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探究题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选填“倒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或“正立的实像”);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某课外生物科技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5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5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

将这5块马铃薯分别埋进5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③把5个花盆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培养条件
1号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号室温20℃,光照较暗,适量浇水
3号室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号室温20℃,光照较暗,大量浇水,堵死盆底排水孔
5号室温20℃,光照较暗,不浇水
(1)其中1,2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

(3)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死亡的原因是_____。

(4)小陆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_____她的理由是:_____。

3.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级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1甲所示。

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

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

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_____的实像,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_____。

(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_____。

(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_____S2。

(选填“>”、“=”或“<”)
(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

发光体位置不变,取下光屏(如图2),当眼睛在原光屏处能看到发光体的像吗?_____。

(填“能”或“不能”)4.“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某兴趣小组同学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

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关系记录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编号纸张大小纸张材质
0°15°30°45°
①18厘米×26厘米打印纸6.515.815.08.9
②18厘米×13厘米打印纸6.415.815.18.8
③18厘米×26厘米旧报纸5.614.213.27.6
________。

(2)除了发射角度,根据表一的实验记录,本实验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

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丙图所示,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为了与A所成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6.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成_____的实像。

(2)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8.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________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 m/s。

(3)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_________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9.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丁三个相同的瓶子、水和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比较________ 两图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a、c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实验步骤]
(1)实验时,先将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并记录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改变蜡烛A距离玻璃板的距离,重复步骤(2)
(4)去掉玻璃板后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分析与思考]
(1)器材的选择:
①用方格纸替代白纸的优点是______。

②选用茶色玻璃的优点是_______。

③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④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试验
(2)步骤操作:
①玻璃板与方格纸保持垂直,如果不垂直则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②点燃蜡烛A,蜡烛B不点燃,便于观察到清晰的像。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异常情况分析:
在实际实验中,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cm。

11.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测量汽车速度。

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4s,如图所示。

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3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1s。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求:
(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多少?
(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多少?
(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2.小安和小博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安和小博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博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安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请问以下哪些像是虚像________;
(2)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如图丙所示),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选填序号)。

A.像的上半部有残缺,但亮度变亮
B.像的下半部有残缺,亮度不变
C.像大小形状不变,亮度不变
D.像大小形状不变,但亮度变暗
13.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组别种子数处理方法萌发数
①20有光,不加水,25o C0
②20有光,适量的水,25o C19
③20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o C0
④20无光,适量的水,25o C18
(1)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率影响,应选择②组与______进行对照;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
(3)如果要测定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可让种子处在与上表______组相同的环境中,该组种子的萌发率为______;
(4)大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种子结构中的______。

14.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勇同学在同一块海绵上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来进行研究。

(所用每块砖的重力和型号大小都相同)
A.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 B.两块砖叠放在海绵上 C.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
(1)小勇是通过观察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观察比较图A、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比较图A、C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有关。

(3)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_____法。

15.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组别现象日期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
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
组等大
5月13日均长出根,平均
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
3mm,无叶长出
5月17日根平均长度9mm;均
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均
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日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2mm
根萎缩;无叶长出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5mm
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________,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________。

破损的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倒立的实像变大
【详解】
(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以知道,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2)[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大的。

2.光照温度无性繁殖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是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了一个材
料,容易出现偶然性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等的知识,解题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详解】
(1)通过分析题中的探究实验方案可知,1号和2号是一组对照实验,除了光照这个条件不一样,其他条件都一样,变量是光照,因此探究的是光照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号和3号的变量是温度,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由题意可知,马铃薯是用地下的块茎直接繁殖出新个体,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3)4号花盆中大量浇水,并将盆底的排水孔堵死,使其被淹,导致马铃薯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亡。

(4)本实验的设计存在缺陷,因为每一组只提供了一个材料,实验中容易出现偶然性,很容易因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

会分析实验方案,结合题意答题。

3.缩小照相机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不能
【详解】
(1)[1]由乙和丙比较知道,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就是照相机。

