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MOOC_3.5_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实验_脚本_092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讲解:
说明:PPT每页内容均以动画展示(ppt备注是旧版本,最新脚本在本文档中),以下是每页需放入提字器的脚本:
P1.这一节我们一起完成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实验(换页)
P2.实验目的是分析TCP/IP协议中网络层的分片过程。

实验内容是通过在路由器与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报文,设置MTU的大小,将同一报文分为几片分别传输,来验证分片过程。

(换页)
P3.首先考虑一个问题:网络层为什么要分片呢?网络层的IP数据报需要在数据链路层封装成数据帧,然后才能通过物理层进行传输。

在互联网上,IP数据报往往要跨越多个不同种类的异构网络,每种网络都规定一个数据帧最多能够容纳的数据量,也就是最大传输单元MTU。

当一个IP数据报封装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时,此IP数据报的总长度,包括报头+数据,不能超过下层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才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传输。

因此,对于较大的IP数据报,我们需要进行分片,才能传输。

现在,我们想到一些问题,怎样分辨当前数据是否被分片呢?如果是的话,怎样知道哪些分片应该组合到一起,按照什么顺序组合呢?(换页)
P4.关于当前报文是否被分片,我们可以通过3位“标志”字段中的第2位确定,第2位DF是“不分片”标志位,DF=1时表示不允许分片,DF=0时允许分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报文就是不允许分片的。

下面看另外一个报文。

(换页)
P5.当前报文DF=0允许分片。

第3位MF是“更多分片”标志位,MF=1时表示后面还有分片,只有数据报的最后一个分片,MF=0。

(换页)
P6.下面考虑另外的问题:怎样知道哪些分片应该组合到一起?按照什么顺序组合呢?当IP 数据报被分片时,每个分片的“标识”字段值都是相同的,最终就能将相关分片重新组装成完整的IP数据报。

而13位的“分片偏移量”,指明这一分片在数据报中的位置,也就告诉我们组合的顺序。

(换页)
P7.在以太网路由器的设计中,ping命令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大小范围是从46字节到1500字节。

本次实验可以设置ping的数据部分为300字节,同时将路由器的以太网端口MTU 设为100字节。

于是在使用ping命令时,300字节的数据分4片进行传输。

现在开始实验吧!(end)
操作演示录像的脚本(操作录屏使用)
(P58:5.6实验步骤)
实验前要注意:改变Wireshark属性设置:Edit -> Preferences -> Protocols -> ip-> 把Reassemble fragmented IP Datagrams后面的“√”去掉-> Apply,就可以捕获报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