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

°C010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姓名 班级【要点1】物质的三态1.水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因为自然界中的水固态有冰、雪、霜、雹_,液态有_水、雾、雨、露_,气态有水蒸气_。

2. 通常情况下,所有物质一般都有三态: 。

【要点2】酒精灯的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a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_____加热。

b 、绝对____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c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_____禁止盖灭,不能吹灭。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______盖灭。

【要点3】温度1. 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云、雨、露、雾、霜、雪、雹就是水的状态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 有关。

2. 温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要点4】温度计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测量的。

(测温液体是水银、酒精、煤油。

)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看清、四要、一不)(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________(测量范围)、________(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_________________。

(3)待温度计的______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_________。

3.操作过程:(1)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2)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3)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4)等温度计的系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5)取出温度计 (6)整理器材【例题1】如下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

图21020℃℃3837(a)(b)【例题2】下列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将正确的实验顺序填写在横线上A. 取出温度计B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C. 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分度值D .估计被测水的温度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例题3】右图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左右)的示意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共30张PPT)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共30张PPT)
第二章.物态变化
2.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阅读书本《信息快 递》——酒精灯的使用, 明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点。
点燃

用灯帽盖 灭

√ 用外焰加热
×
×
活动:观察水的状态及其特征 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发生了哪
些变化?
水蒸气是无色看不见的
水有哪些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 形状、体积有什么不同呢?
形状
四大恶魔
城市红外卫星照片
不同点 量程 分度值
种类
-20℃至
110℃
1℃
35℃至 42℃
0.1℃
-30℃至
50℃
1℃
液体
煤油、 甲苯、 水银。
水银
酒精、 煤油。
结构
无缩口、 不可取 出读数
有缩口、 可取出 读数 无缩口、 不可取 出读数
地球的“温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温室气体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排热”、“吸热”、“水少”、“不通 风”
记作:38.2℃
38
读作38.2摄氏度
注意:
(1)没有“0”添0再读
37
(2)看清分度值
看 40
(℃ )
30
图 30
20

数 20
10
: 10
0
0
10
10
体温计:
1、原理: 2、量程:
分度值: 3、构造:
4、使用:
水银热胀冷缩 35~42℃ 0.1℃
1、玻璃泡容积大,毛细管内径细
2、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有弯曲 1、使用前甩几下 2、可离开人体读数
持接触; 视线与液面相平
“看” 量程 和分 度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苏科版

• 三、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 2.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3.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 • 5.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 1.构造:体温计液泡上方有缩口 • 2.量程:体温计35℃-42℃ • 3.分度值:0.1℃ • 4.使用方法:体温计使用前将液注甩至 • 35℃以下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物态 变化》复习课件 苏科版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第一节: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 二、温度计
•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2.摄氏温度的规定: • 0℃: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的温度为0摄氏度 • 100℃: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 3.温度计在使用前必须观察: • ①量程 • ②分度值 • ③零刻线位置:零上温度向上读,零下温度向下读。
• 5、严冬,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
的房间,镜片上会雾蒙蒙的,这是因为〔A 〕
• A.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水附着在镜片上
• B.空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空气附着在镜片 上
• C.热气附着在镜面上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6、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 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 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C 〕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_汽__化__现象,都要_吸__收__热量
1.只发生在液体外表
1.同时发生在液体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常见实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九.常见的自然现象◆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液化以及凝华)◆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

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大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固)◆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凝华)◆雪:当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十.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冬天嘴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液化2、雾的形成—液化3、露的形成—液化4、霜的形成—凝华5、用久日光灯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6、冰镇啤酒瓶“冒汗”—液化7、用久的电灯的灯丝变细—升华 8、天空中云的形成—液化和凝华9、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先升华后液化 10、冰棒冒“白气”—液化11、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12、冰棒纸上结的“霜”—凝华 13、碘变成紫色的气体—升华14、卫生球变小了—升华 15、夏天衣服被晒干—汽化。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第一章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考点二乐音的特性1/ 7➢考点三噪声及其控制2/ 7➢考点三超声波和次声波第二章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2、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3/ 73、摄氏度(℃)的规定(课本30页信息快递)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该温标是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以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 ℃,在0 ℃至100 ℃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看量程、分度值、0刻度线(2)使用时:①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与杯底、杯壁接触;②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④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5、温度计使用步骤:①估、②选、③看、④放、⑤读(先稳定再读数应平视)、⑥取6、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ºC——42ºC 分度值是:0.1ºC7、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弯管(缩口)➢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4/ 7➢考点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5/ 72.蒸发与沸腾的比较【说明】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温:即温度,如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2)加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气体体积,如将石油气压缩成液体后储存在钢瓶内。

