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倩--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廖倩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日渐清晰与明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更应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

《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独立学院经济类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

一、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国贸核心课程。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众多兄弟院校的交流经验所知,各院校一般采取如下两种方式教学:一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一般开设36学时的实务理论课程,辅以36课时的上机操作课程。

通常采用的上机实训平台是Simtrade世格外贸模拟实务操作软件。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另一种是采取项目式教学,也即在普通多媒体课室通过分配项目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在《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中一般分配五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任课教师给各角色分配任务以完成一笔外贸业务。

伴随着各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独立学院为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各经济学院建立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以供各实践课程使用,而这也是未来实践课程的教改趋势。

二、教学反思
不管是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还是采取项目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这门课程都以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技巧为教学目的。

各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之处。

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训平台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了解各贸易术语,结算方式下的外贸流程,为进入工作岗位作积极准备。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流水式电脑操作方式让学生感觉枯燥并缺乏创新的动力,模拟电子版单据较难让学生直观体会
其真正作用,学生投机取巧可能性大,类似一名学生同时操作多个学生账户的现象在历届学生的课堂上比比皆是。

项目式教学采取分配任务的方式模拟外贸交易流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别模拟各角色参与交易,掌握其流程与规范,了解各角色的任务。

这种方式下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外贸的操作,缺乏系统逻辑性,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程度也很难衡量。

上述两类教学方式都有其特点,要想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又保证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的教改方向可以定格为结合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仿真模拟外贸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培养创新性。

三、教改举措
综合上述现状分析和教学思考,《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如下:
(一)建专业模拟实验室
为更好的践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教学改革思路朝“理论+实训+模拟”方向进行。

“理论”是指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理论教学,“实训”指依托Simtrade等外贸实训软件为平台的上机操作训练,“模拟”指学
生在专业的实验室,借助仿真的文件,如合同,单据等模拟外贸业务流程。

“理论+实训+模拟”改革思路既结合两种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又增强学生情境模拟的学习,并能通过仿真文件的填写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二)科学合理课程设置
这门课程的先导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实现“理论+实训+模拟”教学改革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是在先导课程之后加以54课时的《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这54课时中前18课时进行实训操作,后36课时在模拟实验室实现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学习。

(三)增强校企合作方式
在“理论+实训+模拟”的教改思路下,为争取建设实验室资金,铺垫学生就业渠道,可以与学院所在地企业增强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四)加强教师技能培养
据统计,现有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占比七成以上。

为提高独立学院教学水平,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教改目标,各学院可加强教师技能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在岗培养,如组织各校教师经验交流活动,开展教改思路创新论坛,教学竞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