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物描写作文老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人物描写作文老人
修鞋的老人。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一位修鞋老人,每当我走到上学的路上,他那瘦瘦
的身躯,慈祥的面容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两年前,在我上学路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下,多出了一位瘦瘦的老人和一只高高的、
窄窄的木箱。

每天早晨,这位老人便推着大箱咯吱咯吱地来到树下,先从木箱里掏出一只
帆布马扎,再扳起缝线的机头,然后将一张黄不黄,白不白的塑料布展开铺在地上,便等
着顾客来光顾了。

这是一个面目和善的老人,他微黄的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老花镜后面的一双
眼睛微微向上,看上去总是笑眯眯的。

老爷爷修鞋不只是态度好,收费低,而且修的鞋牢
固结实。

所以,人们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修鞋。

时间长了,我们就熟悉了。

有时放学比较早,我总爱蹲在鞋摊旁看他修补鞋子,有时
没有什么生意,他就叫我脱下鞋子让他看看,或在鞋帮上粘上一块橡皮,或在写面上缝几针,经他修的鞋又跟脚,又舒适。

我要付钱时,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这是无偿服务,要
付钱等你挣了工资再说。

”不久前,一个农村妇女急匆匆地赶来,跷起右脚,布鞋的鞋面
与鞋底几乎分了家,老爷爷接过鞋,一针一针缝了起来,鞋子补好后这位大嫂看了看,十
分满意,可在付钱的时候发现钱包不见了,急得鼻尖上都渗出了汗珠。

老人一问,方知她家离这里百十里地,不但修鞋的钱付不出,就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

老人看着她着急的样子,从身上摸出两张十元的钞票递过去说:“这点钱,你拿去吧,以后出门当心点。

”大嫂连忙摆手:“这怎么行?不收修鞋的钱,我已经很过意不去了,
哪能再要你的钱?”老人爽朗地笑着说:“人出门在外,总会有难处,互相帮忙,总是应
该的,你就别推辞了。

”大嫂收下钱激动地说:“您真是个好人,下次进城一定把钱还给你。

”老人笑了笑说:“你快赶路吧!这点钱就别放在心上了。


一晃几天过去了,都不见老人。

有一天,我意外地碰到了给他送饭的女孩,左臂上套
着黑纱,我过去询问,得知老人已经去世两天了。

吃过午饭,我突然看到一个妇女提着
一篮鸡蛋在向过路人打听着什么,我仔细一看,这不是上次丢了钱的大嫂吗?刹那间,老
爷爷和善的面容又出现在我的面前。

在泪光中,仿佛又看到了老人那瘦削的身影,以及围
着他修鞋的一个个顾客……
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

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

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

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

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
中之后没时间关心。

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

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
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

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

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

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

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

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

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

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

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

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

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

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

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

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

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

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

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

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

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

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

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

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

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

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

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

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
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

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

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

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

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

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
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

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二)“洋洋,回老家吧?”今天是星期天,妈妈一边收拾
东西一边问我。

“哼!我才不回去呢。


说着,我便把头扭向了一边。

“为什么?”妈妈问我。

“老家有什么好的,路泥泞不堪,每次回去都走的满鞋是泥,人们住的屋子又破又烂,要是碰到雨天就成了水帘洞了,我才不回去呢!”我满脸不高兴的回答。

爸爸听到了我说
的话,笑着走过来:“老家现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你不能总用老眼光看待问题
呀!”“是吗?那我就回去看看。


我满不情愿的被爸爸拉上了汽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下车一看,啊!这还是以前的老家吗?怎么变化这么大。

只见以前通往姥姥家的那
条土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

放眼望去,马路两边种满了枝繁叶茂的小树,村庄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

看着这绿油油的稻田,我感觉就像在看风景画一样。

来到姥姥家,眼前的现象使我惊呆了:这是姥姥家吗?我是不是走错门了?只见呈现
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红砖绿瓦、宽敞明亮的房屋,屋内家用电器样样齐全。

曾记得以前的姥
姥家住的房子又破又旧,房顶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进到屋内,简直是外面下大雨,里
面下小雨,就算拿十个盆接也不够。

家里除了妈妈刚给老爷买的那台收音机,其它东西都破的不成样子。

谁知几年不见,
老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使人意想不到啊!到了家里,姥姥告诉我:“这几年托
党改革开放好政策,农民的日子是过的一天比一天好,你看,原来的土房、瓦房都变成了
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泥泞的路都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

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人们都提前奔小康了!” 变了!真的变了!改革开放使人
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了!(三)我的家乡在龙岩永定,以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生
活水平不高,住得是低矮的茅屋、平房,楼房很少,街道坑坑洼洼,。

