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指为保护环境、管理污染物排放和保障公众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指标等规范。
现状如下:
1. 标准体系偏多而分散: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相对庞杂,标准数量众多,但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标准中,并且存在重叠和冲突的情况。
2. 标准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由于标准制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一些环境标准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方面存在欠缺,难以有效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3. 监管执行力度不足:由于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多个部门的协调不足,导致环境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标准的遵守情况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简化和统一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重复、冲突或过时的环境标准,及时取消、合并或修订,确保环境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2. 加强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和评估,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同时保证制定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3. 健全监管机制和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环境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企业和个人主动遵守环境标准。
4. 强化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对环境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社会监督的效力,推动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
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案

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案一、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环保部门和监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利益相关方存在搞“纸上”工作、表面化整改等现象。
这导致了对违法行为进行的事后检查和罚款,并不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 处罚力度不够当前环境保护处罚力度相对较弱,不能起到威慑效果。
许多企业和个人只需要支付一些钱财或轻微整改即可逃避责任,导致他们并未真正付出应有代价。
此外,在某些地区政府也可能因为经济考虑而对污染企业宽松处理,进一步加剧了处罚力度不足的问题。
3. 法律责任难以落实由于政府执法能力相对薄弱,依靠受污染者自身去维权是困难重重。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责任或转嫁责任,例如转移资产、改名易姓等。
即使问题最终被曝光并收到罚款,对受污染者的赔偿往往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忽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普遍存在着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忽视。
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会篡改、删除或隐瞒相关数据以达到“合规”的目标。
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真实数据,导致环境治理措施往往基于虚假前提,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二、完善方案1. 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管机制为了解决环境保护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管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在生态修复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通过增加人员投入和技术设备配备等手段来提高市场主体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被查处概率。
2. 提高处罚力度与公开透明度为了增加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成本,需要提高处罚力度与公开透明度。
一方面,应根据污染程度和恶劣情节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罚款额度,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治理措施和执法处罚结果等信息。
3.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为了保证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能够落实到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S h o, eigU iesy B in 0 8 1 C iaE v o m na ine 2 1 , () 1 7 12 c o lPkn nvri , e ig10 7 ) hn ni n e tl cec, 0 23 1:  ̄ 9 t j . r S 2 8
Ab t a t Ch n ’ c re t s se o n i n n a t n a d a n r b e .T e f r t n o n io me t l sr c : i a S u r n y tm f e v r me t l s d r s h s ma y p o l ms h o ma i f e v r n n a o a o
i d p n e t a d i a t l tn a d r f n r c s i i e f c,a d p b i p ri i mi n i o u ce t n e e d n n mp ri ,sa d r s d a t g p o e s s mp re t n u l a t p o s n t s f in .Th s a i c c i ee p o lmsr s l i i c l e e a p i ai n o n i n n a tn a d . nt i r g r , h u da tc o t c r b e e u t n d f u t si t p l t f v r me t l a d s I s e ad wes o l t h i i i nh c o e o s r h a mp ra et n o s e r a t r u h i e ilto d p l i sma n ; e e o e t d n i e lg l au e a d v l i f n io e a e k b e k h o g l g s i n a oi e - kig t r f r , i e tf t e a t r ai t o v r n n l n a n c h o yh n n dy e m t sa d d , o e tb i r c d e r ls o n io e a tn a d o u a in a d r v so , o d t r n r cp e d t n a s t s l h p o e u u e fe v r n n l a d sf r l t e ii n t e e mi ep i i ls a r a s r m t s r m o n n n c n i o so p i a in a d t u t e e fc e s se o n i n e a t d d . o d t n fa l t , i p c o n f rh rp re t h y t m f v r m n l a a s o t e o t sn r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指对于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现状分析、问题识别和对策制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现状分析: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由法律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构成的。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识别:1.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一些标准制定滞后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
例如,大气污染物标准对于细颗粒物(PM2.5)的限值较低,但对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新兴污染物的限值较高,需要及时修订和制定相应的标准。
2.标准执行不到位: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监管不力等问题,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另外,一些企业财力有限,无法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污染治理,导致环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3.监测手段和技术不足:我国环境监测手段和技术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欠缺,无法准确、及时地监测到一些微量有害物质的存在。
这给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策制定:1.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应加强环境标准的修订、制定工作,将对新兴污染物的控制纳入标准体系中,同时根据具体区域和行业情况制定差异性的标准。
2.加强标准执行:要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并注重环境监管的全过程,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3.增强监测手段和技术:加强环境监测手段和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污染的情况,科学制定相应的对策。
4.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度,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共同推动环境标准的完善和执行。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问题探究与改进建议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问题探究与改进建议2023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我国环境保护制度问题探究1.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监管机制还存在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一定的不合作现象,允许违法行为长期存在而不加以约束。
