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预测-语文(7)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网站高考预测系列试题
【语文】高考预测试题(7)·选择问答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
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
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
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扣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
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
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在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出现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结果.
B.《中国好声音》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看重音乐的专业性,让“好声音”成为推荐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
C.《中国好声音》关注了“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并加以具体的指点,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D.《中国好声音》并不是一个让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给了选手们一个梦想开始的起点,让他们体味奋斗和梦想所带来的幸福感。
2.选秀节目怎样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选秀节目要想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就应该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选手,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
B.选秀节目要想赢得公众,就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学习努力的过程。
C.选秀节目要想获得公众认可,就应该邀请那些在相关领域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人士参与到节目中来,以增强节目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D.选秀节目要想经得住质疑和追问,就应该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达人秀》不是只注重单纯的才艺,而是注重以情动人,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选秀节目的一个有益的突破。
B.《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体现了公众对选秀节目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进入困局的重要原因。
C.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这些新人并收其为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这
是《中国好声音》的一个独特之处。
D.《中国好声音》并非完美无缺,有几位选手对自己经历的描述经不起追问.节目应该要求每位选手有诚信,有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
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②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
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
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
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
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8.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5分)
9.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
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独学而无友,。
《礼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2)吾所以为此者, 。
(司
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参考答案:
1.A
解析:“对《中国好声音》的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的
现象,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
新的变化的投影。
2.C
解析:文中说“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
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而并非依靠“邀请那些在相
关领域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人士参与到节目中来”.
3.B
解析:这些争议主要体现的是公众对诚信的要求更加严格,而这也
并非“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进入困局的重要原因"。
4.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论:判罪. 5.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结合文意判断每个句子的描述重点.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
这三句都不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
6.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7(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
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揭发,诬告;之,代指陶元淳。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实词: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率,率领,管理。
固定结构:何以,以何,凭什么。
参考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
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
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
康熙三十
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
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
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
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
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
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
”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
”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我刚
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
元淳喜欢接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
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
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
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8.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
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9.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
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10.(1)则孤陋而寡闻只是当时已惘然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莫道不销魂
(3)灯火阑珊处小弦切切如私语
(4)栗深林兮惊层巅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