在万家灯火都熄灭时,外婆家的台灯仍然亮着。

灯光下坐着一个布满白发而又慈祥的
老人,他头戴一副老花镜,手握一支钢笔,在书上不停地圈圈、点点、画画。

他时而全神
贯注;时而愁眉紧锁;时而如痴如醉;时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虽然年纪大了,却非常爱看书。

由于外公会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缠着他给我
捏一些小玩艺。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书,想让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真想把外公的书都锁进箱里。

可之后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妈妈问了我一道题:“熊猫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
不出可靠的答案。

还是去问外公吧,我心里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妈妈的话原封不动
地说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脑袋,说道:“你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书。

熊猫
只有四个指头的啊!”“外公,您的知识可真渊博啊!这么多知识,您都是从书上获得的吗?”我羡慕地问道。

“当然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肯读书,博览群书,你也会跟外公一样,知识渊博的啊!”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读书
的种子,书也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外公不仅学识渊博,还常常无私地帮别人做事,解决问题。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饭。

突然,马伯伯和几位叔叔进来了。

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却堆满了焦急与无奈。

他们和外公寒暄几句后,便进了书房,我也好奇地跟了进去。

只听马伯伯沮丧地说:“我
家的茶树不知怎么的,生了一种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紧接着茶树就大片枯萎。

我们农民
一年就靠这几亩茶园养家糊口,可如今却颗粒无收,这……这可这么是好哇!”说完,便
一手撑着书桌,一边低头丧气。

这时,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树的根,递给外公,外公忙
戴上老花镜,左手紧握树根,右手执一个放大镜。

只见外公时而拨开树根,不停地端详:
他时而握起钢笔,在纸上圈画;时而放下笔来,愁眉紧锁;时而回过头去问一两句。

马伯
伯他们的心情也随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过了好长时间,外公才把一张写满了字迹的
纸递给了马伯伯,马伯伯接过了纸,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太
感谢您了,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才好。

”“嗨老朋友了,还这么见外。

帮这点小事,应
该的。

”过了一会儿,马伯伯该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说:“等会儿。

”说完,他快
步走进书房,拿出了一叠东西,放在马伯伯手中,马伯伯一看,原来是一叠钱,马伯伯执
意不要,可外公却说:“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这点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有困难,尽
管来找我。

”马伯伯握着钱的手微微地颤抖着,嘴里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望着眼前这
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触动了,外公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他不以专长而肥私,而以
助人为乐事,想到这里,外公的身躯不禁在我眼中越来越高大。

外公,他虽然没有干过什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一身华丽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躯中,却分明隐含着极不平凡的品质。

是啊!外公那助人为乐和嗜书如命的精神,将会筑成心中
的一座丰碑,将成为我心中的一座丰碑,将成为我习和敬佩的楷模。

医院里的老爷爷前几天,我患了感冒、咳嗽,趁星期五回家,妈妈便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要挂吊针。

在我连续两天挂吊针的时间里,总是有一个老爷爷在人群中,为病人扫地和拖地。

这个老爷爷看上去估计有七十多岁了,两鬓都斑白了,总是穿着一件浅棕色的衣服,一条
褐色裤子和一双黑皮鞋,头顶还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

他走到挂吊针的病房里,右手拿着扫帚,左手拿着簸箕,走到垃圾前,用扫帚扫到簸
箕里,等下再倒掉,遇到扫不掉、粘在地板上的垃圾,他总是把扫帚一反,用头部刮掉脏
东西,再去倒掉。

这两天,我总是坐在门口的座位上,很容易看见他在干活。

有几次,他刚刚把扫好的垃圾倒掉,有的人便又把垃圾扔在地上,他只是默默地走过
去扫掉,从没抱怨过一两句。

有几次,他看见护士装垃圾的盒子满了,他便主动走过去,把垃圾倒掉。

今天我又来了,只见他还是象往常那样,边扫边走,把桂圆壳、核,餐巾纸等垃圾扫掉。

过不了多少时间,他又拿了拖把回来,继续拖起地来。

很多人没等地干便走上去,地上留下了几个脚印,他只好走过去,再拖一遍。

回家前,我在医院里看了看,除了他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清洁工了,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任劳
任怨地工作呢?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类似他这样的人,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老爷爷学电脑在21世纪,世界的科技逐渐发达起来。