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隐瞒、掩盖环境污染问题,不顾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2.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标准和监测标准相对较低。
在国内外一些高质量标准下,国内标准滞后,不能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
3.法律法规执行效果不明显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条文相对较全,但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一些企业的环保投入比重较低,导致屡次违法行为,而相关部门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打击和制止,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4.数据、信息共享不畅我国环境保护数据和信息的共享还存在不足。
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及时堵塞污染排放源,但现实中往往存在保密、数据不完整等问题。
二、改进建议1.完善监管机制对污染企业要进行深度监管,公布违法事项,对干预、干扰和破坏监管行为要进行有效制裁。
同时,对监管部门和环境部门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营造良好的监管氛围。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环境规划标准和监测标准的修订工作,使其达到国内外高质量标准。
同时,鼓励企业对环保标准进行自主研发,建立行业标准和标杆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环保水平提升。
3.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并对涉及环境污染案件的政府机构和企业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同时加强对环保机构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执法水平。
4.提高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全国环境信息库,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收集、共享环境信息,方便公众监督企业环保情况。
同时,鼓励企业在自主上报和共享环保信息的同时,也加强对环保数据的资讯安全保护。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摘要: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因素已经大部分来自于环境了。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加强和促进我国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比较小、评价方案不够完整、环境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方面。
本文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策略。
希望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良好开展有所帮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为美国首创,但在我国已经实行好多年了。
这么多年来,对缓和和防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上还是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及时发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行之有效的将其解决,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对策;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原则,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环境保护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置身于21世纪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这些工作还是显得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以下将具体讨论之。
1.1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不够高我国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太差,对身边的环境不能好好的保护,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完成评价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流于形式化,不能让公民真正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来,这样一来,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作的有利展开,以及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进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极为不利的。
环境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建议

环境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建议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在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改进。
本文将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问题分析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和不足之处。
这给环境保护的有效治理带来了困难。
2. 执法力度不均衡在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有些地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而有些地区执法力度较弱。
这导致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够统一和协调。
3. 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环境保护治理中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一些环境保护问题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填补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和不足,提高环境保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的监督和调查,确保执法力度的均衡和公正。
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和培养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调度和协调。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结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协调机制,我们能够有效解决环境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生态文明至关重要。
以上是对环境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建议,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引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环境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对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2.1 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环境标准的体系构建还不够成熟,现有环境标准数量多、重叠、分散,各级标准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标准执行难度增加,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
2.2 标准制定过程欠缺透明和参与标准制定应当注重透明度和公众参与,但现实中我国环境标准制定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导致标准制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2.3 标准执行和监管存在问题环境标准的执行和监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些企业违反环境标准却未受到严厉处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另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执法水平不够,监测数据和违规情况的披露不及时,难以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
3.对策及建议3.1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对现有标准进行梳理、整合和协调,减少标准的重叠和冲突。
不同级别的环境标准应有明确的关系和序列,以便于执行和监管。
3.2 提高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标准制定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立健全透明、科学和民主的标准制定机制,广泛听取相关专家、学者和公众的意见建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3 加强标准执行和监管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行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披露和公开,便于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4.个人观点与理解环境标准制度的建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我个人认为,完善环境标准制度,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标准的执行和监管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现状: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组成。
国家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影响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和未来走向。
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有600多个,其中不乏高端标准,如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制值就相当高,这使得我国在环境标准的核心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发展。
问题:但是,我国环境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标准体系存在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尤其是在应对新兴环境问题和复杂情况方面,很多环境污染因子的检测难度很大,标准缺乏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标准层级不够清晰,目前环境标准建设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不够明确,标准内容和构建方式与国际标准的脱节较大。
