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真实——探析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090782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Poetic truth-Andre Tarkovsky’s movie analysis
C a n d i d a t e:Cui Haoyue
Supervisor:Prof.Jiang Mi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iality:Broadcast and TV art subgect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012
摘要
塔尔科夫斯基是苏联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电影艺术风格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视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塔尔科夫斯基以充满想象力的视听语言,梦幻的叙事方式,诗意的表达内涵,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王国。

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在困窘中拍摄了七部长篇故事片,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他的电影中包含着平日里一点一滴对生命的体验,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表达对美的渴望,对返璞归真的追求,让每一个观影的人都可以沉浸其中,勾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是对上帝的祈祷是他的信仰,穷其一生他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目标。

塔尔科夫斯基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诗意的表达方式,营造了一种表面上梦幻实则本质上真实的“想象世界”。

这个世界根植于现实同时具有梦幻的超现实意味,这种“诗意”和“真实”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我们要融入到塔尔科夫斯基所营造的“诗意”当中,才能真正的理解他所表达的“真实”。

本文试图从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视听语言入手,强调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对诗电影创作的影响,探索其诗电影的本质以及审美价值。

结合塔尔科夫斯基宗教文化背景的传统理念,分析影像,解读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念的认知,进一步深刻挖掘其创作目的及其电影世界的本质。

关键词:视听语言生命的信仰诗意的智慧真实电影观本质
Abstract
Andre Tarkovsky is the greatest Soviet film masters of the art style, his film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urope and the world of the film. Tarkovsky construct a poetic world, full of fantastic audio-visual language, image. His life has gone through hardships, in embarrassment of shooting seven full-length feature films, each of the classic. His films include weekdays, every little bit of life experience. Using poetic lens express the desire of beauty, to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pursuit. Let every moviegoers can immerse a belongs to ow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world". Tarkovsky put faith into the movie, this is his ideal. Tarkovsky's work is unique in the use of poetic expression, create a surface is essentially true" dream world of imagination". This world is rooted in not from reality fantasy with surreal means, this poetic and real between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but uniform.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e" then we must deeply he create a" poetic".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movie language proceed with, emphasize the movie view on poetic film image, and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film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poems. We will combine Tarkovsky's religiou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mag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his movie concept cognition, further digging deep in its creation goal and film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Key words: Audiovisual language The belief of life Poetic wisdom Authenticity Movie view nature
目录
引言 (1)
第1章影响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主题创作的因素 (3)
1.1电影世界的“异乡人” (3)
1.2根深蒂固的俄罗斯传统理念 (4)
1.3虔诚的信徒 (5)
1.4塔尔科夫斯基的孤独与骄傲:诗人、僧侣、导演 (6)
第2章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8)
2.1光与影的律动 (8)
2.2空间构图的和谐统一 (11)
2.2.1多种内涵的“镜中镜”构图 (11)
2.2.2空间的性质和画面构图 (12)
2.3独树一帜的镜头运动 (14)
2.4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的声音 (17)
2.5电影中的形象——反对隐喻和象征 (18)
第3章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性表达 (21)
3.1塔尔科夫斯基对于“诗意”的界定 (22)
3.2诗意的智慧——生命的哲学 (25)
第4章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的本质与启示 (28)
4.1塔尔科夫斯基诗电影的本质 (28)
4.1.1从生命的哲学到真实性 (28)
4.1.2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的本质:诗意的真实 (31)
4.2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对现代电影的启示 (34)
结语 (38)
参考文献 (39)
附录 (41)
致谢 (44)
引言
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会质疑把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来研究讨论。

但是,当人们被一部又一部大片冲击,市场、票房互相攀比的事实围绕已久的时候,不由得会渐渐迷失方向感到一丝迷茫,忘记电影本质的所在。

如今我们重新把目光转向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中本质所在——诗意的真实,讨论的重点正是创作者的电影观对电影诗化本质的影响。

电影在本质上首先应该是电影的,注重镜头画面、叙事节奏、音响声效、场面调度、影片剪辑等等电影性元素对电影诗化以及导演核心电影观的表达所达成的过程。

塔尔科夫斯基对于真实有着独特的诠释,在他看来生活中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艺术中的真实,生活中的真实不加创作原封不动的照搬只能叫做乏味的记录,然而真实通过诗意的表达却能完全的呈现出它的本质所在。

