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合集下载

从孢粉_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从孢粉_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6-06-27基金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BLS004);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00704)作者简介:张玉兰(194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孢粉、藻类、第四纪地质,E -mail:z hangyl@mail.tongj 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张玉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通过对广富林遗址05SGI T 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 M T 4探方样品的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诸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 yp ha)、莎草科(Cyper 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 inia)等数量较多,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 icy stes )、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已有的资料,推测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水泛.关键词:孢粉;藻类;良渚文化;消亡中图分类号:P 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374X(2008)03-0402-04Cause Investigation of Liangzhu Culture .s VanishmentBased on Analysis of Sporo -Pollen and AlgaZH AN G Yulan(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 ty,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sporo -pollen and alga form 05SGIT1240in Guangfulin relicsand 05M MT4in M aqiao relics,some Typ ha,Cyperaceae,Phragmites,and Salvinia of hydrophytes are founded in the upper samples of Liangzhu culture.In addition,there are also plenty of Concentri -cystes and Zegnema,whic h grow in fresh water.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and the foraminifera research,the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nishment of Liangzhu Culture in Taihu Lake is caused by the flood.Key words :sporo -pollen;alga;Liangzhu culture;vanish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60多年前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到上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将此命名为良诸文化[1],后人一直沿用.建国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空前的成果,目前己发现遗址达100多处,已发掘的有30多处,墓葬100多座.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起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2].良渚文化从发端、兴盛,最后走向衰亡,前后经过了大约1200年[3],具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文化却在最辉煌的阶段,突然从太湖流域消失,至今找不到一个可资证明其后裔的承续文化.文化面貌相去甚远的马桥文化的出现,己是良渚人失去踪影的近千年以后.考古学上的断层,使古代太湖地区的人文历史呈现一段空白.在198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率先提出了/良渚末期太湖平原上发生严重水浸,使良渚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劫后余生的良渚先民于是举族离开了这块汤汤洪水方割、荡第36卷第3期2008年3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 RNAL OF TONGJI U NIV ERSITY(NAT URAL SCIENCE)Vol.36No.3 M ar.2008荡怀山襄陵的土地0的说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海侵迫使良渚先民大规模迁移.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根据奉贤江海遗址良渚文化层上有洪水沉积物,赞同/水灾说0.他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曾经有过大范围水浸的0水灾说0是比较可信的[4].1 从孢粉、藻类分析看良渚文化期间的变化为探明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在上海地区广富林、马桥遗址剖面采了样,分析研究孢粉、藻类.1.1 广富林遗址孢粉、藻类研究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1b 3c 52.2d ,东经121b 11c 5d (图1),1961年第一次发掘[5].1999年,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重新勘探发掘,并延续到2005年.2002年,笔者曾采集样品进行过研究[6-7].本次研究的剖面是2005年发掘的.在05SGIT 1240探方西壁采集了13个孢粉样品.整个剖面深度为1.4m,岩性从下到上依次是:¹1~2号(1.4~1.3m )为生土层,岩性为黄褐色泥,自然堆积.º3~7号(1.2~0.8m ),良渚文化层,青灰色泥,自然堆积.»8~13号(0.7~0.2m ),广富林遗图1 广富林、马桥遗址位置Fig.1 Location of Guangfulin and Maqiao relics存文化层,黄灰色泥,自然堆积.对13个孢粉样品均分析处理.经显微镜分类、鉴定、统计,得到了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根据孢粉成分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图2).从孢粉图式可见,在良渚文化上层(良渚文化后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水生植物,水生草本植物香蒲(Typ ha)大量生长,莎草科(Cyperaceae)、黑三棱(Sp arganium )也有一些,禾本科(Gramineae)中芦苇也有相当数量,还有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 )及淡水藻类环纹藻(Concentr icystes )、双星藻(Zegnema)等.水生植物的繁茂,表明当时水域面积扩大.图2 广富林遗址05SGIT 1240探方孢粉图式Fig.2 Palynological diagram of section 05SGIT 1240f rom Guangf ulin relics403 第3期张玉兰: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1.2 马桥遗址孢粉、藻类分析马桥遗址在上海市西南的闵行区(原上海县)马桥镇以东2km ,北纬31b 2',东经121b 23'12d (图1).遗址发现于1959年,多次发掘.20世纪60年代发掘两次[8],90年代发掘数次[9],2005年又挖掘.本研究05MM T4剖面是2005年的.在马桥遗址05M MT4探方西壁采了12个样品,整个剖面1.5m 深,岩性从下至上依次是:¹1~3号(1.5~1.3m),良渚文化层,岩性为灰黄色泥,出土文物见有陶鼎、罐、豆和盆等;º4~10号(1.2~0.5m)为马桥文化层,岩性从深灰色泥至褐黄色泥,出土文物有陶鼎、罐、豆、觚、盆、碗等;»11~12号(0.4~0.25m)为宋元文化层,岩性为灰黄色泥.对12个孢粉样品均作了分析处理.经显微镜分类、鉴定、统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成分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图3).