此外,法规制度建设还不足,统一的环境标准实施力度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监管和执法方式也需要完善。
对策:在此背景下,加强我国环境标准建设,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执行力度:在强化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准的执行与监管力度,完善标准实施的贯彻落实方式,保障监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标准的强制力与中国环氧树脂质量管理条例官方译名为《环氧树脂产品质量管理规定》推广力度,保障环境标准有效落实和执行。
2.建立评价机制:建立全面、客观、独立的环境标准评价和审核机制,应充分参考国际标准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国家的标准体系优化经验,制定出更实际、具有约束性、易于实施的标准,建立健全环境标准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
3.推进信息化:加强环境标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尽可能地将环境标准、环境数据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标准信息共享平台,降低标准信息的制定维护成本。
4.建立科研机制:环境标准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点领域,要加强标准和科技创新机制的联动,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高水平的环境标准研究和实践,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环境标准的升级优化。
环保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环保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环保标准化工作受到了国家重视,其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资源环境。
纵观全国,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推进环保标准化工作,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环境污染防治的效果。
首先,现行环保标准化工作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无法满足企业对环保标准化的要求。
其次,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未能按照环保标准要求实施,无助于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
此外,很多企业投入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环保标准化的实施。
最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执法措施,制约了环保标准化的执行。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标准的完善。
有效的环境标准体系对于实施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完善有关环保标准,提高实施的可操作性。
其次,要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要求企业要重视环保标准,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进环保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此外,要增加投入。
企业应当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改善环保设施,以保证环保标准的实施效果。
最后,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及时处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以有效保护我们的资源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加强环境标准化工作,完善相关环保制度,加强企业环保意识,并增加相关投入,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我们的资源环境。
环保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保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探讨目前环保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排放污染物治理不彻底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排放污染物治理不够彻底。
虽然我国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了环境影响,违反排放限制,并存在造假行为来逃避监管。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机制。
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责任制。
同时,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加大投入,推动环境治理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当前环保工作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资源效益不高。
例如,在能源领域,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能源利用率偏低;在农业领域,化肥使用不合理造成了土地质量下降和水体污染等问题。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意识。
其次,在政策层面上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并给予相应支持。
同时,鼓励跨行业合作与创新,在生产流程中追求资源最大化利用。
三、重视绿色发展而非单纯增长当前环保工作中还存在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注重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倾向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对发展的理解与观念,并践行绿色发展战略。
政府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并设立相应指标来评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绩效。
同时,鼓励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重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和治理愈发凸显出重要性。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它是评价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起到限制环境污染作用的重要依据。
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标准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标准的制定不够全面和严格、标准执行不到位、标准监测不够全面等。
有必要对我国环境标准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一些对策来改进。
问题一:标准的制定不够全面和严格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然而目前的环境标准分散、孤立,相关标准不够全面,仍存在一些空白和盲区。
部分环境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量化和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
部分环境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者不够全面、公开透明性不强等。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环境标准的制定不够全面和严格。
问题二:标准执行不到位即使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环境标准的意识和执行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存在着环境标准的违规行为,甚至采取欺骗手段来规避标准的执行。
这些都导致了环境标准的执行不到位。
问题三:标准监测不够全面环境标准的监测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有限,监测范围不够全面,无法覆盖所有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源,部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存在疑问。
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难以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对策一:完善环境标准制定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定机制,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准体系。
在制定环境标准时,应该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加强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参与,推进环境标准的公开透明,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对策二:加强环境标准的执行力度应当加强环境标准的执行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和地方进行严厉处罚。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环境标准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现状:
1. 环境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环境标准数量众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环境标准体系。
2. 标准制定存在不足。
部分环境标准的制定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导致标准落后于实际污染情况。
3. 标准执行不到位。
一些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但由于监管不到位,不能有效执行环境标准。
问题:
1. 环境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缺失、标准之间存在重叠和冲突等问题。
2. 标准制定存在不足,导致标准落后于实际污染情况,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3. 标准执行不到位,一些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对策:
1.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环境标准体系,
避免标准缺失、重叠和冲突等问题。