【点拨】(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沸腾;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对“白气”“白雾”的正确认识:水蒸气是气态物质,是6/ 7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

7/ 7。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学年:20232024学年版本: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二章《物态变化》的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以及温度、压强等条件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物态变化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制冷、制热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够分析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

难点: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棍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以及物态变化的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如冰棍融化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原理。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观察冰棍融化的过程、观察水蒸气凝结的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物态变化》1. 定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 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过程: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4. 条件:温度、压强等。

七、作业设计:(1) 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会冻裂?(2) 夏天,为什么冰箱里的饮料会结霜?2. 请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1) 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体积膨胀,导致水管冻裂。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课件
考点5: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1.如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以下,菜窖里 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冻坏,这是为什 么?
答:水在0℃以下 会凝固放热,使 菜窖里的温度不 至于降得太低。
初中物理课件
2、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响
声并且看到水面冒出“白气”。在此过程中,水
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汽是化 液和化
(1)这块冰的初温是_-_1_0__℃,熔点是_0__℃; (2)加热__1___min后,冰开始熔化;
(3)加热3 min时,物质的状态是__固__液共存态 _;
(4)熔化过程需要___8__min; (5)经过1__2_._5_min,温度升高到20 ℃.
初中物理课件
考点2:知道三种状态 以水为例(水的不同形态)
答题要点:(1)液体汽化;
(2)吸收热量;
(3)罐体变凉。 初中物理课件
了解两种效应
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
初中物理课件
你知道温室效应产生 的原因和危害吗?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 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 致全球气候悄悄变暖,从而造成海平面上升、热 带风暴频发等一系列灾害。人们已认识到温室效 应加剧的危害,正在制定国际公约以限制温室气 体的排放。

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
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
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4、有一种气体打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丁烷。通 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是用 压缩体积的方法 将其变为液态的.
初中物理课件
5、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 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_____水_蒸__发__吸的热缘故;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2章 物态变化)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2章 物态变化)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2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

①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

②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①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②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④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①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重点: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相遇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①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②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则它们的温度相同。

③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1)“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2)“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笔记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笔记整理

第二章《物态变化》笔记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0℃的冰与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它们一样冷,但它们对食物的冷却效果不相同,因为冰熔化要吸热,冰的冷却效果更好。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35℃—42℃。

它有特殊构造叫细管,使它能离开人体读数。

体温计使用前要甩几下,目的是使液体回到玻璃泡。

4、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常常不是0.1)。

温度计读数要注意水银柱超过0是正,未到0是负,都必须从0开始读,没有显示0的从小往大读。

5、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几个关键词:①玻璃泡全部浸入,②示数稳定,③读数时仍然留在液体中,④视线相平(仰视读数会偏小,俯视读数会偏大)。

6、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有六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

7、下列实例是什么物态变化?霜的形成凝华。

水滴变干汽化。

冰棒和冰雪变成水熔化。

露的形成液化。

干冰致冷升华。

水雾消失汽化。

冻豆腐,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

卫生球消失升华。

铸造零件凝固。

灯泡变黑灯丝变细先升华再凝华。

出现水雾或水珠液化。

冰冻衣服变干升华。

出现“白气”液化。

雾凇形成凝华。

加热碘后再冷却先升华再凝华。

“出汗”液化。

出现“白雾”液化。

出现“热气”或者“冷气”液化。

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凝固。

冬天戴眼镜进室内液化。

雪人变小升华。

飞机拉“烟”液化(烟其实是小水珠)。

“固体清新剂”清新空气升华。

火箭头部防止烧毁,先熔化后汽化。

8、出现“白气”都是液化现象(白气不是气体而是小水珠)。

(“白气、白雾、热气、冷气”都不是气体都是小水珠,都是液化现象)。

冬天轿车挡风内玻璃上有白雾,夏天轿车挡风外玻璃上有白雾,都属于液化现象,判断白雾是在内玻璃还是外玻璃,不是看哪边冷,而是看哪边热,哪边有热的水蒸气,因为只有热的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