用生命谱写智慧,用哲学理念生活正是他所追求的“诗意”,所以我们要想深入理解诗意的真实体现在哪里就要从生命本源的角度入手。

塔尔科夫斯基用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叙述了他的道德情操和美学观念,他将电影的拍摄和构思视为一种尊严,对他而言这就意味着在导演电影的过程中担负起了近乎刑法般苛刻的责任感。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与诗歌的本质相契合,因此他的诗电影与其同时代的主流诗电影有所区别。

他的电影世界建立在生命最原始的基础之上,终其一生他都在同世界对抗,同自己的世界对抗,不断的提炼自己的电影观,他那不妥协的姿态和对电影的尊重使他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经典影片,构建出一个异样的世界。

塔尔科夫斯基的诗电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这其中充满着最原始和诚挚的生命力,这是寻常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是创作的伟大性所在,塔尔科夫斯基认为电影不仅是美学和技术更是一种道德。

俄罗斯传统理念以及虔诚的信仰都为他电影观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对于诗性的追寻是他电影观的本质。

一个好的电影导演,必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想象世界”供人们去探索、咀嚼、与之对话。

许多塔尔科夫斯基影片的爱好者都对他的影片风格以及他诗电影的艺术性作过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深入研究。

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他们的某些理论观点,意图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探析塔尔科夫斯基对于诗意和真实性的深刻理解。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掘塔尔科夫斯基诗电影的本质所在,以及电影诗意体现的特征、方式、途径、直达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世界的核心。

如果我们能从他的影片当中探究到电影艺术的真谛所在,想来对当今国内电影拓展创作形式、发展新的道路会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1章 影响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主题创作的因素
第1章影响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主题创作的因素
1.1电影世界的“异乡人”
塔尔科夫斯基运用其独特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带来或虚幻悠扬,或静谧迷茫的诗意感觉,正是因为如此他被评论界称为“诗人导演”。

与其他大都依靠影片叙事方式,故事结构以及对白等元素而颇具诗意美感的电影所不同,塔尔科夫斯基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电影里穿梭,几乎纯粹的运用他的镜头描绘出心中的诗句,质朴而充满奇异色彩,那些呈现给众人的镜头画面因其独特的捕捉光影的能力充满了真实的美感。

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汇聚直至成熟,仿佛命中注定。

他曾经坦率的写道:“人们一旦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

欺骗自己,也便是放弃一切,放弃他自己的电影,放弃他自己的人生。

”①[1]塔尔科夫斯基与苏联其他电影人的关系很有趣,首先要提到的是他的电影导师米哈伊·罗姆,他做的一件事就是给予电影学院他的所有学生自由,给予他们按自己意愿拍摄电影的自由,他还告诉大家,电影是不可教的,他们必须发掘自己,塔尔科夫斯基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导师。

这或许是塔尔科夫斯基一生中最大的影响,晚年的他有意排斥苏联导演,他为之钦佩那些所谓的电影诗人,比方默片时代的亚历山大·杜辅仁科,他拍了《土地》。

比如在西方同样出名的谢尔盖·帕那杰诺夫,他拍了许多实验电影。

塔尔科夫斯基的父亲作为一名前苏联的诗人小有成就,他的母亲更是各种艺术推崇者,所以他因为良好的家庭背景受到了音乐、美术、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熏陶,这一点在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得以体现。

影响他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文学,比如《伊万的童年》中的雕刻《启示录中的四个骑士》,这是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收藏,而不是电影中那位军官的收藏。

在20世纪50年代,这时的电影学院的电影学生看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约翰·福特的电影。

他们得以了解各种流派的电影人,从安东尼奥尼到黑泽明,这种影响或许不是直接的,但塑造了一种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影响了塔尔科夫斯基,其他影响来自他的背景和文化继承。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俄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他从小
①《尘封的时光:从<伊万的童年>到<牺牲>》,星辰出版社/电影手册丛书,1989年,第117页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聆听音乐尤其是古典乐,看了许多艺术作品,经常和父亲一起欣赏艺术作品,当然还饱读了俄国文学以及西方文学,所有的电影作品都涉及其他的艺术形式,但他非常清楚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觉得他意识到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支撑。

在承认只能利用电影素材和画面进行表达的同时,他给自己的工作下了个定义,认为自己是“一位哲学家”。

这样一来塔尔科夫斯基就把自己摆在了专业人士之外,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一个孤独的艺术家,这样使他面对着更多的来自电影界的压力。