在生活中,电话、电视、电脑······几乎家家都有,可对那些出生在旧社会的
老爷爷们来说,可是非常新奇的。

我们的邻居有一位出生在旧社会的老爷爷,他曾经是
一位退休工人。

他还是个“老顽童”呢!有时候他闲着没事做,一见到我,就开始忽悠起我来了,但
是我不是随便能忽悠得到的哦!他经常听年轻人说:“电脑可以看新闻、处理文件、看电影、聊天,还可以玩游戏······年轻人说的这些电脑的好处“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就整天嚷嚷着他的宝贝儿子买一台电脑,还说了一大堆买电脑的好处,其实就是烦着他
的宝贝儿子,让他买电脑。

他的儿子可经不起他的唠叨,只好顺从他买了一台联想电脑。

电脑已经买回家了,
可是老爷爷还操作不来,连开机也不敢开。

老爷爷家的这台高科技产品——电脑,居然把老爷爷迷得“神魂颠倒”。

他摸了摸那
黑色发亮的外壳,爱不释手,摸这摸那,兴奋极了。

老爷爷虽然有了电脑,可是老爷爷不会操作,整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这时,他立刻想起了他的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在他眼中可是个电脑高手。

毫无疑问,他说的那个邻居当然就是我啦!就在这个星期的周末,老爷爷奔到我
家来欣喜若狂地说:“computer高手,走,到我家教我学电脑去。

”“嘿!老顽童,有两下子啊!OK! Go!”我随老爷爷到了他家,“课程”就开始了。

首先,我向他讲解电脑的各个硬件的用法及功能,在我的指导下,老爷爷终于按动了
启动按钮。

打开电脑后,我先教他学打字,由于老爷爷会拼音,打字打得还不赖。

他的接受能力还很强,他用了20分钟左右便熟悉了键盘。

我还教他上网、听音乐、
看电影、聊天······以后周末只要我有空,我都会到老爷爷家教他学电脑。

在我仔细跟他讲解、教授的时候,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

我问他为何如此认真,你非
得要学会吗?他只是谦虚的回答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知识像大海一样无穷无尽,学也学不完。

”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没有克服
不了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学,他已经掌握了电脑的操作,看新闻、下载歌曲、看电影、玩游戏、杀毒、修补漏洞、扫除木马病毒都不成问题了,我佩服老爷爷的勤奋好学进取的精神!修书包的老爷爷我去修书包。

我好不容易在人民电影院门口找到了皮革制品的摊子,摆
摊子的是位老爷爷,开头他给我的印象并不好,他个子矮,背驼,鼻腔还不断发出“哧哧”的鼻塞音。

我走近摊子,正埋头为顾客补皮鞋的老爷爷抬起他那黑黝黝的脸,微笑着拿出一张小
凳子对我说:“坐,站着累呀。

”说着又低下头去补鞋子。

我坐下来,打量起摊子,这摊子并不大,摆着一些陈旧的补鞋的工具,一些线团,碎
布和几双要补的皮鞋。

“小朋友,你要补什么?”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转移了我的视线。

我回过神来忙说:“我要补书包带。

” 说着,我把书包递了过去,老爷爷接过书包
看了看,找出一块碎布,接在带断处,然后放到一个旧机器下面,用手摇着一个木头把子,摇了一会儿转了一个方向,就这样补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把断处接好了。

老爷爷剪断了线头,又看了一看,发现书包底下有一处脱线了,就准备给我缝上去。

这时候,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上有少数个体摊贩敲诈顾客钱财的事,我忙说:“哦,不,不
用了。


老爷爷奇怪地问:“为什么?” 我只好红着脸说:“我……我的钱不够了。

”(当
时我的钱的确不够)老爷爷和蔼地说:“钱差点不要紧,脱线不缝上,书本一装进去一挤,书包会坏得更快的。


不容我再说什么,他们就用自己那双结满了硬茧的手把书包翻过来,从旁边的碎皮堆
里找出一个新线团,用镊子挑出线头,然后打开缝纫皮革机的一块小盖板,钳出机器里的
一个线圈,原来线已经用完了。

他把新。

李剑英英雄试飞员在那十六秒的时间里,或许你在喝一杯可乐,或许你在啃一口汉堡。

但是这个英雄,却必须在这短暂的十六秒时间里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关于人民,
关于生命。

也许每个英雄都把自己的生命当得渺小,所以才会为了人民,为了他人,为了
国家而不怕牺牲。

(然后要说出那个时候的关键选择还有可以涉及到他的家庭,因为他为了跟多的人而
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命。

)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水可以有多深,生命可以有多长。

用一个军人的生命去换回一个轻生女子的生命,很多人问值不值。

实际上我们应该问
的是,生命究竟值不值去放弃。

很多很多人为了你的离去而伤心难过,很多很多人也会因为你的牺牲而充满敬佩,也
许还会有更多更多的人因为这样而选择了留下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

