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崛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罗杰斯等为代表,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实际上是指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
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设性地处理某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2)关于教学过程: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以便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必要时教师帮助澄清)——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澄清)——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有积极行动,教师予以支持)。
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
3)关于教学方法:罗杰斯提出了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的概念,前者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
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后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的学习。
该理论强调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要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明了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等。
该理论强调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主张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4)关于师生关系:该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第二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第三,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第四,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同时,强调教师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视听教具等,而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
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真诚即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接受即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接受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畏惧和犹豫,达到目的时的惬意;理解即“移情性的理解”,要求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