从图3可见,在良渚文化层后期,水生植物和水生藻类数量较多.如水生草本植物香蒲大量生长,还有莎草科,禾本科中芦苇也有相当数量,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及淡水藻类环纹藻、双星藻数量较多,达总数的15.9%~17.6%.到马桥文化层时,淡水的环纹藻、双星藻数量更多,最高达74.6%.双星藻属绿藻门双星藻科.环纹藻是一种藻体产生的结合孢子,亲缘关系可能属于绿藻门的双星藻(Z ygne -ma)[10-11].现代双星藻一般生长于含有机质丰富的浅的、静止的淡水水体中,尤其是小水坑、沼泽、小湖泊、沟渠等水体,最适宜它们的生长繁殖.组合中常见到环纹藻与双星藻共生.这种水生植物的增多与水生藻类的大量出现,说明当时水域面积扩大.这影响了先民的生活,先民们常随水域的变化而搬迁.图3 马桥遗址05MM T4剖面孢粉图式Fig.3 Palynological diagram of section 05MMT4of Maqiao relics2 从有孔虫研究分析良渚文化后期环境在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剖面中,选取了良渚文化层5个样品(3~7号,深1.2~0.8m),马桥文化层1个样品(8号,深0.7m),分析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3号(1.2m)样品中有孔虫稀少(见表1、图4),而在1.1m 处见有较多.推测为距海较近的潮滩沉积环境.从4~8号(1.1~0.8m )样品中,从下至上浮游有孔虫丰度逐渐变少(见图4),个体较大的有孔虫(壳径大于150L m)主要出现在广4~6号(1.1~0.9m )样品中.反映为离海距离愈来愈远40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的潮滩环境,受陆相的影响增强.从有孔虫分析看出,良渚文化后期,广富林遗址受海的影响越来越小.表1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剖面有孔虫统计Tab.1Statistics of f oraminifera in section05SGIT1240of Guangfulin relics样品号样品深度/cm样品质量/g浮游有孔虫丰度/(个#10g-1)>0.15mm0.15~0.06mm其他广312027.40 1.8广411041.3 3.1151.2广510040.0 2.013.0广69056.2 1.229.9广78041.20.79.7广87041.808.6炭屑、种籽、植石类、骨片、鱼牙等图4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剖面有孔虫分布图Fig.4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in section05SGIT1240of Guangfulin relics3结语根据广富林遗址剖面和马桥遗址剖面,良渚后期出现的大量水生植物花粉香蒲、莎草科、芦苇、槐叶萍,及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双星藻的繁盛状况,可认为在当时,广富林、马桥地区水域面积扩大,可能有洪灾发生,使良渚先民无法在当地生存,只有外逃迁移,因而造成良渚文化后期在这一地区突然消亡.致谢:在样品采集时,得到上海博物馆翟杨同志协助,并协助部分文物鉴定;赵泉鸿教授协助有孔虫鉴定;吕炳全教授、贾丽硕士、王春兰等同志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参考文献:[1]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J].考古,1960,(2):1.XIA Nai.Archaeological problems of Changjiang River area[J].Archaeology,1960,(2):1.[2]安志敏.关于良渚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1986,(3):236.AN Zhimin.About some problems of Liangzhu Culture[J].Archaeology,1986,(3):236.[3]宋建.上海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考古,2002,(10):3.SONG Jian.S hanghai archaeology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tthe turn of the Century[J].Archaeology,2002,(10):3.[4]张明华.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J].江汉考古,1998,(1):62.ZHANG M i nghua.T he cause of Liangzhu Culture.s vanishing isflood w ater[J].Jianghan Archaeology,1998,(1):62.[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松江县广富林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J].考古,1962,(9):46.Archaeological Section of S hanghai M unicipal Commission ofPreservation Ancient M onuments.Trial excavation of Guangfuli nRelics in Songjiang County,S hanghai[J].Archaeology,1962,(9):46.[6]ZHANG Yulan,ZHANG M inbin,SONG J i an.Development ofancestors.cultivation revealed in phytolith assemblages fromGuangfuli n relics[J].Chinese S cience Bulletin,2003,48(3):287.[7]张玉兰,宋建,吕炳全.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2):1454.ZHANG Yulan,SONG Jian,LV Bingquan.New discovery i narchaeology and ex plora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ances torsfrom Guangfulin Rel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TongjiUniversi ty:Natural S cience,2002,30(12):1454.[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1):109.Shanghai M unicipal Comm i 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An cientM onuments.First and Second excavation of M aqiao relics i nShanghai[J].Acta Archaeological Sinica,1978,(1):109.[9]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The CPAM of S hanghai.M aqiao report on excavation betw een1993and1997[M].S hanghai:S hanghai Fine Arts Publisher,2002.[10]Grenfell H R.Probable fossi l Zygnemataceae algal spore genera[J].Review of Palaeobotang and Palynology,1995,84:201.[11]W ANG Kaifa,ZHANG Yul an,JIANG Hui.Fos sil Zygnemataceae i nthe sedi m ent of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 ea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si gnificanc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3,28(4):518.405第3期张玉兰: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高三试卷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说明,江苏地区()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遗址名称概况宿迁顺山集遗址(距今约8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距今约8000年)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距今约7000年)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2.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