温度的测量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温度值,会正确使用温度计;2、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3、知道沸点、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问题;4、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用的相关信息;5、熟悉几个重要的实验。

【考点1】温度的测量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2.有的固体叫做晶体,没有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有。

3.晶体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熔点。

晶体是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凝固时要热。

4.要使晶体熔化,温度必须达到,且必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升华和凝华1.物质的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做,要热。

2. 物质的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做,要热。

3.常见的升华现象有,凝华现象有。

温度: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根据。

使用方法:①观察你所使用温度计的和。

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③读数时,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温度计仍要与被测物体接触,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注上表面。

汽化和液化1.物质的由液体变为气态叫做,这个过程要。

2.只在液体发生的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可以在温度下进行。

液体蒸发时需要,有作用。

3.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1.沸腾是在液体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需要。

2.液体的温度叫做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物质的由变为叫做液化,气体液化时要热。

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 ;蒸发沸腾液化水循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

物态变化过程总伴随着_________的转移。

〖例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 .人体的正常体温B .盐城冬季的最低气温C .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例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只有当温度计的玻璃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可以测量很低的温度〖例3〗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物态变化1.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计: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相关知识:量程——测量温度范围;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温度构造:玻璃泡、测温物质(水银、酒精或煤油)、玻璃管种类:1)体温计:特点:有细管;可离开人体读数使用要领:使用前要要用力甩;消毒时不能在沸水中煮或在酒精灯上烧基本属性:量程35~42℃;分度值0.1℃2)实验室用温度计:使用要领:使用前:观察量程,认清分度值使用中: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壁2.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基本属性: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一般为1℃测温物质多种,有水银、酒精、煤油3)寒暑表:用途:测室温量程:一般-30~50℃特点:使用方法简单,挂在室内,直接读数即可2.汽化液化(1)汽化: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特点:吸热影响蒸发两种方式: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快慢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2)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液体表面积大小3)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4)有吸热制冷的作用沸腾1)在确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沸腾条件2)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达到沸点3)剧烈的汽化现象继续吸热4)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液化: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两种方法:降低气温、压缩体积特点:放热常见现象:眼睛能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习题:1.锡的熔点是232摄氏度,那么232摄氏度的锡:()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混合态;D、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2.把冰水混合物移到-10℃房间内,那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A、低于0℃;B、一定是0℃;C、高于0℃;D、可能是0℃。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

(2)掌握液化和汽化的知识内容,学习蒸发和沸腾。

(3)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内容,学习晶体和非晶体。

(4)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内容。

二.易错点与重难点:(1)物质的三态转化过程和吸放热情况。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3)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三.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

该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记。

2.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其过程要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物理学中,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的表面积以及液体表面积的空气流速有关。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不同物质的液体沸点一般不同。

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沸点就越低。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其过程要放热。

液化有两种方式:降温和压缩体积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以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白气都与水蒸气的液化有关。

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②压缩体积。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如打火机、液化石油气、氧气瓶。

