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文化,一莒一春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一文化,一莒一春秋
摘要: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五千年文字,这是莒县独特的地理标志。

莒县,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千年古都,孕育出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独特的文明。

一山一文化,一莒一春秋,“一山”便是“浮来山”,”一文化”便是”莒文化”,”一莒一春秋”说的便是“莒国古城”,这是对莒县城市风貌、历史文化
的精炼描绘。

关键词:莒;古城;银杏;文字
一、莒县
(一)莒县的由来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


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

莒县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
化名城、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

莒县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历史
最悠久、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古城。

(二)历史文化积淀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字的莒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
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早在春秋时期,因“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避难于莒,留
下“勿忘在莒”典故;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定居于浮来山定林寺内,创下了文学
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寺内另一闻名天下的是一棵有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至今仍然生机怏然,仿佛莒文化的文脉绵延不绝。

在近些年,莒文化的继承与开
发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原址重建的莒国古城已经开门接纳四方游客,去
感受莒县几千年久经不衰的历史文化印记。

二、莒县的风貌特征
莒县四面环山,中间为丘陵、平原、洼地。

地势南高北低,四面环山,中间
丘陵、平原,洼地交接,植被面积广泛,有郯庐断裂带经过。

山环水绕,莒县城区环绕护城河,周边有沭河、柳青河。

莒国古城坐落在沭
河西岸,东、西、北三面环水,形成了“山环水绕、城居河中”的独特风貌。


城内保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如寺庙、城墙、民居等,呈现出鲜活的古代建筑风格
三、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
(一)莒国古城
春秋时期,莒国古城成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第一大城,近3000年间经历不
断营建修葺,形成大量古迹遗址、建筑景观,地上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
化遗产资源,是悠久灿烂的莒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广阔
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近几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莒县精神文化的发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进莒国古城的修葺与完善。

修建起来的莒国古城成为了莒县的又一著名景点,里面的莒王宫、城阳王府、雕龙苑、文昌阁等吸引诸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带动了莒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是莒国古城的建成以及在修建过程中也是引得争议。

首先,莒国古城的修
建首先要将原先属于莒国古城的地方征用起来,这就使得附近的商铺、居民楼都
要进行搬迁,引起不满。

其次,莒国古城在修建过程中存在遮盖不当,尘土飞扬,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最后,莒国古城的修建使得城区东移,老城区的公
交站、医院、学校大都搬到了新城区,使得莒县人民的就学、医疗、出行方面带
来了短暂不便。

(二)浮来山
浮来山又名浮丘,主要有飞来、佛来、浮来三峰鼎足而成,拱围相连,形似
卧龙,独具清雅领秀之神韵。

浮来山地质构造独特,有完整的地质学震旦纪土门
群岩层剖面、距今6亿年地震形成的“碳酸盐泥晶细脉”、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
中的三叶虫化石、喀斯特地貌景观怪石峪,这些经过地球漫长演变形成的地质自
然遗产,成为解读地球沧桑历史的“万卷书”。

2002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
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山东省第四个地质公园,也是日照市第一个地质遗迹保
护区。

浮来山上有天下第一银杏树、千年古刹定林寺、世界之最檀根王、道教圣地
朝阳观、地质遗迹保护区等,浮来山景区每年接收大量游客,它和莒国古城一样,对莒县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浮来山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有“天然森林”之称,与莒县的发展协调共生。

(三)莒县周姑戏
周姑戏,俗称“周姑子戏”,有时依照方言写为“肘鼓子戏”,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是莒县人民以及周边区域劳
动人民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

[[]夏鑫莹.山东莒县周姑戏剧团生
存现状调查研究——以徐家班周姑戏剧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4):67-70..]
山东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比如南路的柳琴、东路的茂腔、西路的五音戏都与
周姑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姑子戏的由来有很多版本,流传最广的介绍如下:清乾隆到嘉庆年间,日
照西部有一村姑,因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沿途以乞讨为生,到一家
便哭诉自己的不幸身世。

人们同情她,也为她那甜润的嗓音和优美的唱腔所吸引,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哭诉腔调称为“周姑调”,后来被乞讨者沿用为“唱门子”讨饭的帮腔。

后因日照市还俗尼姑丁氏一家对周姑戏的突破性调整,加之在五莲、莒县、诸城的演出,受到欢迎而得到发展。

周姑戏是莒县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于莒县的文化发展起着很大作用,它是
莒县的一个文化标志。

但是它的受众群体是老一辈,当代年轻人对此感兴趣的人
寥寥无几。

尤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倾向于现代“快”文化。

因此,周
姑戏的未来发展便是一个值得堪忧的问题
(四)莒县过门笺
莒县过门笺,山东省莒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莒县过门
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
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过门笺有五种颜色大红、粉红、黄、绿和紫,其顺序为
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红)、五紫(取“五子登科”意)。

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莒县过门笺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
它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同时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
色彩鲜明、古朴典雅等艺术特点。

2008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莒县过门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各个时期的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
代的烙印,浓缩了各个时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承载着诸多
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前莒县当地过门笺制作的从业人员众多,从业者比较集中的地方,艺人往
往连续传承四五代以上。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莒县已有不少人住进楼房,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

受环境影响,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商品化,
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

加上莒县当地
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过门笺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过门笺刻制技艺后
继乏人,濒临灭绝,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
四、小结
莒县是一个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城,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五千
年文字是莒县文明历史的缩影,虽然古城的发展与莒县的发展在一些方面存在分歧,但是仍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周姑戏和过门笺的发展可能会存在
危机,但是作为莒县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有对应之策,也一定会有传承人继
续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玉.中国最早的汉字[J].走向世界,2017(28):39.
[2]夏鑫莹.山东莒县周姑戏剧团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以徐家班周姑戏剧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4):67-70..
[3]郑奕. 山东莒县过门笺的造型艺术及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21.
[4]冯琳.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路径探析[D].山东大学,2020.
[5]丁宏.非遗文化视野下的周姑戏保护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19(09):18.
[6]张从军.山东古文化遗址之:陵阳河遗址[J].走向世界,2004(03):66-68.
[7]张胜,赵秋丽,冯帆,陆健,胡晓军,李玉兰,禹爱华,龙军,严圣禾,王斯敏,
楼丽君,薛斌. 缤纷夜色中,城市焕发新活力[N]. 光明日报,2023-02-27(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