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

太湖百渎港湿地植物群落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太湖百渎港湿地植物群落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本 文 以太 湖百 渎港湿地 沉积物 为研究对 象 , 分析
50
林 业科技开 - 2 1 年第 2 : 01 5卷第 3 期
应 用 硼 究
了不 同湿地 植 物群 落分 布 区沉积物 粒 度分 布特 征 , 这
对研究 该 区域 的沉积 环境 、 价湿 地植 被建 设成 果 以 评
区和乡 镇工 厂遍 布 , 流 不仅 携 带 着 大 量 泥 沙 、 河 也携 带 着许 多工 、 矿企 业 的污 染 物进 入 其 中 , 监 测 上 游 经 水 系武 宜运 河 、 涌 运 河 和 漕 桥 河 均 属 于 劣 V类 水 太 质 。2 0 0 5年 当地 政 府针对 百 渎港 水 域 污染 问题 实 施 了湿 地 植 被 恢 复 工 程 , 芦 苇 ( ha m t lt — 以 P rg i saa' e 2l a f 、 草 ( i na cd c oa) 香 蒲 ( yh ai - ) 茭 Zz i a ui r 、 a l f Tp a lto f l ) 荷 花 ( e m on i 、 a N l b 眦 F 和 沉 水 植 物 作 为 建 群 u a) 种 , 群 落 分 别 占 湿 地 植 物 分 布 区 总 面 积 的4 % 、 各 0 2 % 、% 、5 和 2 % 左 右 。芦 苇 群 落 平 均 高 度 为 0 5 1% 0
参 考 文献
四川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 邡县志编纂委员会. 1什 什邡县志 [ 成 都 : M]
1 9 1 -0. 9 3: - 4
[] 5 杨宗干 , 赵汝植. 西南 区 自然地理 [ . M] 重庆 : 南师范大学 出版 西
社 .9 4:5 4 . 1 9 2 - 0
[] 6 李锡文, 李捷. 横断山脉地区种子植 物区系 的初 步研究 [ ] 云南 J.

太湖的特点

太湖的特点

太湖的特点
太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和形成历史: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大湖,总面积2338.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

太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作用和黄河、长江、钱塘江的冲积作用,历经数百万年的演化。

2.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太湖拥有壮丽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吴越文化传统和江南水乡特色的代表,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太湖水域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是众多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理特征:太湖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南京缓坡地带,地势平坦,湖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水源。

太湖水系发达,有近百条河流注入湖中,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淠河。

太湖水位和水质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雨季水位高涨,旱季水位下降,因此需要进行水文调节。

4.经济和文化价值:太湖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太湖银鱼、白鱼、白虾等特产的产地,是系列名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

太湖还是南京市和苏州市的重要水源地和供水基地。

太湖地区的吴文化、越文化和南派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

总的来说,太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以其辽阔的湖面、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而闻名。

它既是人们休闲娱乐的胜地,也
是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保育的重要领域。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

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

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文化古遗址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10余处,其中离太湖10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

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

2004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376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25件。

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一)、大禹治水遗迹《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

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

(二)、吴越相争遗迹1、吴越古战场遗迹。

《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

太湖“塘浦圩田”体系下的聚落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以江苏常熟为例

太湖“塘浦圩田”体系下的聚落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以江苏常熟为例
2.1 常熟“塘浦圩田”体系的形成
太湖平原为一蝶形洼地,水不易排泄,流域内部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太湖围垦,最早 出现于春秋末期,经过战国、秦汉时期的努力,围田进一步开拓。至唐中叶,分散围垦的初 级形式逐渐发展为横塘纵浦交错的棋盘式“塘浦圩田”。至唐末五代,“塘浦圩田”体系得到 完善和巩固,并最终形成。适时,常熟县内遍布“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的农 田景观,但这种圩田是规模齐整、面积宏大的“大圩”。宋代以后,大圩形式的“塘浦圩田” 体系逐步崩溃,在塘浦河道下,逐渐发育出较小的泾浜水系,而原有的大圩也被泾浜分割成 小圩,太湖东部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泾浜为主体的圩田体系,并延续至今。3
2.2.2 聚落景观价值
“塘浦圩田”体系下所形成的人、水、田和谐相处的水乡聚落模式,是江南传统市镇自 然、人文景观的杰出代表。 1) 水乡市镇
常熟市镇是典型的江南市镇,它以河道水网为依托,形成多层次的市镇空间网络,市镇 密度高,但规模小,一般呈沿河一字形(带形)或十字形形态布局。市镇之间通过专业分工, 形成专门市镇。
1925 年,美国学者索尔(Sauer)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 长期积累的结果,沉淀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标 准去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被打上了鲜明的历史烙印,这为文化景观遗产 的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张友军,2015)。2005 年 ICMOS《西安宣言》在文化景观概念 的影响下,基于对遗产认识的扩大,提出保护遗产“周边环境”的要求,“周边环境”包含 了有形与无形、历史与现在、人工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2
图 4.常熟江南市镇老照片 2) 市镇乡绅
市镇乡绅是江南社会的精英代表,他们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之后又致士乡里,成为当地 名绅。旧时常熟的“翁、庞、杨、季、归、言、屈、蒋”称为“八大姓”均为当时官宦世家、 阀阅门第。位列第一的翁姓,曾出过翁同龢、翁曾源两位状元。

