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导学案 1.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2节 运动的描述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1.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描述和分析物体运动打下基础。
3.强化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4.加强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运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课堂练习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b.物理学家在研究机械运动方面的重要成就。
c.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科技发展。
要求: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分享学习心得。
目的:巩固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相同的距离内,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比慢速行驶的汽车用时更短?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
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导学案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了解国际单位制,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国际统一的单位。

2.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er),除此之外,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m;1m= dm= cm= mm=106μm=109nm。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看:看清量程、“0”刻度线和。

2.放:刻度尺有刻度值的一面贴近被测长度。

3.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

4.记:数字和单位。

三.时间的单位、时间的测量1.时间(time)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s)。

1h= min= s。

2.测量时间的工具:生活中常用各种钟表,体育场和实验室用停表。

四.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1.误差: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选用的测量工具;改进。

3.误差与错误:误差是由于受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而产生的,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可避免且应该避免。

爱迪生巧难阿普顿发明家爱迪生曾经有个助手。

名叫阿普顿,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自以为了不起,甚至觉得比爱迪生还强很多,但事实教育了他。

有一次,爱迪生拿了一个有孔的废灯泡,问阿普顿灯泡的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这个梨形灯泡打量了一番,心想,虽然这个问题计算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凭着自己的数学本领,多用些时间,还是可以求出来的。

于是阿普顿拿起皮尺这么测,那么量;接着就用钢笔这么画,那么算,弄得满头大汗。

过了好半天,爱迪生问:“求出来了吗?”“办法有了,已经算了一半。

”阿普顿自信地回答。

爱迪生走过来一看,在阿普顿面前放着许多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等式。

爱迪生看了微笑着说:“何必这么复杂呢?你用这个办法吧!”说着他用水装满了灯泡,然后交给阿普顿悦:“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到量筒里量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一、引入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研究物体随时间变化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支学科。

通过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

本节课将介绍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二、运动的描述方法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通常使用以下三种方法:1. 位移-时间图法位移-时间图法是通过绘制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来描述运动状态。

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置差。

在位移-时间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通过观察位移-时间图,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以及加速度等信息。

2. 速度-时间图法速度-时间图法是通过绘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来描述运动状态。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位移。

在速度-时间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

通过观察速度-时间图,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运动、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

3. 运动方程法运动方程法是通过建立运动方程来描述运动状态。

运动方程是由位移、初速度、时间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方程。

根据不同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运动方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程和速度方程等。

三、基本概念和公式在学习运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描述方法。

1. 位移(s)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置差。

位移的大小等于最终位置减去初始位置。

位移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表示不同的运动方向和位置改变。

2. 速度(v)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位移。

速度大小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速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米每秒(m/s)。

3. 加速度(a)加速度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表示不同的速度变化情况。

4. 运动方程根据不同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运动方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共有4节: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5.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6.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熟悉停表(秒表)、石英钟等时间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利用比较法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科学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停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停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 10-3 km=103 m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 min= 3600 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记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0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是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 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3“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 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年(y)、月、日(d)、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结合教材P13“小资料”作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停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停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停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停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 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学生对刻度尺和钟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准确、科学地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停表的读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一起实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受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最后,教师归纳要点,便于学生注意和记忆.2.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就是把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距离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此外,本课还讲授了误差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测量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误差,且明白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提醒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多从身边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比赛.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m的长度,估测教室的高度;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采取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手表,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秒针走几圈?时针走多少?再利用投影仪模拟显示,让停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大针和小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较好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关注每位学生,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体会物理是有用的.4.本节课教师在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及古代人的计时方法,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普遍现象.2.为了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把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6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一章2.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一章2.运动的描述

通渭县义务教育阶段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备课人:刘金锁学区(校)审核:杨彦军中心教研组审核:局领导审核:课题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总课时1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教学资源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导案学案教师复备栏导入定向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推进(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学生思考并归纳。

新课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二、参照物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学案导学【自学指导】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讨论课本图1、2-3: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2)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课本图1、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应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结论:如果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如果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要点总结】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总结)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
运动.
注: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除了机械运动,运动还有好多种形式,例如电磁运动,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运动等.
2.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
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他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小练习:
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座椅,房屋,树木为参照物,请说一说坐在
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解读目标结合教材及资料,先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对子之间进行讨论帮扶学法指导定向自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天空飞行的时候,看见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一起飞翔,他随手抓过来一看,却发现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