2. 加强标准制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标准,确保标准符合实际污染情况,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3. 加强标准执行。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环境标准,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和改进。
只有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和执行,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对策来加以应对。
首先,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在制定、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着不协调、不完善等问题。
标准制定的程序不够科学、参与度不高,导致标准的质量和适用性存在瑕疵。
执行环节中,标准的实施力度不足,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导致环境污染治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监管机构存在着职责不清、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监管能力有待提高,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环境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其次,我国环境标准的体系建设还面临着技术手段与标准的更新换代不同步的问题。
随着环境治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环境标准无法满足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需要不断更新调整现有的标准。
但是,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更新较慢,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变化,导致环境标准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对策来加以应对,包括从标准制定、执行、监督、更新等方面入手,推进市场化、法制化等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科技创新,提高环保标准的质量和适用性,加强监管,提高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不足与完善

〔摘要〕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国人对环境保护理解的加深,我国环境保护理念由起初的被动式“污染防治”转变为主动式“环境管理”。
环保理念的变迁对环境标准体系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为完善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应通过立法赋予国家环境标准法律属性,推进国家环境标准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环境标准配套制度建设,增强环境标准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环境标准;环境标准体系;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069-04杜学文1,蒋莉2(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太原030006;2.江苏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江苏常州213001)2018年6月第41卷第3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Jun.2018Vol.41 No.3〔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7YJAZH034)。
〔作者简介〕杜学文(1973-),男,山西太谷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学。
蒋莉(1972-),女,青海西宁人,江苏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但与此相伴的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从建设生态文明到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国人对环境保护理解的加深,我国环境保护理念由起初的被动式“污染防治”转变为主动式“环境管理”。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因此,环保理念的变迁对环境标准体系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环境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环境标准概述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类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它是为了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进行规范,通过遵循一系列技术规范,从而达到保护人类自身健康、推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的〔1〕。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1):187~192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晏,汪劲*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度存在诸多不足.环境标准本身科学性不强,存在着标准滞后、空白、总量控制标准少、确定和修改依据不明、缺少专门针对公众健康设定的指标以及针对同一环境要素数值交叉等问题,这同时也与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编制机构不中立、编制程序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密切相关.而环境标准体系本身的不完善也带来环境标准适用上的困难和障碍.对此,需要从法律制度和政策选择上寻求突破,明确环境标准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建立环境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规则,确立环境标准的适用原则和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制度.关键词:环境标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2)01-0187-06Problems of China’s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Yan, WANG Jin *( Law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32(1):187~192Abstract: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as many problems.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s lack of scientific basis. Legislative gaps exist in standards based on total amount control, standards formulated for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and standards on controlling new pollutants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that the legal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as not been clarified, standards producing agencies are not 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 standards drafting process is imperfec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not sufficient. These problems result in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eek breakthrough in legislation and policies-making; therefore, to identify the legal nature and validity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o establish procedure rul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to determine principles and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and to further perfect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Key words:environmental standards;problems;countermeasures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环境行政的起点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我国一向重视环境标准工作,截至2010年11月23日,我国已累计颁布各类国家级环境标准1397项,其中含现行国家环境标准1286项及废止的各类标准111项.[1]然而,数量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环境标准的科学与合理.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全球更新版《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在数值上有很大差别,而PM2.5更迟迟未纳入我国的标准项目. 直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2011年)出台,才首次在一般项目中增加PM2.5.其实PM2.5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然而,制定PM2.5标准为何困难重重?背后的理由却是:“如果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一般认为,环境质量标准除以环境基准为主要科学依据外,还要考察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2]但“纳入的都是必须能控制,还要有办法解决”[3]的制定思路显然过于主观和不科学.本研究拟从法律制度和政策选择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为完善环境标准制度提供法律对策和建议.1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1.1环境标准的科学性不强收稿日期:2011-04-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20097) * 责任作者, 教授, wangjin_law@188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1.1.1部分标准已经过时环境标准作为一种技术规范,必须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我国许多比较重要的环境标准都制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后长期没有进行修订(表1).