苏州地区自然资源

苏州地区自然资源

苏州地区自然资源苏州地区属于我国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区。

其中自然资源多为湖水温泉和山丘,湖水主要以小规模淡水为主,温泉以各类偏酸性硅温泉为主,山丘以多个孤立的山陵为主。

分别有沙家浜的港中旅温泉、苏州太湖、苏州的阳山温泉苏州阳澄湖、穹隆山、灵岩山等。

1.沙家浜港中旅温泉经鉴定该温泉水处于平原地区下方2758米处,地表位置为苏州地区常熟沙家浜镇,近地表泉眼出水处温度约50度。

从水性质划分温泉水质属于低硫型偏酸硅泉,也就是含有低量硫,是构成温泉的主要元素。

其他较多的元素有偏硅酸,硒元素,氟元素等等。

实际容量大于法定医疗矿泉标准。

2.灵岩山位于苏州木渎镇,海拔182米,又名石城山。

因为山体上有各类奇形怪状的石头,形似各类生物。

苏州史记载灵岩山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皇家山林。

吴国君主经常要来此山游玩。

建造有馆娃宫、吴王井、西施洞等游玩景点。

3.阳山温泉阳山温泉属于古生界石炭系热储层的氟型淡温泉水。

古生界石炭系热储层是指温泉水产生年份和存储区域。

氟型是指温泉水中大于每升25毫克的元素为氟元素。

淡温泉是指温泉水味道非咸味,是平和味道。

经卫生部门测试这种氟型淡温泉水主要对于有皮肤美容有疗效。

4.太湖是占据于苏州境内最大的一处淡水湖。

地理史上称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

水域跨过苏州,无锡,杭州,大部分水域位于苏州境内。

水源来自天目山流出溪水和江苏宜兴的荆溪。

主要化学元素有氮,磷。

整条湖水域面积为2338平方千米。

湖水中主要水生动物为银鱼、白鱼、白虾,珍珠,太湖螃蟹等。

该湖在古代是苏州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

5.穹隆山位于苏州光福镇南面,海拔是342米,盘山公路为6.5千米,整座山体是苏州地区最大的山。

山上植物有枫香、三角枫\紫楠、黄檀、苦槠、栓皮乐、珂南树、野雅春等217种稀有树木和151种药用植物。

也是苏州的一处道教文化中心。

建有上真观。

历史上曾经是孙武在这里写出《孙子兵法》的地方。

穹隆山最高峰为箬帽峰。

该山峰被称为吴中地区第一峰。

苏州河湖的历史传奇

苏州河湖的历史传奇

城市文脉蠡塘河,非蠡湖位于蠡口、陆墓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西湖,7.25公里,为相城境内重要东排干河,历史上称蠡又名里塘河。

历代均有拓浚,1949年后进行了大关于蠡塘河,据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江1999年版)记载:“蠡口,在长洲界,又谓之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盖尝经此。

”按照朱长文的续蠡塘河名亦由此而起。

又据洪《苏州府志》〔洪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明洪武十二年抄本,明·卢熊撰,年3月台一版。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3号〕“蠡口在齐门之外,去门十八里,又有蠡塘在相传鸱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潜过此以出,招大因名。

”又据明《长洲县志》卷二记载:“按长洲目前之水,其仅通者凡三十有三……已塞而应通者凡五十……黄埭河、蠡塘河、南屑泾、泗马泾、葑门塘……”(陈其弟点校,《吴邑志 长洲县志》,广陵书社2006年版)而2005年的《陆墓镇志》第五章记载:“蠡塘河,相传为越国范蠡所凿。

”所记可能与历史上的“蠡湖”,即今漕湖之名相混名了。

据民国《吴县志》卷二十:“漕湖,在县西北二十里,接无锡县界。

本名蠡湖,《寰宇记》:蠡渎西北去无锡县五十里,范蠡伐吴造此渎。

《姑苏志》引《唐书·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简开太伯渎,并导蠡湖,故以渎为孟渎湖,其实古之蠡湖也。

其东有蠡口,西贯无锡之太伯乡。

亦有蠡尖口。

其称漕湖不知所始,或云以通漕运故名。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八记载:“蠡口,在齐门之北。

又有蠡塘,在娄门之东。

相传鸱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潜过此以出招大夫种,因以名之。

”今蠡口镇老街,始成于清代中期,与蠡塘河关系密苏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湖荡更是星罗棋布。

几乎每条河流湖泊都有传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

此文主要说的是今相城区蠡塘河、沙墩港、济民城市文脉切,有以蠡塘为名的蠡塘桥,乾隆《长洲县志》卷二有载:东蠡塘桥、西蠡塘桥。

老街南起猛将堂,北止观音堂,东为苏常公路,西靠元和塘。

原街分为南、中、北三部分,全长约1500米,分别与朱家桥、干煞桥、蠡塘桥衔接。

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

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

历史地理第三辑江苏常州号墩遗址胞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一、序 言常州好墩遗址为苏南有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位于常州市东郊戚墅堰镇南约半华里,大运河的南岸。

曾进行多次的考古 发掘,发现了众多的考古文物及动物骨骼,遗 址可分为三个文化层①:第一文化层:陶器均手制,以灰褐陶为 主,也有红衣陶,并含一定比例的黑陶,所含器物与草鞋山遗址及马家浜遗址相同,下部 心4年代测定为5555 ± 150年。