你认为这件事有可能发生吗?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请你学习本节内容后解释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知识准备一、机械运动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运动。

2、物体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间距离发生了变化,二是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练习:请选择,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树长高B、太阳落山C、心情激动D、铁生锈二、参照物阅读课本17页“想想议议”,思考为什么我们感觉自己的列车运动了实际上却还停在站台上?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参照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1、在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就叫。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除了被描述的物体本身,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物体一旦被选为参照物之后就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请独立完成课本上18页“想想议议”练习: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2、在商场中,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以为参照物我们是静止的,以为参照物我们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我们所选的而言。

例如: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房屋、桥梁等建筑物是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的话,这些建筑都是的。

2、由此可见,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果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理解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3.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习重点】1.能选择适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习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16-18页回答以下问题:1.机械运动的概念(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物理学中把_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_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1)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选定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被选择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参照物_.这也说明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_的。

【合作探究】探究一:机械运动观察以下图片,并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飞奔的猎豹划过星空的流星缓慢爬行的蜗牛根据以上图片,请大同学们思考思考:图中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分析以下图片所示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追逐的猎狗地壳运动使珠穆朗玛峰高度变化地球公转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狗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没有(“有”或”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1)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3.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除机械运动外,运动还有多种形式,如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原子、分子的运动电磁运动植物的生长【提出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物体是否在作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选取原则:假定性、任意性、方便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当堂达标
1.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
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 __运__动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__运__动___的; 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__静__止___的。
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八号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升起的明月是___运___动____。
2.已知物体运动或静止,怎样判断参照物
研究对象
静止 运动
相对于 谁 静止?
参照物
相对于 谁 运动?
举例: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
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中__竹___排___ 是运动的,是以___河__岸____为参照物; 后一句中__青__山____是运动的,是以 ___竹__排____为参照物。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 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 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 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 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总结
选择参照物的原则: (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 参照物。 (2)没有特殊指明时是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为参照物的。 (3)一旦物体被选为参照物,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两类题型
1.已知参照物,怎样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
研究对象
看被研究 的物体相 对于参照 物的位置 是否改变
若改变,物体是运动的 若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到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再到朱自清的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月亮被赋予了多种寓 意。“飞天”兴趣小组依照张九龄的诗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一幅画,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 2 | 4 | 6 | 8 | 10
速度(m/s)| 20 | 30 | 40 | 50 | 60 | 70
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汽车在4秒至6秒内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解答:
平均速度:v_avg = (s2 - s1) / (t2 - t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等基本概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运动描述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滑块和track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描述和测量,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v = s / t。
-速度-时间图像:图像中的斜率表示速度。
-位移-时间图像:图像中的斜率表示速度。
4.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斜率表示速度,图像的斜率变化表示速度的变化。
-位移-时间图像:斜率表示速度,图像的斜率变化表示速度的变化。
展示一些关于机械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机械运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机械运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机械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运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方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1.2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文具盒、橡皮擦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6小时后成功对接空间站。

神舟十四任务是迄今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转位20吨实验舱堪比四两拨千斤。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景海鹏、刘旺和刘洋执行本次任务。

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首次实现载人手动交会对接,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迈出重要一步。

2012年6月18日和24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两次交会对接试验。

如图所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形形色色的运动;哈雷彗星大约每隔76年就到地球附近造访一次;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想想议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上述的运动及类似的运动。

想想看,人们根据什么说明这些物体是运动的?(一)机械运动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慢慢爬行的蜗牛······这些运动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2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2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一章机械运动1.2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2.掌握参照物的概念,了解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课前预习】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A、竹排、青山B、青山、江水C、江水、竹排D、江水、青山2.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湖岸B、湖水C、游船D、岸上的建筑物3.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D、跳台4.孝感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5.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学习探究】阅读课本,回答问题:(一)机械运动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2.机械运动是什么,并列举常见的几种?(3种就可以)机械运动:【小结】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机械运动。

(把叫做静止。

)(二)参照物【讨论】1.当自己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的树木,树木看起来怎么样运功?再看看同车的乘客,他们又是怎么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与这个标准比较,来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

3.为什么当我们描述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的时候,要选择参照物呢?4.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的。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1.2 运动的描述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1.2 运动的描述

第2节运动的描述【自主预习探新知】【新知初探】一、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叫作机械运动。

2.规律:________是宇宙中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_______运动着,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

