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酸碱盐性质的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盐性质的复习
【教学引入】
本专题在中考中的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考的相对较多,这节课就其化学性质的几个重要方面来一起探讨一下。

【比一比赛一赛】
1请你尽可能多写出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三种溶液的方法
各组的方案有:(1)测pH值(2)紫色石蕊试液(3)Fe(4)看颜色、Fe(5)看颜色、Fe2O3(6)看颜色、Cu(OH)2(7)看颜色、大理石(8)看颜色、酚酞试液(9)看颜色、CO2(10)看颜色、Na2CO3(11)看颜色、FeCl3或CuSO4(12)看颜色、NH4NO3(13)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4)组内的物质反应
同学们互评
【目的】
重点复习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要想发生必须满足的条件?
【讲评】
在解此题时,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反应规律,然后根据反应的条件,确定鉴别的方法。

从而让学生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归纳】
一、酸碱盐性质
【归纳】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必须满足的条件
生成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有沉淀析出
②有气体放出
③有水生成
“碱+盐”“盐+盐”反应的前提条件:
反应物两者都可溶,生成物质至少有一种沉淀
三、CI- SO42- CO32- NH4+ 的检验
【学生回顾】这四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做题】出示与实际生活相联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练习
【讨论1】
⑴氯气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其与水的反应式为CI2+H2O=HCIO+HCI请设计实验来证明某瓶水是蒸馏水还是自来水
(2)如果有一瓶试剂,可能还有SO42-你如何去检验?
(3)检验鸡蛋壳的成分?
(4)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是铵盐,如何检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评】强调 SO42-
它的检验可以用Ba(NO 3)2 ,或者Ba(OH)2 ,与HNO 3 还可以用BaCI 2
、但以防银离子的干扰,要先加HCI ,再加BaCI 2
【归纳】
三、CI - SO 42- CO 32- NH4+ 的检验
检验CI- (AgNO 3溶液,稀HNO 3 )
检验SO 42- (Ba(NO 3)2溶液或者Ba(OH)2溶液 与稀HNO 3)
检验CO 32- (加酸,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检验NH4+ 加熟石灰,研磨(或者用NaOH 溶液加热) ,并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验证
【开放探究】出示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用对比方法练习
【讨论2:】
你能说出几种鉴别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突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师讲评】出示学生讨论结果
【归纳】物理方法:
1、打开瓶塞,瓶口有白雾的是浓HCI ,另一种为 浓H 2SO 4
2、到少量试液加入水中稀释,能放出大量热的为浓H 2SO 4
3、称量同体积的两种物质,质量较重的为浓H 2SO 4
4、用密度计来测定,密度大的为浓H 2SO 4
5、振荡,油状的为浓H 2SO 4
化学方法:
1、取少量试液,分别涂在白纸上,使白纸变黑的是浓H 2SO 4
2、各取少量,稀释后分别滴入两支盛有BaCI 2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白色深沉淀的是浓H 2SO 4
【知识的扩展】在突破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的练习
【实验探究】
【学生讨论思考】
引导学生一一回答上述问题目的是针对酸碱中和反应,以及酸碱指示剂等进一步练习,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把思维扩展出去,这是中考的一个方向。

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炼练【知识应用、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结论进行知识应用。

如:农村使用氨肥氨水时,在贮存和施用要注意防止其挥发,鉴别酸和碱溶液可用酚酞等。

然后鼓励学生另选药品,设计出类似实验,对设计实验合理的,可让该学生展示并实验验证。

如甲为石蕊试液,乙为浓盐酸,或甲为AgNO3溶液,乙为浓盐酸等。

五、反思回顾、整理归纳。

小结巩固
学生对本节课发表见解和体会。

【作业安排】让学生回去把本章的知识形成知识框架的形式,形成一个网络。

六.课后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复习,教师在安排复习课时,不要上成新授课的重复。

而本节课就避免了这一点,但是要避免延伸知识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

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每上节复习课,首先要确定复习的范围,然后再去针对难点有针对性的选题目,再去想如何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难点,在设问题时,要一环扣环,层层深入。

对于结课不要强加给学生,是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对于这种创设问题情景,确实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是我们教师的己任!
附: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