如果仍沿用当时控制水平较低的环境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保护的需要.目前正在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在2000年局部修改后也已10年未予修改.表1我国实施10年以上未予修订的环境标准Table 1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at have not been revised for over 10 years环境标准名称制定时间是否修订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52-1983)1983-04-09否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1988-03-11否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1988-12-10否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90)1990-11-09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1995-07-13否1.1.2新型环境损害缺乏判定标准我国已形成“两级五类”环境标准体系,标准分类细,涉及范围广,但在很多领域仍然缺乏标准管制.例如光、热、土壤等污染类型及其损害尚未出台相应标准.而已出台的环境标准中也未见诸如重金属、持久有机污染物等物质的标准项目.这可能也反映出与PM2.5一样“难以控制,无法解决”的困惑.1.1.3总量控制标准较少 我国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中,浓度控制标准多,关于总量控制的标准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主要是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调.[4]因此在浓度控制标准下,即使每个污染源达标排放,也会因污染源过多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决定着污染源管理的途径方法和环境立法的思路及制度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对总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1.1.4标准数值的确定与修改依据不明我国许多环境标准具体数值设定的科学性令人质疑.2000年1月6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修改通知,对二氧化氮(NO2),臭氧(O3)的相应指标数值进行了修改.此次修订的数值,相对于1996年标准的浓度限值反而有所放宽,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更是存在较大差距(表2),而发布机关却未给出任何解释.[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未提高相应限值要求.在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日益增高的背景下,修订标准反而出现放宽的结果.表2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有关臭氧(O3)、二氧化氮(NO2)浓度限值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in concentration limits of O3 andNO2 between WHO and China’s Ambient Air QualityStandards浓度限值项目类别世卫组织我国8 h平均浓度(µg/m3) 100 -I级 160II级 200 O31h平均浓度(µg/m3) -III级 200I级 40II级 80 年平均浓度(µg/m3) 40III级 80I级 120II级 240 NO21h平均浓度(µg/m3) 200III级 240 注:-表示未作规定1.1.5标准项目中污染防治指标与公众健康指标混同不分公众最为关注、环境保护行政最为关切的就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环境标准中未专门针对公众健康设定指标,难以区分污染防治与公众健康指标的界限.例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以空间区域为依据分为3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2011年)分为2级标准,但未针对公众健康设定指标.而美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公众健康指标,环境空气质量限值与保护人体健康目标相统一[6].美国国会在制定《清洁空气法》时,目的是要“确立公共利益所要求保护人们健康的质量标准”[7].虽然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实践中或多或少也考虑了成本和其他相关因素,同时美国也制定了大量基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排放标准[8],但这些标准仍需要以基于健康1期张晏等: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9和环境影响的质量标准作为补充,优先考虑公众健康和公共福利[9].1.1.6不同标准对同一环境要素(因子)在数值上呈现交叉除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外,其他部门主持编制的各类标准中也有大量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在制定相关标准时,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和沟通,致使标准的项目和数值交叉重叠,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之间存在冲突.例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电磁波辐射安全限值为40 v/m,而卫生部制定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将电磁波辐射安全限值规定为10v/m.同是国家标准,电磁波辐射的最高限值竟相差30v/m.现存标准规定之间的冲突,给具体个案的选择适用带来了困难.1.2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环境标准是由相关领域专家在科学认知基础上进行判断制定而成的,由一系列符号、代码、编号和其它技术规定组成的技术性规范,本身并不属于法的规范,具体适用需要依附于法定环境行政决定即公法上的判断.然而,对标准法律性质的研究不属于科学家研究的范畴,相关立法及政策也未给出明确答案,以至于出现纠纷时在司法适用上出现争议.环境标准模糊不清的性质和效力正是阻碍我国环境标准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源所在,也造成实践中标准制定不规范,适用随意等一系列问题.1.3环境标准的编制程序正当性不足1.3.1草案编制机构不中立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是国家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通常环境标准草案通过下达课题的方式,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各大科研院所、大学以及相关企业起草(表3)专家、学者依据科学、定量的方法起草标准草案本应是客观、科学的,但在标准制定中常会出现以科学的名义隐含价值判断的现象.[10]在我国,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性不足和独立性不强的弊端[11].在经济开发与决策领域,基于政府和部门的管理需要,在考虑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同时,环境标准的制定有时会更加顾及企业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如果标准制定得较严,将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成果,而新指标如PM2.5的加入,不仅会增加监测成本,而且会使原本治理PM10取得的成绩“前功尽弃”,同时还会影响汽车工业发展.这必然给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带来更大的压力.表3部分环境标准的起草单位示例Table 3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draftingunits and agencies环境标准起草单位《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6-84)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工业废气耗氧值和氧化氮的测定》(GB4921-85)国营长江电工厂《水中锶-90化学放射分析方法发烟硝酸沉淀法》(GB6764-86)国营八二一厂《环境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核工业总公司华清公司《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火电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1)国家电力公司环境保护办公室《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炸药)》(GB14470.1-200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目前环境标准的制定主要以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据而非人体健康.专家在政治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制定的环境标准,其科学性值得怀疑.1.3.2编制程序不完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1999年)第11条对环境标准的编制程序作出了规定,但看似全面的规定仅在形式上要求对环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征求意见的内容、对象、具体程序,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的配套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进一步作出了规定,但对于编制组的成立和如何征求意见等关键问题仍然语焉不详,这为环境标准编制程序的正当实施埋下了隐患.此外,这些办法本属于《立法法》规定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它们对其他部门主持制定的相关行业环境标准190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并无任何约束力.环境标准的制定必须经专家论证.但实践中,受标准制定经费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标准的立项基础论证不足,通过各部门上报后按照部门意志进行简单平衡,缺乏整体协调性.只能按照惯例分配标准的编制任务,仅征求个别专家意见,缺乏广泛性.尤其是在标准正文后注明由某几个人起草,足见某个标准其实只是几个人的劳动成果,未能展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12].而即使广泛征求意见,意见也未必会被采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提及,2009年环境保护部就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有关问题,以环办函[2009] 956号文件的形式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共计193家单位、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网站征集意见.据统计,建议污染物项目应增加PM2.5的单位比例高达92.6%.