二、参照物1.概念: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________,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__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于同一个物体,选择的______不同,物体的运动和______的情况也往往不同。

【预习自测】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划破夜空的流星运动B.奔驰骏马的运动C.植物开花结果D.地球绕太阳公转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句歌词,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角度来看是说()A.以地面为参照物,云彩是运动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以月亮为参照物,云彩是运动的D.以云彩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合作探究破疑难】【要点突破】1.某同学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同一位置先后拍摄下两张照片(如图),由此可判断出两车的运动状态:小车____,大客车________。

2.坐在船中的人以自己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若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呢?3.在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如图所示),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这是为什么?【归纳总结】(1)给定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已知物体运动或静止,判断选定的参照物。

【典例】小强乘坐从县城开往北京的汽车,当汽车进入北京市汽车站时他感慨地说:“北京终于来到了我的身边!”他说出这种话时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北京市汽车站B.小强本人C.马路旁边的树木D.停在汽车站里的客车【针对训练】“十一”国庆假期,小明一家去游黄山,坐在越升越高的缆车上,小明看见地上参天的树木慢慢在脚下变小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缆车是静止的C.以小明为参照物,缆车是静止的D.以缆车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1.司机开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以行人为参照物,司机运动较快;以正超车过去的小轿车为参照物,司机正在后退……思考上述情景,你认为静止和运动有什么特点?2.请认真观察图中的甲、乙两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第2节运动的描画●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运动是相对的。

进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法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运动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迷信观。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讨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看法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解说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看法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形状如何呢?[讨论][总结1] 明天,我们研讨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效果。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运动?〔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画?〔板书本节课题〕二、进入新课,迷信探求〔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效果]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以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运动的?[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运动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运动的;〔8〕公路是运动的;〔9〕大桥是运动的;……也能够回答出一些其他的效果:〔1〕星星是运动的;〔2〕太阳是运动的;……[剖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迷信课上学过,地球自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异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微观上看,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效果]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2节 运动的描述(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2节  运动的描述(2)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1.概念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2.特点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乐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2节运动的描述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难点: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欣赏:形形色色的运动。

2呈现并解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阅读课本P16至P17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机械运动的定义。

【自学检测】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如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机械运动分析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_______(“有”或”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结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参照物场景重现: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一时间,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对面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对面的列车却相反方向开去了。

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1.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________、(“运动”或“静止”)的。

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________、(“运动”或“静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导学过程
一、温故
请同学们阅读第十二章的章首短文,这是对一场滑雪比赛的描述。

从中我们
能想到的一句话是“生命在于运动”。

请同学们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物
体在运动的?
答:
二、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
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
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这是因为尽管飞机和子弹都在飞,但对飞行员来说那颗子弹是 的。

三、互动课堂
(一)、运动和静止
谈一谈 : 观察下列图2中的几幅图片,在结合自己平时对运动物体的观察,
谈谈你对“运动”的认识。

想一想:物体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就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了?
点一点: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说一说:教室中的我们是静止的,是以 (或黑板、或教室 、或外面
的树)为参考标准的, 我们与参考标准的位置没有变;“坐地日行八万里”,
说我们是运动的,是以 为参考标准的,我们与参考标准之间的位置发生了
变化。

记一记: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被选作参考的标准物体,这个被选定的
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了,就说该物体是 的;
位置没有变,就说该物体是 的。

记一记: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说一说: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应该选择最合适
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的汽车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
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研究人在汽车上的运动情况时,常以车厢为参照物,这样研
究起来比较简单,可以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2)既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又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
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因为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
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练一练:坐在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船舱
B .河水
C .河岸上的树
D .迎面驶来的船
(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说一说:如图3所示,在讨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话所
涉及物体的内容时,认为云朵向西运动的同学是以 为参照物;
认为月亮向东运动同学是以 为参照物。

记一记: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
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的运动描述就有可能不同。

因此,运动
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练一练:如图4所示,是空中加油机正在给两架飞机加油。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加油机和两架飞机相对于地面都是静止的
B .其中一架飞机相对另一架飞机是静止的
C .其中一架飞机相对另一架飞机是运动的
D .任意一架飞机相对于加油机是运动的 四、[课堂反馈]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
是 ,火车是 ;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 的。

(填“运动”或“静
止”)。

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4、一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5、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
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
D、关着的车门
6、大型运输机长途飞行时,有时要进行空中加油,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和运输机是相对________的。

7、“地球又自转又公转”,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8、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9、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为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