(2)[3]这种发光体的亮度大,成的像更清晰,同时其形状规则,利用方格纸更容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4]由图知道,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所以,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即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 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

(4)[5]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

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

所以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

4.发射角度低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角度大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纸张大小纸张材质
【详解】
(1)[1]分析①②③三次实验数据知道,发射角度低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角度大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2)[2]分析①②两次实验数据知道,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张大小的关系;
[3]分析①③两次实验数据知道,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张材质的关系。

5.到平面镜的距离 A 不变上方
【详解】
(1)[1]如图乙,刻度尺可以测量长度,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2]实验时,蜡烛A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后,会出现在蜡烛A的同侧,故小明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故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4]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成像在桌面的上方,因此为了与A的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上方。

6.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7.倒立、放大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详解】
<,根据凸透(1)[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满足f<u2f
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2]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透光面积减小,折射光线减少,则所成的烛焰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8.变速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高度不相等 0.12 C
【详解】
(1)[1][2]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 内路程s
越来越大,由s
v t
=
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

(2)[3]由图示可知,甲、乙两位置间的运动时间
t =0.2s ×4=0.8s
纸锥的速度
9.6cm 12cm/s 0.12m/s 0.8s
s v t ====
(3)[4]根据图象中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 内路程s 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后面3个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变,所以纸锥后面的运动应该是接近匀速的,所以由图象知图象C 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

9.海绵的凹陷程度 a 、b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详解】
(1)[1]压力作用效果用海绵形变大小来反映。

海绵形变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2]分析比较a 、b 的实验现象可知,两图的压力大小不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受力面积越小、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3)[3]分析比较a 、c 两图可知,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可以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0.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重合 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0.4 【详解】 [分析与思考]
(1)①[1]实验中选择方格纸,这样更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②[2]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茶色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①[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③[4]为得到多组实验数据,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普遍性,因此要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继续进行实验。

(4)[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

11.(1)68m ;(2)17m ;(3)17.9m/s 【详解】
(1)超声波第一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11
0.4s=0.2s 2
t =
⨯ 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 1是
1声340m/s 0.2s=68m s v t =⨯=⨯
(2)超声波第二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210.3s=0.15s 2
t =⨯ 2声340m/s 0.15s=51m s v t =⨯=⨯
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
31268m-51m=17m s s s =-=
(3)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车121s-0.2s+0.15s=0.95s t t t t =∆-+=
被测汽车速度
317m 17.9m/s 0.95s
s v t ==≈车 答:(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 1是68m ;
(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 3是17m ;
(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17.9m/s 。

12.6 凹 D
【详解】
(1)[1]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在乙图中,4和6中的像都是正立的,是虚像。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 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变小,即成像在光屏的前面,要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就要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安装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3)[3]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它会遮住部分入射光线,但是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是亮度变暗,故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13.④ 空气 ② 95% 子叶
【分析】
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②与③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②与④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

【详解】
(1)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②与④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是以光照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由于②号瓶处于有光的环境中,所以另取一瓶编号为④号,放少量水置于25℃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其萌发的情况,结果种子也萌发,结论: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或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③组的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充足的空气,因此
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要为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表中②瓶的种子所处的环境具备了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②瓶种子的发芽率是(19÷20)×100%=95%。

(4)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在种子萌发时,储存在子叶里的营养物质将供给胚芽、胚轴和胚根发育。

【点睛】
找出每组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14.海绵变形的程度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控制变量
【解析】
(1)海绵是比较容易发生形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AB两图,受力面积是相同的,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AC两图,压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受力面积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两个,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15.胚轴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甲图中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胚轴,从b端钻孔破坏的是一部分④子叶,乙图中①胚根、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

【详解】
(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第一组、第三组有胚轴,种子萌发发育成幼苗,第二组无胚轴种子不能发育成幼苗。

所以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②胚轴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第一组子叶完整种子萌发,第三组种子子叶不完整种子萌发。

因此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水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