他将神的启示作为考验,从第一部电影《伊万的童年》到标志着某种程度上成熟的《安德烈·卢布廖夫》他似乎一直受到了上帝的指引。

在很多年里他放弃了很多,放弃了在《伊万的童年》中娴熟的技术,塔尔科夫斯基自觉地完成了自己的提炼和净化。

他放弃了轻车熟路的记忆远离曾经到达的目标,为的就是保护他与生俱来的诗性和神秘性,这使他如此的与众不同,他是唯一一个懂得用诗意来体现痛苦的导演。

塔尔科夫斯基的道德观执着的近乎偏执,这样的绝对严谨的道德观使他承担着超乎寻常的责任与压力。

塔尔科夫斯基是孤独的,正是这种孤独赋予了他的普世性,就像是一个天外来客总是带着神秘出现在电影领域。

塔尔科夫斯基扮演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艺术家,在他看来导演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需要奉献自己,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电影如命中注定一般是生活。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是严肃的艺术,牺牲自己属于它,耗费他的生命和时间。

他是电影世界的“异乡人”,他所构建的世界强硬、忠诚、孤独,让人觉得神秘而迷失其中。

1.2根深蒂固的俄罗斯传统理念
俄罗斯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与内涵源远流长,塔尔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传统理念对于电影创作的曾经有这样的观点:“电影艺术,不仅来自苏联电影先驱,也来自深厚的俄罗斯文学、诗歌艺术和传统文化。

当我们创作电影时,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电影长期深受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这其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

”①[2]他不仅拒绝了苏联的前卫文化,同时也拒绝了其僵化的形式。

总的来看,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思想回溯到了更早的时期。

他背离了20世纪,重新与
①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设. 2003年8月第1版.第348页
第1章 影响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主题创作的因素
俄罗斯传统文化建立了联系,他的电影拍摄先于一切“苏联艺术”。

从《安德烈·布卢廖夫》开始,他就始终提倡这种“俄罗斯道路”,《镜子》或《潜行者》都可以作为其标志。

与那些“政治教育电影”相比较来说,塔尔科夫斯基走的更远,甚至超越了这些斗争,把根基深深扎入俄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观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时应当时刻牢记这一点,并且在此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刻的挖掘电影的精神内涵。

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根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母题则正是由此构成的,其中“俄罗斯理念”集中的体现着俄罗斯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真谛。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加深理解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特性。

在我看来这种俄罗斯理念当中包含了三种具体的含义:包含在“俄罗斯理念”苦难意识当中厚重的道德感,牺牲与救赎的思想,在基督教和东正教影响下的俄罗斯民族所独有的“俄罗斯理念”的神秘主义基础。

塔尔科夫斯基的人物是一群殉道者,对他们而言,诱惑是被禁之物,智力终将被贬低,命中注定一生孤独,只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形象,如孩子、母亲和疯子,才可逃开,其他人则注定会失落。

觉醒的感官,受到嘲弄的智力,唯一能拯救生灵的,只剩下情感。

塔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处处渗透着这种“俄罗斯理念”。

1.3虔诚的信徒
塔尔科夫斯基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对于上帝对于艺术皆是如此,他曾经坦白的说过:“艺术,是创作的能力,是上帝的动作在镜子里的影像,我们艺术家所做的只是在重复和模仿那些动作。

在艺术里,我们与上帝很相似,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

正是这个原因我从来不相信有某种艺术能够独立于上帝。

艺术的意义是一种祈祷。

”①[3]尽管如此,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题材电影,他是一个修行者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上帝祈祷,表达着他对宗教的信仰。

真正让塔尔科夫斯基无法释怀的是文明的衰败:这世界逐渐远远地偏离了精神性。

在塔尔科夫斯基看来只有依赖和信仰上帝才是唯一的出路,正是这种虔诚是自己意识到上帝是更高级的造物主,人类本身才会无比谦逊,这样的宗教信仰的威力甚至可以拯救世界。

对上帝的信仰和尊敬使人看清自己的内心具备自省的能力,在时间空间当中
①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电影周二》法国文化电台,记者罗朗丝·科塞,1986年1月7日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电影中的人物身上,塔尔科夫斯基显示着自己对宗教和艺术的虔诚,并且向我们传达了他对艺术坚持的目的:电影也是一种祈祷。

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时间已经被摧毁只能围绕着祈祷式的时间性重新形成;此外空间也已经被解构,并且按照《圣经》里的典故进行了重组。