100℃的水和100℃的水蒸气冷热程度是否相同?3.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其过程要吸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 21 -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一)课堂作业1.自然界物质存在通常有三种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水处于________态时,形状、体积都固定;处于________态时,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处于________态时,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2.雨、露、雾、霜、雪、雹、水蒸气、冰都是水的“化身”,其中都是气态成分的有________,都是液态成分的有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固态成分的有__________________.3.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程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4.温度计上的字母C 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_______温标,它的单位是_________.该温标是由瑞典物理学家__________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把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0度,把1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l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做___________.摄氏度用符号_________表示.5.图(a)温度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示数为________,读作_________;图(b)温度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示数为________,读作_________.6.下列有关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7.0℃的水和0℃的冰,两者相比较 ( )A.0℃的冰要冷一些B.0℃的水要冷一些C.冷热程度根同D.物态不同,无法比较8.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D.泉州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课后作业9.一块冰的温度由-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___________.若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____________.10. 请在-18℃、0℃、20℃、37℃、42℃、100℃、200℃中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__;人体的正常温度是________;洗澡水的最佳温度是________;人感到最舒服的温度是__________;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是______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第5题_______炸排骨时的油温是__________.11.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___,最低气温是__________,一天的温差是__________,平均气温是_________.第11题第16题12.估计一下感觉到有些烫手时水的温度约是 ( )A.10℃B.30℃C.50℃D.90℃13.下列各自然现象中,水都是表现为固态的是 ( )A.霜、雹B.雨、雾C.雪、露D.雨、雹14.我国低温超导科技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89年就得到最高转变温度为-141℃的超导材料,-141℃读作 ( )A.零下141度B.零下141摄氏度C.负141度D.摄氏负141度15.在北方,冬天的湖水结成冰,则跟冰接触的湖水的温度为 ( )A.低于0℃B.高于0℃C.等于0℃D.不能确定16.如图所示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 )A.23℃,23℃B.17℃,37℃C.-17℃,23℃D.23℃,-37℃17.实验时,若将酒精灯打翻,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水冲洗B.用湿布扑盖C.用黄沙覆盖D.用嘴吹灭18.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的水银一样多,但细管内径不同,经检验都是合格产品,现将它们的玻璃泡同时插人同一杯热水中,那么 ( )A.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当然也较大B.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较低,示数当然也较小C.尽管内径不同,但水银柱升高的长度相同,示数也相同D.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19.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经检验测量不准确,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4℃;把它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读数为94℃;用它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为22℃.(1)求这杯水的实际温度.(2)当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多少的液体时较准确?- 22 -- 23 -第2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二)课堂作业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___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的体温计,它的量程为____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此时的示数为________.3.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下列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字母序号).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E.放一段时问使温度计内液面稳定;B.观察它的量程; F.估计被测水的温度;C.认清其分度值; G.从水中取出温度计;D.把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水中; H.观察温度计内液面对应的示数,进行读数.4.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5.(09·綦江)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 ( )A.放入沸水中煮B.放人温水中泡C.用酒精棉花擦洗D.在酒精灯上烧6.某粗心的护士给一高烧病人量过体温,示数为39.2℃,消毒后没有甩就给另一病人量体温,结果示数为39.5℃,那么这位病人的体温 ( )A.一定为39.2℃B.可能高于39.2℃C.一定低干39.2℃D.低于或等于39.2℃课后作业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操作情况,请指出操作中的三处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面是某同学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的实验步骤;A.选用合适的温度计;B.用手摸热水,估计热水的温度;C.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并与水充分接触;D.立即读取温度计的示数.(1)上述步骤________是错误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上述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第7题- 24 -9.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它是利用水银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必须注意(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天,小明早上测量完体温后,用力甩了甩体温计,随即将体温计放到窗台上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如图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__________(高于/等于/低于)这个示数.11.有A 、B 两只温度计,玻璃泡内装有同样多的水银,A 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比B 粗,若两只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1℃,用这两个温度计测同一物体的温度,较准确的是 ( )A.A 温度计B.B 温度计C.一样准确D.无法确定12.下面关于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B.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人体C.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D.用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都可以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3.一只未刻好度数的温度计,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温水的温度时,煤油柱的长度为11 cm,此温水的温度为 ( )A.20℃B.35℃C.55℃D.40℃14.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下列图像中能表示其温度T 随时间t 变化关系的是( )15.护士小姐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35℃以下,她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甲的体温后,忙碌中把体温计直接夹到乙的腋下,结果两个人的体温记录都是39℃.请问甲、乙两人中谁有可能没有发烧?试结合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第9题 第10题- 25 -第3课时 汽化和液化(一)课堂作业1.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时要_________(吸/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有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将其中一只的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棉球包住,如图所示,稍后会发现包有酒精棉球的温度计示数会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酒精_________________所致.3.