第二文化层:陶器多为手制,制作较规正,红陶占半数以上,一定数量赧褐陶,不见黑陶,器类比下层有较大的增多,石器有扁平穿孔石锄、斧、舌形石斧、扁平梯形石铸等,是中期石器的特点,相当于草鞋山遗址8、9层,C 14年代为53801150年。

第三文化层:灰陶比例显著增加,墓葬随 葬陶器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器,处于马家浜向務泽文化过渡阶段,推算其年代距今4700年。

抱粉样品采自1978年发掘的78T,剖面(图1〉,剖面厚度2米,T 层为耕土层,11层黄 褐土文化层,III 层上部为深灰土文化层,下部为灰黑土文化层,1.8米以下为生土层《本 剖面的IIJII 层相当于第二文化层),共采样品9个,经分析处理,其中5个样品含有较多: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二一二一二一—二 第二层(文化层)策褐土囂詬询弟三2文化层)深灰土] ”孕“打攻化⑥虑JN» ■■珅*00 5* A 00 MR鼠帕1 ■号墩78T ■地层剖面图(南壁)的抱粉“J■二、遗址文化层抱粉成份科(Taeo 跖305)、柏科(Cupressoceae) 麻黄(Ephedra)柳(Salix)杨梅(Africa)胡桃 (Ju g lans) 枫杨(Pferocarya) 桦(&如仏)、榛(<7ory 加鹅耳浙(Oarpinu^\ 青刚栋商墩遗址文化层发现有较多的泡粉和藻类,其成份有松(戸血训人落叶松(N 『佃人杉①陈晶泮常州市好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期%—63—(Quercus glaway^麻栋(Qu 疗牝倔 ac^tissima )、懈树(Q^ercus dentata )^ 栗(Gast/nea 人 榜 (Oastanopsis )、榆(Ulmui ) y 木兰(Magnolia ) y樟科(Lauraceae )^ 枫香(Liquit^mbar ) 冬青(73人石楠(Photinia )^ 木犀科(Oleaceae )、J香蒲(F 姙泌人黑三棱{Sparganiaceae )^眼子菜(HwtoTnog 处mo 场禾本科(尿常口戚—ceae )^莎草科(Oyperaw 讷、百合科(XiZ 嫁 ceae )^頁尾科(心吨必曲破人 蓼属(Polygs藜科(Ohe 料opodiaceae 〉悽十字花科(C 处换劎roe )、睡莲(Nymphoide% 菊科(Osmpositae') 蒿属(Artemisia) 石松{Lycopo-曲谢70、膜蕨(HymEnopMU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y 海金砂属{Lygodium } 水 (Ceratopieris )-蕨属{Pteridium) 双星藻(Zygnema)、盘星藻(Pediastrum }、鼓藻(O —smarium )、环纹藻(Conceniricyztes }等。

太湖的历史文化简介

太湖的历史文化简介

太湖的历史文化简介太湖,这地方可真是个宝藏啊!听说过吧?这可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坐落在江苏和浙江之间,真是个风水宝地。

湖面广阔,波光粼粼,仿佛是一面镜子,映出蓝天白云,偶尔还有几只小鸟飞过,真是惹人喜爱。

每次一想到太湖,我就想起那一句话:“山水有相逢。

”这儿的美景简直让人流连忘返。

说到太湖的历史文化,那可是厚重得很呢。

太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真是有些历史悠久到不敢相信。

太湖不仅仅是个湖,它还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很多古代诗人都在这儿留下过足迹,比如李白、苏轼,他们都为太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想象一下,湖边的柳树随风摇曳,诗人一边吟诵,一边抚琴,简直就是一幅画啊!在太湖,最有名的要数那“太湖三白”了,什么白鱼、白虾、白蟹,真的是让人垂涎欲滴。

这可是湖里的美味,吃上一口,鲜嫩的味道直冲脑门。

走在太湖边的小吃摊前,那股香味可把我馋得口水直流。

尤其是白蟹,肉质鲜美,配上醋,简直是人间美味,吃了还想再吃。

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不推荐给朋友们呢?太湖的风景也真是绝了。

春天的时候,湖面上荡漾着微波,柳树吐出嫩芽,花儿争相开放,仿佛整个湖都在笑。

夏天,阳光洒在水面上,宛如洒下无数金色的碎片,闪闪发光,简直就是一个大金库。

秋天,菊花盛开,金黄一片,搭配上湖面波光粼粼,宛如一幅油画。

而到了冬天,偶尔下点雪,湖面被雪覆盖,整个世界都是静谧的白色,简直梦幻。

除了美食和美景,太湖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呢。

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太湖渔文化节、太湖龙舟赛,这些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想想那热闹的场面,大家聚在一起,划龙舟、吃美食,笑声不断,简直是热火朝天。

这样的氛围,谁能不心动呢?真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再说说太湖的民间传说,那可是丰富得像海一样。