[13]而征求意见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只针对标准修改组织少数单位的人员进行了三次研讨,讨论的结果却是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机不成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年)最终还是仅规定了PM2.5的参考限值.1.3.3公众参与不足与不能我国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中加大了公众参与力度,许多法规和规章草案在通过和颁布之前都引入了公众参与讨论和评价的机制,然而,由于专家和利益集团主导了环境标准制定的过程,公众意见在编制过程中没有渠道充分反映,更无法提前参与其中.这样,依据某些标准进行环评等决策并不能真实反映项目的环境风险.由于环境标准的编制与发布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它们不具有可诉性.这使得环境标准即使缺乏科学性,公众也难以通过诉讼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环境标准的规定.1.4环境标准的适用问题突出1.4.1 环境标准滞后时如何适用不明 由于部分标准已经过时,在实践中常出现企业排放的某种物质符合当时的排放标准,但新近科学研究却表明即使符合原排放标准仍然会对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由于强制性环境标准本身不属于法规范,当能够证实这种物质在符合原排放标准仍会对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时,环境保护部门有权立即命令企业停止排放该物质.但是由于对环境标准的依赖,环境标准的滞后常常阻滞了环境保护执法的开展.1.4.2参照适用环境标准缺乏依据对于环境标准选择问题,我国法律法规未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难以正确把握.如围绕厦门PX事件中的“醋酸指标”,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报告认为,因我国相关环境标准均未列出醋酸指标,所以按照标准适用参考国外相关标准的原则,在比较前苏联和加拿大有关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值的基础上,报告引用了较严的标准.[14]而在“西上六输电工程”和“上海磁悬浮案”中,专家未选用较为严格的瑞士电磁感应强度标准,而是选择了连国际辐射保护协会(ICNIRP)自己都认为存在局限的限值标准.[15]对于环境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参考选用国外相关标准时,时宽时严的做法,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参考依据.1.4.3标准存在冲突时缺乏适用规则由于针对同一种环境要素,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可能出现交叉与冲突,导致了标准适用上的混乱.例如与居民住宅噪声有关的标准,就包括环境保护部与质检总局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原建设部颁布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3种不同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环境标准的适用规则,无法确定究竟应当适用哪一个标准.随意性很大.1.4.4司法裁判过分倚重环境标准我国法院在民事责任判断上对环境标准过分依赖,常常将是否超标作为判断损害是否存在的依据.在没有相关标准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侵害的受害人往往因为没有具体标准参照而败诉.既然环境标准是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人体健康福利、企业发展需要等因素后制定的,在确定人体健康损害时,用协调各方利益后制定的环境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对于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对环境标准性质和效力的研究,法院误解了环境标准的实质,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很难1期张晏等: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1得到法律保护.2对策与建议2.1明确环境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明确环境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是确保环境标准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从标准的外在名称、形式、结构和内容,以及制定和颁布程序看,都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外形[16].环境标准是环境行政的手段或工具,必须经过环境立法的确认并由环境保护部门决定适用后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依据.2.1.1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的是环境行政想要达到的目标值环境质量标准是为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程度下,明确设定能体现环境状况的具体数值,以此作为环境行政展开、评估行政效果的依据.目前的环境质量标准更类似于行政机关努力的目标,尚未被赋予直接规定具体权利义务的能力.但当环境质量标准与具体环境行政政策相结合时,就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有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的规定和当地城市功能区划分的行政决定结合起来,就会对不同功能区居民产生不同的影响.2.1.2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没有直接约束力 虽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做出的限制,但是其约束力来自相关而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的,或者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有类似规定.因此,污染物排放标准本身并不能对排放污染物的排放行为产生直接的约束力.2.1.3环境标准并非判断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决定性依据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给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复函》(1991年10月10日环法函字第104号)中曾明确指出,“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就是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并使其他单位或个人受到损失……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环境保护部门决定排污单位是否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而不是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因此,公法上的“标准”仅是私法上法官进行判断时的“一个线索”,而不是判断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2.2区分污染防治标准和公众健康标准我国应当借鉴美、日区分保护人体健康和公共生活环境的目标,制定不同环境质量标准的做法.在制定有关人体健康的环境标准时,应区分人体健康保护和财产保护的不同目标,根据环境医学的要求,运用环境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按照最敏感的原则,设定更为严格的人体健康环境标准,为保护人体免受污染的有害影响提供更为充分保障.这在目前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已有所改进.2.3 建立环境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规则环境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过程应当是公众和专家运用各自所掌握的关于环境风险的事实和价值进行沟通、反思和选择的过程.在环境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环境标准的编制机关应尽可能选用涉及专业广泛的专家,确保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标准进行审查.如在制订有关水环境质量标准时所选专家不能仅限于水污染防治专家,还要考虑健康卫生、水利方面的专家和法学专家等.在以“专家论证会”为主的情况下,还应辅以“公众座谈会”的形式,邀请相关利害关系人,如相关企业、组织或公民个人代表参加座谈,以弥补专家代表性的不足.同时,应加强环境标准的修订工作,确保环境标准的时效性.除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管理办法》(2010年)的规定,收集各有关方面关于设立标准制修订项目的建议外,在环境标准颁布实施一段时间后,原标准起草单位应对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合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发展条件,对需要进行修订的环境标准适时提出修订建议,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应及时处理标准起草单位的修订建议,对确需修订的环境标准及时启动修订程序.192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2.4确立环境标准的适用原则和条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应当进行梳理和规范,在《行业标准管理办法》(1990年)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境标准管理的协调意见》(200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种标准的适用条件.应当改变我国对于环境标准“重制定,轻执行”的现状,建立一定的标准选择适用原则,以规范标准的适用.在环境标准适用过程中,应当明确在环境标准滞后或者空白时的适用规则,协调好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颁发标准之间的关系,避免标准冲突现象的发生,提高公众对环境标准的认可、接受程度.3结语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环境标准法律制度不完善有着密切联系.环境标准的性质和效力不明,法律规制相对滞后,适用存在障碍,已经成为制约环境标准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从法律制度和政策选择上寻求突破,这也是《环境保护法》、《标准化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逐步规范环境标准管理工作的原因.当下,应当对我国的环境标准进一步进行梳理并加以规范,明确环境标准的法律地位和适用条件,确立环境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规则,为环境标准体系提供法律支持,促进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参考文献:[1] 历年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名录[EB/OL]..cn/hjbhbz/sywbzgz/201005/P020101125347821962739.pdf/2011- 03-18.[2]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3] 李禾.我国城市空气为何污染严重却“达标率”高?[N]. 科技日报, 2011-1-30.[4] 韩广,杨兴,陈维春,等.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401.[5]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EB/OL]./info/gw/huanfa/200001/t20000106_61586. htm/2011-04-06.