为了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__________,增大液体的____________和加快液体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所示的是某学生在研究水沸腾时,根据相应数据描绘的图像.从图像中可知,该同学加热时水的初温为________℃,加热到第_______min 时水开始沸腾.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升高/不变/下降),该过程水_________(吸热/不吸热也不放热/放热),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5.(09·柳州)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C.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6.(09·贵阳)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课后作业7.夏天,有人用与室温相同的湿毛巾包在同温度的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这是利用水_________时从牛奶中_______热的原理.8.(09·雅安)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_________(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不同.9.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明同学分别滴一滴数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B.水的表面积有关C 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D.水的多少有关第4题第2题 第9题- 26 -10.天热时,打开电风扇,人感到凉快些,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的是凉风B.电风扇扇来的风能使室内温度降低C.电风扇的风带走了周围的热量D.电风扇的风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人感到凉快11.小刚两次煮鸡蛋,第一次水沸腾后继续用急火煮,直至煮熟.第二次在水沸腾后将火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至煮熟,两次比较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省时间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12.如图所示,A 、B 中均装有水,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100℃时(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A 、B 中的水同时沸腾B.容器B 中的水温高于100℃C.容器B 中的水开始沸腾,而容器A 中的水始终不能沸腾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3.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位置,确定______(A/B)的位置.(2)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①、②所示,则图______是沸腾前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沸腾是一种________的汽化现象.(4)纠正错误后,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在图(c)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5)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6)在水的沸腾过程中若撤去酒精灯,沸腾现象________(会/不会)立即停止.第13题第12题- 27 - 第4课时 汽化和液化(二)课堂作业1.物质由_______态变为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液化过程中气体要________(吸/放)热.罐装式石油液化气,是采取_____________的方式使石油气液化装入钢罐的.2.如图所示,凉铁板上出现了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壶嘴喷出的水蒸气__________成的;要在铁板上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夏天的早晨会看到草叶上有一些露珠,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此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__________(吸热/放热).4.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5.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过一会儿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蒸发皿底部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6.某同学不慎被水蒸气烫伤,这要比被同温度的开水烫伤严重,其原因是 ( )A.水蒸气比沸水温度高B.气体比液体的破坏力更大C.水蒸气比开水多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D.水蒸气遇到人体放热,沸水遇到人体吸热课后作业7.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然后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则会发现液态乙醚_________成蒸气而看不见了,再推压活塞,则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_________的.第2题 第5题第7题- 28 -8.深秋时节,在教室的玻璃上有时会看到一些水珠,这是水蒸气________而成的,水珠出现在窗户玻璃_______(内/外)表面.9.(09·平原会考)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现象,__________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10.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进行工作的.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经冷冻室时就会发生_________(液化/汽化)现象,并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11.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 ( )A.湿衣服晾干了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到室内,镜片上模糊不清C.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D.春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1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液化13.牙科医生用金属小平面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总是先将平面镜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微烤一烤,然后才放入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给平面镜消毒B.以免镜面太凉对口腔产生刺激C.以免镜面上产生水雾而影响观察D.增强镜面反光能力14.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5.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78℃、-183℃、-196℃和,当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无法确定第10题- 29 -第5课时 熔化和凝固(一)课堂作业1.物质从_______变为_______的现象称为熔化,物质熔化时要________热.2.要使晶体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3.春天到来时,大地复苏,冰雪消融.冰雪消融是_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吸热/放热).4.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晶体 ( )A.冰B.食盐C.海波D.松香5.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所处的状态是 ( )A.固态B.液态C.固液并存D.无法确定6.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B.冰的熔点为0℃C.从1 min 到4 min,冰处于熔化过程D.从1 min 到4 min,冰的质量保持不变7.下列现象中,与熔化有关的是 ( )A.烧红的钢件放入水中,发出响声,并冒出“白气”B.吃冰棒可解暑降温C.手背涂抹酒精处特别凉D.夏天的早晨,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课后作业8. A 、B 两种物质受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问的变化关系如图,其中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温度,横坐标表示加热的时间.根据图像回答:在A 、B 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_℃,该晶体加热___________min 后开始熔化,你认为另一种物质不是晶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将0℃的冰投入0℃的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周围空气是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的数量增多B.水的数量变多C.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0.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B.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C.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第6题第8题- 30 - 11.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12.如图,这是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晶体,其熔点大约是50℃B.第l ~3 min 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第4~6 min 没有吸热C.