听说湖中有个美丽的女神,她为渔民保佑丰收,风调雨顺。

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这里祭祀,真是充满了人情味。

还有那“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在西湖与许仙相恋,而她的妹妹青蛇则在太湖旁,传说中,太湖也被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常常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地理埋藏环境浅说_上_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地理埋藏环境浅说_上_
最近2万年来的中国古环境变迁的研究表明在距今1800015000年间是中国气候最恶劣的时期当时的东亚一带气候相当干冷恶劣东部海平面下降了150160米海岸线向东撤退8001000公里沙漠急剧扩张干旱半干旱的冻土带和草原地带较现在向东南推进了约8个纬度现在的南部热带雨林地带曾经消失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尚在现代以东数百公里
( 上接第55页) 形成了全新世或第二期古太湖湾, 整个 太湖平原再次沦入海底。
对上海地区沉积层的研究表明, 晚更新世出现 三次寒冷期和二次温暖期, 三次成陆, 二次海侵。全 新世初期由于属于温凉略湿气候期, 海平面逐渐回 升, 海水沿着古长江及支叉深切河谷入侵形成溺谷 沉积环境。在溺谷中沉积了海陆过渡相的泥沙亚层; 全新世早期, 温暖略于气候期, 滨海沼泽环境。随着 海平面的上升, 上海地区广泛的海浸。以芦苇为主的 植物群生长迅速, 分布广泛。上海地区成为一片芦苇 生长繁茂的滨海沼泽环境, 河谷形态发育不完备的支 叉小道穿插其间; 全新世中期, 暖热潮湿气候期, 浅 海—滨岸浅海—泻湖环境。海平面上升, 海岸线西进, 上海市除西部地区为后期古长江砂嘴及古钱塘江河 口前缘砂体所隔形成泻湖环境外, 其它地区皆为海水 所淹成为海湾环境。沉积了淤泥质黏性土。后期西部 地区堆积成陆形成绿黄—褐黄色冲湖积硬土层; 全新 世后期, 温暖湿润气候期, 长江挟带大量泥沙于河口 迅速堆积展布, 上海地区逐渐堆积成陆, 形成三角洲 滨海平原, 其下部为潮向带泥沙沉积物, 丘部为冲湖 积相的褐黄色较硬的黏性土层。长江河口前缘砂体发 育, 崇明、长兴、横沙等河口砂坝先后出露水面形成三 角洲平原, 河道分叉缩窄, 河口段向东南迁移。
原始月牙形
中期扩展
现在的太湖
太湖形状的演变

探讨太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地理埋藏问题特

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国六)(二)

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国六)(二)

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国六)(二)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墓葬5座;崧泽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个、祭台1座;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

这些遗迹中,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而良渚文化时期祭台的又一次发现,无疑证明这时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有专门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被划分成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

另外,在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马桥文化的陶器数量最多,有泥质陶、印纹陶、原始瓷三种质地。

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实足甗、三足盘和簋、豆等。

这些陶器的纹饰美轮美奂,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对马桥文化的认识。

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南部,考古面积380平方米。

主要发现了两座良渚文化的浅地穴式房址和这一时期的池塘。

在编号为F11的房址内出土了两件罕见的精品。

一件是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令人惊叹不已;另一件彩绘木漆碗出土时色彩鲜艳,亦属这时期极少发现的精品。

考古揭示出以河道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

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内湾两部分组成。

在已揭露的长达45米的南堤岸边有夯筑结实的的红烧土块,而在北堤岸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桩。

这种周边修成陡坡并有红烧土夯筑再加上栽满荆棘的设施,可能是古人用于护卫的防御墙。

在河道内弯出口处发现了一块木块。

它长1.1米、宽0.7米、厚0.23米。

其周边还有枝木、木桩、木锲。

木块的二侧边异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处有一锭象形的鼻孔钮。

木块的一端有砍伐时留下的断面,另一端表面从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头。

经科学鉴定,木块的材质为二针松,干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载重极限达82.7公斤,因此断定这木块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

江苏昆山姜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记录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江苏昆山姜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记录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作者: 萧家仪[1];祁国翔[1];丁金龙[2];肖霞云[3];陈晔[1];吕燕[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6-8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昆山市;江苏省;古环境;孢粉;周边地区;阳澄湖;淀山湖
摘要:姜里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姜里村,北距昆山市约20公里。

地理坐标约为北纬30°14’.东经120°56’。

遗址坐落于太湖平原蝶形洼地东翼的水网地区,河流、大小湖塘众多。

遗址及周边地区地势低平,平均地面高程为3.3米。

遗址西距太湖50余公里,西北距阳澄湖20余公里,南与淀山湖、澄湖近邻。

东距东海约100公里。

太湖地区远古文化探源

太湖地区远古文化探源

作者: 陈淳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04页
主题词: 太湖地区 三山岛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长江三角洲地区 古生态环境旧石器遗址 江苏太湖 文化面貌
摘要: <正> 1985年5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同志在江苏太湖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同年12月,有关单位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五千余件。

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因而被列为1985年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本文想从对出土文化遗物及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来初步探讨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祖先在太湖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活情形。

一、文化面貌三山岛正式发掘出土和登记的石制品有5263件,其中包括加工成型的石器工具、生产坯件的石核、石片,以及丢弃的废片碎屑等。

遗憾的是,除了石制品外没有发现其他文化遗物。

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

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

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
佚名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发掘和调查,揭示出其内涵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马桥文化,并清理崧泽文化墓葬27座、灰坑1座,良渚文化残房基1座、灰坑4个、灰沟2条,出土陶、石、玉、骨器150件左右。