可见,这位俄国导演不仅仅是一个“时光雕刻家”,同时也是一个僧侣,电影是他所构建的教堂。

僧侣们一面祈祷一面按照圣城的布局建设着他们的地域,塔尔科夫斯基像一位传道者,将他的人物带进宗教的领域。

他是上帝的艺术家,有着挥之不散的顽固念头,这些念头存在于时间空间当中,电影素材当中。

正如他本人所认为的那样,人类通过艺术表达愿望,而他的电影艺术创作正是一种祈祷形式,通过创作表达愿望体现思想。

塔尔科夫斯基将俄罗斯理念中的苦难意识做出了深刻的诠释,那些主人公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和道德意识,在寻找上帝的路途上披荆斩棘艰难跋涉,试图摆脱人生的迷茫和苦难,将这个牺牲的过程其当作一种救赎。

1.4塔尔科夫斯基的孤独与骄傲:诗人、僧侣、导演
在最初观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时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位导演用沉闷、晦涩却又优美的镜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和我们有着怎样的互动和交流。

要想进入电影的精神内核和导演为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核心,我们就要沉下心来静静的思索。

我认为对导演的分类不是简单划一的,但会有两种极端,有一种导演充分发掘电影的潜力荧幕的弹力,通过荧幕的“弹力”来影响观众;但另外一种导演他们相信演员是至上的,认为一切主题都可以通过对话独白以及演员的才能表达出来,演员是观众参与到荧幕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塔尔科夫斯基是前者,他所有的电影都表现了这一点。

他会充分理解一场戏的氛围,不只是精神上的氛围也包括自然的氛围,比如拍摄中非常重视天气阴天或晴天。

另外,在摄影师的选择上,他也似乎在寻找一个灵魂的伙伴,寻找一个能够以影像来说话的人,重要的是他可以找到像他一样思考的人或者能够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人。

在生前塔可夫斯基从未拒绝过任何一种理论对他可能的诠释。

在他作品中确实出现了哲学概念,不过同时一部电影你可以这样诠释,他可以那样诠释,换个人又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在我看来这就是艺术作品丰富性所在。

但是这一切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1章 影响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主题创作的因素
塔尔科夫斯基有着他独特的孤独与骄傲。

在他拍摄电影《安德烈·布卢廖夫》时受到很大的阻碍,这其中的压力并不是特例,艺术家从不会也不能在理想环境下工作。

如果这种环境存在那他的作品就不会存在,因为艺术家不是生活在真空,必须有某种压力的存在,因为世界不完美才会有艺术家存在,如果世界是完美的艺术就没有用处了。

人不会寻求大同,只要能简单生活在里面,艺术产生于病态的世界,这就是“卢布廖夫”所说的,在人与人之间艺术和生活,时间和历史之间寻求大同,那就是他的电影所要表达的。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人的经历,电影里要传达的信息是传授经验,从别人那里学习经验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自己得来经验,不可能传承。

但事实上我们都该自己体验。

但一旦我们获得经验,就没时间运用经验了,新一代很快就会拒绝听这些经验。

他们想自己体验,但他们也会死去,这是生命的法则。

真实的含义是我们不能给别人强加经验,或者迫使他们感受暗示的感情,只有自己体会才会明白生命,卢布廖夫这个僧侣过着复杂的生活,他师从圣三一堂的拉多涅夫斯基,但他的经历和所学不同。

他得通过师傅的眼睛看世界,只有在他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他才过自己的生活。

塔尔科夫斯基使他电影里的主人公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与困惑的道路,同时也把这条道路施加给了他的观众,他的电影对观众是有选择的这正是他的意图。

如果拒绝接受他的启蒙,拒绝接受流淌在电影中的“缓慢”和“凝重”那么通向他世界核心的大门就会紧紧关闭。

要想在他的世界里扎稳脚跟必须走一条艰难的道路,并不是一件舒适的事情。

所以,本文立足于视听影响,探寻通向他精神核心的钥匙,打开一扇又一扇大门,层层深入将他电影观的本质清晰的呈现出来。

塔尔科夫斯基经常说他能够使那些真正进入他的电影世界的观众感到幸福,这似乎是他最大的满足,希望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关怀与怜悯。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视听语言分析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在主流大众看来觉得难以理解,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电影节奏拖沓,情节不知所云缺乏刺激性。

造成这样的原因莫过于塔尔科夫斯基运用大量诗化的影像画面来表达时间、生命和对人生的思索,在这些客观形象的覆盖下所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