那个军人的女儿在
河边一直喊着爸爸回家,我要回家,妈妈别哭,所有的人都会为此而心酸。

也许在那个小女孩心里,爸爸只是睡了,睡在了冰冷的湖水里。

爸爸原先要给小女孩
买的红皮鞋,变成了更多的善良的人买来的红鞋子,他们也只是在怀念这个伟大的军人。

张海迪张海迪是我最敬佩的人,因为,她的事迹让我感动。

当我知道了张海迪的事
迹以后,便被她执著的精神打动了,立志要做一个像张海迪那样的好同志。

张海迪,从小便患有残疾,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医生说,这种高截瘫病人最多活不过27岁,张海迪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但却不甘心庸碌一辈子,她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让人们记住她,张海迪。

张海迪决心学好医术,减轻别人的病痛,她为了学好医术,在小动物
身上做实验,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医术了。

因为张海迪平常很乐于助人,所以,周围的人有什么困难都找她寻求帮助,又一次,
一位老人拿着一瓶进口药,来找她,请她帮忙翻译,但是张海迪也看不懂,她看着这位老
人失望的走了,便下决心学好外语。

经过她的努力,她的外语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她翻译
了外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拿着译稿去找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激动
地流下了两行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位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这就
是张海迪,一位不愿意向命运低头的姑娘,她一直激励着我们。

《一个最朴实的老人》老王是村里最穷的人,没有房子,住在村头晒场上的看棚里。

他精瘦精瘦,身上的衣服洗得灰白落满补丁。

一双眼睛倒还有神,独自一人风里进雨
里出地生活着。

他平时无话,却逢人总说:我是王三,今年62岁了。

我是王三,今年63岁了!我是
王三,今年64岁了!我是王三,今年65岁了!……日复一日年过一年,不变的还是他说
时那幅笑嘻嘻的摸样。

五里三乡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王三这个人,都知道他靠捡破烂谋生。

有一次他在翻检垃
圾时突然大叫起来,他发现了一张存折。

他高兴得咧开了嘴,逢人就讲。

听的人也都说:真运气啊,5万块!他挨家挨户地敲门,最终在从一家出来后变得两手空空。

这家人逢人便讲老王的好人好事,逢年过节总会送些吃的给老王。

冬天河里结了冰,
顽皮的孩童们天天去溜冰、砸洞,不亦乐乎。

不料乐极生悲,一个孩子掉进了冰洞里,其他小孩子又哭又喊,慌做一团。

老王正在
河边拾干草,听到呼救急忙跑过去。

救孩子时他不慎滑倒,也掉下了水。

水有半人多深,他赶紧吩咐孩子们去喊大人。

最后孩子被救了上来,老王却落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

经常有人去看望他,他总
笑嘻嘻地,忘不了说一句:我是王三,今年68岁了!村民们每次赶集都要经过这条河,
夏季趟水,冬季踩泥。

有人提议建座小桥,但因为费用需要与邻村协商,意见难统一,所以很多年来,小桥
只在人们的梦想里。

有一天,人们发现老王开始往河边搬运石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又发现,老王居然独自一人在建桥。

村民们议论纷纷,却没有
谁真正去帮他一把。

桥终于建成了。

老王逢人就说:我是王三,今年73岁了!说话时,他仍然笑嘻嘻的。

可是他最终没能说出:我是王三,今年75岁了!他死了。

下葬那天去了很多人,算
得上我村较大规模的丧事了。

我再没听到过哪家借老王来训斥子孙。

很多年了,五里三乡的都还能记起这个人。

每次走在桥上,看着村子里成排的新房,我那颗被世俗深埋的心都快要碎了。

唉,
我村最穷的那个人去了……一个最朴实的老人。

医院里的老爷爷前几天,我患了感冒、咳嗽,趁星期五回家,妈妈便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要挂吊针。

在我连续两天挂吊针的时间里,总是有一个老爷爷在人群中,为病人扫地和拖地。

这个老爷爷看上去估计有七十多岁了,两鬓都斑白了,总是穿着一件浅棕色的衣服,一条
褐色裤子和一双黑皮鞋,头顶还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

他走到挂吊针的病房里,右手拿着扫帚,左手拿着簸箕,走到垃圾前,用扫帚扫到簸
箕里,等下再倒掉,遇到扫不掉、粘在地板上的垃圾,他总是把扫帚一反,用头部刮掉脏
东西,再去倒掉。

这两天,我总是坐在门口的座位上,很容易看见他在干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