【总页数】16页(P4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13
【相关文献】
1.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绰墩山村西浜村昆曲学社 [J],
2.为你打开一扇窗巴城镇绰墩山村的调查报告 [J], 刘志兴;丁明红;
3.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 [J],
4.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J], 萧家仪;吕海波;丁金龙;郝瑞辉;昆山市文管会
5.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J], 张瑞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杨用钊;李福春;金章东;王梅农;曹志洪;代静玉;冉炜【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6(26)5【摘要】前人研究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绰墩农业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存在2个古水稻土层,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证据.为了寻找土壤学证据,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P-01垂直剖面中连续采集了12个样品,分别测定了全氮(TN)含量、总有机碳 (TOC) 含量、粒度组成、质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从剖面底部(200cm)到100cm处和从57cm处到现代土壤表层,TOC,TN,TOC/TN比值、高岭石含量以及高岭石/伊利石(K/I)比值两次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它们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可能说明P-01剖面中包含着两次成壤过程:第1次形成了古土壤层(160~100cm),第2次形成了现代水稻土(57cm~现代土壤表层).但TOC和TN以及水稻植硅石资料不支持在深度57~42cm段存在古土壤的观点.从200cm到130cm处,磁化率和粘粒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此处具有长期淹水的特征.现代水稻土的研究表明,水稻田排水过程中可能使部分粘粒被带走流失.因此,粘粒含量从200cm到130cm处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中全新世的人工排水有关.研究资料与考古学、孢粉学和植硅体资料共同说明,该古土壤层(160~100cm)很可能是古水稻土.古水稻土的确认将为农业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总页数】8页(P864-871)【作者】杨用钊;李福春;金章东;王梅农;曹志洪;代静玉;冉炜【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苏州市土壤肥料站,苏州,215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细菌与古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J], 申卫收;尹睿;林先贵;褚海燕;胡正义;曹志洪2.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比较研究 [J], 程月琴;杨林章;曹志洪3.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J], 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章钢娅;陆彦椿;尹睿;吴艳宏;丁金龙;郑云飞4.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J], 李春海;章钢娅;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曹志洪;郑云飞;丁金龙5.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J], 申卫收;尹睿;林先贵;褚海燕;胡正义;曹志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张玉兰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9
【摘要】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m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总页数】5页(P1201-1205)
【作者】张玉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硬粘土层)的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分析 [J], 张玉兰
2.福建漳浦前湖湾晚更新世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
3.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晚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的古环境 [J], 刘德成;高星;王旭龙;张淑芹;裴树文;陈福友
4.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变化 [J], 李杰;梅西;李日辉;蓝先洪;张训华
5.渤海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J], 李杰;李日辉;杨士雄;陈晓辉;陈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隰衍沃秀所钟 太湖西北部史前文化掠影

原隰衍沃秀所钟 太湖西北部史前文化掠影

太湖西北部主要包括江苏常州及无锡,西接宁镇山脉,东临太湖平原。

这一地区地貌以平圩为主,兼有低矮山丘,其中西部为茅山及宜溧山脉;西北长江岸边有宁原隰衍沃秀所钟太湖西北部史前文化掠影文 图 / 郑铎镇山脉的尾部小黄山,古称吴尾山;中部点缀有舜过山、陈墩山、鸡笼山、芳茂山、城湾山等几处山丘。

区域内有太湖、滆湖、长荡湖三个较大湖泊,湖泊与长江之间有数百个河塘沟渠,纵横勾连、水网密布。

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勤劳的吴地先民手里,转换成了丰厚的物产和灿烂的文化。

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说:“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又在《常州开河记》中说:“毗陵多先生长者,以善俗进后学为职,故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明末邑人唐鹤征评价常州,“长江出其西北,太湖汇其东南,川原衍沃,风气平和。

秀之所钟,有由然也”。

因这一地区是宁镇山脉向太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又位于古长江下游航道的狭窄地段,与江淮地区隔江而望,自古以来是江南地区与西部、北部交往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区位环境催化出独特的人文历史。

曙光初现太湖西北部的地理优越性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即已显现。

位于溧阳上黄水母山的中华曙猿化石地点,在1993~1994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了中始新世中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上万块,分属于12个目38个科的63个种,距今约4500万年,被称作“上黄动物群”。

包括至少4种灵长类动物的化石,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意为“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有学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所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最古老始祖。

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距今50万~1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位于常州金坛区薛埠镇茅山东麓的和尚墩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经两次发掘,在522平方米内共登记石质标本10987件,其中石制品共391件。

该遗址与茅山一带的曙光、东沟、东窑、丽东等旧石器地点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意为“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有学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所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最古老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姓名:张瑞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第四纪地质学指导教师:萧家仪2003.5.1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摘要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其中全新世以来史前时期是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和难点。

孢粉学在全球环境演变研究中提供了大量证据,发挥了重大作用,成果显著。

苏州博物馆与昆山文物管理所合作,2001年对太湖流域大型考古遗址——绰墩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笔者参与了其中古环境演变的研究。

本文根据孢粉学和考古学证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古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综合研究的角度,重建史前时期化石花粉——孢粉植被——古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着重探讨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环境变迁与古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文化断层的成因及其机制。

~、『根据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考古发掘,结合太湖地区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产1、绰墩遗址七个探方的发掘材料显示,新石器时期自马家浜直到马桥四个文化期在该遗址中都有分布,文化层较连续且分布范围较大,表明该地自然环境相对稳定,适宜古代先民生存。