[6]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 [EB/OL]./air/criteria.html./ 2011-03-18. [7] Rober V. Christopher H S, Alan S M, et al. Environmentalregulation: Law, science, and policy, sixth edition [M].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2009:561.[8] David M. Driesen, distributing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and regulatory reform [J].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05,1:9.[9] Daniel A F, Jody F, Ann E C, et al. Cases and M aterials onEnvironmental Law, eighth edition [M]. St. Paul. M inn. West, 2010:707.[10] Cary Coglianese, Gary E. Marchant, shifiting sands: the limits ofscience in setting risk standards [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04,152:1255.[11] 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 [J]. 法商研究, 2009,5:55.[12] 傅涛.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83.[13] 于华鹏.PM2.5未入环境质量国标灰霾监测有限启动 [N]. 经济观察报, 2011-1-31.[14] 中国环境科学院回复厦门PX项目公众参意见[EB/OL]./gn/news/2007/12-19/1108945.shtml / 2011-03-18.[15] ICNRP.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B/OL]. http://www.icnirp.net/documents/emfgdl.pdf/2011-09-19.[16] 宋华琳.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性质——从行政法规范体系角度的定位 [J]. 行政法学研究, 2008,3:42.致谢:感谢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在本文成文和修改中提供的资料和帮助.作者简介:张晏(1983-),女,安徽淮南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标准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8篇.。
环境标准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环境标准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页岩气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制度探析【引言】我国页岩气开采使用的环保法律问题研究引言【第一章】页岩气开发利用主要环境问题与法律对策绪论【2.1 2.2】环保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3】环保法信息公开制度【3.1 3.2】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3.3】环境标准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建议【4.1 4.2】财政调控制度的不足与对策【4.3】生态补偿制度现状与改进策略【结论/参考文献】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环保法完善结论及参考文献三、环境标准制度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标准制度,是指依法对页岩气开发利用中涉及的环境标准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措施。
①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会涉及水、大气、土壤等资源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破坏问题,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完善的监测方法,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一)环境标准制度的现状鉴于页岩气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分析研究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制度的分类、级别和制定权等方面,在页岩气开发利用中的规制作用的体现。
1. 环境标准制度的分类现有法律法规中,对环境标准制度进行了分类。
②依据现有法律,在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其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控制环境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制定页岩气开发利用中各项污染源的环境标准对其规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环境基础标准是制定其他类型环境标准的基础,为其他环境标准的执行提供了准则性规定,并且多为原则性规定,防止各标准间的相互矛盾。
诸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原则》等,都可以作为现阶段规制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环境基础性标准。
其次,就环境质量标准而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等,可以对于页岩气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问题进行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对页岩气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由于甲烷泄漏产的大气污染进行监测。
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形势及对我国环保工作的研究,提出几点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工作环境管理前言: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其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我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环境管理出现失控现象(1)法律实施缺乏可操作性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相继出台或修改后重新颁布,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武器,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却迟迟不能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实施。
(2)部门之间法律法规不配套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不配套,导致各部门之间扯皮推诿,削弱了环境管理的力度。
(3)管理体制不顺由于环境管理政策和法制的不完善,带来环境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虽然现在环保部门属于双重领导,但主要还是受地方政府领导,不可避免地导致执法力量分散,难以统一协调,统一调配。
1.2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执法到位等存在不少难点问题(1)环境法中有关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国家环保部设定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来实施环境法中的有关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对规范环境管理,避免和减缓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些制度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连接,在实施过程中各顾各,有时还出现相互矛盾。
同时这些制度的实施尚未有规范的操作程序,没有统一。
从而使环境执法难到位,力度不强,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较差,效率低。
(2)环境管理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难点依照环境法规定,环境管理的涉及面广、范围大、类型杂,职责分工部门也多,但现在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外,其他相关部门似乎都未将有关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可做可不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环境标准的科学性不强部分标准已经过时环境标准作为一种技术规范,必须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
我国许多比较重要的环境标准都制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后长期没有进行修订(表1)。
如果仍沿用当时控制水平较低的环境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正在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在2000 年局部修改后也已10 年未予修改。
新型环境损害缺乏判定标准我国已形成“两级五类”环境标准体系,标准分类细,涉及范围广,但在很多领域仍然缺乏标准管制。
例如光、热、土壤等污染类型及其损害尚未出台相应标准。
而已出台的环境标准中也未见诸如重金属、持久有机污染物等物质的标准项目。
这可能也反映出与一样“难以控制,无法解决”的困惑。
总量控制标准较少我国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中,浓度控制标准多,关于总量控制的标准少。
环境污染的产生主要是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调。
[4]因此在浓度控制标准下,即使每个污染源达标排放,也会因污染源过多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由于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决定着污染源管理的途径方法和环境立法的思路及制度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对总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标准数值的确定与修改依据不明我国许多环境标准具体数值设定的科学性令人质疑。
2000 年1 月6 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修改通知,对二氧化氮(NO2),臭氧(O3)的相应指标数值进行了修改。
此次修订的数值,相对于1996 年标准的浓度限值反而有所放宽,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更是存在较大差距(表2),而发布机关却未给出任何解释。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未提高相应限值要求。
在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日益增高的背景下,修订标准反而出现放宽的结果。