第8~9 min 物质处于液态,且正在吸热升温D.在第4 min 时,可观察到既有固态成份,又有液态成份,但固态的要多些13.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装有大量的碎冰块,把装有少量碎冰块的试管插在大烧杯的冰块中,在烧杯底部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烧杯和小试管中的冰同时熔化B.小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大烧杯中的冰后熔化C 大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小试管中的冰才开始熔化D.小试管中的冰始终不能熔化14.两个学习小组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且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直到两种物质全部熔化.各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绘制了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b)、(c)两图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1)海波在熔化时,要________(吸热/放热),温度_________;石蜡在熔化时,要_______(吸热/放热),温度_________.(2)海波属于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物质,石蜡属于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物质.(3)这两种物质中,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是_________,其熔点是________℃.(4)图(b)中________(AB/BC/CD)段表示海波处于熔化过程,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min.BC段,海波处于__________状态.第12题 第13题- 31 -第6课时 熔化和凝固(二)课堂作业1.物质从________变为_________的现象称为凝固,物质凝固时要________热.2.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_________,同种晶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_相同.3.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熔化的是____________;其中②、③、④是_________(放热/吸热)过程.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岩浆变成了岩石;⑤废铁回炉,在高炉中变成滚烫的铁水;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4.下表是小京和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 min 时是_______(固/液/气)态.(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__(晶体/非晶体).(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4)下列是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作出的该物质的凝固图像.其中正确的图像可能是 ( )5.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存放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6.已知液态酒精、煤油、水银的凝固点分别为-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用 ( )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以上温度计都可以7.某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本中的熔点表以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熔点表中所有物质都是晶体B.熔点表中各物质的凝固点等于其熔点C 熔点低于0℃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或气态D.铝的熔点为660℃,温度为660℃的铝应为液态课后作业8.小明同学买了一块新鲜的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当他把冰冻豆腐拿出来化冻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其主要原因是 ( )A.豆腐冷缩而成的B.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成的C.豆腐膨胀而成的D.豆腐里的水遇冷结成冰,随后熔化成水而成的- 32 - 9.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注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像的是( )10.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而断B.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所以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C.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D.在-265℃时,氢气是固态11.从互联网上查得的信息知道,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这种夹克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人们感到凉爽;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凝固,人体倍感温暖.这种夹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是 ( )A.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B.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C.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D.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12.某固态物质加热后变成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表,由(1)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2)第6~12 min 物质_______(吸/不吸也不放/放)热,该物质是_________(晶体/非晶体).(3)该物质冷却_________min 后开始凝固,其凝固点为_______℃.(4)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第12题第7课时升华和凝华课堂作业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称为________,这个过程物质要________(吸热/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_________,这个过程物质要_________(吸热/放热).2.在锥形瓶内放人适量的碘粉,底部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_______________,而碘晶粒逐渐消失.拿走酒精灯,过一会儿在瓶壁上会出现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碘在_________时要吸热,在_________时要放热.3.冬天,冰冻的衣服在温度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_,而变成了水蒸气,这个过程要________(吸/放)热.4.(09·江苏)霜是由水蒸气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__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5.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时要吸热B.子冰升华时要吸热C.干冰汽化时要吸热D.干冰先熔化后汽化时要吸热6.为了防止虫蛀毛料衣物,在放人箱内时要伴放一些樟脑丸,夏天过后,樟脑丸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其原因是 ( )A.樟脑丸熔化了B.樟脑丸汽化了C.樟脑丸蒸发了D.樟脑丸升华了7.在演出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释放的白色雾气,仿佛流动的白云,它的原理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 ( )A.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B.迅速熔化而后再蒸发变成的白色雾气C.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D.迅速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8.(09·德州)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 )A.先凝华后升华B.先蒸发后凝固C.先升华后凝华D.先汽化后液化课后作业9.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这是_________现象.冰花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______(内/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吸/放)热.10.冬天,用雪堆成的雪人,气温即使在0℃以下,时间久了雪人也会逐渐变小,这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_现象,这个过程中雪需要_______热.1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_______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雪熔化需要_______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12.为了缓解北方某些地区的旱情而实行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___成了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就________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33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讲义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讲义练习(含答案)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态:像铁钉、冰块这类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液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

