
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三別”。
其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聖”。
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
有《杜工部集》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
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
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
他的鬱悶是多種因
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
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
1、誦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
指名生讀
聽錄音
再指名生讀、齊讀
2、把握詩歌內容
•用解讀記敘文的方法鑒賞這首詩。
•記敘文六要素
1、時間
2、地點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經過(作者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6、事件的結果
學生概括師明確:
登高時間: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著急風的重陽節
登高地點: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陽登高避禍,希望健康長壽
登高的經過: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盤旋的飛鳥,紛紛飄落的黃葉,滔滔不絕的江水;聽到了猿的哀鳴;想到了萬裏做客,晚年多病,國運和自身命運的艱難。
登高的結果:感覺無限的悲涼
四、鑒賞
(一)寫景:首聯、頷聯
這兩聯寫了哪些景物?
首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
頷聯:無邊落木、不盡江水
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
蕭瑟淒清、遼闊悲涼
(二)抒情:頸聯、尾聯
頸聯:“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有人評價說此聯包含八層意思,請找出來。
(生品讀此聯,試著找出所蘊含的八層意思,師點撥)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裏,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淒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裏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此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也是個人。
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
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多為國家出力。
古代知識份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
【篇二】
【背景資料】
一、作者介紹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超
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二、相關知識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需要瞭解一些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
(1)統一場論
根據現代物理學知識,將我們的宇宙結合起來的力有四種:引力、電磁力、強
核力和弱核力。
物理學家運用量子力學,已經把後三種力統一起來(美籍華裔物理學
家楊振寧和他的學生米爾斯提出楊一米爾斯場理論,解決了這一問題,被稱為“標
準模型”。
但是這一理論因為計算繁複無比而讓人頭疼),但是引力仍然游離在外。
愛因斯坦畢終生之力想尋求四種力的統一,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理論,最終也沒有實現。
(2)高維空間
現代理論物理學認為,統一四種力的前景,在於高維空間(如十維或更高)理論
的確立。
比如對於古人來講,風暴是怎樣產生的,風暴會襲擊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襲來,什麼時候結束,他們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從近似於二維平面的角度來觀察,即使有簡單的預報,也都是靠經驗來推測的。
現在有了氣象衛星,從太空這樣三維角度觀察地球,在地面上看來神秘莫測的風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預報風暴的動向。
同樣,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傳統的
四維(空間三維加上時間)理論太“小”,不能解釋宇宙中的四種力。
當他們超越四維而在更高維(如十維或更高)中尋求統一這四種力時,就能得到一種簡單、漂亮的解決模型(科學家認為宇宙應該是簡單、合諧的)。
高維空間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後10-43秒,十維宇宙分解成四維宇宙和六維宇宙,四維宇宙暴脹,經過近一百五十億年,演變成今天我們生活的宇宙。
大爆炸後10-35秒,大統一力分開。
但是高維空間理論很難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因為要
模擬當時的環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無法做到,所以現在高維空間理論只能是“理論”。
【示範教案】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二、能力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
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
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超
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
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
”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
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
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
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
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體設備”,
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
坦理論,探究反物質。
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
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
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
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
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
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
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
“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
所謂的實驗。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
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
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
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
“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
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
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
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
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
歷險故
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
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
”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
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
“在所不辭”意味著“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
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
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
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
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