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pH的变化图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 的变化图像
1.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相符的是( )
A .图A 是水通直流电
B .图B 是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C .图C 是向20mLpH=13的NaOH 溶液中逐滴滴入pH=1的盐酸
D .图D 是t ℃时取溶质质量分数为w 的KNO 3饱和溶液20g ,升高温度至9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电解水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符,符合题意;
B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与生成氧气的质量比为:316:32,故31.6g 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1.6g-3.2g=28.4g 。
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C 、向20mLpH=13的NaOH 溶液中逐滴滴入pH=1的盐酸,氢氧化钠显碱性,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 逐渐减小至小于7。
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D 、t ℃时取溶质质量分数为w 的KNO 3饱和溶液20g ,升高温度至90℃,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升温后,溶解度增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a图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
B.b图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c图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D.d图等质量块状和粉末状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不断产生白色沉淀,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达到最大值,对应关系正确;
B、镁比锌活泼,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较快,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镁和锌过量,盐酸完全反应,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对应关系正确;
D、首先粉末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的,所以对应图象斜率要大,同时由于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二者图象的终点也相同,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D.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比镁弱,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不能与硝酸镁溶液反应,铁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铜,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铜的质量,则溶液的质量应减少,故错误;
B、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横坐标是硫酸的量,故等量的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当金属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2价的金属),则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铁,故正确;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pH小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3,更不能小于3,故错误;
D、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后和氯化铜反应,因此开始不能产生沉淀,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4.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胃酸过多,胃液pH不断变大,氢氧化铝不溶于水,胃液的pH不能增大到7,更不能超过7,故A错误。
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故B错误。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变小,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C错误。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沉淀产生,然后氢氧化钾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沉淀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相应变化的是
A.向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镁粉和铁粉
B.向pH为3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C.向一定质量的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D.将一定量的红磷置于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
2442
Fe+H SO=FeSO+H
982
↑
,
2442
Mg+H SO=MgSO+H
982
↑
可
知,向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镁粉和铁粉,稀硫酸完全反应,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镁粉、铁粉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此选项错误;
B、向pH为3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所以溶液的pH从3开始增大,当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大于7,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反应后的溶液浓度小于开始的氢氧化钠
浓度,最终溶液的pH小于11,此选项错误;
C、根据
332
Cu+2AgNO=2Ag+C()
6
u NO
4216可知,向一定质量的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
液,铜粉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此选项正确;D、将一定量的红磷置于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由于燃烧放出热量,密闭容器中压强先变大,反应消耗氧气,无气体生成,冷却至室温后,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小于反应前的压强,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6.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正确的是()
A.由a点到c点溶液温度下降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c点对应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大于b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像分析可知,溶液的起始pH>7,呈碱性,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pH不断减小,当恰好反应时,溶液pH=7,继续加入硫酸,溶液呈酸性,pH<7。
【详解】
A、b点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由a点到b点,反应继续发生,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由b点到c点,反应已经停止,温度下降,不符合题意;
B、a点溶液的pH>7,所以仍有未反应的氢氧化钠,故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可知,该实验是将硫酸逐渐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不符合题意;
D、b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溶质是硫酸钠,c点时,因氢氧化钠已经消耗完,不再反应,所以硫酸钠的质量不变,c点对应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等于b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
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
酸钾固体
C在一定量 AgNO3和
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
入铁粉
D向 NaOH 溶液中滴加稀
盐酸至过量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
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
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
铁过量时,得固体为
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NO3)2,加铁粉为0的时候,溶质只有
AgNO3和Cu(NO3)2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
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
定正确的图像。
8.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
A.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
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会不断趋近于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程不会产生沉淀,氯化铁再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2Zn 2HCl=ZnCl H ++↑,22Fe 2HCl=FeCl H ++↑,。
当盐酸少量时,因为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也相等;当盐酸过量时,根据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
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硝酸
D .等质量不同状态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但会剩余二氧化锰,所以质量不能减少为0,故错误;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开始便会产生沉淀,故错误;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硝酸,开始时溶液显碱性,pH >7,慢慢减小一直到pH <7,故正确;
D、相同时间内粉末状碳酸钙放出二氧化碳质量大于块状,且最终二氧化碳质量相等,故错误。
故选C。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图②: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
C.图③: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大于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A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pH值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充分反应后不会再继续增加,B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降低,继续降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C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D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氢气质量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1.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先pH值小于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C、A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HCl 和NaCl;故选项错误;