(3)气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3.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注:(1)通常说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

(2)固、液、气特征表:状态形状体积固态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液态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气态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4)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二、物态变化1.六种物态变化示意图:2.蒸发和沸腾:(1)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需要达到沸点。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1)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熔化(或凝固)条件:(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继续吸热(或放热)。

(3)特点: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注:(1)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可液化)和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如:液化石油气。

(2)注意三个不变的温度,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吸热(或放热),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3)升华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凝华现象:霜,树挂、窗花的形成过程。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二课时)》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二课时)》教案 苏科版

《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在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

二、复习过程(3).汽化:(A)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1.(A)沸腾: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⑷有关沸点知识: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2.(A)蒸发:⑴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400C 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

(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3.液化:1.液化现象: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B)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起点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物态的变化 练习卷
一、填空题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
过程中吸热,温度 .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 现象;
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 侧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
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20 10 10
20 甲 乙 图2-1 图2-2 时间(min )
60 50 40 30 乙 甲 温度(℃)
图2-3 时间 温度
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一共性是 .
二、选择题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 )
A .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白墙变黑,且刷不净
B .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
C .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
D .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
1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 )
A .16.2℃
B .18.1℃
C .19℃
D .20℃
16.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是 ( )
A .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 .泥沙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剧烈
C .植被破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地荒莫化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7.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
由图可知 ( )
A .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B .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 .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 .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18.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
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
A .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 .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9.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图2-4
样做是为了 ( )
A .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 .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 .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 .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20.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 )
A .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 .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 .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 .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2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
A .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 .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 .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 .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如图2-5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
玻璃管口喷出.(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
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
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23.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
(2)这种合金是 物质(填“晶体”或“非
晶体”)
(3)合金的熔点是 ℃
(4)图中BC 段表示合金处于 状态.
2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 晶莹的露, 凝重的霜 , 轻柔的雪, 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 物态可以变化, 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文中句子
物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晶莹的露
图2-5 180 A 200 220 240 D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2-6
温度(℃) 时间(min )
25.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资料:1 如图所示,冰箱的致冷设备由蒸发器 、压缩机 、冷凝器 、毛
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致冷剂氟利昂(一种既容易汽化
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 ① 热,使冷冻室内温
度 ② ,气态的氟利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
此致冷剂液化 ③ 热,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1)在资料的① 、② 、③ 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③ .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3)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能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2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人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
成小冰晶或 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
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水滴,
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27.右图2-8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
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根据图象可知: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 ,其熔点
是 ,液态名称是 ,加热2分钟
物体处于 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 状态,加热8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 ,此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 ,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 分钟.
凝华
温度(℃)
时间(
分)
1 2 4 3 5 6 7 8 9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A B C D E F 图2-8 图2-7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热水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2.18℃,-16℃ 3.分子间有间隙 4.汽化、液化 5.提高温度扩散 6.液化 7.汽化液化 8.温室热岛9.遇冷液化 10.乙 50 升高 11.升华内凝华 12.液化雾凝华霜 13.凝固熔化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不变
二、选择题
14.D 15.D 16.C 17.D 18.B 19.D 20.A 21.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液化小水珠液化放热 23.190℃晶体 210℃固液共存 24.略25.(1)吸降低放热(2)没有道理,因为电冰箱的工作是间隙工作,所以电冰箱的背部时冷时热(3)不能 26.升华凝华液化熔化 27.冰 0℃
水固液共存液体 100℃(汽化)沸腾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