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原文、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1
古别离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诗简介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

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

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色调鲜明,和谐统一。

翻译/译文
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注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

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

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

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

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赏析/鉴赏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

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

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

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

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升庵诗话》:“晴烟漠漠柳毵毵······”韦端己送别诗多佳,经诸家选者不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李云:结有余恨。

《唐诗广选》:高廷礼曰:晚唐绝句兴象不同,而声律亦未远。

如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扬慎曰:妙品。

周珽曰:古色古貌,杂诸王、李,何辨。

后二句正是第二句意。

与陆鲁望《有别》后联语意相同:陆以留别者言,居人登楼所望,有不堪增愁处;韦以送别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胜断肠处。

《唐诗摘钞》:读此益知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倒叙之妙。

常建云“即令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与此同意,此作较饶风韵。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释:
杖剑:同“仗剑”,持剑。

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

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翻译: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赏析: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

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

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
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3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
《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

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

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
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

见《晋书·列女传》。

详见《乌夜啼》注。

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

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

“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阳台”,本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

因另有新欢,故“彼心绝“,然纵令他心已绝,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转,所以她去年寄书,今年又寄书,寄书不行,更寄意于东风,将那如行云般无定性的负心丈夫给吹回来。

这四句诗,宛如登山之阶,一步一进,将思妇的一片痴情表露无遗。

结尾二句与开篇二句相呼应,点明从花开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个春天,却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踪影,自然界留给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惨景。

这首诗写思妇之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加上和谐舒畅的音节,错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叹,极富艺术感染力。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
①锦字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涛被流放在边远之地,他的妻子思念他,就织锦为文,在丝锦上写信赠给丈夫,她的词作写得凄婉动人。

②缄:封。

③云鬟绿鬓:形容女子头发浓密如云,而且很有光泽。

④回飙:旋风。

⑤阳台:楚王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离开时对楚王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⑥行云: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意。

⑦委:堆积。

鉴赏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

“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阳台”,本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

因另有新欢,故“彼心绝“,然纵令他心已绝,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转,所以她去年寄书,今年又寄书,寄书不行,更寄意于东风,将那如行云般无定性的负心丈夫给吹回来。

这四句诗,宛如登山之阶,一步一进,将思妇的一片痴情表露无遗。

结尾二句与开篇二句相呼应,点明从花开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个春天,却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踪影,自然界留给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惨景。

这首诗写思妇之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加上和谐舒畅的音节,错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叹,极富艺术感染力。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妄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译文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滋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但山川,也但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但古时不可能但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但*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但滋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但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但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并立:合力,一起
风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但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但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滋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不:通“否”。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赏析: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

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

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

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

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

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

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

“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

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

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

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
“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

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

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

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

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

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

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

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

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6
原文:
古别离
唐代: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译文: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注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qióng)去。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赏析: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

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

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

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

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
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

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7
今别离·其一
清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译文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