标准项目中污染防治指标与公众健康指标混同不分公众最为关注、环境保护行政最为关切的就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环境标准中未专门针对公众健康设定指标,难以区分污染防治与公众健康指标的界限。
例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以空间区域为依据分为 3 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2011 年)分为2级标准,但未针对公众健康设定指标。
而美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公众健康指标,环境空气质量限值与保护人体健康目标相统一[6]。
美国国会在制定《清洁空气法》时,目的是要“确立公共利益所要求保护人们健康的质量标准”[7]。
虽然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实践中或多或少也考虑了成本和其他相关因素,同时美国也制定了大量基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排放标准[8],但这些标准仍需要以基于健康和环境影响的质量标准作为补充,优先考虑公众健康和公共福利[9]。
不同标准对同一环境要素(因子)在数值上呈现交叉除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外,其他部门主持编制的各类标准中也有大量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
但在制定相关标准时,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和沟通,致使标准的项目和数值交叉重叠,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之间存在冲突。
例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电磁波辐射安全限值为40v/m,而卫生部制定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将电磁波辐射安全限值规定为10v/m。
同是国家标准,电磁波辐射的最高限值竟相差30v/m。
现存标准规定之间的冲突,给具体个案的选择适用带来了困难。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环境标准是由相关领域专家在科学认知基础上进行判断制定而成的,由一系列符号、代码、编号和其它技术规定组成的技术性规范,本身并不属于法的规范,具体适用需要依附于法定环境行政决定即公法上的判断。
然而,对标准法律性质的研究不属于科学家研究的范畴,相关立法及政策也未给出明确答案,以至于出现纠纷时在司法适用上出现争议。
环境标准模糊不清的性质和效力正是阻碍我国环境标准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源所在,也造成实践中标准制定不规范,适用随意等一系列问题。
环境标准的编制程序正当性不足草案编制机构不中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是国家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
通常环境标准草案通过下达课题的方式,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各大科研院所、大学以及相关企业起草(表3)专家、学者依据科学、定量的方法起草标准草案本应是客观、科学的,但在标准制定中常会出现以科学的名义隐含价值判断的现象。
[10]在我国,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性不足和独立性不强的弊端[11]。
在经济开发与决策领域,基于政府和部门的管理需要,在考虑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同时,环境标准的制定有时会更加顾及企业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需要。
如果标准制定得较严,将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成果,而新指标如的加入,不仅会增加监测成本,而且会使原本治理PM10取得的成绩“前功尽弃”,同时还会影响汽车工业发展。
这必然给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带来更大的压力。
目前环境标准的制定主要以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据而非人体健康。
专家在政治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制定的环境标准,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编制程序不完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1999 年)第11 条对环境标准的编制程序作出了规定,但看似全面的规定仅在形式上要求对环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征求意见的内容、对象、具体程序,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的配套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2006 年)进一步作出了规定,但对于编制组的成立和如何征求意见等关键问题仍然语焉不详,这为环境标准编制程序的正当实施埋下了隐患。
此外,这些办法本属于《立法法》规定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它们对其他部门主持制定的相关行业环境标准并无任何约束力。
环境标准的制定必须经专家论证。
但实践中,受标准制定经费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标准的立项基础论证不足,通过各部门上报后按照部门意志进行简单平衡,缺乏整体协调性。
只能按照惯例分配标准的编制任务,仅征求个别专家意见,缺乏广泛性。
尤其是在标准正文后注明由某几个人起草,足见某个标准其实只是几个人的劳动成果,未能展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12]。
而即使广泛征求意见,意见也未必会被采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提及,2009 年环境保护部就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有关问题,以环办函[2009]956 号文件的形式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共计193 家单位、部门以及环境护部网站征集意见。
据统计,建议污染物项目应增加的单位比例高达%。
[13]而征求意见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只针对标准修改组织少数单位的人员进行了三次研讨,讨论的结果却是制定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机不成熟。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 年)最终还是仅规定了的参考限值。
公众参与不足与不能我国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中加大了公众参与力度,许多法规和规章草案在通过和颁布之前都引入了公众参与讨论和评价的机制,然而,由于专家和利益集团主导了环境标准制定的过程,公众意见在编制过程中没有渠道充分反映,更无法提前参与其中。
这样,依据某些标准进行环评等决策并不能真实反映项目的环境风险。
由于环境标准的编制与发布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它们不具有可诉性。
这使得环境标准即使缺乏科学性,公众也难以通过诉讼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环境标准的规定。
环境标准的适用问题突出环境标准滞后时如何适用不明由于部分标准已经过时,在实践中常出现企业排放的某种物质符合当时的排放标准,但新近科学研究却表明即使符合原排放标准仍然会对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
由于强制性环境标准本身不属于法规范,当能够证实这种物质在符合原排放标准仍会对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时,环境保护部门有权立即命令企业停止排放该物质。
但是由于对环境标准的依赖,环境标准的滞后常常阻滞了环境保护执法的开展。
参照适用环境标准缺乏依据对于环境标准选择问题,我国法律法规未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难以正确把握。
如围绕厦门PX 事件中的“醋酸指标”,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报告认为,因我国相关环境标准均未列出醋酸指标,所以按照标准适用参考国外相关标准的原则,在比较前苏联和加拿大有关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值的基础上,报告引用了较严的标准。
[14]而在“西上六输电工程”和“上海磁悬浮案”中,专家未选用较为严格的瑞士电磁感应强度标准,而是选择了连国际辐射保护协会(ICNIRP)自己都认为存在局限的限值标准。
[15]对于环境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参考选用国外相关标准时,时宽时严的做法,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参考依据。
标准存在冲突时缺乏适用规则由于针对同一种环境要素,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可能出现交叉与冲突,导致了标准适用上的混乱。
例如与居民住宅噪声有关的标准,就包括环境保护部与质检总局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原建设部颁布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3 种不同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环境标准的适用规则,无法确定究竟应当适用哪一个标准。
随意性很大。
司法裁判过分倚重环境标准我国法院在民事责任判断上对环境标准过分依赖,常常将是否超标作为判断损害是否存在的依据。
在没有相关标准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侵害的受害人往往因为没有具体标准参照而败诉。
既然环境标准是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人体健康福利、企业发展需要等因素后制定的,在确定人体健康损害时,用协调各方利益后制定的环境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对于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对环境标准性质和效力的研究,法院误解了环境标准的实质,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2 对策与建议明确环境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明确环境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是确保环境标准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
从标准的外在名称、形式、结构和内容,以及制定和颁布程序看,都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外形[16]。
环境标准是环境行政的手段或工具,必须经过环境立法的确认并由环境保护部门决定适用后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的是环境行政想要达到的目标值环境质量标准是为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程度下,明确设定能体现环境状况的具体数值,以此作为环境行政展开、评估行政效果的依据。
目前的环境质量标准更类似于行政机关努力的目标,尚未被赋予直接规定具体权利义务的能力。
但当环境质量标准与具体环境行政政策相结合时,就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有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的规定和当地城市功能区划分的行政决定结合起来,就会对不同功能区居民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