D、B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NaCl和NaOH,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pH=3 的稀盐酸
C.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
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 H2↑,Fe + H2SO4 = FeSO4 + H2↑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別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铁比锌多,但锌比铁快,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溶液的pH逐渐减少,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水,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水,pH不会小于3,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开始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过量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断增加,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3.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向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 Na2SO4+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反应是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X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B、a点,pH>7,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不符合题意;
C、c点,pH<7,说明这时稀硫酸过量,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 SO+2NaOH=Na SO+2H O,不符合题意。
24242
故选C。
14.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一开始,氢氧化钠显碱性,pH>7,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的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稀盐酸过量时,pH<7,不符合题意;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随着硝酸钾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待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不断增加,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气体生成,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反应后,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固体质量不会减少至零,符合题意。
故选D。
15.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表示N物质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M N y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热,图中曲线温度升高,因此,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水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碳酸钠溶于水中,溶液的pH会升高,直到溶液饱和,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则固体不在溶解,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单质,置换相对原子质量大的阳离子,得到的溶液质量必小原则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27,铜的相对原子质量64,因此,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铝粉,溶液质量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该题为图像题,解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注意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们的胃液呈酸性,是因为胃腺壁细胞能分泌出盐酸。
胃酸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其易于被消化吸收。
你知道吗?深受人们喜欢的早餐食品燕麦中常添加颗粒极小的铁粉,它既可以作为双吸剂(起到干燥和减缓食品变质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人体补铁剂。
要把铁粉变为人体需要的、能吸收的营养元素,就离不开胃酸的帮助。
健康人胃液的pH在0.9~1.5,胃液的pH不仅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对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病菌的繁殖有影响。
某医院对99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胃液的pH及胃液中的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表:
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并使人感觉反酸或烧心。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抑酸药,能抑制胃酸分泌,但本身不能和胃酸反应;二是抗酸药,能直接与胃酸反应,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等。
胃溃疡患者若服用不合适的抗酸药,会因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患者如长期使用抗酸药,很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
因此,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酸类和抑酸类药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燕麦中的铁粉遇胃酸发生的反应:_____。
(2)铁粉可以减缓食物变质,是因为铁可以和_____反应。
(3)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的抗酸药是______。
(4)关于文中提到的几种抗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均属于盐类或碱类
B.在使用抗酸药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C.适量使用碳酸钙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时还可为人体补钙
(5)下列关于胃液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胃酸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胃液pH越小越利于人体健康
B.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所以胃液pH越大越利于人体健康
C.胃液pH越大越有利于病菌生存
【答案】Fe+2HCl=FeCl2+H2↑氧气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BC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胃液注意成分是盐酸,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 FeCl2+H2↑
(2)食物变质是食物与氧气反应,铁生锈反应掉氧气,食物就不易变质。
(3)碳酸氢钠和碳酸钙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得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4)A、氧化镁既不是碱类也不是盐类,错误;
B、服用药物要适量,正确;
C、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而且因含有钙元素可补钙,正确。
故选BC。
(5)胃液pH的正常范围在0.9~1.5,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酸性越弱越有利于病菌生存,故选C。
考点:化学用语、化学与健康的知识。
17.“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筹建工作全面展开,为建好中华文化标志城,保护我市优美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市建立了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其中填埋场采用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方式,垃圾按单元分层作业,其流程为计量﹣﹣倾倒﹣﹣推平﹣﹣压实﹣﹣消杀﹣﹣覆土﹣﹣封场﹣﹣绿化;对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气体经导排系统收集后用于供热或发电;对垃圾渗透漏液经调节池集中收集后通过日处理达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化学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后排放.
(1)垃圾送到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前先进行分类处理,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可回收垃圾中,易拉罐与旧铁锅归为一类,回收废旧金属的好处是什么?_____.
(2)回收废旧塑料垃圾可减少“白色污染”,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
(3)污水进行生物和化学处理时,你认为采取的化学方法处理污水的措施有哪些?(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
(4)垃圾填埋后会产生沼气,沼气燃烧可用于供热或发电,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这对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有哪些好处?_____.
【答案】节约金属资源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用可降解塑料、重复使用塑料制品中和
法氧化法 CH4+2O2点燃
CO2+2H2O 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解析】
【分析】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垃圾并非废物,而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将有用的部分回收利用,发挥其作用,如金属类回收后再利用,可节约金属资源,还能节约能源。
(2)塑料是高分子材料,降解慢,大量使用并丢弃就会造成白色污染,防治的办法有许多,如用布袋代替、研制可降解的塑料等。
(3)许多污水呈酸性或碱性,因此可用中和法来净化,有些有害物质如果经氧气或臭氧来氧化后,就能变成无害物质,因此氧化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净水法。
(4)垃圾填埋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可产生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生成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