为什么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呢?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走进暗室当中,耗费几个小时沉浸在屏幕上的动作表演?为娱乐或麻醉?正如塔尔科夫斯基所分析的那样:“我想大多数人观看电影的目的是时间:追寻已经过去了,正在耗费的,或还没有得到的时间。

然而,我们真正的出发点事实上是关乎电影的本质,是人类控制和了解世界的需求。

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了获取生活经验,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电影一样具有这样的魅力,人生经验被这种形式加以强调、聚集、延续。

”①[2]我认为塔尔科夫斯基这样的说法正是强调了时间的地位和真实的重要性,要想准确的解读塔尔科夫斯基所建造的想象世界,就要基于电影形象本体之上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体味蕴含其中的真实性以及关于心灵的净化和诗意的哲学。

2.1光与影的律动
塔尔科夫斯基的所有影片中遍布着梦的片段,梦的流畅性和神圣性沿着神秘的复活之路在影片中四处流淌,这些体现纯粹之美的片段没有与影片脱节,而是在影片的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梦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例如在影片《乡愁》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现实和梦境,《伊万的童年》则是运用了光与影的交相呼应。

《伊万的童年》开始:画面主体笼罩在灿烂的阳光当中,由于光线的衬托整个电影画面给人的感觉格外温柔,主要的光线以侧光、侧逆和逆光的方式照射在人物脸上的;强光直射穿过树叶在空气中形成光柱,照射在伊万的脸上形成阴影。

导演通过四个镜头的运用来表现伊万看到太阳,然后再跑向母亲这一场景。

在这其中有三个镜头都是朦胧的逆光,两个镜头中人物的位置是相对的。

镜头画面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温暖的田园环境,乡村中的树林,大自然中欢乐奔腾的人物、健康美丽的母亲,灿烂
①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64页
第2章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的阳光。

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仿佛随时可以让人沉醉的飞了起来,飞向高耸的树梢,正是这些组建成了影片梦幻时空的视觉特点。

第二场:伊万在枪声中惊醒过来,这个时候光源为顶侧光照在他的脸上,摄像机采用低机位拍摄。

接下来伊万起身光影闪动,机位随之变为仰拍,这时伊万站直了身子,呈现在他脸部的光影为一般黑暗一般明亮,采用大光比照射。

紧接着伊万走下楼,移动到一个新的垂直的空间中去,镜头跟随人物运动跟随摇动,伊万脸部的光线从明亮变为黑暗又变为明亮,反复数次的变化。

这个镜头和开场的镜头是相对应的,但是在光的运用上却不尽相同,通过摄影机跟随人物运动的方式做了一次并不简单的场景调度,在这过程中完成了三个维度的变化。

如此一来战争残酷的现实与伊万美妙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比对,通过空间的变化和空间中光影的变化,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区分出现实和过去,时间的变化得以呈现,在伊万身上实现统一。

电影中的另外两个梦境以及影片的结尾,运用经典的造型光,使每个画面主体都被逆光所包围;水井边上打水的伊万和母亲、在雨水中的小伙伴、在沙滩上嬉戏的伙伴和经过沙滩的马匹,这些画面主体很好的描绘出一系列属于伊万的记忆,诗意的画面勾勒出伊万柔软的内心,同时也作为电影中一些非现实性时间的标记。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实的时间当中,电影的画面又是另一种光景。

不安定的氛围被瞬间闪过的信号弹、火苗跳动的蜡烛和炉子、透过车窗的一丝光亮、日暮时分水波的反光表现了出来,光线不仅用来记录时间的悄然流逝,同时也突出表现了现实中的不正常。

于此,在外部景象中烟雾四处弥漫,纸屑在监狱的资料库中漫天飞舞,女军医脸部光影的明暗交替,战壕的上方有光漏下来,奇怪的光照在掩蔽部门口,人物阴影投射在墙壁上显得如此巨大,包括类型繁多的顶光和角光,这一切的一切汇聚在一起构建了现实时空中光影的不同形式。

这样的光与影所展示的是伊万作为一个孩子所不应该承受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伊万却不得不在这样的时空当中不断的清醒。

非现实段落:只有伊万一个人独自在掩体中战斗。

塔尔科夫斯基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一个非正常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所衍生出来的噩梦。

这个段落的开端一口深色的钟被吊起,巨大的钟处在画面的前景,与之相对比画面下端的伊万是那样的渺小仿佛要被这口钟紧紧的压住。

在这之后伊万被阴影所淹没,阴影和光亮使得伊万时隐时现,接着大面积的光源消失了,画面中央的主光源变成了小小的手电筒,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