该遗址孢粉记录表明,良渚文化晚期和马桥期出现大量的香蒲,遗址周围池塘沼泽面积较大。

2、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兴衰与地势、气候、海平面的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密切相关。

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是影响本区新石器文化兴褒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海面的升降起着更加直接的作用。

良渚文化末期,气候暖湿,温度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入海河流宣泄不畅,水域面积扩大,加之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多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因此良渚先民遭受了一场大洪水灾难,遂使良渚文化迅速衰落。

3、苏南常州、无锡、常熟、昆山和青浦一带曾经是长江河口地区的基岩山地,在全新统地层分区上属于常州一昆山区,是古地面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良渚文化末期至马桥文化期,为太湖湖盆体系扩大时期,水域较大,所以马桥文化遗址集中于太湖东部与上海西部地势较高的基岩山地和砂堤之上。

虽然绰墩遗址地势较高,遗址上没有形成淤土层和泥炭层,但绰墩遗址良渍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文化缺环Ⅳ关键词:绰墩遗址孢粉记录太湖地区古环境SporopollenRecordinChuodunSiteinSuzhou,JiangsuandPalaeoenvironmentinTaihuRegionAbstractHoloceneenvironmentchangesandhumanexistenceanddevelopmentarecloselylinkedHoloceneenvironmentchangesandforecastingitsfiendinthefuturetogether.Studyingonhasgreatpracticalvalueandsignificanceintheofy.neresearchduringtheprehistoricperiodisabaseanddifficultPalynologywhichprovidesnumerousevidencesplaysanHoloceneenvironmentimportantroleandmakesgreatcontributionstotheresearchonchanges.Suzhoumu辩umandKunshanculturalrelicsadministrativeoffice,cooperatedwitlleachother,excavatedChuodunSiteforthefourthtimein2001,andtheauthorparticipatedinitsResearchonpMaeoenvironmentchanges.Accordingtothere,analysesonpollenassemblagesandarcheologicalevidencesinthesiteandrelateddocuments,thispaperreconstructsthesequenceoffossilpollen・・-pollen-vegetation-・-paleoclimateduringtheprehistoricperiod,emphaticallydiscussingenvironmentchanges,thespace-timedistributedlawonarchaeologicalsites,theoriginofculturefaultandImnationmechanism.BasedonpollenrecordandexcavatedmaterialsinChuodunSiteandabundantdocumentsinTalhuregion,threeconclusionsareobtainedasfollows:1.ExcavatedmaterialsofsevenplotsinChuodunSiteshowthatfourculturesfromtheMajiabangculturetotheMaqiaocultureallexistedandculturallayerswerecontinuousandlargeinit,whichsuggestedtheenvironmentshouldbestableandfeasibletoliveinforhumanbeings.ThemaincharacterofpollenassemblagesinthesiteWastheped【sofI>phainthefinalstageoftheLiangzhucultureanddominantproportionofl》phaintheMaqiaoculture,denotinglargewaterareasaroundthesite.2.NeolithicculturalriseandfatlinTaihubasinwasrelatedwithterrain,climate,sea-levelchangesandthedevelopmentofthedishingbasin.Climateandsenlevelchangesweretwomainfactorsandsea-levelchangeshadadirecteffectonit.InthefinalstageoftheLiangzhuculture,warm-humidclimate,heavyprecipitationandrisingtemperatureledbsea—levelrising,riversrunningimpeded,waterareaslarge,inadditionthatthesitesinthelaststageoftheLiangzhucultureweremostlylocatedinlow-lyingareas,whichhadliangzhuancientssufferedaunparalleledbigflooddisasterresultingintheculturaldecline3.ItWasrockyhillsandrelativelyhighintheYangtzeRivermouthareaalongChangzhoqWoxi,Changshu,KunshanandQingpu,whichbelongedtoChangzhou--KunshanzoneaccordingtoHolocenedelimitatioaFromthefinalstageoftheLiangzhuculturetothestageoftheMaqiaoculture,duetotheexpansionofTalhubasinandlargewaterareas,MaqioaculturalsiteswereconcentratedonrockyhillsandcheniersintheeastofTalhutothewestofShanghai.AlthoughMaqiaositeswerehighandnosiltorpeatbetweentheLiangzhucultureandthelayers,culturalmissingrinkspossiblyexistedMaqiaoculture.Keywords:ChuodunSite,SporopollenRecord,TaihuRegion,Palaeoenvironment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

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徽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2QQ墨生墨目厦士论文:讧蠢募州绰_ll遗址宅持记隶与太一地区曲舌蒜境第一章前言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1.1.1研究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C0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引起各国科技界和政府部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视【11。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人口增加迅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气候灾害事件频发等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有效地研究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于1986年正式组织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Geospherc——Bio蹄hcreProgram,即IGBP),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各国首脑参加的全球环境与发展会议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研究推向了高潮【¨。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地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

人地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影响因素众多,作用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人地关系的研究始终是地学研究的一根主线,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尽管性质、研究方向、研究途径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人——地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旌,共建美好的人类家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上,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和预测未来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内,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地球自然环境变化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控地球环境,避免或减轻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在可能的灾难到来之前,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人类生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