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XX中考作文题目“会玩才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XX中考作文题目“会玩才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说的不就是一个“玩儿”字吗!
会玩,才好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西安铁一中学语文教师杨文瑞分析说,“玩”,给学生翻开了广阔的选材天地。

这样的题目,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考生都会找到自己可写的素材;同时引导考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话说、有所思、有所感。

她说,题目中“会”是审题关键,什么才是会玩?会玩不是“爱玩”“好玩”“玩的乐趣”,强调即使是“玩”,也要有情趣、有品位,有规划,有意义。

这个题目充分表达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安康新鲜的学习生活观念。

而学习生活态度与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成长开展而言,意义重大。

如何才能写好呢?杨文瑞说,“会玩,才好”,其实是提醒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在关注题目中“会玩”二字,进行素材筛选后,还要思考“会玩,才好”前后两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想一想:会玩,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学会学习、安康生活”,这一题目,打破了唯“学”独尊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真正做到会学善学、爱学乐学。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语文教师祁砚业也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非常接地气,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这样的作文题目看似是命题作文,实那么无框架,“玩儿”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材的范围,写作的对象非常广泛,平时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如电脑游戏、同学聚会可以入题;
日常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运动、音乐可考虑;学校中各类社团活动、志愿者效劳、公益活动亦可选材……玩儿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怎样的“玩儿”“才好”,这就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生活经历、心灵成长过程直接影响了选材立意的高低。

祁砚业分析说,引导语告诉学生“会玩,才好”中的“好”是指所写的“玩儿”是自己有益于心灵成长,性格塑造的,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下,孩子通过自己的“玩儿”有收获,有成长,有进步,让孩子更多地关注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自我情感丰盈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自己成长的因素,写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所以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好写,但要想写出彩也实那么不易。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今年的作文题目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我们日常教学除了看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培养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心灵成长,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既会学,又会玩儿,让这些学和玩的体验能够滋养他们的心灵,亮丽他们的人生。

”祁砚业说。

儿子重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都两年了,可是依然情窦未开。

他妈急得托亲拜友,四处给他物色对象。

但他却直摇头说,不急不急,读书都读懵了,不好好地玩它个十年五载,这心里头不舒坦呢!他妈又把矛头转向我,怨怪我这个当爹的不管儿子的事。

我又有什么方法呢?俗话说得好,崽大爹难当啊!
儿子从娘肚子出来,就是一个贪玩的主儿。

他的《宝宝相册》扉页上,我记下了他出生时的情景:
姓名:游湖;性别:男;出生时间:1985年元月12日上午10点20分;身高:50公分;体重:6。

5公斤;血型:A;出生记录:他“哇”地一声,滚到了护士端着的托盘里。

全身乌黑通亮,眼睛又大又圆,好奇地打探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眼角边挂着泪水,护士说他是早熟品种,因为一般的婴儿出生时是闭着眼睛哭啼,而且是光打雷不下雨。

那胖嘟嘟的小手指头触到了嘴唇,瞬间传出了“唧唧”的吮吸声音,眼珠子还在咕溜溜地转着,哭声嘎然而止,产房内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为儿子取名,按老家的风俗是由爷爷或者外公赐的。

但我们夫妻俩都是大学生,决意要给小孩取双方姓氏的谐音为名,两位老大人见我们心通意达也就没有提出异议。

其实,妻子还是在挺着大肚皮的时候,就说出了这样的想法。

如果生男取名游湖,因男孩好动故欲望其静;如果生女取名游瑚,以女孩爱美而倾慕其色。

真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以亲吻表示了赞许。

然而,心愿归心愿。

儿子是一个陀螺屁股,一天到晚很难静坐一分钟,尤其是东搬西弄的破坏性极强。

匍匐之初,手拿吸奶瓶当鼓槌,敲得瓷板地面“砰砰”响,笑声连绵不断:“好玩,好玩!”学步期间,折断电视机做指挥棒,嘴里哼着谁也听不懂的“外国”电影插曲。

上幼儿园时,穿新皮靴在风雨中跳着“水上芭蕾”;用抹布蘸墨汁在凉席上涂鸦要当“书法家”……直至走进校园里,还拆了座机问我:“这里面的声音是怎么出来的?”看着这位玩心不泯老长不大的稚儿,我们总是啼笑皆非。

后来,妻子见儿名不能到达以静制动的效果,于是将“湖”改成了“鹄”,期望着他“心立鸿鹄高翔之志,常留报国思家之情”。

儿子“玩”的一次壮举,还是在他三岁那年,家里家外称之为“油壶丧失事件”。

大姨见他长得滚圆象“油壶”,每次带他出去玩时就会说:“提着油壶上街去。

”他说这个名字不好听,哭着闹着不准大姨喊。

我告诉他:“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好记就行。

大姨喜欢你,才这样叫你呢!”他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也许是听到“喜欢”二字,也就慢慢地承受了这称呼。

