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焊接工艺性评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身焊接工艺性评审浅析
[摘要]在新产品生产准备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产品特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伴随工艺性评审,先期考虑产品结构及产品实现过程,以缩短新产品生产准备周期、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工艺性评审;焊接质量;成本
车身焊接工艺性评审在充分考虑产能和生产节拍前提下,主要从结构、工艺性、精度和成本四个方面展开。

1.结构
产品结构决定工艺方案,拆分产品结构,确立装配关系,确定每个零件的隶属关系,确保产品结构的可实施性,从白车身总成到分总成、再到每一个单件,清晰总成与总成、制件与制件之间的搭接关系、焊接顺序,以焊接流程为主线逐级展开,保证装配、焊接工艺的合理性及产品质量。

以下车身一级总成结构为例:
方案1:其结构包含下车身、前地板/后地板、中地板,其中中门踏板与下车身合称为下车身,(如图1所示),其装配顺序为:1->2->3.4。

结构2:其结构包含前下车身、后下车身、中地板和中门踏板,(如图2所示),现装配顺序为:1->2->3->4。

从生产节拍和物流空间考虑,结构1下车身结构较大,不利于转运和质量保证,因此认为采用结构2较为合理。

2.工艺性
2.1装配工艺性
1)制件装配顺畅:制件取出、装配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到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装配的质量和零件表面质量。

通过模拟制件实际装配状态等对制件取出和装配进行评审,通常情况下,制件进入边缘处应留有一定角度(通常≤5°),保证进入局部区域不发生干涉。

2)外覆盖件装配:通过模拟装配状态,保证门、盖等外覆盖件的装配易于实现;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状态,保证门、盖等外覆盖件在工作中不发生干涉,模拟车门打开时,铰链与翼子板边缘处干涉。

[1]
3)A部品装配约束:A部品件装配主要包括:左/右前大灯的装配约束、左
/右后大灯的装配约束、前保险杠装配点的约束、后保险杠装配点的约束、水箱面罩装配点的约束、仪表板装配方式等;充分考虑A部品装配约束点的合理性、稳定性,及所使用工具、装具的通用性、稳定性,保证对A部品件的约束能力,从而保证装配精度。

2.2焊接工艺性
1)实现焊接:通过选择适的焊钳,对焊接位置进行模拟,保证实现焊接。

在进行焊钳选择时,尽量选择常见型号的焊钳,减少焊钳种类和备品备件种类,便于焊钳通用和车间管理。

合理选择点焊钳型号可以实现焊接设备和作业人员数量合理、作业方便、减低劳动强度等效果。

实现焊接主要确认项目:
(1)点焊钳能否进入焊接部位实现焊接(点焊空间不足,难于实现焊接);(2)点焊钳及附件作业时是否与产品、夹具等干涉;(3)作业是否方便;(4)点焊钳的更换、取放、翻转次数是否合理。

2)保证焊接质量:焊接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一般来说,产品结构在保证焊接质量方面有如下要求:
(1)钣金厚度:各制件钣金厚度的关系如图3:各种材质的钣金总厚度与最小厚度比率(t total/t min)≤3,∑t≤5。

(2)钣金搭接量:不同钣金厚度选择不同电极,不同钣金厚度对钣金搭接量的要求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不同钣金厚度与电极及搭接量的关系:
其中:a≥3,b(操作偏差)≥3,E(焊核直径),Φ(电极直径),L(搭接尺寸))。

3)减少曲面焊接:匹配过程中,焊接区域尽量保持平面,减少曲面焊接,减少焊点扭曲,保证焊接质量。

2.3涂装工艺性
涂装过程的工艺泄液孔,在涂装前处理工艺中白车身一般要有10道左右的工序需在槽液中进行,上道工序槽液原则上不应带入下道工序中,泄液孔就是为达到这一工艺要求设计的。

对形成腔体的部位应关注是否预留工艺泄液孔。

3.精度
3.1基准统一
公差可以从单件累积到分总成,再从分总成累积到车身,因此,累积的每一个环节对最后车身精度都有着直接影响。

制作公共基准系统,使得模具、检具、夹具基准统一,减少基准转换带来的尺寸偏差。

通常在制定品质标准书过程中,
焊装夹具、检具与冲压件的模具、检具定位基准应保持一致。

3.2定位孔的选择
(1)定位孔应选择距离较远两个孔进行定位,以降低制件端部精度的损失;(2)定位孔平面保持平行,降低带角度定位销调试和设备选择的难度。

3.3特殊公差
在制造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每个零件的加工精度,还要保证零件能够正确的进行装配,才能达到规定的整车精度要求。

由于冲压件的回弹,零件按产品数模加工后,在装配过程中,经常产生干涉现象,出现不能装配或装配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对零件进行修正,找出偏移量后对模具进行修正,调试周期相对较长。

所以应对零件之间匹配可能产生干涉的部位,尤其是对影响车身长、宽、高的重要零部件,制定公差时,根据实际需要,将公差中心向某一方向做偏移,预先设定偏移量。

[2]
设定特殊公差,需要经验值的输入,因此特殊公差的制定需谨慎,由于各制件、加工能力、设备等均有差异,特殊公差的给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4.成本
成本控制往往是无形的,对于能够满足功能、质量等要求的两种结构,我们就要从成本上加以判断,有些成本是短期成本,一次性投入即可解决;而有些成本却是长期成本,随着备品备件的增加,成本将不断增加。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