那一年,我在中央党校进修,妻子在娄底师范学校读书,只好将鹄儿送到他的外婆家带养。

一天中饭后,外婆忙碌完厨房事务来到客厅,问外公:“鹄崽呢?”正在看报纸的外公说:“刚刚还在这儿,也许睡午觉去了吧。

”外婆转了两间卧室,心急火燎地跑了出来:“不见了,不见了,还不赶快去寻找啊!”屋后,是一口水塘。

外婆围着水塘走过来又走过去,心不敢想,嘴不敢说,只有泪水在眼眶中打着转转。

外公嘴里虽然在念叨着:“这孩子从来不到这里来玩水的,应该不会有事吧?!”但脚却不听使唤地走向左邻右舍,招来亲朋戚友在水塘里打捞了大半晌。

突然,外公又想起了什么似的:“最近电视上经常报道小孩被拐,莫不是……”说着,便打起飞脚跑到派出所报了案,又急忙赶到电视台打出了“寻人启事”。

时近黄昏,大姨单位的一位同事在汽车站对面的家电门市部里看到了鹄儿,他正跟着电视里的费翔载歌载舞着“冬天里的一把火”。

外公外婆接到后,悬在心口的石头才算落了地,跑来问他:“你怎么一个人到这里来了啊?”鹄儿说:“接妈妈!”外公恍然大悟地拍了拍脑门,原来每周星期六的下午,都是他带着外孙来到这儿接我妻子回家的。

我和妻子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惊心动魄的时刻,但听到后也是吓得虚汗淋漓。

儿子读高中时,在班上是出了名的“网迷”。

学校离家较远,他是寄宿生。

家里如果夜半三更响铃的话,十有八九就是他溜出校门进网吧了。

班主任和我们夫妻俩,都为此而伤透了脑筋,只是他学业成绩还不错平时也就没有过分地追究他。

高考前的一个月,我们又把他从网吧里抓了出来。

他说得十分轻巧:“天天埋在书堆里头昏脑胀,出来放松一下心情。

”但我的心情却十分沉重,可以说那一夜是彻夜难眠。

第二天,我想了一个主意,与班主任和校长耳语了一番,形成了共识。

下午放学后,班主任和我把鹄儿喊到了校长办公室。

校长招呼他坐下后,说:“游鹄同学,今天把你和你的家长喊来,有一件事必须郑重地通知你,鉴于你迷恋上网并且屡教不改的问题,为严肃校纪校风,将对你做出劝退的处分。

你有什么意见吗?”鹄儿急得要掉眼泪,因为他再怎么贪玩,读书还是不愿放弃的。

他看着我,想要我替他求情。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错是你犯下的,老爸爱莫能助。

何去何从,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儿子沉思了片刻,向校长和班主任作出了承诺:写出悔过书在班上张贴,保证不再进网吧;如假设再犯,立即除名。

考上大学后,鹄儿还曾和我谈起过这件事。

他颇有感慨地说:“老爸,这一辈子我差一点儿自己毁了自己。

”我起身走进书房,写了一幅“玩物丧志”的书法,题赠“与鹄儿共勉”。

他心领神会地将字幅卷了起来,并向他妈要钱进行了装裱。

这幅书法,至今还挂在他的卧室里呢。

天生万物,源于自然。

人生只要不玩物丧志,又何必要囿于成见?既然如此,也许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吧……我在想。

许多的小孩肯定经历过这种事:
在写作业时,母亲凑过来看着你写。

你正在做一道,写完了,不料母亲却抓起笔,用亲切的口吻为你讲解着她的思路,并且让你
写这种方法。

你并不愿意,听母亲讲完后,你觉得她的思路你绕不过来,便说了出来。

谁知母亲非要你写这种方法,并且强调“这样做会更好,你别总是用你的死方法去做。


母亲又讲了一遍,这下你听懂了,但觉得好难呢,用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了。

母亲大怒,逼着你写,你不想写,便用老师说的话“用自己最能理解的方法去做。

”母亲用橡皮把你的方法擦了,握住你的手,一笔一划地写着。

你挣脱开来,于是一场大战便开始了。

战争结束,运气好的只是作业本上被橡皮擦得不堪入目。

运气差的那张纸被撕了,但父母又帮你粘好了。

运气更差的,整本作业本都被撕了,被愤怒的母亲用铅笔扎出了洞。

逼小孩根据你认为“这样做会更好”的思路去做。

其实,小孩子认为这是最差的方法,又难又绕。

但从家长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小孩,但是孩子太小,不懂得父母的这番心意,反而有可能会误以为父母没事找事。

自己觉得这方法好,那就你来写,还这样做会更好呢!
一场矛盾也就是因为双方认为这样做会更好而产生的。

但是如果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想,结果有可能会是怎样。

你和母亲都看了双方的方法,并且仔细研究,觉得都对。

你假设自己是母亲,当女儿不听你的话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母亲也站在了你的立场上去想了想,也知道你的感受。

于是你“躲”过了一场打骂,你的作业本也幸存下来。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一味地去维护那个自认为“这样做会更好”的东西,如果双方都这么去做,那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为对方着想,不仅可以化解一场矛盾,双方也可以不用大动肝火,很好地解决了这件事,何乐而不为呢?
从对方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样做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